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筛高风险,来羊水穿刺住院一天一夜后,我以为下一次住院会是生产时。
想不到仅仅间隔2个月,我又来到了妇幼住院部的产前诊断科—这里既有生的希望,又夹带无奈的失望。
上一次我是新生报道,懵懵懂懂。
这次常驻18天,显然变成了大二大三的老油条。
这期间遇到了各种情况的病友们(孕妇们),只要微微一笑:“你是什么原因住院?”就算是开了话匣子,接下来的沟通就顺理成章了。
刚住院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了空无一人的3人间,还靠海景大窗。哦,不,2个人。还有搭着简易床,睡在我床边的瞌睡君。因为糖耐1小时超出0.65,我也开始了扎手指的不归路。也正因为控糖,我结识了21床,并初步建立起了战友情谊。傍晚查房时,乌啦啦一群医生在我们要吃饭时涌入,围观了我的晚餐后,直接点评:食堂大叔气声洪亮地说:需要医生开单,至于哪个医生开的,他也不知道。我们咨询了一圈后,主治医生说,她们开不了这个单子,让我问问隔壁房间的21床。21床是个娇小的女生,正打着点滴和婆婆在走廊里遛弯。我说明来意,她热心地告诉我:产前诊断科的医生不行,要营养科。带着前一天营养科医生的回执,让他再开一张控糖餐的通知,就可以定餐了。想不到上午刚偷师订餐小秘诀,下午我就被通知要换床位,换到20床。她笑着说,我们的情况很相近:都是26-27周发现胎儿偏小,入院到营养液。我原以为,我们只是一起打营养液的战友,相伴尬聊而已。我的一套营养液组合是: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额外还有肝素针。每次早晚查房,医疗剧般的医生群在她身边逗留最久,关切至极。但是情况也不太乐观,B超显示有腹水,尿检中有尿蛋白4个+,血压目前是还好。接着,她又被开医嘱:留24小时尿液,分析24小时尿蛋白。并且要记录液体的出入量:喝了多少水,排了多少尿液,统统都要纸笔量化。一天繁复的记录和观察后,又做了一次B超,血压也在节节攀升。这次医生没有再说坚持到34周的话,而是无奈地说可能就这2天了,你要有心里准备。在一旁迷迷糊糊打着点滴的我,一下子就被这话给惊醒了。再看看她,眼里口中虽然也是慌乱,但行动也有条不紊地来。一边指挥着婆婆给公公打电话,一边开始上某东抓紧买宝宝的纸尿裤、湿纸巾等。护工来之前,她略微紧张,虽然经历过剖腹产,还是会害怕。说着就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年初他们补办婚礼的照片。照片中的新郎一副小鲜肉的样子,新娘呢,金灿灿的龙凤卦映衬着红润的脸颊,笑意盈盈。和现在穿着术前病号服,因为孕激素长出小痘痘的她,判若两人。护工让她爬上小推床,因为她打着点滴,我就给她挽了一下头发。穿着蓝色条纹的病号服,盖着推床上的紫色被子,还有手边的点滴。后来,这个白天都只有我一个人在病房,静得有点出奇,睡觉都不踏实。护士小姐姐在她走后,就立马铺好了护理垫,这个护理垫就这么空空地等着主人。她婆婆和堂姐偶尔回来取东西,说下午4点会回来,又说要到第二天10点。后来我才知道:普通的剖腹产上午就会回病房了,她是进了ICU监护。护工要把她从推床挪下来时,只有她婆婆和我在,我连忙问着要不要请护士来帮忙。护工阿姨摇了摇头,让婆婆在床边护着,说要让她自己挪动。虽然用了3个枕头缓冲推床和病床间的高度差,但看着她的样子,真为她感到为难。果然,当她被强行要求自己挪动时,眼泪就断线似的止不住了。但伤口痛和无助的委屈感,还是让她立马哭红肿了双眼。我生产的第二天换到单人间,也是自己从推床上慢慢挪到病床。然而围观她的那一刻,心里免不了一阵唏嘘:生小孩,真可怕!就在大家都以为她平安生产,过渡到恢复期时,老大难又冒出头了。
主任领头查房时,一脸无奈地指点年轻医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做肾脏透析的,老年妇女居多?接着又指了指21床,说再多住下去意义不大,让她出院后去综合性医院看肾内科。孕期或生产带来的身体负担,会持续多久?会怎样影响日常生活?我们沉浸在一次次产检的过关斩将中,惊喜于第一次双杠,第一次胎动,第一次宝宝的脸部图片。 后来,我们就会听说腹直肌分离,盆底肌松弛,甚至是漏尿这样的字眼。满满当当的床帘围出了一个独立空间,也围在了她的伤口上。直到她快出院的那天晚上,淡黄色的帘布被拉开,一屋子3个孕妇,3个家属热聊起来。结婚5年,前2年计划晚点要孩子。后来却一直没有怀孕。只好尝试试管婴儿,好在过程很顺利,一次成功。让她没有遭受反复的折磨和压力。6个多月的宝宝不能通过手术,只能让妈妈像顺产一样生出来。临到去产房了,她都依旧安静,安静得只听到一两声闷哼。住院时,遇到五个准妈妈都因各种问题,无法留下宝宝。任周围如何喧闹,她们都静呆一隅,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神伤。但,她们也自带坚强装备,化身奥特曼打着心里的小怪兽。因为身上和心理的挫折和失落,是在一旁玩游戏的老公不能感同身受的。遇到G2P0的小伙伴,我心里默默想着,下一次她怀孕时,医生就会在病历上写G3p0了。一进房间,电话声高高低低,手机铃声也见缝插针地响。公放一般的音量传出对方的安慰声:“没关系,都一样的。”剖腹产后照顾了2天的老公,实在没有办法,回去上班了。婆婆就接了岗,可是她啥也不会,啥也不做,只顾着打电话的样子,真是急愁了隔壁床的我。迁床前同病房顺产的一胎妈妈,婆婆、妈妈,老公轮流伺候着。但是人家产妇也没有恼,什么都自己来,好几次因为睡着而让点滴回了血。双胞胎,又都是早产宝宝,一出生就被送到了新生儿保温箱。就算办了宝宝的社保,出院抵了一半的费用,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少的开支。出院后,让岛外人民都为难的每天送母乳,对他们更是不太现实,除非住在附近。她和老公热热闹闹地开始取名,新生儿保温箱里标注的大女小女,听起来一点都没有暖意。紧接着,一直没接到话头的婆婆忙道,不好听,换一个吧。我听着却没有一个像七七和夕夕好听,想起来就惹人怜爱。因为是双胎,有一些情况比较复杂,她听了周围的建议。产前诊断的主任还曾让她到第一医院复查情况,点名要找某个做B超的博士医生查,才能放心。她人已经在手术室了,医生却迟迟不敢开始,因为手术同意书还差老公的签字。因为双胎又胎儿偏小,医生曾给她同样打营养液的建议。现在,她却说,如果当时遵医嘱,宝宝大一点,状态应该又会好一些。我安慰她:像我们来打营养液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全凭运气罢了。住院的那段日子,我好像旁观了别人的艰难时刻,围观了生活中最无奈的生产环节。那些走廊里一起散步的小伙伴,有保胎住到生的,有一样打营养液的,有来控糖的。我们互相调侃,吐槽,说着各自的情况,最后陆续出院,回归原来的生活。现在,我可以回答自己第一次来产前诊断科的疑问:为什么会有小宝宝,来的不都是做羊水穿刺,或者其他有状况的吗?
有些人的生育之路是康庄大道,一路绿灯,安安稳稳等生产。
有些人却是西天取经,道阻且长,一路升级打怪,担惊受怕和难过中,被迫不断提升战斗力。我属于居中,怀孕顺利,孕期大小波折不断,但是有惊无险。平平安安剩下端端这个臭小子。(最近他落地醒,白天平均睡眠时长30分钟,已经从端端宝贝,变成了臭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