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内卷……国民第一支柱产业的寒冬

文摘   2024-11-17 20:24   宁夏  

导语:未来3年更重要的,是顾好身体,捂住口袋,守住家庭。

身体熬坏了,身体还是自己的,不是公司的,在公司眼中,你只是耗材。

不要在倒下了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最不能挥霍的是健康,最不能透支的是身体。

正文5978字速读约7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6

曾经的第一支柱产业


昨天说了,我们要苟到春天,但现在是在往深秋去,还不是寒冬,有的读者朋友注意到了。

今天说说国民第一支柱产业的现状,以及国人司空见惯、愈演愈烈的内卷现象的本质。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身边人群带来的趋势性伤害。


什么是中国当今第一支柱产业?


其实这里说的是行业,过去是房地产,现在和将来会是汽车行业。

现在房地产的体量也很大,哪怕从10万亿缩到8万亿依然很大——这个数值只统计了一二手房和地皮等成交的直接数据,没有统计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供应商和紧密关联产业。

汽车行业即便统计上一二手车的交易量、供应商和紧密关联产业,目前的统计数字大概也就是10万亿的体量。


当然,房地产行业从来就没啥出口贸易体量可言,汽车行业理论上有,只是川普一上来之后,欧美会围堵的厉害,俄乌战争结束后,现在大毛的市场也会明显萎缩。

所以不管是从体量,还是从当下不可替代的地位来讲,还是撇不开房地产这个夕阳行业。


两年前,如果你不说“逆通胀”而直接说通缩,文章就被XX了。

一年前,如果说地方Z多了,也会被XX了。

现在,6+4=10万亿的化债规模出来了,儿子的问题,有爹妈来兜底,但很多企业甚至一个市场化行业的问题,也让ZF来兜底吗?


大而不能倒,最后绑架的都是国民。

之前很多人把当下趋势,对比30年前日本,或者1930年的美国,其实也不太对。

历史是有周期的,是会轮回的,但不会简单重复。


那个时代美日在世界格局中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比今天的东大还要大一些,而且是纯商业化的市场,所以问题就会来的凶猛、彻底、自然一些,伤害更大,应对起来也更纯粹。

而在政策主导的地区和行业,见底不会那么猛烈,复苏也相对会磕磕绊绊。

比如,日本那30年里房产崩盘,是基本没有烂尾楼的。



2/6

老大哥行业的当下


我们这边按照发布的数字,烂尾楼盘有1000万套。

这影响了多少个家庭的消费力?可能直接影响在800-900万个往上。

毕竟1个家庭近期买得起两套期房且同时烂尾的概率,有,但不是很高。


但80后到95前,很多家庭是用6个钱包来支撑购房的,在2005-2018年之间。

那么现在当买的房子交不了房了,购房者夫妻双方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曾经支援过钱款,或者后续将考虑提供生活援助,所以直接影响到后续消费支出的家庭至少要乘以2。

这已经至少是2000万个家庭了。


这2000万个家庭影响到消费市场上,对GDP和生产企业收入的缩减,比房价下行的影响可大多了。

所以经济数据上M1减少,M2增加。

这些基本是中产家庭。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有多少?3300万个左右。影响覆盖面积有多大?


今天只说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问题,所以就暂不提这几年积累下来的两三千万待就业的大学生了——那又是两三千万的家庭。


所以后面很多政策,接下来投入到市场当中的钱除了化债之外很多都要用于保交楼。

只有把楼交了,不至于让那些个家庭钱房两空,才谈得上消费复苏。

这是和国外曾经的历史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是因为这种状态不敢消费,也没有ZF对市场经济活动诸如保交楼的兜底。


这已经不是纯粹市场和商业活动的事情,所以下行和上行阶段,没法去直接参考日本或美国。


我一直说,要庆幸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这个星球上对底层民众相对最好的地方了。

哪怕你身边或眼前有再多的黑暗和不公的存在,这已经是相对最好的时代和区域了。

你可以讨厌特定的一些人或者一群人,但你不能否认这个民族和这片土地的伟大。


哪怕是在世界第一强国灯塔国,对于没落行业,比如现在的准副总统万斯他的家乡,灯塔国的联邦政府或者州政府,只会任由那里自生自灭。

就像钢铁锈蚀烂掉一样——铁锈地带。

当然,那里大麻可能相对便宜且合法,既能让底层民众麻痹斗争意识,也能死掉很多人减少医保体系的负担。


我们这里房地产这个老大哥行业,只会慢慢的从中央舞台退出,但只要中国的人口还是世界前几,还是人口大国,这个行业的体量依然很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目前依然无可替代。

所以要保交房。

因为有保交房的预期,所以很多人还幻想着普通房的价格(其实是价值)会不会有大幅反弹甚至反转。


就像飞机降落——努力去软着陆的措施和让它再度起飞,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3/6

经济危机的必然


之前写过很多篇汽车行业的文章,本来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所以很熟悉:

两年前就觉得要卷死很多四五线车企,一二线也有一些要出清或者合并,行业才能稳定。

为什么?因为广义上产能过剩。或者说购买力不足。


和房地产行业一样,现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房子还能住40亿人口,而我们后面的人口出生趋势……

之前有些聊时政、行业和经济的文章里提到过,我很质疑很多装点门面的经济学家,如果连老马的《资本论》和教员的文章都看不懂都要否定,那不是蠢到极致就是坏。

连入门的理解力都没有。


只要是资本主导的国家,或者资本在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的风险或者金融危机的风险必然会遇到。

为什么?

因为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生产工具变了,生产力大幅提升了!


一方面每一次工业革命越往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都会极大提升,导致了产能不断过剩。

另一方面,之前也说过几次这个简化的公式:产品售价=员工工资+资本家利润!社会经济没有这么简单,但忽略摩擦成本和其他利润等,就可以这么简洁的表示。


它意味着员工拿到的工资,是不可能买完资本家要求生产的所有产品,因为资本的利润不可能长期为0!


那怎么办?有几个办法:

1.蛊惑消费主义,让穷人借贷消费——穷人借贷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在让自己更穷,让富人更富。

2.卖到国内这个市场之外。这正所谓:商品不过界,那士兵就要过界了。

要用外部地缘矛盾、民族矛盾啥的来转移内部的阶层矛盾。只是近几十年有了核武器这个能毁灭全人类的选项,核战争轻易打不起只能小规模的搞搞。


一方面时间越往后生产越加速,产能越不断过剩。

另一方面资本又只会将一部分利润投入再生产,囤积起来消费不掉也不投入生产循环和消费的资金越来越多——他们也只有一张嘴,睡觉只能占一张床,生活再奢侈也会努力让自己的巨额存款越来越多呀。

于是哪怕利用所谓的全球化来倾销,恶性循环还是越来越严重:产能越来越过剩和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不断的萎缩。


于是经济危机就发生了。

以上就是过去两百年不断发生的事情。

那应对这种危机,只有降低资本利润或者给底层更多的分配才能调和。


那就只有公有制才能一定程度上做到——只有公有制企业才有可能不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而将利润上交给国有。

即便在西方,所谓的大政府主义的经济学上的凯恩斯主义,其实也就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调控手段中学的。


我们作为生产型国家,在勤劳致富从小康迈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我们是在逐渐的吞吃全世界的市场的,又因为有我们这个至少排名前三的强大常规军力的存在,很多国家生产越来越过剩也只能憋着,忍着。

根据彭博最新的统计,中国预计将于今年成为全球首个贸易顺差破万亿美元的国家,贸易顺差占GDP比重远超巅峰时期的日德。


于是他们喷我们:玩“996”、“007”的中国制造凭借着卓越的质量与性价比,会以近乎于倾销的形式将全球红利吃下,所以他们要对“野蛮倾销”的中国进口商品搞个“红绿灯”,甚至不介意搞个“鲸落万物生”,以扶持他们本土的原有生产秩序。


遇到这种狗屁逻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想说:

你们这帮畜生剥削非洲矿产的时候没说人家矿工24小时挖矿,之前剥削我们廉价衬衣的时候没说我们加班加点,现在生产科技含量高一些的产品影响到你们的利润剥削的时候,就来攻击我们人工成本廉价了?

我们就是用865工作制干成全球工厂,照样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有一说一,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不讲地缘政治因素:

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消费者买不起生产出来的商品,那经济循环就转不起来,商品价格就撑不起来,生产者就没有利润,员工也就是消费者就没有更高的工资。

这就是通缩。



4/6

新的龙头产业和内卷


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68%的份额。

中国已经是世界汽车第一生产大国,第一出口大国。

但这还是没有给贾会计提供下周能回国的产业条件,还有很多新势力车企批量倒下。


不要说乘用车领域的日韩法美等合资车企,就是德资车企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

就是在相对易守难攻的商用车领域,日野、五十铃、现代慢慢没了身影,就是国产奔驰的经典平台依然没有销量过万,至于斯堪尼亚和沃尔沃的国产化上量也是没影。

别说曾经快要成为“三汽”的红岩,就是稳居重卡销量第6的某山西车企集团据说也快要进入破产流程了。


即便是稳居第5的福田,危机感和差距也越来越大了吧。

而前四的重卡车企,谁在以本伤人,谁在亏钱做账,业内都是公开的。

乘商用车的集中度都越来越高,从好几个月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的月度详细数据里,前几名市场集中度数据里,只有百分比和销量,没有汽车厂商的名字了。


不直接公布各家销量占比,这是在弱化某些大集团的退步和退出吗?


两年前,我和朋友说: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现在的一线车企会垮掉,会边缘化,不仅红海市场血拼的惨烈,而且是江湖易主改朝换代。

对于已经占据规模优势的车企来讲,继续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同时继续扩大规模让自己的单品成本更低。

甚至可以用自己血条厚来牺牲利润,拖垮拖死对手,然后,市场上就剩下自己了,就是这么个过程。


但问题是,面临劣势守势的车企会干什么?

是从企业发展需求到用户需求再到产品需求来有次第有进退的应对吗?

在一个产业链成熟的市场,大家的无用功是越做越少,有用功越做越多吗?


拿到先手优势的,只要加班不停的出新品,只要建厂不停的扩产量,优势就在扩大,这是惯性。

已经落后手的,也不停的加班出新品,就能扭转劣势重新拿回市场?

从企业发展需求到用户需求再到产品需求,各个环节考虑好了吗?后面才是技术需求。


真实的用户需求还能被对手引导,还能引导到对你不利对他有利的方面。

比如小米能出5000块钱的手机,80万的轿车,你能出吗?

我不认为你们家是技术上做不出来。

更不认为大多数已落后手的玩家,降低效率的内卷有用。


产线上的工人从8h干到12h,从两班倒干到三班倒能提升产能,但全产业链各个岗位角色都内卷,尤其是需要脑力的岗位,这样能提升效率吗?

干过996、714节奏的都知道,要提升产出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效率,这是管理问题。


人弄出来的问题,只有人去解决。作为成熟行业,流程和效率比工作时长大幅加长作用大的多——这是管理上的问题。

996、714是从IT大厂学的,那些大厂的工资、餐饮、生活节奏,是汽车行业这个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比的吗——狼性文化的前提就是,狼是吃肉的,不是吃草的。狼的付出是要见到回报的,不是做无用功的。


大多数团队都是乌合之众。

大多数公司在垮掉前也只会表演增加工作时长。

产出呢?效率呢?


没有能解决问题的人存在的时候,那就只有更多公司的气运到了尽头退出江湖后,剩下的玩家能相对轻松的活下来的时候,可能会好点。



5/6

寒冬还没有到来


本来要聊汽车行业但先说了一下房地产又说了一下资本经济底层的逻辑,这是因为:

你不太可能指望已经消费降级的家庭大幅支撑起汽车行业。

毕竟,汽车相对于房子,更不是刚需,至少在当下的中国不是。

只要有资本经济底层的逻辑在,那就必须到生产相对于消费不过剩的时候,才能好转。


当我们这个汽车内需市场拿到自己的手里时,当下国外那些汽车大厂已经难受了。

当我们出海抢市场的时候,欧美市场越是不让进,那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不会给欧美日韩留。

看看本周发布的各大跨国车企第三季度财报,10家最大的车企中7家第三季度净利润下滑,跨国汽车巨头们压力倍增。


国外车企及供应商裁员的新闻,这一年来没有停过。

国内呢,且不说有些国企加班猝死了多少人,招人的时候都不敢招三高的了,就说供应商这里(供应商的压力都是车企给的):

一位广东网友曝光某汽车电池巨头在公司级大会上对各部门加班时长进行排名,PPT上排名靠后部门红色字体显示。


以下网络数据我不知真伪仅供参考:

电池领域累计统计25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加班时长超过40小时,占比76%。部分企业月加班时长超70小时。



我一向不喜欢的小日本车企裁员事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之前还有外资企业裁员补偿给的高被某些国内同行抨击为恶意补贴。

到底哪些才是良心企业?

肯定有些个国产企业资本家心比外国资本家更加黑。


倒霉的是打工人和消费者。


零部件供应商偷工减料成为日常、供应商被拖欠款项成为自愿、创意被白嫖成为恩赐……部分整车制造商裁员的刀越来越锋利,手法越来越多样。

听说国有大型商用车集团要求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第四季度裁员30%,高管降薪50%,有异议者会被纪检部门约谈;

某主流合资品牌减产40%减员20%,采取抓阄方式赶走手气不佳的倒霉蛋;

某跨国汽车制造商的中国雇员要么接受被裁员,要么接受降薪异地子公司派遣……

成千上万的汽车人在消失……


抱怨,从来就解决不了问题,抨击也不是目的。

我只做天气预报告诉你要未雨绸缪,同时告诉你我能想到的、看到的、分析出来的。

在行业洗牌完成前只会越演越烈,而且推波助澜者往往不是拿到先手已拔得头筹的。



6/6

未来3年


一切商业问题,一切投资问题本质都是供需问题,你研究清楚了一个很小的局部的点,在这个局部的点上供应小于需求,那它就有价值。

这里面才是团队和个人破局的关键。

当公司落了后手,寻找新的方向和切入点才是当务之急,就像红军反围剿的前三四次战略破局一样,而不能像第五次一开始一样——正面硬扛试图直接拼消耗战。


为啥大部分公司喜欢让人直接拼消耗战?


那些已拿到先手优势的就是以本伤人,它也更可能在中国这个当下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反而是那些落后找不到方向和出路的,更会进行混乱的表演和瞎折腾的。

战术上的勤奋是用来掩盖战略上的错误的,态度上的勤奋是用来掩盖产出的无能的。

因为洗牌刚开始,所以寒冬尚早。


之前说过:产品出海,业务出海,对于公司和个人都是个可行的方向。

就是川普等人就是要堵住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的低价销售,他们也堵不住我们的产品在有需求的、当地生产不出来的地方卖。

也堵不住外资的研发中国化——已经有车企撤出中国市场后又在中国投建所谓的研发团队——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市场占领不了,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他们还是可以来吃的。

你也可以在这些方向找供应小于需求的方向。


未来3年更重要的是顾好身体,捂住口袋,守住家庭。

身体熬坏了,身体还是自己的,不是公司的,在公司眼中,你只是耗材。

不要在倒下了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最不能挥霍的是健康,最不能透支的是身体。


没有人能扭转周期和趋势,但不管大环境怎么变,你依然可以建设好自己这个小宇宙。


至于不守好钱袋子,花钱没节制,投资不谨慎,盲目创业……都很可能让自己加速返贫。

中产作死三件套:高额贷款买房+二孩上贵族学校+太太全职,这三件套绝不能同时拥有,最好不同时踩两个。

就是阿里P8、P9都经受不起这种波动跌宕。

借钱和贷款,都是加杠杆。


不乱创业,不乱投资,不乱加杠杠。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生活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相关文章:
《熬过寒冬才有春天……真实数字背后的逻辑》
《向上升级,远离内卷,远离烂人》
《汽车人和一切行业人才的出路》
《汽车行业和制造业的堕落——明天你的饭碗在哪里》

《老师和警察的工资,如果不能按期发放了会怎样》

《下一个10年,谁来保护你?》

《进乱坟岗的普通人,下一个生活的稳态在哪里》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