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王建中:影院快乐的记忆
文摘
文化
2024-11-15 08:01
天津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看电影是个快乐的事。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战斗”故事的电影。 曾记得,上世纪 六十年代初,县城才刚通电。那时,还没有电影,只有县文化站在晚上放的幻灯片。也就是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小平房,摆着几排木制的长板凳,就这,孩子们已感到相当的新奇和满足了。 不久,县里有了电影队,老百姓才有了看电影这样的娱乐方式。那时,县城没有电影院,每次放电影都是晚上在县大礼堂播映。由于电压不稳,放电影时用的是专门的小型发电机。发电机就放在礼堂外面的角落处。“嗡嗡”的发电声对礼堂内看电影倒没多大影响。 小时候,一提看电影就异常地兴奋。我家离大礼堂不远。一到晚上,每当听到大礼堂的大喇叭播送电影预告和歌曲时,我的心就禁不住地痒痒或躁动。可不行啊!学校规定平日里放学后有作业,是不许看电影或看戏的。因此,也只能在节假日才能看电影。记忆中看过的电影有《狼牙山五壮士》《红孩子》《英雄儿女》《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等。 为促进思想教育,学校也不失时机地组织我们集体看过许多电影。如:《雷锋》《今天我休息》等。每次看完后还要写感想、谈体会、并相互交流。总之,看电影确实让我们从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教育。 那时,看电影也有不少趣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看《突破乌江》那场电影。那次,是父亲带我去看的。没想到,事出意外,观众入场后,电影刚开一会儿,机器就发生了故障。荧幕上出现了一个“静”字和夜晚月亮的画面。开始,大家都耐心等待。可过去了将近一个小时,还未修好。出于无奈,只能散场了。出门时每人又发了一张电影票,让明晚再来看。 第二天晚上又去看,电影放了一会儿又坏了。不过还好,时间不长就修好了。电影终于看完了。片子不错,很好看。但看电影的经历也让我记忆深刻。 县城有了专门的电影院,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不过,我早已离开老家到外地工作和生活。后来有机会回到县城,还特意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体验一下县里电影院的感觉。效果相当不错,比起我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可算是鸟枪换炮喽! 我一九七四年秋离开家乡,在太原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一九八五年在天津安家至今。我这一生,看电影一直是我的喜好。在大学时期,看得大都是露天电影。学校周围部队多,周末晚上没什么事,就掂着小马扎到部队去看。以后工作了,不论在省城还是出差在异地,有时间就看,从不管场地环境好坏。来到天津后,有家有孩子了,逢周末全家也会去看电影。像天津东北角的东风影院、天津影院、少年宫、华北剧院等都是我常看电影的地方。 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的影院设施和放映设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叫洋名的“影视城”到处都是。家里的影视装备也更新换代到较高的档次。记得也就从那时开始,我慢慢地疏远影院了。很少再有到影院看电影的冲动了。 有几次,我的姑娘买好票并热情邀我去影视城看过,也是碍于面子。高额的票价,震耳的声音,现代影事的情节与效果,让我打心眼里一次次地后悔。说实话,不是我爱看电影的情趣变了,而是时代变了,生活理念变了,最主要的还是现今电影产业所追求和渲染的东西,与我们这一代人所固有的信念及情结的差距愈来愈远了。王建中,祖籍山西壶关。晋津两地供职几十余载,现退休赋闲在津。天津南开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美篇网媒情感领域优质作者。究其人生,晋津平分秋色,由此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社会阅历。晚年时光,曾伏案撰写一些回忆性文章,散见于天津纸媒网媒与电台选播。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于国永
制作:周 璇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王小平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范忠民 穆怀书 郭淑红 杨晓霞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tjsw20230403@163.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欢迎关注天津散文微刊
合作单位:晋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