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会消失的很多景观,以及这个历史阶段的生存建议

文摘   2024-08-04 21:54   宁夏  

导语:看着这些城市的角落,就像与一位位有缘遇到的朋友相聚,它已过中年,见一面少一面而已……什么时候死亡和重生,我不知道。

你我都只是开放在山河大地之间的一朵小花,我们认识环境是为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好身边的人。

正文4018字速读约5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5

持续亏空的景区


周末有空的时候,总会抽半天时间带家人去看看人文和自然风景。

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相对于旅游达人去过的地方不是太多,相对于一般人看过的景色风物多出很多。

其实我本人,不讨厌旅游,也不喜欢旅游,主要原因是进一个景区后,哪怕是貌似自然的村庄,我也会去看它的“城市运营”模式,看它底层的商业逻辑。


诸如那些披着古镇外衣的大商超,以及空盖一堆楼也不会运作成功的商业地产,可能感受一下附近的人流量以及城市的生命阶段,就像感受呼吸一样能感受到它们后面的命运。

虽然不会满目悲凉,但大部分景区在现有的人口趋势和分布走向支撑下,将来会成什么样子?

一片衰景?


周末看到报道:2024年文旅市场依然保持着人山人海、亮点频现,但就是熟知的网红景区,至今仍陷在亏损的漩涡中。

比如,人气火爆的大唐不夜城人均消费仅1.5元,越努力越亏……


十年前它没有火起来的时候我去过,5年前它刚火起来的时候,我带家人们去过。

再比如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十多年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时候去过,五年前再去,很多步行街经过现代化装修后失去了很多江南神韵再加上人潮汹涌,就没有再去了。

这些还都是老牌大牌IP,更别说这几年风起云涌的新造IP。


我国已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大概率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

目前中国有330多个地级市。


景区IP的建设费用是一锤子买卖,但日常运维费用等各项开支并不低,这个持续的输血过程要靠什么?

与其说纳税人交的税,不如说是过去20年地方卖地收入。

现在的房价,以及人均40平以上的发达国家居住水准,后续地还能普遍卖个好价钱吗?


注意,我说的是普遍,不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


当然,很多城市的文旅是城市层面IP的一盘大棋,树立的品牌价值为这个城市吸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带来很多消费GDP。

只是这些收入没能帮助景区扭亏增盈,西安如此,全国各地有这种情况。

开发和运营的同质化问题,一类是山岳类景区,一类便是古城类景区,这些问题被看到的很多,但在我看来,还有园林类甚至自然景观类。


当我待在一个地广人稀的城市里,看着几百上千亩的园林景物,甚至几千亩的景区没有几个人,我能看到很多年后它被废弃的摸样。

植被不需要浇水吗,所有非自然而然的山村绿色,都需要巨大的物业和财力维护。

当一个城市公共服务都难以长期高质量延续、公务人员的工资都要部分精简的时候,谁还顾得上没多少人去看的景观?



2/5

当下的心境


这是大河没水小河干,或者地主家都没余粮的问题。

所以,有机会,我还是要带家人,尤其是老人去看看。

因为过很多年后,此情此景就物似人非,甚至只是个“遗迹”了。


十几年前和一个台资企业高管交流,他说所有的景色,看到的都是心情。古时候的那个文人墨客,在那个情景交融的时刻最生动真实的感受,你碰到了,就共鸣了。

对此,我颇为认同。

他说,什么叫日落西山?有一天他走在长安街上,自东向西,恰好是秋后的黄昏,寒风瑟瑟落日余晖,让他感受到古代一个王朝的落寞时刻。


什么叫日落西山,这就叫日落西山。

后来,多年后,听说台资企业的内斗很厉害,他被架空面临惨淡出局。

不管后续结局如何,多年后会忆起长安街上日落黄昏之际的独行,这应该是他一辈子的回忆了。


风霜雨雪、阴晴圆缺,或者生活中的一段路程走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前人的感受写下来了,你可能能寻得,但不是到了千百年前有他脚印的地方就一定能自然获得。


一趴几个小时的摄影师是用心去还原这种美,一走几个月的背包客是用脚步去追寻这种美。

我等普通人就没有这种能力和幸运了。

我只能适当的多走走看看。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可以多感受一下这个世界。

年轻人也可以多在心中打下几个样,多年后感受一下世事变迁的沧海桑田。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景,还有物、人,以及一个城市的呼吸、岁月。


它真正的年龄,生老病甚至死,而不是文人的畅想。

我这样的非旅行爱好者,去的稍微多点的地方都是在能花钱支出的交通费用范围内,不会自己花时间精力去做背包客。


所以,万年不变的山丘对我意义不大。

徐霞客的本事我是没有的,我能看到的都是人世间的基建。

严格的来讲,是基建中的点缀,运营平衡了才会存在的事物。



3/5

老去的城市


年轻人成家过日子不说装修新房,至少会规划着将来要让自己住的更舒适。

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宣传银发经济的砖家有点扯,大多数老年人,群体数据上,会为了自己的将来而开心的扩大开销?

一个社会整体上年轻人越多,搞这些基建的投入能收回投资的可能性越大。


因为年轻人在工作,在持续赚钱纳税,哪怕不纳税也在持续消费——只要经济有循环,社会就能有持续的费用(比如之前的卖地),可以保证运营平衡且收回投资。

但如果是老龄化社会呢。

看看日本,过去几十年很多非核心城市慢慢都荒废了。


就像中国的鹤岗,房价极低,但是住在那里的成本可不低。

人少了,且不说文教卫怎么形成,水电甚至手机信号的供给都会成为高成本的事情。

除非你有驻山修行、自力更生的本事,那在哪个城市甚至不是城市都无所谓。


其实,在日本之前几十年美国已经经历过了,只是它能薅全世界的羊毛保证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救济福利,让底层人生活富裕不起来但不至于绝望的直接爆发GM。

要看中国的将来,可以在别人的历史中看到影子。

不会雷同,但可以类比。


过去三年疫情,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国外的管控能力、医疗条件下,死了很多人。

其中很多是老人。

从这个角度上讲,欧美等于年轻化了一次。


这个社会上的一切ZZ、经营和管理,运作形式和支撑表现,都是收钱用钱的问题。

收来纳税人、客户的钱,再去分钱和支出。

城市亦如此。


没钱,拿什么提高服务?个人可以用爱发电,一个商业运行体,一个城市,可能吗……

我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和心境,我可以说自己至死都是少年都在成长,但我对面的那个它呢?

出去走走看看,看着这些城市的角落,就像与一位位有缘遇到的朋友相聚,它已过中年,见一面少一面而已。


一座座城市正在老去……什么时候死亡和重生,我不知道。



4/5

生存在其中的生存建议


那关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地都卖不动了,只能从税和非税收入(罚款)上下手。


这次大会的文件对于非税收入是怎么说的?

非税收入: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明白了吗,向下授权了。


你更要注意到开公司的成本变化。

如果非要开公司,尽量选择大城市的主城区,各方面都正规很多。


还有银行,之前就说过,钱只存6家国有商业银行以上级别的,最多加上顶尖的股份商业银行。

一家50万上限(因为它们倒闭了赔偿上限只有50万),能存300多万,一般家庭够用了。

地方银行,除非你知道有政策资金或者地方ZF资金存在里面,否则一概不考虑。


特别声明,以下部分,说的不是东方大国,说的是欧美国家和日韩印度,至于你要理解成哪个国家,就不是我的事情了。


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欧美的诈骗犯会增加,个别银行的柜台人员会不会沦陷,然后银行推诿到个人头上,再费劲打官司?

注意,大银行在小地方的分行也不行。

群体环境决定群体素质。大城市的工作人员相对要规矩很多,一切都是概率。


不要太依赖社保包括医保。

就像在印度,当失业的人、老年人、生病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社保压力就会越大。

老年人可以在广场上跳印度舞,那是因为过去是几个年轻人养一个老人,绰绰有余,老年生活就可以比较安逸。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养几个老人……除非人工智能AI大发展下的服务机器人廉价化……


所以,要积累资金,降低非刚需消费。

什么是刚需,之前说过,买房甚至买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刚需。


你如果问我人人都不消费了,社会生产怎么运转——这问题就像人人都上大学了,谁来种地一样。

现在00后出生的人,几乎70%都是大学生,还不是只要有岗位、有需求,就有人干?

有货摆在那里,真正需要的人就会购买。


但我不希望认知到位的读者朋友走弯路。


你能怎么办?

如果你不是个修行人,就选择年轻人多的城市吧,年轻人多的城市,这对于你将来的养老有利。

基数大了,总会生相对多的孩子,支撑起明天的消费和税收。


之前还说过出海,注意,不是移民,而是出海工作,回来养老。

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衰退的更快,这个以后再聊。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量市场,你去海外工作你的薪酬超过国内的同行,就ok了。


当然,前提是能攒得下来钱,还要面临远离家乡的困难。



5/5

必然发生的事情


房子车子会不会成为你的负债,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美国和日本很多城市走过了房价攀升阶段之后,后来是大量房子破败不堪,再后来是涌出很多“白送房子、只要你出税费、维修费、保养费”的情况。


刚说到00后,我只知道现在研究生找工作已经很难了。


还有,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岗位会大量消失。

司机、清洁工、快递员、外卖员这种劳动会被AI代替。

所以,不要说读书无用,而是不读书的人更难了。


之前40年,读书主要的作用是筛选可能更优秀的人,然后分配社会岗位。

现在中低端制造业又在向外转移,年轻人吃不了也没必要吃老一代人吃过的苦。

现在又没有那么多的高端岗位给筛选出来的人。


之后,读书的作用在就业方面,就是学习生存技能。


我还可以预见海鲜会越来越便宜,吃的人会越来越少。

以后很多人吃的菜会是预制菜。

所以,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活着才是刚需。


有人说,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了。

我要说,不需要失望。

这只是现实,不是终点。


这个过程,其实无悲无喜,只有当下。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觉睡好、把饭吃好、把身体养好——不生病就相当于赚了很多钱。

谁也不知道几年后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机遇、带来一波新的红利、再带富一批人呢?

在将来的几年,十几至二十年里,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你我都只是开放在山河大地之间的一朵小花,我们认识环境是为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好身边的人。

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乃至背后整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文章:
《向上升级,远离内卷,远离烂人》
《老师和警察的工资,如果不能按期发放了会怎样》
《你活明白了吗:哪个城市都不能少了苦难和不公》
《进乱坟岗的普通人,下一个生活的稳态在哪里》
《怎样度过历史和家族的下降阶段》
《你这辈子是来当什么的》

《汽车人和一切行业人才的出路》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