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平家里的一天,意外的平静。
一整天买菜,做饭,拿快递,打扫,做着最基本的家务,心里也有最基本的平静。
家后面的山坡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是节假日和过年回来看不到的景色。
窗户一片山绿,绿得青苔斑驳,浓翠欲滴。
一、忙碌的一天从厨房开始
一整年都不怎么做饭的我,只有回南平后才会下厨房。
本着少油少盐的原则,我都视油为热量,能少就少。
奈何家里的锅不太给力,吃油像吃肉,少一点就不得劲,立马粘锅。
看着出锅的两份绿油油蔬菜,还有肉、蛋,加上老妈清炖的鸭。
我心满意足:老爸的食物多样化,算是合格了!
其实买菜和煮饭的过程还是挺解压的,除了油烟让人一脸油腻外。
3个人的餐桌,不用多量,但可以多样。
胖乎乎的荷兰豆,一圆小洋葱,再买上12元的牛肉就是一盘炒嫩牛肉了。
牛肉和猪肉同时摆在案板上,牛肉鲜亮的红肉色就是这么突出,一眼就被相中。
超市的阿姨把牛肉逆着纹理切成薄片,看着就很嫩的样子。
偶尔买肉时,真的很喜欢帮忙切肉的摊子,是少下厨人的福利之一。
毕竟切薄片需要技术又需要耐心。
吐着水的花蛤被我一颗颗捡起,配上嫩豆腐和八角瓜,确实很鲜。
之前看小川系的《山茶文具店》《蜗牛食堂》等一系列的书,都有很多关于厨房和日常生活的描写,细腻又充满画面感,就像是是枝裕和的电影一样。
那时候,我就想着可以再豆瓣的广播上,发一些日常的描写,锻炼自己的观察和描写细节的能力。
但其实也没有做到,那就在公众号里写吧,写周遭的热闹和厨房里的清水湃瓜果,案板岁月长。
(牛肉炒粉,清淡到我都觉得淡)
二、参与到父母的生活里
如果不是因为老爸身体不舒服,我不会在这个普通的周末一个人回南平,也不会参与到他们在这里的普通生活里。
毕竟节假日都带着节庆的滤镜。
当老妈要带我去药店、去菜鸟驿站时,我是拒绝的。
菜鸟驿站,我虽然不知道位置,但是我会问啊。
但当我们去了药店,她要买阿莫西林、要买板蓝根、且店员听懂了我们的方言时,我有种被拉进她的生活里的感觉。
被她向便利店老板、熟悉的附近邻居、隔壁村的药店店员介绍:这是我女儿,吧啦吧啦。
(窗外一片山绿)
听着老爸和亲戚们聊天说的话,有时候也默默觉得心酸,觉得无奈。
也更加觉得陪伴,就是参与到普通生活里吧。
花一点心思做一顿饭,擦洗家里的冰箱、打扫地面,定时定点让他吃药、记录体重,拍拍背,洗个头。
这种琐碎的付出感,让我拥有内心的平静感,也让我有点意外。
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用付出感换取的平静,让人双脚落了地,也就没有精力顾及其他。
(山坡上青苔浓厚)
对比在医院的陪护,突然觉得家里放松多了,不仅是病人,家属也友好一点。
忙碌的上午之后,3个人都可以在各自的房间休息,不像在医院,陪护床白天都不好摆开,只能一直坐着。
饮食上也自在很多,夜里要加餐不是只有牛奶+营养粉,或者坐等骑手送餐。
一份快手的拌米粉,或者一份米饭就能快速搞定了。
在南平住院时,我曾经帮老爸把单据带到医院了,帮他一起做手工凭证。
原来有点虚弱的老爸,带上老花镜,摊开他的账簿,整个人自带专业Buff。
从来没有实践过手工凭证的我,还得请教老爸怎么做,还好分录都是通用的。
那一刻,我心里想得是:认真的男人真帅!
在看杨绛的《我们仨》时,有句话是:“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因为过日子,也是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一如在麦子朋友圈看到的那句“生活没有一劳永逸,幸福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但至少此刻的我,和父母在一起。
他们睡了,我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雨声渐歇,虫声鸣鸣不断,而我心里也有短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