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全国三分之一的近千万人拥挤在热力四射的首都利马,棚屋区看着是发展中世界,商业区和海滨区又像另一个欧洲。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在1月15日的主显节建立城市,殖民期间利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中最富有和重要的城镇,1746年的大地震改变了一切,重建工作十分迅速,大部分古老的殖民时代建筑重见天日。1821年阿根廷将军何塞-圣马丁在这里宣布秘鲁独立,30年后利马修建了南美洲第一条铁路。
进入现代,人口过剩问题为利马带来了污染、疯狂和危险的名声,不过利马能将你从破碎的前印加时期石墙和光芒渐褪的西班牙殖民地建筑立刻带到繁华的现代购物中心和国内最棒的博物馆中,海滨悬崖边的新城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是前来利马的游客集中居住的地区,大部分星级酒店也集中在这边,老城区寥寥无几,充满艺术气息的巴兰库BARRANCO则是酒吧、夜总会和艺术墙汇聚地,连接两个区的海滨徒步道上每天都有成串的徒步者欣赏欧洲版的秘鲁。
我们也住在海边的米拉弗洛雷斯,乘坐301路公交直达利马老城所在的利马区,这是贯穿新老城区之间的公交长线,沿途欣赏市井可以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街道景致,公交票可以在车上买但得备好零钱。
老城最北端是一所市中心唯一保留下来的130年历史老学校,门前长条形广场成了艺术展示区,堆满了各种造型阵列,有圆球阵。
学校高高矗立在里马茨河边的高墙堤坝之上,河对岸是工业旧区和棚屋区,与老城这一侧形成鲜明反差,远处山丘上更是乱七八糟挤满棚屋。
与河对岸的混乱相比,老城墙头公园区有天壤之别,整洁很多,圆球阵接着圆饼阵,形成一片休闲散步区。
还有正方体阵列,提供足够的休息座位,面对河那边陈旧的工厂区。
竖着的方块阵列,想起小时候下的军棋。
一位红色铁皮人挥着水袖翩然起舞,天气好时对岸的低矮平房区居住的人们远远就能见到。
政府宫的后墙就面对着棚屋区和远处的棚屋山,宫殿是秘鲁总统的官邸,因每天举行的卫兵换岗仪式而闻名,我们正巧遇上了仪仗队的乐手们准备入场。
政府宫大楼是利马老城中心武器广场北端的建筑,这是河边的后门,有武装警车保护。
武器广场由一条小径连接河边堤坝广场,隔着沿河的建筑,这边风景大变。首先见到的是国旗广场,花团锦簇水泉喷涌,一圈殖民风格建筑围绕着。
广场正中间是利马城标字母,身后的利马主教座堂是带有博物馆的华丽天主教堂,初建于1535年曾在地震中被破坏并重建了几次,最后一次是在1746年。殖民时期武器广场是市集和绞刑架所在地,1622年利马主教座堂完成,1821年圣马丁在该广场宣布秘鲁独立,1922年利马主教宫完成,1938年政府宫完成,1944年市政宫完成,国家的行政、宗教中心都汇集于此。
武器广场上坐北朝南的政府宫,铁栅栏门关闭着,换岗仪式和军乐队表演在内部广场,游客们就透着栅栏在外观赏。
通称的利马大教堂也就是圣殿主教座堂是巴洛克建筑,是罗马天主教利马教区的主教所在地,虽然数次重建依然保持着西班牙殖民风格立面,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安葬于此。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棺材就在主门右侧马赛克镶嵌的小礼拜堂内,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在地下室发掘出一具全身有多处伤口的无头神秘尸体后,有关皮萨罗遗体的真实性就一直争论了多年,皮萨罗当年是被刺杀的。
经过一连串的测试,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得出结论,以前展示的遗体是一位不知名的教堂官员,地下室发现的才是皮萨罗的真身。
主教座堂供奉的是圣史若望,也就是福音书的作者传道者圣约翰,传统上基督教会认为他就是十二使徒中的约翰,耶稣最爱的门徒,但二世纪后其他教会产生不同看法,现代学者认为,福音书作者约翰、启示录作者约翰、使徒约翰可能是三个不同的人。
围绕广场边的多是国家级行政机关,主教座堂是主要看点,内部的博物馆不大,保留着不少历史悠久的宗教壁画。
教堂大厅两侧罗列着不同装饰技巧的礼拜堂,每一座祭坛都有独自的神采。
教堂的侧廊,立柱上并没有壁画,屋顶天花拱肋繁复。
祭坛上的大理石雕塑都是精品。
几百年过去,一些壁画的色彩变得暗淡了。
主教办公室墙上一圈人物想必是历代主教了。
圣经故事的油画系列,居然没有安装画框。
十字架上的耶稣雕塑在这里看到数个版本,即使都是骨雕,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教堂所属的博物馆大部分是宗教仪式用品,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画廊大厅,有中世纪的风景油画。
第一次见到十字架上的女性形象。
印加王和殖民地总督奇妙地排列到同一个画面,西班牙人把自己当成印加帝国的传承者了。
教堂地下墓穴估计埋葬了七万人,一个个穴坑里至今堆放着尸骨,相对来说还是雕刻精美的唱诗班座席上镜。
通常教堂管风琴都只能抬头仰视,这里却开放给人上到二楼的管风琴键盘参观,想不到那么巨大的风管就由这么简略的琴键控制。
无意间闯进了内部图书馆,书架上的古籍不敢触动,只安静地欣赏桌面上翻开的巨大册页。
从历史沉积厚重的主教座堂出来很快被广场上的气氛带回现代,巨大的屏幕上,欧洲杯和美洲杯的比赛转播现场穿插着广告美女。
武器广场往南不远是圣马丁广场,大型城市集会的场所,中心花坛上是何塞-圣马丁将军纪念碑,从西班牙手下解放秘鲁的人。
继续往南是一大片草坪广场,路边坐落着秘鲁高等法院。
这一带是国家级雕像纪念碑的集中地,一路看下来数百米长的大草坪上点缀着很多人物,秘鲁海军纪念碑上有秘鲁海军元帅米格尔-格劳MIGUEL GRAU的塑像,他阵亡于硝石战争期间的一次战役,被视为国家英雄。
连接老城与海边新城的快车道是利马最宽阔最繁忙的公路,利马国家体育场就在路边,这座露天体育场是秘鲁国家队主场,也用于举办大型音乐会。
快车道的南端到了海边的米拉弗洛雷斯,与老城北面的棚屋区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边高楼林立。
离海边不远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风格现代,展示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艺术,还提供户外电影和工作坊等活动。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小绿洲被周围的高楼群包围,也是首都人口最密集的地带。
利马最奇特的地形就是临海悬崖,处于沙漠环绕中的城市在沙漠与海的交界是数十米高的沙丘悬崖,城市高楼建于悬崖之上,俯视着下面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这是见过最梦幻的生活城区。
为保护新城地势,沿海沙丘覆盖上一层防风网,种植的护沙植被正开始向下延伸。
标志性的木制叹息之桥建于1876年,周边形成了壁画艺术区,是游客们最喜欢流连的地带,叹息桥下的步道倾斜向下通往悬崖下的海岸线公路边。
叹息桥高8.5米长33米宽3米,由松木制成,188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这里见证了巴兰科被智利军队摧毁的历史,叹息估计由此而来。
叹息桥北面坡上的冰淇淋店有点年头了,里面是古典的殖民风格小院。
叹息桥周边是一片艺术公园,餐厅、酒吧众多,适合慢慢消磨。
公园里一尊纸板雕塑,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是人们约会的标志地点。
一群秃鹰雕塑从沙地上伸出尖嘴,每一个鸟头都有真人大小,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巴兰科的形象代言。。
公园里的纪念性雕塑,一位从海贝中出来的女神献上自由的火炬。
从悬崖上可以俯视海岸上的巴兰科地标字母牌。
纵贯城市的快车道在这座桥下穿越到海边,与临海快速公路连接上泛美公路。
高架桥带有人行道,连通桥两头的观景公园,但要走到海边就得爬一段陡坡阶梯。
桥南端的公园树立着一个简明的水泥雕塑,靠着观海平台。
从跨过高架桥的步道上俯视悬崖下的公路,是一个地理奇观,真担心沙丘斜坡的稳固程度,好在本地雨水不多。
高架桥另一侧是爱情公园,两位泥塑情人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拥吻。
坡下的海中,不怕冷的人们依然在玩着冲浪板。
利马人因地制宜地在悬崖斜坡半中间开了一家城里最时髦的开放式购物中心,餐厅、商场、散步广场、电影院,应有尽有。
这个购物广场很好地将观景台和SHOPPING结合到一起,给周边的高楼居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中心。
在这里已经分不清游客、常驻外国人和本地人,是利马的现代生活代表。
沿海几十万人生活区里,每一栋高楼都是毫无遮挡的全海景住宅,而且都在几十米高度俯瞰大海,这在其他城市是绝对难以相信的。
米拉弗洛雷斯的海滨夜景无与伦比,冬季是利马的雾天时段,如果晴朗时段的夏季前来会更惊艳。
本地美食融合了西班牙特色,炸油条也做出了繁复的花式。
这间1968年开业的油条店门庭若市,一天到晚客流不断。
利马新城里的赌场随处可见,二十四小时开门。
偶遇一家中餐厅,藏在小巷里,看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