近日,笔者读到寿宁县《北浦叶氏总谱》主编叶树福大作《刍议族谱中“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以寿宁县〈北浦叶氏总谱〉为例》(20240620第五稿),颇有启示,认为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于是跟进研析,以《叶向高家谱》之记为依据,对云山叶系“世祖世孙”之称谓,也来一个小议,冀与读者共切磋。叶向高是很认真的。对编修、续修家谱、族谱,他有许多很经典的主张,尤其可贵的是他始终躬行、克力坚守“三据”理念——“灼有实据”“明证确据”“可考质据”,从而做到“确有定在”“百世足征”“班班可考”;至今仍然闪烁智慧光芒,可作指导。云山叶系有《后叶总谱》《融城支谱》等等,也有非云山叶人制作的《云山叶氏世系总图》《叶向高本支世次表》等。但笔者始终以叶向高的记说,为准绳、为依循;由此认为有必要先读析他在《叶向高家谱》中,关于云山叶系“世祖世孙”的相关记述。在《家谱小序》中,叶向高开篇就说:“吾家旧谱,盖修自七世祖桢公,而孝廉公为之序……谱所载,仅宗支世次,及一二宦游梗概耳。他皆阙如。及今又百七十余年矣。”序中又说:“(先大夫)时语小子谱事……小子不敏,图成先志……于是寻理前绪,少加删润。嘱从兄茂卿自家来订正,遂以成编。”又说:“余今所系次,皆明证确据。十四世而上、本支而外,有所传闻,不敢收也,迁之。”(“余家谱,修自先少师公,而余竞其绪。”《豪山何氏族谱序》;在《家谱小序》中,叶向高说少师公“纲罗蒐辑,远近不遗,参以旧谱,汇为数卷”;自己实乃续修于“本支十四世”)在《家谱列传》中,叶向高也开篇“导语”说:“吾宗在先代,颇有显者。入明而举不过孝廉,官不过邑令。至先奉直公,乃称大夫。”正文开记“始祖”:“始祖宜兴公,文值公嗣子。自公而上,居云山,尚草创。公始卜宅奠居,据一乡之最胜。”公“授室二子,伯东仲西。仲后寝盛贵显矣,然多外徙。伯后仍故居……与仲后之留者,割为南北田,而伯后遂蕃。本之,自公画也。公寿九十余。论其世,其宋之末造歟。”(此记可知,始祖生二子;分二子东西二房,又割田以南北,形成“南北支”;都是始祖的主意主张和亲自擘画;叶向高即记“南北支”诸先祖于《家谱列传》) ——“孟祯”:“孝廉公孟祯……宜兴公七世孙,以永乐丁酉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于乡,官至陵源令。公高祖俊衡公,仕元,为盐铁副使……(俊衡)子元吉公,亦仕元,官至行省通判……行省五子,其四皆入仕。有盛公者,当国初,以通经授南康丞……自署云山叶希大。以疾卒官。未几,而公(孟祯)继起于惠安……其时,公尚往来云山,修宗谱,自为之序。”(以上之记可知,叶盛是元吉五子之一,即俊衡之孙;孟祯是否元吉子,不明确;谁是“宏公之父”,也不明确!但可知,叶桢修旧谱、孟祯为谱序,其时距叶向高续修《家谱》时,已有170多年了。还可知,叶盛明初“宦游”,当在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十年1377年之间,与孟祯“永乐丁酉”(1417年)“举于乡”,存在一定“年差”。后面再析。)——“贽公”:“贽公,宏公三子……(贽)公子淮公汉公俱客遊……伯祖广文公遂为子朝佐纳其女。曾大父力争之,不听。玄郎子应奎……有知其祖父事者……”(“厚者,宏公女也。”《家谱内传》)——“淮公”:“淮公,贽公长子,与弟汉俱遊闽清……没年仅五十五……”——“高祖”:“高祖讳汉,贽公次子也……与兄淮公相友爱……” ——“仕佛”:“仕佛公,淮公子……人以为佛子,遂名佛……曾大父朴庵公。公同祖弟也,奋身为公理……(佛公)又为其义弟子广徹所讼……”祖仲子……高祖没,公毁几滅性治丧……从兄佛公为隣人所诬讼……伯祖、祖读书其中……(朴庵)公喜曰:二子贤,吾无尤……” ——“北支”:“常秀公,希福公孙、孟景公长子也。希福公之先北支,或徙或逃,无存者。希福公居母腹三月而父死,母占洋何氏,矢志抚孤……希福公有二子,孟景孟晨皆贤……孟景公尤醇谨著称……先大夫敬进吾宗。两支如左右体;其半几枯……(常秀)公有二子,茂桂茂柯皆不嗣。茂桂性慈……而孟晨公有二子,长曰真仕公……好儒……一弟二姪,皆使为儒……真仕公姪文焕,籍诸生……真仕公再娶,皆无子,皆先公死,以弟子茂楠嗣……又皆不嗣……”(北支之支祖是谁,未见明记;“希福公之先”为何者,包括其父之名,均未见之记。笔者不知何由。2023年10月知“青山绿水”者一说,称叶盛生一男希福;希福生四子,长叶宏、次孟祯、三孟景、四良。存此待考。)——“伯祖”:伯祖,“茂才公,讳广才,朴庵公长子也……与弟(广彬)赠通议……忽衣冠诣宗祠展拜……呼子宠公(朝宠)及先大夫(朝荣),与家人旅进拜……顾独属望先大夫.....先大夫举子晚……居恒告不肖:汝伯祖非常人……”——“祖父”:“大父,讳广彬……朴庵公次子也……曾大父怜其孤也,蠲息予之。曾叔祖继往……时公(大父)年十四耳……曾大父闻之亦喜甚,曰:真我子也……曾大母居焉……曾大母没,公(大父)六十矣。毁愈甚。先是大母没,公(大父)年未艾,竟不再娶。事伯祖(广才)如父……壬申岁(1672隆庆六年),不肖年十四……父(朝荣)请……公(大父)忽谓父与不肖曰:吾逝矣。遂终年八十二……以父(朝荣)贵,赠奉直大夫、广西太平府养利州知州。不肖为南京吏部侍郎,再赠公如其官。”(“吾祖父”《家谱宗邻传》)——“广仁公”:“广仁公,仕俊公次子,性最纯实……从叔(朝某)使殍死也……公没若干年,诸孙多成立,振其家。”(仕俊之父是哪位,未见之记)——“朝宠公”:“朝宠公,茂才公子……少与先大夫同学……先大夫别驾江州,方迎公官舍,公没矣。”——“吾父”:“考府君,讳朝荣……褒赠如令甲……”(“吾父”“余祖母”《家谱宗戚传》)在《家谱宗伍传》中,叶向高还记到另一位先祖:“国初摘民充伍……宜兴公七世孙曰大者。以洪武九年(丙辰年1376年)摘充镇江卫,军籍名叶大郎。大郎死,不嗣。行籍勾补时……康公宏公兄弟二人当行……康公没,季子贵公嗣。文皇帝入南京(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康公有长子壹次子贰……嘉靖乙卯(嘉靖34年1555年)后,倭难流离,族人多贫困……贵公之后独贤矣。贵二子,长全次胜……(康公)其后有仲辉者,以孝廉同知吾郡,尝一至云山展墓……”(以上二位有“时年”之记——洪武九年1376年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叶大郎、叶孟祯二位同为“宜兴公七世孙”,可知其时年基本吻合。据后叶云山叶谱记,大郎高祖元秀乃“宜兴公四世”、“宜兴公三世孙”;或伯后是也。)叶向高在《家谱内传》还记到若干先祖,依次如下:仕杰公(夫人占洋何氏,寿八十二);曾大父朴蓭公仕俨(曾大母玉塘郭氏)、伯祖茂才(广才);广德公(夫人迳江林氏);大父月牕公广彬(大母泽朗郭氏);广衎公(夫人南庄林氏;以兄子朝纪嗣;林氏抚嗣孙向乾);从叔朝纲公(五娶,其一平北里埕边陈氏,劳瘁,终年仅三十一);前母、贤孝二夫人郭氏康氏。——淮公以尤溪池氏之子鳥弟为子,仕佛公更其姓名,曰叶佛胜;佛胜娶郭氏生五子,与仕佛公五子“皆讲昆季礼”。佛胜子广徹、广徽(次)。——仕仲公子茂才(即广才),广才公子勃、姪广道。广徹五兄弟,子孙十余人;广徹长子朝瑚(与先大夫善),朝瑚有三子(皆夭死)。以上所记所列,或都在叶向高“本支十四世”南北两支之支系中,亦可循制《本支十四世系次表》。借此将叶向高父叶朝荣的相关之记,也摘录如下,或可助益研析。叶朝荣之记,主要见其著作《芝堂遗草》的一篇题为《云山长者叶公传》文。云山长者,曰叶广德,叶淮孙子、叶厚轩子,乃叶朝荣之堂伯父者也。文记:“自始祖宜兴公十三传至公(即叶广德;十二传被刻误为十三传),世居云山……越四世,俊衡公任宋……子元吉公……孙祯公……高祖宏公……曾大父贽公……大父淮公与弟汉公……父曰厚轩先生……” 1,叶向高用“世祖世孙”记称的,仅有各一“系次”,即“七世祖”与“七世孙”,而未有其他(如五世祖,或十世孙等)。2,记称“七世祖”的,又仅用于《家谱小序》;而“七世孙”则记称于《列传》和《伍传》。叶向高何以如此区别记称,如此不同表达,或成一谜。3,记称“高祖”的,有两处两位:俊衡为叶宏高祖,(叶宏孙子为叶汉)叶汉是叶向高高祖。且明白记叶宏是“始祖宜兴公七世孙”。由此可把“本支十四世”序列个清晰。其一,把叶宏高祖俊衡而下三代(俊衡-元吉-盛)不作单独“段写”,而记之于“孟祯段”中,且记明孟祯乃叶宏同辈(同为“始祖宜兴公七世孙”)。从而“跳过”六代,从“始祖”宜兴直接“段写”到第八代的“高祖”宏公;“孟祯段”记于“宏公段”之后。(如此的未“段写”俊衡、元吉、盛三代,而“跳过”,究竟何智,恐存世一谜;何以未“段写”七世祖桢公,恐又一谜也!)其二,高祖叶宏以降,语境表达全部用“族称”(有说乃“尊称”),而不用“世祖世孙”之记称。《家谱列传》第二“段写”高祖宏公后,除同辈“孟祯段”外,即序写“宏公三子”贽公、“贽公次子”汉公(即向高高祖)、“曾大父”“曾大母”“曾叔祖”、“大父”(祖父)“大母”(祖母)、“伯祖、祖”、“大父”(祖父)“大母”(祖母)、“从叔”“从兄”、“父”“吾父”其三,于(高祖仲子)“曾大父”(仕俨)后、“曾大父”长子(广才)前,插进来“段写”了“南北支”之“北支”三四代诸族亲;但未记明“北支”之支始祖或“常秀公”之先世们。特别说(吾父)“先大夫敬进吾宗两支如左右体”,于此呼应始祖宜兴公当年“割为南北田”之擘画!云山叶世次演析表(叶向高编修“本支十四世”家谱)1,俊衡序列始祖四世,将“越四世”理解为“于四世”(“越”字有多意,一释“度过”,一释“经过”,一解通“于”、通“与”;笔者这里釆信通“于”)。2,叶宏序列始祖八世,符合“宏公高祖俊衡”之记。叶向高记宏公为“宜兴公七世孙”(“仍孙”者也),记孟祯“孝廉公”为“宜兴公七世孙”,都正好处于八世之序列。(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其释“仍孙”为“本身以下数第八世孙”;“八世包括本身”。释“来孙”为“本身算起的第六世孙”。释“玄孙”为“本身以下的第五世孙”。也都“正好”相合。)3,鉴于前1、2之列,叶向高编修家谱“本支十四世”之系次,得以明晰,《世次表》始得序列。4,至于叶朝荣记俊衡孙“祯”,当序列始祖六世。笔者以为其与叶向高记“孝廉公”“宜兴公七世孙”之孟祯(序列始祖八世),恐为二人——前者俊衡之孙“祯”(当在元吉五子之中),乃叶宏之“祖父辈”;后者“孝廉公”之“孟祯”,则与叶宏“同辈”,同为“宜兴公七世孙”。这位“孝廉公孟祯”才是《家谱列传》所记“其时尚往来云山,修宗谱,自为之序”的孟祯。《家谱列传》记说孟祯“继起”。这继谁而起,继父元吉或继叶盛之起,均未予明记。依“宜兴公七世孙”之记,将“孝廉公孟祯”理解为与叶宏“同辈”,同为“宜兴公七世孙”,应是妥当。这里顺及一句,明嘉靖《惠安县志》所记叶祯,明显有误;误将叶朝荣文记的“俊衡孙”叶祯,记成叶向高谱记的“孝廉公孟祯”;误将二人视为同一人。5,叶向高记“七世祖桢公”。这位“桢公”也情理(“也正好”)处于始祖八世之序列。试想,如不这样序列,则与自上而下序列的七世祖(宜兴公六世孙)、即自下而上序列的八世祖,造成冲突,发生矛盾。所以只能序列于自下而上的“己身”七世祖。而且,据笔者分析,“七世祖桢公”修旧谱于170多年前,到叶向高续修谱时,170多年差不多有六七代之隔;叶向高其时称“桢公”的七世祖,代隔相符,试可说合情合理。反之,“桢公”如为始祖而下的七世祖,则成为了“叶宏之父辈”,这恐不符实情。笔者又分析,叶向高记“七世祖桢公”修旧谱于170多年前;那么这170多年前之时年,约为1430年左右。其时,孝廉公孟祯1417年乡举,到1430年左右约30岁“为谱序”——“自为之序”的“其时”,真可说正当其时;即与叶向高所记所称的“七世祖桢公”——同时年矣!由此,叶向高所记所称的“七世祖桢公”,也当与“孝廉公孟祯”一起,序列为“宜兴公七世孙”、“云山叶之第八世”。(但《传》中既记了“宜兴公七世孙”宏公、孟祯公、希大公三公,又何以少了“桢公”。恐一谜也!)这一点,也是笔者与《叶向高修谱事略考——读〈叶向高家谱〉偶得》作者讨论的一个交集点。在这个“可七可八”的序列认定上,笔者依叶向高《家谱小序》及《家谱列传》等读析,倾向于“序七”,即七世祖叶桢亦是“宜兴公七世孙”,与叶孟祯、与叶宏同为“云山叶第八世”,并列序于《世次演析表》中;并认为,如此序列认定,更符合家族伦理与记叙逻辑。尽管如此,笔者仍将当下两说并存于《世次演析表》,冀望之后有更妥切的解析。至于《偶得》作者的“四代人”及其“官四代”说:“俊衡—元吉—盛—孟祯”,将“孝廉公孟祯”序列为俊衡之曾孙,与叶朝荣、叶向高之记,明显不符。叶朝荣记“俊衡—元吉—祯”,而叶向高记“俊衡—元吉(五子)—盛(五子之一)”,又说孟祯是“继起”。笔者以叶向高之记之说为准;并认为,如记说俊衡“官三代”,则有可能符合事实。史实是:俊衡与子元吉,均“仕元”;元吉一子叶盛“仕明”,于“国初授官”(约在洪武一至九年、1368-1376年之间);元秀玄孙叶大郎(不在俊衡、元吉房系)“洪武九年”(1376年)“从伍”;“孝廉公孟祯”则于“永乐丁酉”(1417年)“举于乡”。由此,说俊衡“官三代”——“俊衡—元吉—盛”(尽管所处不同朝代),也合实;但“从伍”的叶大郎与“乡举”的“孝廉公孟祯”均不列这“官三代”。从上可知,孟祯与叶盛“年差”不少于40,可能有“代差”,与元吉五子各自“生庚”“婚育”有关。另《偶得》作者“推断”叶宏与“孝廉公孟祯”不同房系,当可认同。二者共祖于“俊衡—元吉”,可以肯定;但共祖于“元吉五子”哪一子,却不得而知,因为叶朝荣、叶向高均未记之明白。俊衡为叶宏“高祖”,其子元吉、元吉有五子(其一叶盛),叶向高写了;但俊衡“曾孙”没写明白。所以叶宏父不得其名,甚而连其祖父之名,也不得而知。《世次演析表》只好让其“缺名”。真可惜了!至于“仕宋仕元”之析,笔者认同《偶得》作者以叶向高之记为实为准——俊衡“仕元”、元吉“亦仕元”;叶向高这“亦”字之用,似乎很可说明意思,读者大都读懂。笔者试作如下简析。元朝开年于1206年(时值南宋开禧1205年开元),至1279年(元至元年间)南宋亡朝(亡于祥兴二年),两朝交集并存了74年。而从1279年宋亡,到元亡、大明1368年开朝开元,计90年整。以这90年时间为背景,简析俊衡、元吉、叶盛三代人“入仕”时年,当是一个可切入的视角。(享寿90余年的宜兴“宋末”开基于后叶。其生年当比元开朝年1206年早二三十年)1206年(宜兴历宋元交集74年)——1279年(宋亡到元亡计89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1279年到1368年90年整)俊衡1279年前后可说“仕宋亦仕元”;元吉“仕元”;叶盛“入仕”于明洪武初年。(1)宜兴于“宋末”即“宋元交集”的74年间,开基开世于后叶村,到其曾孙俊衡于“宋元交替”之际“入仕”,到玄孙元吉“仕元”,再到来孙叶盛“入仕”于明洪武初年,历百五十来年,其“六代人”之代差,应是符合实际。(2)如以叶盛1372洪武五年(20岁,生1352年)“入仕”,来推测其父元吉、其祖父俊衡“生年”与“入仕”,与90来年“三代人”(“官三代”),平均代差30左右年,亦属正常无虞;从而也确认了叶向高记俊衡“仕元”、元吉“亦仕元”是可以“为实为准”的。叶向高《家谱小序》开篇说的:“吾家旧谱,盖修自七世祖桢公,而孝廉公为之序。”这个叙事法,较为通常、通俗;“语言环境”让家谱续修者站在“己身”立场,也即“自下而上”地语说“修旧谱”者乃自己的“七世祖”。假设叶向高不如此记述、不如此语说,那么,或会写成——“吾家旧谱,盖修自始祖宜兴公七世祖桢公,而孝廉公为之序。”或当写成——“吾家旧谱,盖修自云山叶系七世祖桢公,而孝廉公为之序。”还当写成——“吾家旧谱,盖修自吾家七世祖桢公,而孝廉公为之序。”6,从叶向高记宏公“宜兴公七世孙”,记孟祯“孝廉公、宜兴公七世孙”,可知叶向高将宜兴公第二世,称为或记为——“宜兴公一世孙”。这一记法、这一称谓,当属叶树福《刍议》大作中的“甲说”。那么,从中亦可知:叶向高是“始祖第二世是始祖一世孙”之称谓、之说法的认同者和践行人。读了叶树福大作《刍议》,笔者感知其结语之真识卓见,亦感知自己过往在云山叶系世系及叶向高支系世系中的“世祖世孙”称谓,可能有值得细酌的必要。笔者现如今,也借此机会先续《云山叶世次演析表》,而作如下《叶向高支系世次演析表》(十六世)。(以万历“御赐”16字“辈序”为制)从上表可知:支始祖向高公第二世(成字辈)为“向高公二世孙”;这一记法、这一称谓,当属叶树福《刍议》大作中的“乙说”。笔者再以本人“立”字辈为“己身”作《叶向高支系世次演析表》(十三世)。据上二表,或可明白如下叶向高支系“世祖世孙”称谓、说法的若干要点:1,叶向高支始祖之二世祖,即“叶向高二世孙”;这个称谓,与《云山叶氏“本支十四世”世系表》的“世孙”之称谓,明显不同。这也意味着《叶向高支系世次表》,在“世祖世孙”上,难以与《云山叶氏“本支十四世”世系表》作“无缝对接”。2,七世祖叶长青,表中序列“七世孙”,与谱记、与其自称自记的“向高公七世孙”,完全一致。3,“立”字辈,于表中序列“十三世”与“十三世孙”,即为叶向高支系世系第十三世,亦即称“叶向高十三世孙”;且同时为“敬”字辈之“四世祖”。4,以“世祖世孙”为视角,“己身”无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不可称“祖”(即绝不称“世祖”)——这是家族伦理所决定的。在家族伦理中,“己身”只能——要么称“世”称“代”(是一世一代的一员;但有“自上”“自下”的次序之别),要么称“孙”(而且唯一只能自上而下地“称谓”,和自上而下地算“次序”)。诚然,“己身”本人也有“被称祖”之时(如笔者被“敬”字辈称为“四世祖”)。5,作为云山叶系的子孙后代,无论哪支哪派,无论居乡居外,都称宜兴公为“云山叶始祖”,即“云山叶一世祖”;你是他几世(或几世孙),他就是你几世祖。如笔者“立”字辈为云山叶二十六世,即称宜兴公为“二十六世祖”;作为“世孙”称谓,“立”字辈为“宜兴公二十五世孙”。很明白:“始祖”不可称“孙”(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不可以)!故从始祖第二世开始记称“孙序”——问题在于:称“一世孙”还是“二世孙”。笔者以为称“二世孙”合适,一同“己父”称“二世祖”(如表列);这既符合伦理,也合符逻辑。6,至于“世次”“代数”,二者存在关联。如衍发30代,就有30个世次;第几代,就是第几世次(也称“代次”)。只是“代数”与“世次”(“代次”)有用途上区别。而“世祖世孙”,则与“世次代数”有所异同。如你说先祖是二十六世祖,别人即明白:到你“己身”已有26代了,你“己身”即是你先祖第二十六代后人(可称第二十六世,或称“二十五世孙”)。这个世孙之称谓、说法,在叶向高后人中,至少自七世孙叶长青以降,迄今已然共识同为了。7,结语二句:一是本《小议》中如今重新制作的《云山叶氏“本支十四世”世系表》,是新近研析的一大重要成果;冀望得到各方特别关注。尤其关注云山始祖一至八世(叶向高先祖支系):1世宜兴—2世仲(缺名)--3世口(缺名)—4世俊衡—5世元吉—6世口(失记)—7世口(失记)—8世叶宏二是《云山叶世次演析表》与《叶向高支系世次演析表》(十六世表、十三世表),所体现的“世祖世孙”称谓之甲乙两说;叶向高生前持“甲说”(即始祖二世称一世孙),叶向高后人迄今用“乙说”(即始祖二世称二世孙)。均系首次发现;亦请予以关注。(2024、0621一稿,到0702订补为第六稿)
往期链接
¤ 叶树福丨浅说叶姓与泰顺南峰寺的渊源
¤ 叶树福丨古俗字“門+朱”就是“厝”字吗
¤ 叶树福丨刍议族谱中“几世祖”“几世孙”的称谓——以寿宁县《北浦叶氏总谱》为例
¤ 叶树福丨再析忠孝进士叶有挺若干问题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二)
¤ 叶贵良丨叶氏先祖赞诗
¤ 叶圣丨浅析清水洋先人墓碑记载中蕴藏的叶氏家族的时代命运
扫二维码添加关注公众号,分享发现更多精彩……
本平台以研究与宣传叶姓的源流、人物、文化为主导,以光大与弘扬叶氏文化为宗旨。
本平台绝大多数为原创作品,引用请注明出处!
本平台文章文责自负,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及编者观点,请读者自辨。欢迎持不同观点者赐稿,和气研讨,理性争鸣。
联系人:叶树福 投稿邮箱:982036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