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周静:小巷温情

文摘   2024-11-18 12:17   天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小巷温情  

  内蒙古   周静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步行在果园路上,走到曾经暂住过两年的地方时,忽然传来几声“汪、汪、汪”的狗叫声,我的视线被吸引过去,便望见了那条曲折幽深的小巷。走过几家院落,大门都是紧紧地关着的,不见一个人影;偶然有一户开着的大门洞里躺着一只打着哈欠的狗,漠然地望着远处。心里纳闷儿,刚才的狗叫声是它发出来的吗?好安静的小巷!
      小巷地处萨拉齐镇铁路以北包百商圈附近,紧邻萨拉齐生态公园,原是民一中学校老师的家属平房。那时,这里是非常热闹的。巷子的角落里,总会有人打牌、下棋、拉家常,奔跑的小孩子穿梭在小巷的角角落落,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卖水果蔬菜的、收废品的、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等人员攒动,小巷里弥漫着生活的味道,这里有老住户们和新住户们的追求与梦想。

      萨拉齐,地处呼、包、鄂三大城市中心,阴山之南,黄河之北,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塞外小城。像这样的小巷在萨拉齐这个距今有270多年历史的小县城里有许多。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中期萨拉齐就有大大小小数十条街道、巷道;1940年的时候,萨拉齐城内分4区28街72巷,主要有东、西、南、北大街4条;20世纪80年代时重新整理后有18条街、63条巷。像福合兴巷、大同巷、大众巷、互助巷、凯旋巷等这些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的老街旧巷,在小城不断的建设、发展和更新中,有的不复存在了,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人遗忘。

      2007年,因工作的需要,我从乡下搬到了萨拉齐。工作地点在果园路中段的邮政局楼上。为方便上下班,就在单位附近的教育区平房巷租了一间80平的南房。初到小巷,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像卫兵列队一样迎接我这个外来之客。巷口北侧有一家名叫“发发农家乐”的饭馆,总会飘出一阵阵的饭香;紧挨着是九峰书画院,有些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学习书法、绘画。南侧则是原民一中操场的一米多高的院墙,斑驳的墙体上点点画画,估计是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涂鸦的“杰作”。沿着院墙往里走约百米,便看到一个污渍满地、臭气熏天的垃圾堆,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苍蝇满天飞,人们经过时总会用手捂着鼻子快速离开这个肮脏的地方。路是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积水横流,往往须在水深处垫好几块砖头才能勉强行走。

      从乡下到城里,是我生活、工作的一个重大转折,欣喜的是能来到这座从来不敢想的小县城生活,确有一种优越感;忧虑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不会被“城里人”接纳,能不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听说萨拉齐人不太好交往,使坏的人挺多,心里难免会产生一种抵触与不安。近两个月了,除了跟房东交谈了几次外,基本上没怎么跟周边的人说过话。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让我无措,但怎么样呢,再难不也得向新而生吗?

      我每天除了上下班,最主要的任务是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起初是骑自行车,但太慢;后来购置了一辆电动车,作为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交通工具,那真是风雨无阻,每天的规定任务。我们租住的南房是个里外套间,一进门,左边靠窗户的地方放着一张单人床,东侧放着一组简易衣柜;西南角是做饭的灶台,通着里屋的大炕,也是冬天烧炕取暖必备。进入里屋,紧挨北面窗户放着一张书桌,桌子上是一台从老家搬运来的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简单的布置、简单的家当,忙里忙外,算是妥当了。总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吧,我想。

      房子倒是挺宽敞,最大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刚搬来时正好盛夏,基本是用电饭锅做饭,不怎么用炉灶;到了9月下旬,秋雨连绵,天气转凉。因为没有暖气,只能烧炭,需用柴火引火。有一天接回孩子后眼看中午12点了,着急忙慌把柴火填进去,却怎么也点不着,可能是长时间不生火、太潮湿的缘故吧。好不容易点着了,一股股浓烟迎面扑来,呛得我两眼生泪,一会儿工夫屋里已是烟雾弥漫。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把饭做熟,可是,那是怎样的一道饭菜呀,烟味浓重、难以下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房东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和蔼可亲,对我们很是照顾。当了解到炉灶冒烟这个事情后,立即请来专业人士给疏通烟囱,自那以后,我家那一缕缕炊烟升腾而起,再也没被熏过。初来时,老人家经常嘱咐我们要把门锁好,每每碰见,总会询问我们看有什么需要,像打气筒、改锥、钳子等家什,只要我们一问借,他总会爽快地拿过来让我们用。偶尔还邀请我们去正房看电视、吃水果、聊天;有时吃炖猪骨头等美味佳肴,怕我们不好意思去吃,便端个小盆亲自给我们送过来。院子里是一片空地,夏天种着茄子、柿子、豆角等蔬菜,隔三差五给我们带过来一些……细节之处见真情,这对初来乍到的我来说,心里有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家的感觉。

      后来的日子里,我认识了这里的老住户,有退休的曾是数学老师的豪爽的爱下象棋的张大爷;有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曾是物理老师的刘大爷等等。还有一些新住户,有刚三十出头的跑大车的孙师傅,穿梭在小城大街小巷开出租车的李师傅,泼辣、爽快、快人快语的在超市打工妹小张,巷口卖夹肉饼的老年夫妻……老住户基本上是原民一中的老师,文化水平高,有素质,有修养,完全没有城市“小市民”的冷漠与势利。新住户大多是进城打工的朴实、勤劳、憨厚、老实的农民,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一群人,逐渐消除了我刚来时的那种不安、顾虑、害怕、防备的心理,我也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和他们说说话,唠唠家常。

      巷口卖焙子的老年夫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天一大早,夫妻俩就推着小推车出摊,烤焙子用的是旧式的烤炉,铁筒形状,中间放炭火,筒内侧隔层上放一圈饼,不停地翻面,现烤现卖。不管你是夹鸡蛋,还是夹红烧肉、火腿肠,她都会放在案板上用刀将其切碎,一股脑放在焙子夹缝里,浇上特制的汤汁,配上腌制的小菜,成为奔波的人们既方便携带、又绝佳美味的早点。有一天早上,送孩子上学稍有点晚,匆匆忙忙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来到卖焙子的小推车前,要了一个夹鸡蛋的焙子。等焙子递过来时,一摸口袋,忘带钱了,回去再拿显然是来不及了,那会儿还没有手机支付功能。老人看到我的窘态,说:“不用给了,你快让孩子先吃吧,别耽误了上学。”一脸的真诚,我连忙点头道谢。慢慢熟识后,我们有时在买焙子时会聊上几句,他们脸上那浅浅的皱纹,隐约可见的几缕白发,被火烤得有些红肿、苍老的双手,见证了他们生活的不易。焙子这种食品在乡下是没有的,所以从第一次品尝到现在,依然会隔三差五去买。虽然后来卖的人多了,但再也没有吃到当年巷口老年夫妻卖的那种焙子的味道了。

      在小巷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熟悉了这里以及方圆百里的人和环境。小巷以南是原民一中,当早晨起床铃声响起的时候,安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有朗朗的读书声,有追逐打闹声……总会勾起刚离开学校不久的我,在内心深处对学校无比留恋的情怀。也曾无时无刻地梦想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可惜事与愿违,我还是停留在机关单位一待就是十几年。再往南,是一条东西方向的振华大街,南面是一大块被平整过的土地,路边只有并排着的两个小卖部和一个修自行车摊位。小巷西侧是一片茂密的果园,当时正是萨拉齐生态公园建设前期规划阶段,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秋日里我们还悄悄溜进去摘过苹果梨等果子呢,是萨拉齐的“天然氧吧”!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地震,电视里、广播里不间断地报道着这次地震的最新消息,以及造成的各种伤害……小巷里的人们议论纷纷,人心慌慌。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地震,心里很是害怕。地震后的第二天晚上,房东老两口外出不在,偌大的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我和六岁的女儿,没办法,我只好去求助于我的同乡——杜娟妈。他们一家也为孩子念书来陪读的,有一次偶尔碰到,聊起来才知道是同乡。当我向她说明来意后,她有些为难,因为她还要照顾比杜娟还小的儿子,我也不好说什么。        这时,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杜娟放学回来了,听了这个事后,爽快地答应要与我做伴,在经她妈妈同意后,便随我一起到了我家。小小年纪的她,不停地跟我说着学校里的事情,还给我壮胆,说若有坏人,她将如何如何,设想了各种对付的办法,我被她的天真逗乐了。夜幕降临时,我早早地把大门锁好,又把进户门从里反锁好,再拿了一把椅子堵在门后,虽起不了多大作用,至少在心里是一种安慰吧。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还不如一个小孩胆子大。自从离开这里,就再也没见到这个女孩,现在的她应该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吧。

      如今的小巷,大多住户已搬走,原来热闹的小巷有些静寂,有些落寞,这在意料之中。几块石板上岁月的痕迹仿佛是老人脸上的皱纹,记载着这里曾经的过往。原来臭味扑鼻的垃圾堆不见了,在此基础上新建了一座公共厕所。南侧的民一中学校早已搬至别处,原址上建起了七星国际高层楼房、宴会城、幼儿园等,给人另一番时代印记。振华大街以南那片原来空着的平整的土地上,包百商厦、东殴小商品、现代城商业街等拔地而起,咖啡厅、游戏厅、蛋糕店等琳琅满目,成为萨拉齐镇这个小城中最热闹、最时尚、最新潮的繁荣地段。还有那片果园,现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萨拉齐生态公园了。

      走出小巷,我陷入沉思。在城市更新建设、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小巷还在,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样子,偶尔还能听到鸟鸣、犬吠。也许多年以后,它可能会被拆迁,会改变其原来的面貌,但小巷邻里之间的温情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周静,又名周美春,1976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爱好者。1995年7月毕业于包头师范学校,先后在土默特右旗将军尧中学、土默特右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温馨提示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


天津散文
天津散文•微刊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网络微刊,倡导抒写真情实感,讴歌美善人生,展示精良原创散文,力推优秀作品,开展作品研讨,促进创作交流。欢迎关注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