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四)萨克塞华曼

文摘   2024-07-17 05:56   匈牙利  

        作为印加帝国曾经的都城,库斯科是到访秘鲁的游客们前往马丘比丘的必经之地也是主要停留地,但城中已经不存在任何完整的印加古建筑,它们都被西班牙人拆除一空,而在城外保存着一些雄伟的卫城遗址。


        库斯科四面的制高点建有四座用以守卫都城的卫城,保留最完整的是城西北2公里3600米山上的萨克塞华曼石头城堡,它包含在由四个景区组成的库斯科周边古迹套票里,票价与圣谷套票一样,也是70索尔即140人民币左右,可以数日内有效。

        古印加人把他们的都城库斯科设计成一头美洲狮,山上的萨克塞华曼SACSAYHUAMAN就是狮子的头部,它在土著奇楚瓦语里的意思是山鹰,是依山而筑、占地4平方公里、从上到下有3道巨石围墙守卫的城堡。

        这些围墙用30多万块深褐色巨石构筑而成,组成总高18米、最里层石墙周长360米、外层540米的城墙,上面遍布坚固的堡垒、瞭望台,以及各种防卫设施。

        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颓然倒塌,而山鹰城堡完好无损,依然雄视四方。

        这些巨大的石块引起人们的惊叹和困惑,当初的建造者是用什么设备和方法将巨石进行切割、运输、竖立,并准确放置到它们各自的位置上去的呢!

        巨石围墙顶部的城堡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成为库斯科的全城观景台,站在上面可以一眼看尽印加帝国都城的全貌,包括后期不断扩张的城市规模,以及布满周边山丘的居民区。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年前去埃及发现当地民居大多没有封顶,因为有屋顶税,所有老百姓针锋相对,住三层就建四层,空着最上面一层作未完工状,于是有埃及民房不戴帽子之说。

        而秘鲁的民房则大多不穿衣服,裸露着红色的砖墙,少数涂抹了外墙灰泥或贴瓷砖的不是公房就是富贵之家,怀疑本地是不是有外墙税?或许是因为气候稳定没有严寒,房子不存在保温问题!从山上看下去是一片砖红色的海洋。

        库斯科有30多万人口,大多住在自建房里,几乎没有高层公寓楼,红彤彤的裸墙房海洋铺满了整个山谷,一直向两侧山壁蔓延,看发展趋势很快会从各处山脊漫溢出去。

        正对着城堡观景台的对面山坡上刻画着EL PERU秘鲁几个大字母,光秃秃的山梁上虽不至于寸草不生,却是耀眼的贫瘠土壤,没有多少植被。

        山谷内大部分范围是新城,或者是分成新城、贫民区和老城三部分的城市里前两个部分的组合,谷地平原中间细长的直线地带是最多资金投入的新城区,包括飞机场,两侧山坡是民居野蛮生长的区域。

        有着红色瓦顶和完整外墙建筑的一片是老城区,约占整体面积的十分之一不到,大约一公里见方,老城中心武器广场上教堂的双塔清晰可见,还能看到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萨克塞华曼城堡修筑于印加王帕查库特克时期,这里最早是古代阿亚尔马卡人AYARMACA的地盘,帕查库特克击败来犯的另一个高原部落昌卡人CHANCAS后开始在此修建碉堡,以储存武器、衣物、珠宝和金银物件。

        帕查库特克之子图帕克在位时动用大批人力扩建萨克塞华曼城堡,后续的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继续工程,不断增建石墙以庆祝自己的军事胜利。三位君主的时期分别是1438-1471、1471-1493、1493-1527年,可以看出山鹰城堡的总建设时间超过80年。

        有研究资料称工程动用了2-3万人,约4000人负责在采石场切割出大型石块,最大高约5米;6000人负责用滚木将石块拖到施工现场,最重会达300吨,施工现场距采石场约20公里;另外一万人将石块装嵌到适当位置。

        16世纪到来的西班牙人看到萨克塞华曼堡垒时,对巨石与巨石之间天衣无缝的装嵌技艺大感诧异,工程规模巨大,现场即不使用灰浆,也没有铁制工具来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没有机械和设备运载石头。

        尽管如此,石料却打磨得平整精细,许多地方连石块之间的接缝也看不出,墙上的石块虽然切割得很不规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堆砌时也不使用灰浆粘合,但石块之间却接合得非常严密,要使一块巨石同另一块严丝合缝,非经多次试验调整不可。

        虽然一组组巨石看似严密的攻防堡垒,但据学者研究,萨克塞华曼早期建设时实质上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用途,因为它兴修于印加帝国崛起扩张时期,国都库斯科并无受袭之虑,昌卡人围攻库斯科是在工程修筑之前。

        这些严密的工事或许是用以纪念印加帝国的军事胜利而建,以及在某些仪式中进行模拟战争,如图帕克王有一次战胜凯旋,印加人就在此进行了一场战场模拟仪式,当时的王子卡帕克还参与角色扮演,供贵族和平民观赏。

        印加帝国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后,萨克塞华曼的巨石砖很多被搬走用于其他建设,在1940年代当时政府鼓励进行新建设,再次造成严重破坏,目前所剩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

        现在当地人会按照印加帝国的传统习俗重现古时节日盛况,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年冬至6月24日举行的因蒂-拉伊米庆典,以重现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情形。届时还会举行瓦拉库成人礼,原是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礼,现在由库斯科中小学生参与表演。库斯科太阳祭与巴西里约热内卢、玻利维亚ORURO奥鲁罗的嘉年华并称为南美洲三大节日。

        对萨克塞华曼的研究一直在探索之中,最初见到这些巨石建筑的欧洲人不假思索地认为是11-15世纪印加人创造的奇迹,但当时本地并没有用来切割、打磨和运输巨石的工具,实际上15世纪世界上也难以寻找到可以在平地上运输重达300吨重物的设备,更何况这项工程是在陡峻的安第斯山脉进行。

        当地人的解释则源于印加传说,称这些巨石建筑在印加时代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一位叫维拉卡查的神和信徒们建造的,印加人只是这个建筑的使用者和守护者。

        西班牙一位史学家写了一本书,记载曾有一位印加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的先人,从数千米之外运来一块巨石树立在城堡中以显示其功业,结果,两万名印第安工人牵引着这块巨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艰难行进,忽然巨石坠落悬崖,压死3000名工人。

        这段不知是传说还是历史记载的故事只是想说明古印加人确实不具备建筑山鹰城堡的能力,那么到底是谁、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呢!难道真与神话中安第斯山脉的造物主有关!

        还有一个传说至今不散,说山鹰城堡中央有一个圆塔型建筑,塔内有一个构造特殊的平台,连接着迷宫般的通道,其中有一条通往神秘地道,在地道中的某个角落可以找到埋藏宝藏的机关。

        要知道当时西班牙人进入秘鲁就是冲着黄金国的传说,虽然也得到了不少但似乎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多,关于黄金国的神秘宝藏一直是欧洲人探索的动力,当年徒步数日进入荒野重新发现马丘比丘的美国探险家,难道没有黄金的动力诱惑!

        萨克塞华曼石墙最奇特的是一道道的尖角突出设计,像一艘艘杨帆的船头,雄踞于山顶确实没有必要建成如此的防御形制,有点炫耀技巧之嫌,或者纯粹是讨得神的欢心,有意做成仪式模样。

        一排锯齿状的尖角最前端都是一块竖立的巨石,足足有五六米高,每一块都下大上小呈向内倾斜状。

        锯齿石墙有两层,有的齿尖还打磨成了圆弧状,原型的巨石阵在后期维护时已难以恢复原状,不得不以较小石块堆砌围墙弥补塌掉的空缺,这种后人不如先人的状态在不少古迹都能见到。

        这一道锯齿显然是后期经过修补,显得捉襟见肘,虽然最前端的巨石保持着原来的弧线,第二块该填入整个石头的地方已经无法做到恰如其分地嵌入另一块大石头,唯有以碎石墙顶替。

        在巨石墙面上可以见到若干处不得已而为之的补丁,难以延续以前的完整,只能以维持墙体的坚固为宗旨,古人的巨石阵在后人手里演变成了千疮百孔的乱石阵。

        从这张俯视图上可以看出巨石锯齿的布阵,最上层一个圆圈为中心的残根部分是城堡所在,锯齿下的绿色是现在印加太阳祭期间本地人举行仪式活动的广场,正在搭建舞台,过几天就是太阳神祭祀大典了。

        从入口看过去,巨石墙像一个曾经的山丘城堡,只是如今唯存一层层的石墙,和石墙之上的土堆了,像一个帝国的坟墓,埋葬着当年的光辉,如果说下面埋藏着万两黄金,似乎并不过分。

        城堡入口处的树林很奇特,是一种树皮斑驳脱落的杂木林,红色树干和扭曲分叉的枝条,在阳光中留下杂乱诡异的身影。

        列入世界遗产的库斯科巨石城堡没有重金打造的大门,就这么一个似乎偏于简陋的木框,静静矗立于路边,除了一处干净的洗手间,和仅容一位检票员的小屋窗口,再没有什么多余的设施。

        套票上的第二个景区普卡普卡拉PUKAPUKARA位于萨克塞华曼北面5公里,有着同样简单的刻字木框门,是印加帝国的堡垒遗址,俯瞰库斯科山谷,其名称在土著盖丘亚语里是红色堡垒之意。

        本地妇女在景区门口摊开地摊出售纪念品和食品,圆顶帽和红色羊驼毛外衣加上围裙是标配。

        堡垒由石墙、露台和楼梯组成,是一个防御工事,也起着地区行政中心的作用。传说印加皇族在一路之隔的另一个遗址TAMBOMACHAY洗浴时会把部分士兵留在这里作为后卫部队,两处遗址的士兵可通过反光镜片沟通。

        爬上石墙阶梯顶部可以看清整座要塞的组成,有广场和瞭望台,堡垒守在库斯科通往皮萨克的必经要道上,是重要的哨所。

        虽然房屋都已坍塌,但从残留的墙基可以看出原来建筑的形态。

        淡红色的石头是堡垒名称来源,仅剩不多的几个石窗上有后期修补的粘连剂痕迹,从窗中所见,后面的石墙塔基一人多高,得走搭建的木楼梯才能爬上去。

        原始石墙是原汁原味纯石头拼接技术打造。普卡普卡拉面积不大,很快就看个遍。

        步行穿过公路就是第三个景点坦博马凯TAMBOMACHAY,也被称为印加浴场,可能是曾经的印加皇族温泉度假地,大门上标注着本地海拔,3765米。

      进门后是一段两旁种植着脱皮杂木树林的石道,或许是看到了海拔提示,不长的一段路大家都走得很斯文。

        这个考古遗址证明了印加人的工程能力,有复杂的石头渡槽和三层引水道,据信是水崇拜的仪式场所,山谷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其魅力,使其成为远离现代生活的休憩之地,走在其中有点禅修的味道。

        从这个在目前的旱季里处于干涸状态的人工瀑布工程可以看出不同的建筑风格,石头的大小、粗糙程度、构筑精确度的差别形成两个层级,据分析是印加人试图恢复在他们到来之前已成废墟的前印加时代留下的工程。

        从主建筑群落可以看出分层叠加的水道,水流穿过一系列水渠、输水道和引水渠到达最底层的浴池,梯田式的设计可以收集和过滤经过的水,减慢流淌速度,延长地下水的排放连续性,即控制水流量。

        最底层的浴池有两道川流不息的泉水流入,干旱季节依旧不断。有人宣称泉水有治疗功效,可以为妇女带来孩子,似乎全世界的民族都有强烈的延续后代意愿。

        在雨季里,浴池对面的山崖上是会形成瀑布的,现在瀑布顶端的平台成了愿意攀爬一下的游客们最喜欢的瞭望台,登上来可以一览浴池全貌,以及周围的山谷风光。

        位于印加浴场和萨克塞华曼之间的肯科QENQO考古遗址是一个印加神庙,一处祭祀场所,当时征服秘鲁的西班牙人不知道其原名而起了现在的名字,觉得这里像个迷宫。

        确实这里有很多巨石、洞穴和狭缝,活像一个小迷宫,祭坛是由巨石雕刻出来的,内部有通道和房间,前面是一个露天剧场,但限于缺乏文字记录,露天剧场的真正用途不得而知。

        比较多的说法认同这里曾是用来祭拜太阳、月亮、星辰、飞鸟、雷神等重要神明的祭坛,当时盛行以人或牲畜当做牺牲祭品。

        从露天剧场的左侧通道可以进入巨石内部空间。

        可以看到在石头上雕刻出来的桌椅台凳等生活设施,犹如石头打造的全套家具。

        肯科考古遗址被秘鲁国家文化研究所宣布为库斯科地区的文化遗产,是库斯科地区最大的在自然形成的岩层中雕凿出的祭坛,人们认为这里是古代献祭和制作木乃伊的地方。

        肯科遗址的面积在套票内四个景点里仅次于萨克塞华曼,还有一片临居于库斯科城市山谷之上的石墙建筑,其功能已难以考究。

        库斯科免费看全城景致和日落的地方是萨克塞华曼旁边的这座耶稣像观景平台,可以从城中沿着一条风景不错的小巷花45分钟爬上山,徒步很辛苦,不少人打的上来,步行下山更现实,这里还有通道连接萨克塞华曼的一个入口。

      高高的铁丝栅栏使得无法拍摄雕像的好照片,在这么一个印加历史圣地竖起张开双臂的耶稣像,也可以看出殖民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旅游大巴也把这个观景台当作一日游的必到之处,黄昏时分人最多。

        在这里可以轻松地一眼看尽库斯科全景,比隔壁萨克塞华曼城堡顶部的角度更开阔。


风之子步天下
走过看过读过玩过爱过痛过梦过干过哭过笑过-活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