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搞明白后你看其他行业都是降维

文摘   2024-12-22 21:56   宁夏  

导语:甩锅这个事情,任何行业都很难学得来,但在这个行业里最容易。

这是很多只剩下钱的玩家叫嚷着互联网思维就敢进入这个赛道的原因之一。

好在现在已经死去很多草台班子了。

还是应死尽死的好。

对于老百姓来讲,不就只想好好工作、好好活着吗。

正文8516字速读约9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这是一篇写给所有汽车消费者、汽车圈同行,以及想吃汽车行业饭的朋友的分享。

本应和那个新势力车企的崩盘、汽车团队选将用帅一起写的,话题有的太敏感就分成了3篇。

一个消费者的价值不应该是傻白甜,不应成为某些人眼中只有生育价值的女性……要避的坑很多。



1/8

草台班子的世界


有朋友说,这样虽然叫不醒装睡的,也撼不动利益既得者,只有周期能打破僵局,然后重复循环。但认清现实,却依旧选择呐喊,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近期有很多炸裂的大戏一直在上演:


  • 一些干了10年、20年做实业的老板现在处于**中,他们这么多年除了给员工提供了就业,多少年的工资不如高级白领,还只能继续押注自己的主业。否则一堆实物二手资产表面上几千万几个亿,上岸前出清能打个1折2折?

  • 大家知不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已经是1:3。

  • 还有那顶级人文学府的教授,问老外你们的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就生孩子,一个一个地生,她们怎么能够这么相信你们的话,老老实实的,服服帖帖的就这么生孩子,早生、多生……别人伊斯兰国家的访问学者都被震惊了。


有的文章,读者朋友说怎么着都应该是破10w的节奏 ,居然被限制到就几百的阅读量。

其实很多都是被删N次后又传上来的。

我现在的希望就是不被删,然后给尽可能多的有缘人提个醒,当个天气预报,就阿弥陀佛了。就像东来一样,不指望做大,只希望能给顾客送上放心的食品就行了。


草台班子的世界里,从个体角度看,别人的团队越是草包,你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

从群体角度看,草包越多,国与国的竞争越不利,终归又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是个矛盾,也是愤然、冷漠之余的慈悲和怜悯。


有人说,自从胖东来爆火以后,很多零售行业老板想学习胖东来的模式,如何进货,如何管理,如何绩效,但偏偏谈到如何分钱的时候,老板故意变傻了。

我想说,汽车行业是最早号召学习华为狼性文化的,但没见哪个传统车企学习华为的薪酬分配。

一直到华为进军汽车领域供应商和合作者成功,号召薪酬也像华为学习的只有塞力斯和理想。


有没有完全做到不苛求,至少人家敢喊出来,也难怪人家在代工车企和新势力车企中活的滋润。

以上所有的例子放在这里都因为一个共通之处:在我们有实业情怀的人眼里,用户是和自己一起欣赏产品的朋友,而不是被愚弄送钱的消费者。



2/8

人类工业最具迷惑性的领域


如果问广义工业领域各行各业里,哪个行业最复杂,这个问题肯定会很有争议。

估计只有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兼系统工程学大师才能给出相对让人信服的量化答案,因为比对的维度太多了。

而且,这个“最复杂”和“最有难度”是不一样的,前者在于层级深度和颗粒度划分,后者还要考虑资金链、人才链、管理维度……等等。


另外,“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是不一样的。

不搞技术工作的人会以为他们都是搞技术的,其实差别非常大。

前者是Research(研究),后者是Develop(开发)。


你可以理解前者偏向学院派,后者偏向工程师。


搞手机难吗?

14nm、7nm、5nm的芯片工艺,在2018年差点让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跪下了。

但这里面的难度,不在苹果公司、小米公司这个层级,苹果、小米也没有芯片制造的能力。


芯片本应该是手机供应商提供的,对于芯片厂家来讲,芯片制造设备又是他们的下级供应商。

只是在科技战、贸易战、超限战的背景下,华为被迫深入到产业链上上下下各个层级,把至少跨三个层级能卡脖子的事情都牵头或者自己给做了而已。

芯片加工工艺和芯片制造设备当然很难,但对于各个行业的主机厂(终端产品提供方,如产品车厂、电脑厂、手机厂家)来说,本不是它这个层级技术范畴内的事。


手机厂家的本职业务在篮圈内,但华为把上游的活也做了很多,比如芯片。

在主机厂这个层级,汽车上几十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就相当于大大小小的电脑手机,每个控制器就有几个到几十个芯片。

汽车车厂的采购层级的零部件,就在3000-6000个,很多零部件是供应商大总成供货,比如对于车厂“发动机”、“动力电池”只算一个零部件!

如果拆分到设计零部件层级,可达1-3万个。


汽车产业链纵深、研发需要考虑的设计层级、采购和物流调度需要考虑的层级,那可比手机行业复杂几百倍,比车床、工程机械、零部件层级复杂100倍。

汽车行业为什么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就是因为在充分市场竞争的商品化领域,没有比它在产品层级工业实现上更复杂的了。


汽车行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竞争力最集中的体现。



3/8

苍蝇腿上的肉


汽车和大飞机、大轮船、大火车还有军工行业比如何?

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火车高铁地铁和汽车近似在同一个维度;貌似军工、飞机和航母更复杂。

从Research(研究)和Develop(开发)来讲,越是市场化程度越低的,越接近于前者,成本限制相对越宽松,几乎就是不限成本的挥霍。


举个例子,在卡车上某款电机供货价早就血拼到700-900元。

曾经有军车项目对耐久和质量提特殊要求,有一家军民双供的供应商,讲设计质量提升一倍,BOM成本价格没有提升到200%,你知道给军品供货价是多少?

他们壮着胆子报价到2万,中了B点供应商。


后来才知道A点供应商供货价7万。


又如电源模块,汽车行业基本上单位功率是标准价。

军方对于体积、散热、空间的要求比民品苛刻3-4倍,但供货价可以给到20倍-50倍之上。

当然,供货量越少,研发和试验成本平摊越大,后市场保障维护成本越高,盈亏平衡计算维度和民品不一样。

在成本和性价比扣到苍蝇腿上的肉的我们看来,搞军品几乎就像理论研究一样,只要卷子上的题目有个解法,这道题的分你就拿到了。


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做降本工作,军工、飞机、轮船也要在意成本,但毕竟不是向全民销售的东西,它的成本只要比进口和友商竞品有可比性就行了。

即便这样,我们一艘同级别军舰也比灯塔国便宜80%以上。

我们军备的采购价不考虑汇率因素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都被看成是白菜价;鹰酱军队采购一个咖啡杯1280美元、一包金属环9万美元——它怎么可能敢和同一军备量级的对手打仗!


话说回来,造车到底有多难?对于科学家、学院派来讲,肯定是搞飞机轮船更难。


但对于工程师来讲,搞汽车的综合限制比那些行业多太多了。

就像开餐馆饭店,你的客人满汉全席都吃得起,你就可以随意的研究烹饪技术。

我的客户只吃得起家常菜,我只能用家常食材来逼近满汉全席的味道进行血拼。


你在军用装备上解决客户一个技术需求,成本增加几千到几万元,对客户来讲就像出去吃大餐加个甜汤一样。

但在汽车上,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用户需求,几十万元的车成本增加几百元,平台总师会把你揪过去反复论证;如果成本增加3千块,那营销老总甚至CEO都会和你急。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在1%-20%之间,如果动不动增加几百块成本,可能让一个车型平台的利润都没了,开发制造销售这款车的意义可能要泡汤了。


一线车企,看看有几家净利率在5%以上的:


在老百姓看来,航天比航空更难,因为火箭是要上太空的,飞机好歹在大气层之内。

事实上是当年有了原子弹之后,面对“有弹无枪”的局面要解决发射载体问题,有了先搞导弹(火箭)还是先搞飞机(战略轰炸机)的争议。

当时钱学森的建议是先搞导弹。

火箭在理论攻关上更难,但只要理论突破,导弹对工业体系要求相对低;设计飞机理论难度没那么高,但对工业体系的要求和持续投入太大了。


华为公司,它的发展轨迹是通信设备做到世界500强,然后才做的手机。

通信行业用户是各国电信公司,不是国有企业就是大财团;手机用户大部分是月入几千的民众。

最后才对汽车这个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发力。



4/8

欠缺敬畏


二十年前就有很多家电行业、工程机械甚至酿酒行业冲入造车领域;十年前又有很多新势力冲进来。

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数量在487家以上,截至2023年底,还在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数量已急剧缩减至40多家。

连传统车企也算上,乘用车行业目前是这个样子:


造车到底需要多少钱?

有的新势力花了几十亿甚至几亿活的好好的,也有花一百多亿不仅活下来还挺光鲜亮丽的。

更多的花个几十亿一两百亿后一地鸡毛离场;还有能不断融到资亏了几百上千亿依然坚强挺立的。


以为自己会开车、修车,甚至会攒车,就能造车吗?

会拼装车和会造车,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就像总装厂、试制部、研发,能一样吗?


以昨天提到的那家崩盘的公司为例,员工5000人,身为上海新势力车企,每年人力预算25亿。

注意,是每年。

作为竞争最激烈的制造领域,汽车行业肯定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三代产品迭代更新永不休止。


以上人力预算是起步价,遇到技术大升级,还会有很多伤筋动骨级别的投入和自我变革。

当年的春兰汽车,没做汽车前,春兰在国内制造业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海尔+格力+美的,堪比今天的阿里,腾讯。

当时春兰CEO是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带领春兰跨入汽车行业,认为家电领域的利润足够汽车板块十年不盈利。


一时间,他们在中重卡领域做到全国前三。


由于陶建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支持多元化的战略业务发展,空调主业就被忽视了,被格力取代,美的、海尔等品牌也迅速崛起,春兰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后来遇上国内卡车市场从中卡向重卡的重心转移,加上发动机排放从国二到国三的升级换代,卡车板块研发后继无力崩盘了。

然后主业也从霸主地位降级为地区企业。现在还在活着,可能你没有见过,因为只是一个区域品牌。


汽车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而且是以5-8年为周期永不停歇要进行持续研发投入的行业,这不是一般制造行业的人能够有感性认识的。

更别说其他行业的人。

商用车领域相对易守难攻,利润率更低(1%-5%居多),竞争圈相对固化。即便这样大厂研发团队也在一两千人以上,每年研发固定投入在几亿-20亿之间。


你觉得你可以不组建大规模集团军,不持续投入重资产研发设备,那你就要做好小米加步枪打游击的准备。

看看上面的车企利润率,供应商活的更坎坷,因为汽车行业里车厂对供应商的年降要求,几十年来都是行业明规则。

至于给供应商的账期,那就是行业潜规则。


连博世、电装的利润率都快玩不下去了:它们的利润率才4、5个点,年降10个点,再压账期,你是要它亏损,还是要它偷工减料?

哪个企业会做亏本生意?



5/8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汽车在民品里的集成度最高,成本管控和市场适应度要求又比军品/大飞机/大轮船/高铁等行业苛刻的多。

不要说其他制造行业,就是汽车圈子里非研发设计出身的人,也不会感同身受到汽车研发体系的核心作用。

而且,这种体系是跨Research研究和Develop开发的。


Research研究旨在增加新领域的知识和理解,目标是扩展知识边界、发现新的观点和原理,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研究常常采用科学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工具和技术,以获取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


Develop开发指的是在已有知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实际应用和创新,以创造新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涉及从概念到实际产品的转化和实施过程,开发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可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

通常包括设计、原型制作、测试、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以将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汽车大厂,不可能只搞开发不做研究,可一旦涉及到Research研究,那就不是每年几十亿人民币的人资费用就能ok的了。

你看看中国传统汽车大厂和新能源车企每年研发费用多少?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

作为人类工业的集大成者,烧钱程度仅次于战争。


作为二三线梯队厂家,销量怎么可能支撑得起这种核心技术研究?


欧美日韩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会压近似的韵脚。

你看看欧美日韩汽车行业有能占住脚跟的汽车小厂吗?


只搞开发不做研究的“拿来主义”可以吗?

可能可以活下去。

汽车行业产品开发中的“创新”和“亮点”,所有别人有的我们都能鼓捣出来,所有你有的别人也能鼓捣出来,然后你要在别人能模仿克隆之前,推出下一代新品,才能不断的保持竞争优势!


如果由Research研究来做产品平台,Develop开发来做产品实例化及市场应用,两者怎样在部门和团队间衔接才能保证一代代优势建立的顺畅?

如果只有Develop开发那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别人至多6-9个月就能克隆转产上市,你怎样保持持续优势?

这里面对技术负责人、产品负责人乃至CEO的要求,可想而知。


汽车制造讲规模效应,最后一定是强者通吃,小者在大者的缝隙里生存。


作为一个团队负责人,还要考虑各级人才的自由流动。凭什么你的待遇、团队氛围、前景更能吸引人?

情怀,是创业者的事,是有信仰的人的追求,对于绝大多数打工者而言,工作只有两个目的:

第一,挣钱。

第二,学习。然后挣更多的钱。


作为一个团队,粮草的储备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员储备的关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持续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需要多少,计算清楚了吗?

去年简单统计过的部分上市汽车企业研发费用投入:



6/8

政商,“科学家”和工程师


昨天说到企业的三种商业盈利模式:资源型、渠道型、产品型。


以资源为主盈利的企业,它就天生的不会懂销售网络,更不会明白研发体系。

从0开始到从上到下都能重视渠道,需要几拨职业人?时间线上是5年一拨人。

可能10-15年之后才能在渠道型业务上站稳脚跟。

根据它的人脉资源是省厅级、省部级还是副国级以上,就能计算出它业务转型扩张的速度。


有些制造业是渠道型的,比如家电。有些制造业是产品型的,比如电池、手机,汽车。

本身就是产品型企业跨行到汽车最后站稳脚跟的,吉利用了多少年?比亚迪用了多少年?

别人老板投入90%以上的工作精力还要这么久,是人家学习消化能力弱吗。

人家没造车之前就已经是制造业成功的企业家了。


目前从资源企业一步跨到产品企业,业务能活下来的,有;做出行业影响力的,目前一个没有。

从下游渗透上游成功的很多,因为是降维打击;从上游渗透下游成功的聊聊无几。



昨天提到,如果是个能源企业,千亿资产的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只有普通制造行业的200亿,还不到汽车行业的100亿。

不管老板个人能力如何,资源型企业和渠道型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半径,在下游制造企业看来,就是个渣。


老板就是想投入个人时间来学习,现有业务怎么办?没有持续盈利,怎么给新业务板块输血?

新业务一定和现有高管利益不一致,别管用兵之道是啥,有将可用吗?

新的管理体系怎么搭建,怎么融合……


由此想到,不管那些转型成功的大佬外界口碑怎样,在之前的行业领域,别人一定把业务做到了百年老企的根基——之前的公司板块就是离开他也照样能运转良好。

所以吉利、比亚迪包括小米,才能从一个领域的稳态进入下一个领域的稳态。


越往卖资源靠近,越是人脉、公关,甚至政商的路子,你懂的。

越往产品靠近,越是研发体系的钢铁洪流,也就是工程师军团。

研发体系的搭建,主要靠高大上的研究吗?


学院派、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商品化转换率在90%以下,科学研究从业者里真正在干实事的有多少?

有人的工作就只是写论文而已,不能理解这句话,问问高校里读硕博的哥们闺蜜就知道了。

别去问导师,人家会告诉你他自己没法从社会上挣钱所以从研究经费上挣钱吗?


当然,哪个年代都有很多确实在为基础科学、人类智慧的开拓做出伟大的贡献的科学家,但那是伟人,不是凡人。


从工程师身份到高校教书的都会告诉我,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比企业复杂多了。

那是必须的,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是体制环境,一个是企业环境,更是因为工程师好歹有市场、销量、利润来评判他的价值,而不是答辩委员会、会议桌上的一圈人、学阀来评价他的价值。

只是为了写paper而写paper的环境,不会关注这份paper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务实的科学家,除非在行业基础技术的突破阶段,否则一个行业周期大多数时间里对汽车研发体系是使不上大力的。

至于搞paper的科学家就不说了。



7/8

新能源汽车的本质


不说那些新势力车企,很多一线车企的种种问题,汽车研发技术圈里都是知根知底的。

在研发骨干看来优等生也不过如此,就像现在最好的房地产企业造的精装房你就一定满意吗?

我只知道现在的房子质量比二十年前差远了,而2000年后的又比九十年代的差。


昨天有个姐姐问我赞成电车还是油车,我告诉她买混动。

因为我们负责动力电池设计的同事,很多是买油车的,他们对亲戚朋友的建议是,再等等。

我说买混动,是因为既省油,又没有电车里程焦虑,还不用几年后花大几万十几万换电池呀——混动车的电池很小。


她问如果不考虑钱的因素呢。

我忘了人家不差钱了

如果不差钱那肯定是:油车、混动、电车这个顺序了。

到将来真正的固态电池或者钠电池量产后,这个顺序才值得再分析讨论一下,至少目前的三五年里,就这样了。


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本来是欧洲人搞出来卡我们脖子的,结果没想到被我们弯道超车了。


为啥欧美电车不流行?因为他们那里电比油贵。

我们这里燃油税目前没算到电车头上,以后呢?

这个周末的最新政策,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税”政策已经开始要发布了。


很久以前每年我都要处理过百起传统车辆自燃事件,车辆冒个烟车厂的对策系统就能快速响应、研发就能立即去现场分析并对策。

这是全行业唯一的。

其余所有车厂,量产车辆每一起烧车事故信息都能从服务板块传到质量板块再传到研发板块并打通的有几个?


说的直接点就是:你的车就是烧了能不能在后续生产中进行设计改进都不一定,信息都不一定会传递到车厂研发。


这年头都到烧车的程度了技术上的破案率是多少?

至于冒个烟就能把案例信息传递到车厂研发桌面上的,我不知道还有谁,你知道的话可以告诉我。

一定要记住:买车要买全险,包括自燃险,尤其是新能源车辆。


除非是旧车老化太严重、维修保养缺失,否则油路没那么容易起火。即便这样,油车的自燃率是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点五之间。

谁要是从统计数据上说电车比油车更不容易自燃,呵呵,你可以不用听他说的任何话了。

销量过万的车企,一年面对的烧车事故可能就过百起,真不是没有深厚技术底蕴的团队能玩得了的。


还有那智能驾驶,只是电车比油车更容易实现而已,但目前哪个车厂也没有说你用智驾出了事它包赔。

当然,L4级别以上无人驾驶,在技术上理论上讲还是相对靠谱的,也有小批量商业化的。

但不代表你的这车能达到你想象的程度——用智能驾驶的时候,别打瞌睡。


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开的用的,咱有个底线那就是安全和健康第一,一分钱一分货,别看忽悠你的人怎么说的,看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8/8

活下去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倒闭,我们的心愿和使命事实上就是拖延它到倒闭的时间。

任何一个人都会死去,结果都一样,我们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多一些经历,多一些体会和感受。

对于老百姓来讲,不就只想好好工作,好好活着吗。


之前写到房地产行业必然涉及民生和经济一样,现在写汽车行业也是如此。

这是人类最庞杂的工程技术领域,搞明白后你看其他行业都是降维。

严格的讲哲学领域更复杂,但一般人不需要了解;横跨社会各个领域的金融行业也比任何纯理工科复杂,但一般人接触不到这个圈子的真相。

可如今汽车对于我们就像双腿一样。


甩锅这个事,任何行业都很难学得来,但在这个行业里最容易。

肯德基出过苏丹红事件,但它能甩锅供应商吗?不能,消费者也不认。

但是一家汽车厂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自己生产,就像绝大多数手机厂家也不会生产芯片和摄像头一样。


整车厂是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是供应商。

不出事时是自研,出事时,每一个轮胎每一个把手都是供应商的,自己只是一个组装。

这是很多只剩下钱的玩家,叫嚷着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流量的方式就敢进入这个赛道的原因之一。


好在现在已经死去很多草台班子了。

还是应死尽死的好。

对我们老百姓来讲,看清主流领域的复杂现象,能少很多疑惑,能避很多坑。

汽车行业作为工业中的工业,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搞明白后你眼前能看到的其他行业对你来讲都是降维了。


作为一个儒家情怀和实业情怀始终难以割舍的人,我眼中的用户是和自己一起欣赏产品的朋友,而不是只会送钱的冤大头。

企业向善,人心才能向善。

当团队的将帅不向善,“双标”怎么可能真正推动得下去呢。


再往上一个层级,一个国家向善,一个个团体才会向善。

所以为什么说:这里是相对最适合普通人和大众生活的土地了。



相关文章:
《几十亿不知去向不是关键,关键是给你几百亿也不中用》
《人类最复杂的领域里,选将用帅有多难》
《所有人事业上的战略方向问题——红尘职场中的众生相》
《汽车行业优秀的系统工程师已是稀有物种》

《老兵不死,只是渐凋零——职场里终将逝去的技术大牛》

《新能源汽车行业薪资现状与团队搭建困惑》

《近年车企员工数量及薪酬分布、研发薪酬及投入、管理人员薪酬现状解读》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愿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