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了……被谁抛弃了?

文摘   2024-08-21 22:15   宁夏  

导语: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一同归于寂静;你来看这花的时候,则这花的颜色一下子明白起来,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当你无心时,机会于你至多是运气。

你也早已被你自己抛弃。

当你有心时,一切便在你的心中。

正文4381字速读约5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5

新人笑旧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到现在都不想去全面教会一个老人挖掘电脑和手机的架构功能——他们中大部分人至多只会记得最常用的功能要怎么一步步去操作,我也至多只会教到这一步。

对于了解它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之间的逻辑,比较随意的探索它的内置功能,我不对不同时代的人做更多的指望。


一如从智能手机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对APP的本能理解力肯定远大于对PC软件的兴趣。


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时家中的长辈,还有我们中年时家中的长辈:

凡是在他们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制度与科技,都是天经地义的必需品;

凡是在他们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出现的制度与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非凡创造;

凡是在他们四十岁之后出现的制度与科技,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邪恶异端。


这是人性的普遍认知。


对于55后到70前,是不是对于集体主义和体制内的官场文化有着本能的适应?在1987年之前,那是他们的二十岁之前。

然后改开中出现的种种事物,他们今天说起来是不是仍然两眼放光?

对于电子邮件及后续的智能手机,就是他们中的高级分子是不是至多也就是适应,而不是觉得像喝水一样重要?


而对于当今尚未退出职场的70后和80后来说,一切的少年时代社会记忆基于改开,觉得个人努力能决定命运、好好读书就能有出路;

一切的青年记忆基于90年代后的市场经济全面改革,跨越电视时代、电脑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不断的被革新着自己的三观。

直到40过后,发现AI和无人驾驶来临,有了机器压垮人工岗位的恐慌……


举点轻松的例子,对于你或身边的直男:

是不是10-20岁出现的游戏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


20-30岁出现的游戏里有一辈子无法逾越的经典!永远的回忆!


30岁以后出现的游戏,基本都是幼稚可笑的……


一代代人谁也别笑话谁,历史就是这样的不断重复。

新一代不断的去改变老一代的秩序,老一代不断的觉得新出现的事物不合理,而新生代无论哪些改革成功哪些改革失败,最终也都会渐渐的变成老一代。

一切又都是周期和轮回。



2/5

技术与资本

当年,电商来了。
谁会想到华强北、步行街,现在都成了历史名词,00后除了工厂店之外,对步行街的概念早已不是人山人海了。
为什么这种线上商业模式在欧美没有产生压倒式的优势效果?

美国人到今天还在使用支票;日本人到今天还在刷卡,甚至都不允许网约车过快发展。
而我们早就习惯于移动支付很多年,都有自动驾驶的网约车了。
因为人口基数小,更因为它们是发达国家,可以止步不前依然处于相对的高福利模式。

比如那个特朗普的从铁锈地区出来的副手万斯,他老妈领着救济金过日子还能嗑药过日子。

但是从贫穷国家经过几十年就走过小康,有些指标逐步和发达国家看齐的东方大国,有着太大的人口基数。
商业模式席卷就业模式的变革,当GDP总量在增长的时候,你不可能用行政力量过多干涉什么。
何况,还有创新,不管这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反正,在那个时期没有通缩。
然后,有多少只会开实体店铺的人到哪里去了?
直到“通缩”从一个经济学界公开发言忌讳的词汇,到谁都能看到能感受到的时候,人们才注意到:
又有很多新人成了旧人。

每一次时代巨变来临时,大家都痛,因为人是有感知力的。

抛弃你的,是技术的发展吗?
技术什么时候都在发展,很多时候技术发展后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人。
比如中国解放前只需要你种地,解放后工厂多了需要很多的工人,改开后需要更多的打工人。

如今的资本,指向哪里,就只有两个目的:
增效,或者降本。
你不一定是被技术抛弃了,但不适应资本的节奏,资本一定会抛弃你。

为什么中国电车能发展起来?
为了能源多样化,电能优势和政策加持,联合造就了电比油便宜。
为什么美国电车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为一堆法律——也是政策,但是它的政策是保护油车的利益的。
能源财团的利益太大,除了马斯克这个硅谷新贵能吆喝几句,动蛋糕的阻力太大太大。
至于无人驾驶……拉倒吧,一个个工会可不是吃素的。

因为之前我们人便宜,所以,我们成了全世界新技术应用——注意是应用不是首创——最佳的营商环境。
至少对资本是这样的。
我们的经济在40-70年的时间里走了别人200-300年的路,付出的民生代价,就是一代代新人变旧人……



3/5

时代的真相

当年别人觉得我们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80后成了00后10后的父母,还在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的,也只有一小部分有生产资料。
还有数以亿计的80后,距离退休尚早,距离工作渐行渐远……
还不能像70后,好歹已过知天命之年,父母很多都不在了。

80后可还是需要纳税、缴社保来支撑退休老人开支的。
后面的十几年,不仅像之前交流过的那样,每年一千多万大学生要找工作,而工作岗位可能只有几百万,更是一个:
退休人口远远大于出生人口的历史阶段。

1974出生的女工人已到退休年龄,1964年的男工人也到了退休年龄。
实际上,效益一般的工厂,是不是很多人早已内退了呢?
1964年到1984年这20年时间出生的人是非常多的,大概每年2000多万。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大致为800多万。
你觉得,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比花在婴儿身上的消费力更强吗?
人口的低点,是13年之后。

消费低点,可能会在13年-20年之间慢慢抹平。
我不悲观,我只认常识和底层逻辑。
中国过去40年-70年的发展,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不是常态。
你有没有想过,这世界上何曾有过如此漫长的和平?
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把特例当做常态,是回归常态时被抛弃的原因。
甚至信息的获取能力都不是最直接的。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课本要是丢了都急的没办法,可能新华书店都买不到,
现在谁还把绝大多数纸质书当成丢掉就没有电子版的孤本珍本来珍惜?

但真相可能听起来让人更难以接受——即便我们打破信息的枷锁,即便信息泛滥到爆炸,即便几乎所有研究生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你给所有人灌一样的信息,你最终依然会发现人的理解力是分层的。
认知是分层的。

要知道上个世纪末,谁贷款买房谁被嘲笑。
仅仅在5年前,谁不贷款买房谁被嘲笑。
现在,谁买期房谁被嘲笑。

历史快画出一个可笑可悲的圆,这仅仅是在距今30年的时间里。



4/5

通缩后的通胀

一代人,刚从十几岁长大到40多岁的时间。
这个折返跑,溜圈跑,多少人被抛弃?

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念过大学了。
但可能要不了太久的时间,念过大学的人并非大部分能找到工作。
其实欧美和日本早就是这样了。

资本世界里,他们走在我们前面,我们步其后尘。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历史会再次发生。
改开后,上学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到了大部分念过大学的人并非能找到工作的时候,上学会成为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个必要条件会变得昂贵的多,就像奥巴马上个大学还贷到40多岁。
而现在,因为之前的房贷等生活压力,居民负债表已经不低。

当然,很多地方ZF,以及很多行业(尤其是房D产),负债表也很高。
税收和债务压力,是在三者之间传递:ZF、企业、居民。
然后呢?

除非有经济增量,或者货币增量。
实际最后有效化解债务压力的形式,是通胀。
注意,是化解“压力”,不是化解“债务”,债还是要还的,只是当钱的购买力下降之后,“压力”对应减小了。

比如,你家欠50W的债,但当50W货币的购买力突然打5折之后,你的债务心理“压力”感觉是不是减半了?
当然,收入能对应加倍,才能化解通货膨胀带来的钱更不值钱的问题。
那能怎么办?


开印钞机。
或者发债。
或者间接增加货币的流动量,总之就是“放水”。

这是这一两年来,美国和中国憋着看谁先憋不住要做的事情。
但谁都是迟早要做的,这是必然的。



5/5

心中的花

不是时代抛弃人,时代只是时间的流逝。
也不是技术在抛弃人,科技什么时候都在发展,但应用不是哪个年代都在推广。
资本,打造出更能挣钱岗位来盈利,那些更能挣钱的岗位,会把更不能挣钱的岗位……

人类的商业史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在上演。

到了今天,形势更严峻:
这世界上真正独立的国家不超过5个,真正有金融主权的国家更少——两个半。
中美两家,另外半个是俄罗斯,后者还要看中美脸色。

所以我对我们这个整体的前途十分有信心,但是我会一遍遍的提醒,也会看到一些个体,到底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
这就是宏观视角下的微观问题。
站在宏观视角下,只要我们拥抱资本带来的变化,就不可能被资本抛弃。

但站在微观视角下,拥抱资本趋势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本来就是一个抛弃放弃的过程。
不变的只有人类社会的底层运行规律,它的现象就是:
不变的只有变化。

谁能经常拥抱变化?
除了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都是“运气”。
因为从理论上讲:资本站在时代前列(不管是国家资本、还是行业精英资本,或是西方绵延几百年的犹太资本啥的),它大概率能影响你,你大概率无法影响它。

另外就像上面说的,你身边的众生,就是拥有同样的信息,大部分依然会流于盲目和心智闭塞……
所以上次说,不做“大”,就做“小”。
大到能支撑一个盈利系统,小到能在很多盈利系统之间一定自由的选择。

目标要清晰明确。
能探索出全面的系统价值,或者找到很多系统的通用价值(这样除非多个行业、多个系统被颠覆才可能影响到你)。
这就是探索力,甚至是高于人工智能AI的存在。

就像ChatGPT之类的人工智能AI,它可以用人类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和推演结果和你对话,但它从来不会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它也不知道你说的究竟有什么意义。
只知道它“拼凑”出来的答案,大概率会被你OK。
AI其实也是一种“讨好”,它依然不是之前所说的“大”的高度和境界,只是像“神通广大”,其实本质上只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中”。

这是我们面对它的自信。虽然它可以辅助你。
如果你的工作当中也不需要思考,你也只是在讨好、看眼色,你将来一定不如AI。
上一个时代早就被PC计算机淘汰的,是拼记忆力和死知识混的人。

你要知道自己在干嘛。当你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做好“大”,或者隐于“小”。

金融大鳄索罗斯说过:
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经济行情好还是不好,而是当行情好的时候,你能尽量多赚多少;行情不好的时候,你能尽量少亏多少。
剩者为王。不犯错,不出局,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最近总是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
“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一同归于寂静;你来看这花的时候,则这花的颜色一下子明白起来,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当你无心时,机会于你至多是运气。
你也早已被你自己抛弃。
当你有心时,一切便在你的心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眼光要长远。
100年之后,所有的名誉、地位还有钱财早都烟消云散,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来的,只有温暖、爱、价值和回忆。
这是最好的修行。


相关文章:
《做大还是做小?》

《读书人的尽头和娼妓一样吗》

《打工人行走天下的四重境界和三张桌子》
《以强胜弱,是人成长和创业的唯一道路和形式》
《平替,一旦觉醒,人生开挂,通一切计谋》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