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行业剧变和就业数据说起——平庸不怕,怕不自知

文摘   2024-12-19 22:51   宁夏  

导语:修车和卖车都成了高风险行业,那买车就成了高风险消费。

从一切数据里找到对你有益的选择。

平庸不怕,怕不自知。

至少,坑不往里跳,也不盲目焦虑,贵在自立。

不论一个行业的形势是好是坏,不自立白搭。

正文5598字速读约6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5

国民第一支柱产业


周末交流中云淡风轻的点了很多关注度很高的数据,从关注度很低的角度告诉大家看这些宏大数据的路径。

还提到了一些关注度很低的现象。

虽然阅读的人很少,但还是有很多有缘人轻易就注意到了和自己相关的信息:

“等过一段时间中国车厂内卷到临界点的时候,国际资本再一提价动力电池再度涨价,然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会雪上加霜再遇风暴地震,国外同行正好对国外市场和国内那些低价资产卷土重来……”


新能源车这个新支柱,当然问题不小,贸易战、金融战……超限战明年1月20日之后就会集中各方角逐力量在上面。

新能源上游锂矿定价权越来越不在中国人手上,此前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中国人几乎没有在与犹太华尔街的扳手腕中搞赢过。

明年一季度左右新能源上游可能会开始业绩企稳初步慢慢的好转……


后续一定会有一个时间点,动力电池价格的再度涨价叠加国内车企批量出清的时候……就是有些车厂被捡尸体的时候了。

现在整车厂的净利率是多少,5%-20%就很优秀了吧。

后续动力电池的价格再波动个20%甚至50%,会是什么后果?


华尔街手里的杀手锏,有很多的。


我一直关注汽车行业,不仅仅因为我是汽车人,没有汽车行业的地位就没有今天中国制造行业的整体崛起和国民薪资的普遍提升。

上次交流像摊开地图一样,把几十年来多姿多彩的红尘职场众生相摊开给你看。

毕竟一个人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是需要行业来支撑的,从改开之后到现在40多年了,除了房地产相关产业链之外,有哪个行业像汽车行业一样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久的就业环境?


汽车行业的新旧更替,从中国之前的最大车企要“下跪求生”作为行业现象的确认点。

当年大名鼎鼎的“灵魂论”成为历史的笑柄。

在旧霸主看来,技术、产品、资本、影响力……哪样都不缺,完全可以自主发展,不必像代工厂一样把华为当作救命稻草。

结果,就差没全线“崩盘”。


今天就来说说国民第一支柱产业的数据,还有学校和就业的数据对你的意义。


市值并不完全是企业价值的合理体现,但反映了市场对它们的预期和判断。

2018年上汽市值4000多亿的时候,比亚迪只有1800亿。

如今时移世易上汽市值仅剩2000亿,略优于理想汽车,而比亚迪则超过8000亿。


市场对于它们的预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当然,老外也强不到哪去,毕竟中国电车就是对部分欧美国家本土影响有限,也极大的压缩了他们的海外市场和延续几十年的高额利润。

到冬天了吗?

只是深秋而已。



2/5

修车和卖车都成了高风险行业


集度——极越这个事情,作为汽车行业的旁观者无心吃瓜,它暴露出丑陋的问题太多了,运营上的、管理上的、职业成长上的意义后续再聊。

国内外最新的汽车行业裁员数据今天也不罗列了。

只提两点。


第一,汽修专业,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就业分支,随着中国电动车的普及以及技校就读人口和出生人口的缩减,可能成为一个不再独立的“专业”。

职能还在,专业圈子会衰微。

这个影响的是汽车服务技术专业的学习成长就业路径。


当然,对主机厂服务体系的冲击,可以通过车联网体系、工程师培养体系、诊断仪设计等来弥补;

过去很多年,好的汽修专业技能人才的收入不比普通技术工程师低。

以后走汽修专业成长的路,就不像以前那样顺利了。


汽修专业会衰微甚至事实上的消亡。


第二,汽车经销商,也就是卖车的公司跑路了多少?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全国有超过8000家汽车4S店退网关门,可以说传统4S店已经进入生死存亡时刻。

当然,这是因为国内新能源车发展太快,传统燃油车很大一部分份额被新能源车蚕食导致燃油车销量猛跌导致。


但是,为什么新能源车辆经销商的增量没有弥补传统车经销商的暴跌呢?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复杂化到系统化,从系统化到推广化,再从推广化到标准化。

只有在复杂化和系统化阶段,产品、人才才有高溢价,商业模式才有高溢价。

而新能源电动车一上来就是标准化。


还有特斯拉带动的直营销售模式,冲击了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以及汽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运营,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


数字化转型在很多企业老板那里是怎么理解的?

首先就会从降本角度理解,追求的就是能帮我精简多少岗位,多少流程。

当然,IT专家会反对这么简单粗暴的理解。

数字化营销会让价格体系高效透明,无缝对接用户,效率优势远高于传统4S店。

作为消费者,你挺欢迎这样的卷吗?


你买车的时候就可以便宜好多了。

但扪心自问,你会因此而买车吗?

你会顾虑更多。除非买车是刚需,否则你买到就是亏到,跟买房是一个道理。


修车和卖车都成了高风险行业,那买车就成了高风险消费。


如果要买车,一定要走很靠谱的渠道,这可能就能减少你十几万到几十万的黑天鹅损失。

8000家店退网关门,平均一个城市多少家?

其中有多少是直接关门跑路人去楼空的,付了钱但没办法提车的车主,就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3/5

关于学历有意思的段子


上次聊了员工、普通管理者、高管、老板的事业战略方向,点开的人中有一百好几十个读者看完了全文。

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更多的人会被宏大的话题、热血的军事吸引,聊到职场会筛选掉很多人。


只有真正在成长的人,看到有可能自己用的上的就会一探究竟。


之所以现在暂时不剖析经济大势而写职场,是因为你身边的情况怎么样了,你是能感受得到的。

就像对一个病人,麻醉剂、强心剂、兴奋剂、安慰剂……都在用,情况是啥样的呢。

如果只是揭示现状,而对你连天气预报的作用都没有,我就不费劲找着去让外星人去抓了。

……


提了一下有人说“印度”GDP注水的事,文章被XX一次


关于未来的国民第一支柱产业,我们汽车行业怎么样了?

貌似搞汽车设计的裁员不少,修车和卖车的就业也在萎缩中,那这个行业的就业形势现在恶化了吗?

至少目前还没有。

至少在这两年,比亚迪一家在中国吸纳的二十多万就业岗位,就比所有在大陆的外企裁员的人数还要多得多。


而别的行业,有的地方国企要减员1/3,有的金融国企连续2年没发奖金,有的已发奖金要退回。

还有的国企子公司已经减员2/3的……

而现在火爆的专业,不等于七八年后依然热门。

都是供需关系和行业周期而已。

从乐观的角度和宏观角度来看,如果大家普遍认为惨,那一定有普遍活下去的方式。


2000年-2005年这5年,日本大学生就业进入了冰河时期,每年近50%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还不是好好的作为全球前几的发达国家好好的活到现在?

中国后续的情况,无法和日韩、美欧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段历史直接对比。


因为我们有完全独立自主、真正独立自主的经济货币政策,且能基本在国计民生的全链条上实现最基本的内循环。所以,结果不会更差。


有段子说:

读大学时,老师说:读研究生才好就业。

读研究生时,老师说:读了博士才好就业。

读博士时,老师说:学历不值钱了,先找个工作干着。


但问题是——高校不是公益机构,它首先解决的是高校老师的就业,而不是学生的就业。

学生是它的客户,它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是——知识、学历。

高校不提供就业岗位的服务。曾经提供,但在这30年取消了。这在30年前就是社会现实了。


至于知识能不能转化为认知和思想,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凑巧有学校既有大楼也有大师,传授给你了这个,那是运气,不是常态。

至于学历能不能为社会认可,这不仅取决于你自己在高考中的相对百分位,也取决于就业供需市场上的相对百分位。

就业供需市场上的需求总量,是能大致从公开数据评估出来,或者亲身感受到的。


这个商业逻辑,如果你少年时期就知道,或者你能告诉你的孩子,会怎样?

会多出许多关于努力方式和选择方向上的思考。



4/5

选择的能力


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段子里面有一个跟随或者说“盲从”模式:

读XX时,老师说……读XX时,老师说……读XX时,老师说……

你在听谁的?你在听大部分没有走上过商业社会,没有经历市场化、商业化实战的人说。


不排除一部分没有走出过校门的老师依然有很强的就业指导力,但高校在学科设置和招生工作上,首要目的和你找工作一样——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能有口饭吃。

绝大多数人,肯定是先考虑自己的阶层利益。

屁股决定大脑,立场决定观点。

能在顾及自己利益之余,传授你一些体制内的经验就不错了。


听这个说、听那个说……成为你的口头禅之后,就自然放弃了选择能力,甚至没有自驱力。

总是在跟随、“盲从”,那就是放弃了从“努力大于选择”的一般人群里,走到“选择大于努力”的垂直高度中位数以上的可能。

也就是说,放弃了“选择”能力,他们只能在底层,到不了普通人的状态。


普通人,不上不下,不好不差,其实一点不普通——有资源的就是人杰,没资源的就是普通人,已然远远的脱离了大多数。

欠缺的只是资源和时机,且这种潜力,是能传承给下一代的。


小的时候,我听烦了有些大人的腔调说辞,我说:

不要总是说因为XX原因而没把事情做好,那说明你做不好它是理所应当!

别人说什么,只供参考,做选择的是你,承担所有结果的是你。

你不对你自己的结果负责,你让别人对你的结果负责?!


行业周期在前,个体环境在后,另外注意这个词——供需关系,这个词眼有着极大的概括性,甚至能上升到思想层面。


过去走读书这条路的,都是希望从事相对轻松的工作挣相对高的工资的,对应在人群中是TOP多少之上而不是TOP多少之下的。

那就是说,期待薪资对应的身份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人群,而不是努力大于选择的人群。

那就不应该觉得,只要读了多少年书就一定会怎么样。


只会人云亦云没有选择能力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销售、运营、技术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很优秀。

而通过学历包装自己,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不也是销售自己、运营自己和技术成长的过程吗?


之前有高考天坑的读者朋友咨询关于下一代的考学和城市选择,其实,作为不断进行长远规划和代际传承向上走的家庭家族来讲,没得选的选择里,就有很多可以少走的弯路和可以优化的努力。

如果家庭条件足以强到可以不玩中国高考制度,那就不会有这个担忧。

如果家庭条件差到高中没毕业就要出去打工谋生或者改善家庭条件,那也不用有这些考虑。

除此之外,别人都在读书,都在经历那段生活,你的孩子不读书,要去干嘛?


尤其是女孩,一般家庭的女孩如果早婚,那人生可能会少很多扭转命运的可能。



5/5

供需关系有学历贬值吗?


时代的变化不会让所有正常前行的群体都遭殃。

人在人群中,所处的竞争位次所带来的回报大趋势是不变的,那就是相对高位者,相对回报高。

所以说,高学历贬值,这个数学基准比较的有问题。


30年前,一本好专业毕业的会有10个单位供选择。那时候的专科生相当于现在的985一样珍贵;中专职高只要是国家承认的学校毕业了就有人要。

在二十年前,大学本科从一本到四本,还有专科,很多强二本的好专业就是一个人选好几个工作;而211/985的弱专业,挑单位的话不好找工作。

而到了今天,大学本科只有一本二本,专科一定程度上不被视之为上过大学,很多效益好的大型民办好的岗位起步就是985/211……


以高考为例,若你的竞争位次能达到前1%(大约是985水平),目前社会的就业供给偏紧张但不是很困难。

如果是其中较好的专业更没有问题。

看看大厂、国央企的招生喜好就清楚——985理工科的起点还是就足够高的。


1%的竞争位次相当于古代的秀才,但这个排位带来的就业供给可是远远的超过古代的酸秀才、穷秀才阶层的普遍水平的。

也就是说,下降后的学历供给能力,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不去锚定人群中的竞争位次这个基准线而说学历就业,太过于笼统。


粗分的学历:本科、硕士、博士,不等于竞争位次。

如今双非硕士的学业竞争位次很可能在10%之后。

而搞技术、技能工作的,做到前10%,才能说是基层技术骨干;做销售业务可能要到前5%才算优秀。


也就是说,即使读到了硕士,读了那么久,竞争位次依然到不了前10%。

而在欧美教育大国,很多人是本科毕业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读的硕士,硕士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后读的博。

这个现象在20年前和同学说起,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似的,就是能理解的人,比如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我们这里上演。

结果十年前就出现了本科毕业可能进大厂,到了3年后研究生毕业反而进不去的情况。

供需关系变化太快了。

受影响比较大的是一本到211那里专业比较一般的,而相对更靠前和更靠后的变化不大——比如C9之上,和弱二本之下。


换一个角度:

对于情商、逆商更突出、应试教育成绩暂时不很高的人来讲,如果生在过去年代会因为没有学历而难以越过某些坎,现在和很多人一起混到有学历的大集合里。

是否泯然众人矣就由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决定,那就是情商、逆商、财商……

对于应试能力普通的人,选择的机会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


因为“高学历”这个标签失效了,别人不认为你的竞争对手的学历就一定是综合素质的优生了。

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局面,而不会是一个“普涨”的局面。

一个城市要实现共同富裕都很难。

在哪个年代下,都会有很多的人,因为努力方式和选择路径而历经坎坷。


虽说时代的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只要这座山没有压在你的身上,你就不用非要去愚公移山……认真想想,就可以做很多于己有利的选择了。

就像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哪怕你是个老师,你的工作有危机感,你的孩子将来从小到大面对的平均师资资源,也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好太多。

从一切数据里找到对你有益的选择。


平庸不怕,怕不自知。

至少,坑不往里跳,也不盲目焦虑,贵在自立。

不论一个行业的形势是好是坏,不自立白搭。



相关文章:

《所有人事业上的战略方向问题——红尘职场中的众生相》

《当下的经济数据、政策、那些人的发言……怎样才能对你有用》

为什么会内卷……国民第一支柱产业的寒冬

熬过寒冬才有春天……真实数字背后的逻辑
《假的不能再假的经济数据》

《你活明白了吗:哪个城市都不能少了苦难和不公》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