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朱积洪:河南“大碗”与坦诚相待

文摘   2024-11-11 11:00   天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河南“大碗”与坦诚相待  

  天津  朱积洪

    
     
      写一首诗很难,写一篇文章也不容易。像李清照那样无拘无束填上一首直抒胸臆的词就更难。为什么?你的心境不是她的心境,你的体会不是他的体会,你说的他不一定能听懂,不理解就更难听出弦外之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认识和理解上,最能说明道理。你想表达的他不理解就难以找到共鸣,更何况人的思想在时时刻刻地变化之中,别说别人,自己有时候都难以理解自己的想法。没有经历过的便没有深刻的体会,不知道重要性也就不知道或不理解别人的刻骨铭心。如果他说因偷偷拿了二分钱被妈妈打屁股,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相信?他们有八百条理由反驳你——别说二分钱,马路边上扔着两毛钱,也未必肯弯下腰去拾。他们没经历过艰苦岁月,不理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什么滋味,觉得我们说的是无稽之谈。

       中午,几个文友聚会,我做东。本想点几个像样儿的菜,大家畅所欲言好好聊聊。没想到大伙异口同声反对,没办法只可每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点完菜后一看,令我哭笑不得,竟然是清一色的素菜,没有一个荤菜。我心里着实过意不去。开玩笑地说:“你们都出家了,还是在家修行?难道大伙是为了让我省钱?”这当然是玩笑话,别说区区一顿饭,就是连喝几次也不会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为我省钱大可不必。在座的人生活水平都不错,用不着在这一顿饭上省。东道主嘛,出于礼节,在大伙反对下还是点了一个稍贵点的——水煮黑鱼片。菜上来后发现,多花钱招待是热情的传统思想,已经有点落伍了。近百块钱的一个菜,大家只象征性地动了动筷子。我心里明白,只是为了给我点儿面子,要不然连筷都不动。真后悔,这百十来块钱算是白花了。

      面对此情此景,多年前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家家都不富裕,一般吃穿可以勉强应付过去,想喝顿酒,那得把裤腰带紧紧勒上半个月,不然家里经济紧张难以缓和。几个不错的哥们或是言语相投的人,不是年节想喝酒,就得找借口,想方设法出个题目。要想宰(请客)某一人一顿,绝对要下一番功夫。题目不仅要绝对合理,还要让其无法反驳。想“宰”的人也不甘就范,脸一抹搭不置可否。围攻的人要有坚韧的毅力,穷追不舍。三五回合算少的,久攻不下并不新鲜。

      在刚解决温饱的年代,想让人请喝酒比攻堡垒还难。我就曾和别人合伙一起起哄“宰”过他人;也被大伙一起起哄被“宰”过。尽管那时家庭生活普遍不富裕,只要摊上了,哪怕勒上半个月的裤腰带,也会打肿脸充胖子,尽可能让大伙吃得好一些。鸡鸭鱼肉等好吃的,能多上点儿就多上一点,大伙也不客气,甩开腮帮子大嚼大咽,不醉不休,倒也畅快淋漓。那时候没这么多饭店,请人吃饭喝酒就在家里,不怕麻烦,关键是可以省个三五块钱。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伙却对珍馐佳肴远而敬之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了,都长胖了。一些慢性疾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找上身来。懂得保健必须懂科学饮食,怎么有利于身体健康怎么吃,不再盲目追求大鱼大肉。珍肴美味吃得太多,吃出个富贵病,受罪的还是自己。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当初入伍来到部队,老兵们对一个河南籍的老兵称呼“大碗”。我是新兵,不理解,又不敢造次,便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部队吃饭的碗都是统一的,谁也不比谁的碗大或小,河南老兵并没搞特殊,怎么喊他大碗呢?心里想问,怕老兵骂,好奇心却怂恿着一探究竟,却迟迟不敢造次。部队的老兵主宰着新兵的前途。在那个人人都积极要求进步的年代,更是如此。你得罪了老兵,他心里记恨,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儿,都不会给你说好话。即使干得再好,也是徒劳。嘉奖入党绝对把你排挤在外,不管你心里怎么愤愤不平,也无可奈何。老兵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连长指导员必须考虑。

      不敢直接问又想知道,怎么办?穷尽思考。我有意识地和这个被称作“大碗”的老兵接触,关系混得还算可以。一年后,来了新兵,我这个既不是老兵也不是新兵的主儿,才解开这个在我心头疑惑了一年的谜。

      河南老兵“大碗”(这个外号在连里很流行,叫的时间长了连他的大号都忘记了)说,他们河南老家很穷,吃饭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儿。只要你们家有饭吃,你就不是村里最穷的;一旦你们家揭不开锅,吃不上饭了,便是全村中最穷最穷的人家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好面子的习惯,最怕别人看不起。一家人有无饭吃,就成了他们家乡显示穷富最主要的方式。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更不知是谁立下的规矩,每到吃饭的时候,不论是住村东头的,还是住村西头的,每家人中占有最主要的人物,手里端着一个大碗,把一顿饭要吃的饭菜都盛在里面,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一面走一面吃,一边和见到的人打招呼,不走到头,饭吃不完;走到头才能把饭吃完。为的是让全村人都看到你。每到吃饭的时候家家如此,形成了一道既美丽又令人心酸的风景。

      村里人都这么吃饭,绝不是巧合,更不是某人突发奇想,率性而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习惯。如果没走到头,饭吃完了,别人会以为你家揭不开锅了;如果走到头饭没吃完,别人又说你显摆或不实在。这么吃饭不仅是为让全村人知道你家有饭吃,还会看到你吃的是什么东西了(好与坏)。这么做不仅不会在村里留下话柄,也不会让人看不起你。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家里没人端着碗出来到大街上吃饭,则说明这一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如此地步了,村里人会嘲笑你是没本事儿的窝囊废,连养活一家人的本事都没有,让一家人跟着挨饿,被人看不起。为了防止被人看不起,保住自己和一家人的面子,哪怕是家里只有够一个人吃的饭,也都要盛在一个碗里,端着到大街上吃,在全村人面前展示。至于家里人在饿肚子别人是不知道的,也就不会说没本事而看不起。

      河南老兵“大碗”说的这种现象,令我将信将疑。我复员回家参加工作后,一次到河南出差,在饭店吃饭时,发现河南人吃饭用的碗和其他地方大不一样,不仅大,碗底还特别高。感到奇怪的我问饭店的人为什么?他抓住碗底,倒过来说:看到了吗,碗底大,为了好抓住。他这一句话点醒我这梦中人,这么多年埋在心中的疑团才算是解开了。要说也是,碗里那么多东西,碗底小了能抓得住吗?一旦有个闪失,碗里那么珍贵的佳肴美食岂不是便宜了土地爷……碗底大了,抓得结实,也就消除了掉在地上的隐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当初生活条件不好,人们也是出于无奈,才采取端着碗到大街上吃饭的举措。这是向全村人昭示:我家有饭吃;家里改善伙食时也是一种彰显,让全村的人看到吃的东西有多好,既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满足。究其原因,还是一个“穷”字造成的。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和以前比不可同日而语。再说谁家揭不开锅,填不饱肚子恐怕不会再有人相信。吃饱喝足的人们却遵守着几千年的习惯,并没有因为生活好了而有所改观。

      几十年过去了,全国人民摆脱贫穷奔小康,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不知道河南人现在还是不是保持着端着大碗到街上吃饭的习惯,即便真的还保持,主要是为了传承。意义也不会再像以前让人看到自己家有饭吃,其中是不是赋予了新的含义:端着盛满鱼肉加海鲜美味佳肴,展示人们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普及饮食科学,吃出健康,吃出长寿!

      中国人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在任何时候未必都是一件好事。过于好面子,不仅会带来尴尬,在某些时候,还会忍受不必要的痛苦。每个人都要脸面,为了脸面不能不管不顾,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热情就不能太过份,对人太过于热情会让人无法接受,为了不驳面子,把急着要办的事儿耽误了,岂不得不偿失?!好面子就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表现,既有在物质上好面子的,也有在精神上好面子的。好面子说到底还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耽误了时间,在人力物力上还会造成浪费。

      人要学会大度,该放下的就放下,没必要总挂在心里放不下。不管大事小情,不管说得有意还是无心,应该思量后再思量,斟酌后再斟酌,充分考虑这件事该不该办,或者怎么办。有些人过于小心眼,一句话该不该说,或者怎么说,处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总怕一句话或是一件事令别人心里不舒服,不仅把自己整得很累,对方心里也未必好受多少。

      虚荣总有让人不舒服的地方,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方。襟怀坦荡既经济又实用,彼此没有那么多的防备和担心,心情变得舒畅。对谁都不藏着掖着,只要是真诚的,只要是善意的,只要没有私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对得起良心就对得起一切,心底无私天地宽。

      话是这么说,我们真的能做得到吗?或者能做到多少?在这方面,心直口快的性格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藏着掖着,有什么事就竹筒倒豆子,直接面对,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躲躲闪闪,彼此坦诚相见。心直口快如君子一样有担当。不管什么事儿之所以能做到表里如一,主要是他们心无杂念,思想简单,肚子里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既不会琢磨别人,也不会想到别人会琢磨他。

       真诚地面对他人,真诚地面对自己。这句话说过不知多少年了,可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那可是难上加难!

       我们中国人应该变得再聪明一点,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办。彼此间坦诚相待,抛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琢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彼此以诚相待,互不欺诈。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进步,更加文明,生活更加富裕,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和睦——让和谐社会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叔洪,本名朱积洪,1954年生人,大专文化。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天津市公安局授予“警营艺术家”称号。复员后就读于天津公安学校,毕业后从事公安工作四十年,现已退休。1985年中国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本人自幼喜好文学,几十年辛勤耕耘,出版有散文集《午拾朝花》、长篇小说《水是清澈的》(获天津市公安局最高奖),曾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今晚报·副刊津沽》《每日新报·生活广记》《海河文化》《海河柳》《津南时讯》《直沽文化》《西岸风》《安徽文学》《宿迁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文章。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