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行(十六)伦敦之二

文摘   2024-10-18 18:06   匈牙利  

        伦敦有很多区,因为队友要参加在巴特西公园举行的周末半马赛,我们选择住在巴特西,其对岸是切尔西。工业革命前巴特西大部分是农田,为伦敦及周边人口中心提供食物。1750年开始随着工业革命这里的工业迅猛发展,化工厂、油脂厂、铸造厂都因这里有众多用于船运的码头而兴建起来,1929年开始建造巴特西发电站,这一带成为受到污染和恶劣住房问题影响的工业区。

        20世纪70年代这里的工业逐渐衰落并迁离,当地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和规划,之后随着高收入者对地铁交通枢纽、附近公园和河畔房产的需求增加,导致大量建筑工程展开,旧工厂被拆除并替换成现代公寓楼。


        铁路使得巴特西发生根本性变化,几条铁路线穿过,所有从伦敦滑铁卢和维多利亚终点站发出的火车都要经过这些铁路线,巴特西发展成重要的铁路交汇中心,除了公园和广场,曾经的农田全被建筑覆盖,精致的住宅联排别墅四处扩展。

        围绕着巴特西公园的就是红砖建筑的联排公寓住宅,是伦敦很经典的住房,成排成列非常壮观。

        联排公寓的前身是这种英格兰常见的红砖或灰砖甚至石砖外立面的联排别墅,也叫排屋,屋顶有着数不胜数的烟囱管道。

        1858年开放的泰晤士南岸巴特西公园占地83公顷,大树参天,有数条宽阔的步道,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半程马拉松赛事,全程的跑道绕着公园内部森林步道,完全不用影响周边的公共交通。

        以巴特西发电站改建的购物中心为依托,这一带形成与伦敦塔附近的北岸高档生活区遥遥相对的南岸高档生活区,最新式的高层公寓楼鳞次栉比拔地而起。

        随着各种时髦外形和功能齐备的住宅群落汇聚,新生活区也向四面延伸开来,几年后这一片会成为伦敦最时尚的潮流地带。

        生活区向外扩展,而旅游中心区依然是汇集在伦敦城的老城区空间,每天住在外围的上班族和游客大军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向内城汇集。

        地铁自然是方便的工具,伦敦地铁和火车跟汽车一样可以直接用信用卡在出入站口刷机出入,不用办理地铁卡更不用买地铁票。

        不过更喜欢的出行方式是乘坐伦敦的双层巴士,二层的前排自然是最受游客追捧,只是汽车的交通费用稍高,而且在堵车时不方便,我们有幸或者说不幸,遇上巴士工人罢工,开到一半全停下来,好在可以及时转乘地铁。

        欧洲不少城市都有吸引人们的本地市场,伦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食品市场是博罗市场,销售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最早是1014年形成的市集,是伦敦塔桥附近谷物、鱼类、蔬菜和牲畜交易市场,如今成为拥有超过100家独立摊位的美食品尝地,不仅是伦敦登记在册的最古老蔬果市场,还是唯一完全独立,由一个志愿者董事会运营管理的市场,很多卖家都是用自家出产的原材料,亲自烘焙、酿造、烧烤出食物和酒水进行销售,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地道和原汁原味。

        相对于布达佩斯排列齐整的绿桥大市场,伦敦的博罗市场更像一个松散的大集市,玻璃大棚下密集的人流往往将过道堵塞,很多攻略都研究博罗美食扫货摊位,结果形成几个最热门的铺位前排成长长的队伍,甚至影响到内部的正常行走空间。

        这里汇集的人种包罗万象,所有的肤色、所有的民族似乎都能在这里遇到,看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喜欢美食。

        海鲜饭的摊位是最大热门,长长的等候队伍让很多专程前来捧场的游客也不得不望龙兴叹,海鲜饭面上铺满了大虾和青口,味道偏向于意式烩饭,不像炒饭那么干,颜色金黄颇具吸引力。

        不知市场的冬季是否会有保温层包裹,夏季的市场几乎是露天的,只有遮阳的玻璃棚顶,空气流通之余也给市场有了一份周末集市的放松感觉。

        没有花时间去排长龙,我们到围着市场的一圈餐厅里找到一家台湾刈包店,生意十分红火,早听过刈包大名,这是第一次品尝。

        小店门面不大,很简单的一个BAO猛一看还以为是包子铺,不过也确实是一种包子。

        所谓的刈包就是这个样子,像是陕西肉夹馍的外皮转换版,又像热狗的东方版本,小小一个只能塞牙缝,要价几十元人民币。

        惊喜的是喝到了不容易见到的台湾啤酒,相当清爽淡口,与浓郁的欧洲全麦啤酒完全是另一个风格。

        博罗市场出门就是伦敦第一高楼碎片大厦尖锥般的塔身。

        在热闹的市场街巷边坐落着宁静的哥特式圣公会大教堂萨瑟克座堂,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伦敦最古老哥特式教堂,在周边的未来式建筑群落之间显得特别古朴,教堂的合唱晚祷和圣餐礼拜仪式非常出名。

        白金汉宫是座皇家寝宫,英国君主的行政总部,也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仪式举行场地之一,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和危急时刻,白金汉宫广场都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宫殿前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是标志建筑。

        白金汉宫主体建筑长102米深120米高24米,内部有775个房间,包括52个主卧室、19个国家级会议室、92个主要办公室、78个浴室以及188个员工卧室,还设有邮局、电影院、游泳池、诊所和珠宝工作室,王室在北翼有一套私人套房。

        白金汉宫后方的大花园与园区的湖泊构成伦敦最大的私家花园,每年夏天皇室都会在那里举办一年一度的花园派对,游客们只能逗留在皇宫前面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下的广场观看换岗仪式。

        女王纪念碑建于1911年,基座由2300吨汉白玉构成,主碑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与两个侍从像,下面是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正义和真理天使雕像,四角的人狮铜像由新西兰赠送,整个纪念碑的装饰注重航海主题,与碑前林荫道另一端的水师提督门遥相呼应。

        面对着白金汉宫正门的人狮像是新西兰人民的赠品,有意思的是与世界上最有威权的王室相对的一对人物是工农形象,拿着大锤的男人与手持镰刀的女人。

        白金汉宫周边街道上可以见到不少座国家级纪念碑,白厅大街上最多,这一尊简约的石头纪念碑是1920年一战后落成的英雄纪念碑,也是主要的国家战争纪念碑,一年一度的国家纪念仪式举办地,在加拿大、新西兰和香港都有复制品。

        在战争纪念碑旁边是肃穆的黑色大理石第二次世界大战妇女纪念碑,碑上浮雕刻有17套不同女士服饰,代表着战时妇女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以及她们在这些岗位上所做的贡献,200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纪念碑揭幕。

        容易与被称为西敏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混淆的还有一座西敏大教堂,全称威斯敏斯特宝血主教座堂,虽然是维多利亚时期建造,但它却是一座拜占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外饰以红白条为主,是英国最大的天主教堂。

        英国的国教是圣公会,与罗马天主教有区别,相比之下天主教堂在英国要少得多,而这种拜占庭风格的就更少见。

        除了外墙的红白条纹,内部的镀金、马赛克和大理石装饰亦极具特色。

        教堂的主祭坛以蓝色为扶壁墙背景色,四周和背面开设的天窗透进光线,带来一丝神秘效果。

        小礼拜堂的风格与在英国常见的圣公会教堂相比显得更加古老。

        对全球最大教堂的排名有很多不同的考量角度,有按面积的,有按体积的,有按长度的,有按高度的,但按综合数据来看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并肩的肯定少不了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英国圣公会伦敦郊区主教座堂,现存建筑建于17世纪,以壮观的圆顶闻名,原址教堂最初建于公元604年,1666年伦敦大火几乎付之一炬,1675年开始重建成现在的巴洛克式样。

        伦敦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博物馆,很多新式的尝试都在这里展开,这座美国大使馆原本平白无奇的外形被添加了捕虾笼式的装饰后顿时时髦起来。

        这座尖锥大厦在街道上太显眼了,或者可以说刺眼,像一把尖锥直刺天空。

        与它相邻的是维多利亚皇家剧院原为附属于皇家标准酒店的音乐厅,1910年拆除酒店后建造了目前的剧院,开张于1911年。

        商业街上的商场也各出新裁,打造出外形各异的建筑。

        离世多年的戴安娜王妃依然是人们所爱,以其头像为标识的纪念品表达着英国人对这位美丽王妃的怀念。


风之子步天下
走过看过读过玩过爱过痛过梦过干过哭过笑过-活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