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马国明:勤学多问 艺不压身
文摘
文化
2024-11-11 11:00
天津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勤学多问,艺不压身”,这是我大爷针对自己的过往和经历总结出来的“八字口诀”。小时候我跟随大爷大娘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他们生活的时间里,大爷总是把这“八字口诀”挂在嘴边并每天向我灌输,要求我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多留心、多观察、多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多向别人请教,自己不会干的事情在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住要领以后达到会干为止,同时还嘱咐我上学时不仅要把书本上的东西学深学透,还要多掌握生活当中各方面的知识和规律,要储备多种本领,多种技艺,到需要之时即可拿来就用,处处留心皆学问。 随着我逐渐长大,我读懂和理解了这“八字口诀”中的深刻内涵。当我运用到工作、生活的实践后让我受益良多。从此,这“八字口诀”就永久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并落实到行动上,成为我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遵循和“座右铭”。 回顾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和获得的收益,我感觉这都是“八字口诀”激励着我学习、鼓舞着我进步、鞭策着我前进、教育着我成长。 我大爷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他没读过一天书,是典型的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别看他没有文化,但大爷头脑灵活,敏而好学,善于思考,他接受事物快,理解能力强,每做一件事他都是在事先分析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心中有数以后再付诸行动。就凭这一点,在生活实践中他学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是大家公认的“能耐人”和“多面手”。 大爷年轻时为了生活,曾经从事过多个职业和工种,他曾闯过“关东”、下过“卫”,当过工人、扛过“枪”。虽然没有文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把自己该干的“活”干得十分完美,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得善始善终,从来不让人说出一个“不”字。他在哈尔滨铁路当工人时,就是因为工作出色而很快成为佼佼者,领导想培养他,安排他外出学习并提升职务,但他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而不敢贸然前往学习也不敢接受职务提升,失去了多次发展的机会。1931年日本鬼子侵略我国东三省并抢占了铁路,大爷辞去了工作又回到了家乡。 为了避免没有文化的憾事在我家延续,我上学以后,大爷对我的学习特别关注,抓得也很紧,每天嘱咐我、督促我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以外,还让我时刻处在学习的氛围之中。从我上三年级开始,每天晚上大爷要带着我到生产队部帮助队长为每个社员记工分,一是为了给我提供练习写字的机会,还能让我提前学习和掌握书本里还没学到的知识和一些生僻字;二是利用空隙的时间,让我向会计学习珠算的操作要领和运算技法,目的是让我多掌握一门学问;三是加强与人们的相互沟通和交往,为融入社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我的收获确实很大,字写得比以前顺畅了、规范了、运笔也自如了,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与人们交往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后来,我回到天津到父母身边上学。再后来,我又经历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选调回城上学、再到国企工作等一系列坎坷体验。无论在哪里学习和工作,我都依“八字口诀”指导我的思想、规范我的行动。比如,在下乡期间,我曾经被安排到公社的联合修造厂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个厂是一个既有服务“三农”、也有为集体创收职能的厂子,它的业务和服务项目“包罗万象”,有小型机械制造和机配件修理、柴油机修理、农机具修理、木制品加工、五金品编制、石棉品制造、车辆修理、铁匠加工等。到厂后我被安排到机修车间工作,我看到车间里车床、刨床、铣床、磨床、钻床等设备整齐划一,好像是列队欢迎我的到来,也看到一些柴油机和农机具摆放在那里,好似等待着与我相约。此时,我感到能来这个车间工作很荣幸,也很光荣,同时也感到工作的分量也很艰巨,这需要更多的知识来保障,具备更高的技术来支撑。由此,我坚定了要好好学习技术,努力钻研业务,自己的底子薄基础差,在工作中多向师傅们求教,争取在尽短的时间里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凭自己的不断求索提高技术本领,尽快融入到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 车间里共有四位师傅,其中两个老师傅支撑了整个车间的管理和生产职能。一位对柴油机的构造、性能和修理颇有研究,不管什么型号的柴油机只要发生问题,机器运转之中他就能听出问题的所在,是人们公认的修理专家。另一位师傅对车、钳、铣、刨等各工种十分熟悉,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非常娴熟,他经验足、办法多,无论收到什么样的机器配件和农机具器件,他都能够仿造和修理得完好如初。还有两位年轻的师傅是早在几年前为成立这个厂而输送到县机械厂培训归来不久的钳工师傅和车工师傅。我到来后,这个车间就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工作团队。 由于师傅们都有一专多能的技术特长,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各种设备都能熟练操作,所以大家的分工也不是那么细,一般都是谁接的活谁来干,无论涉及哪个工种,使用哪种设备,都是一个人干到底。由于接的活多,涉及的面又广,为我学习技术提供了优越条件,也为“全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那时,国家为提升职工不断学习和提高技术本领,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的倡导,在实际工作中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学有政策支持,干有目标方向,促进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热情,提升了职工的干劲。而对我来讲有现成的学习阵地和技术舞台,在技术上师傅们一对一地对我指导,他们的独特技巧也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所有的设备任由我操作,我能够在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工作,真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好机遇,真是一件幸事。所以,我扑下身子潜心学习,对师傅们的操作我多看、多学、多问、多记。在很短的时间里我能够对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独立操作了,对柴油机的修理技术也可以掌握了,连管工和电焊的技术也运用自如了。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的电力还不普及,农田灌溉、脱粒、磨面、榨油以及所有机械动力都由柴油机完成。我所在的地域有一款沧州柴油机厂生产的195型机器普遍受欢迎,由于体积小,马力大,使用率很高。我们车间的所有设备都是由这样的柴油机的动力换拖动运转的。这个机器上有一个叫“柱塞”的器件是一个易损件,它是用于燃油压缩和喷射的重要部件,它能够控制燃油进入燃烧室的时间和油量,实现高效燃烧和动力输出。其损坏的原因是喷射口容易积碳,如果积碳过多,使柴油燃烧不充分,导致工作动力不足,就必须更换新的“柱塞”才能解决。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所有物资都是按计划供应,没有批复指标有钱也是买不到。我们往往是在做采购计划时都是高于实际多做出一些,可是实际批复的却很少,造成了此器件供应紧张。 有一次,我与师傅到县物资站采购配件时,忽然发现北京柴油机上的“柱塞”有供应,因为这个型号的机器当地使用很少,所以它的器件供应比较充裕。经我仔细观察,发现它的直径比195型机器的要大一些,但两者之间的长短尺寸是一致的。我想我们厂就有车床,如果把直径大的部分切削下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经师傅同意,我们买了北京柴油机上的“柱塞”回厂加工后,安装到195型机器上,完全达到了性能要求。从此,这个配件在我们所辖的范围里就不紧俏了。这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而产生的实际效果吧。 1975年我选调回城进入一所中专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我市一家印染厂工作,是巧合呢还是我与机修行当有缘份,到厂我被安排到机修车间实习。当时车间正在安装一台新的布铗丝光机设备,因厂里还没有空气压缩机,打地基是用人工抡大锤打钢钎的方法进行的。抡大锤是一个苦力活,看似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因素,它不仅需要有力气,而且要两个人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行。扶钢钎的人要气定神闲,胆大心细,头脑清晰,不能受外界任何干扰。抡大锤的人要动作规范,全神贯注,击打精准,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如果配合不好就很容易出事。 大家知道,从事技术工作的师傅们都有一个特点,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要有展现自己技能的欲望,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你做的好,我做的比你更好……师傅们都抱着争荣誉、试高低的心态一边叫着劳动号子,一边抡着大锤紧张有序、有条不紊的工作着,工作场面非常热闹。 这时,一个与我同龄但入厂时间比我早的小师傅,用激将法的方式向我提出了挑战,要与我比一下高低。因为都是同龄人,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段谁也不服谁,虽然我是新来的职工,但也不想在大家面前“栽面”,就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其实,我没有抡大锤的经历,但是我看到过抡大锤的场面。在下乡时的工厂里,铁匠师徒他们三人锻打铁件抡大锤的场面又映在脑海,锻件烧红后,师傅左手夹住放在铁砧子上,右手握住小锤指挥徒弟们用大锤击打,师傅的锤子落在哪个点,徒弟们的大锤就打在哪个点。需用大力时,师傅空锤敲打砧子,击打出带有节奏的“语言”后,徒弟们则紧握锤柄采用大循环的方式抡起来打。如此反复,直到把锻件打得没有红色为止,师傅再变换敲打节奏,击打停止。因为铁匠组就在厂院的突出位置,每当遇到这个场面,大家都前来观看,看他们抡大锤的热闹场面,看他们挥汗如雨的工作干劲,看他们相互配合的协调能力。我则观察他们抡大锤的基本姿势、操作手法和用力方法,我也牢牢记住了抡大锤的基本要领。 当我拿起大锤就要上场时,扶钢钎的师傅临阵逃脱了,他不敢为我贸然扶钎。机修老班长为鼓励我的积极性,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钢钎。我先是平打、一下、两下、三下……等找到感觉后,我就采用大循环的方式抡了起来,锤锤打得准确,锤锤打的到位,锤锤打得让师傅们啧啧叫好。我一口气打了20多锤,赢得了师傅们赞许的目光,他们都说:“没想到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还真有这两下子。” 从此,我在机修车间干得一路顺风。实习期满后,我本应再到别的部门继续实习,可师傅们舍不得放行。 三年以后,我被调到厂办公室成为一名专职秘书,开启了我与文字工作打交道的新历程……马国明,男,笔名政铭,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退休前从事党务工作30多年。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求贤》《天津支部生活》《天津老干部》等。2019年作品参与天津市委网信办与津云新媒体联合举办的首届“四海声评网络大赛”荣获优秀作品奖;本人荣获“优秀网评员”奖;2019年获得天津市第九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暨纪念建国70周年读书征文大赛一等奖。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