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寒冬才有春天……真实数字背后的逻辑

文摘   2024-11-16 21:41   宁夏  

导语: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

经得起磨难、受得了打击,只要还在苟着,一切还能再来。

熬过这些的日子,才轮到上场。

正文4139字速读约6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5

仔细品味一下大环境


本周有一些10月份的国内经济数据公布,比如货币数据:

M1同比下降6.1%;M2同比增长7.5%。

M1可以看成是企业的流动资金,M2可以看成是企业和居民的存款。M1代表经济活力,M2代表存起来不倾向于生产扩大和消费的钱。


所以,这几年新闻里说M1M2剪刀差扩大,就是指M2越来越大,M1越来越小(M2-M1在扩大),你可以理解为那啥就越来越不好了。

虽然10月份M1环比是有增长的,但9月份开始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10月份的数据增长是在预期内的。

但是持续的下跌,还是反映了大部分民众存款更多消费信心不足这个趋势。


但又有很多报道说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比较不错,消费超出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1.工业方面,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3%(市场预期值为 5.6%);

2.投资方面,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4%(市场预期值为 3.5%);

3.消费方面,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8%(市场预期值为 3.8%)。


从这些数据来看,确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增长还超出市场预期了。

再想想看,10月有个黄金周,还有双11是在10月中旬提前一段时间做活动,因为9月底金融市场疯涨了一波,是不是因为这个因素老百姓买买买的多了点呀

但怎么理解它与M2增加(存款增加)的矛盾……


老百姓怎样消费增加的同时,存进银行的钱又多了,是工资了吧……

如果数据都没有问题的话,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非零售的消费少了,是在清库存,批发量没有增加,同时企业存下来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但又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以理解为2000万营收以上企业)同比增长虽然不及预期,但还是在同比增长。

那为什么M1(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在下降……

我能轻易想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创造出来的产值增长,但进入经营环节的不一定多——这也和上面零售总额增加但批发量可能没有增加对应。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规模以下的企业(年营收2000万以下的小公司),下降的更那个啥。

看看三线以下城市街头和CBD以及商业中心的闭店率,只要是在做实体生意的更知道我在说啥。



2/5

仔细品味一下数据


以上数据依然能解释得通:

经济的复苏,如果有从上到下的政策,对最近十几年来讲,有点效果的肯定是以大带小——先给大的输血,大的企业活了,形成经济活力和消费力了,小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复活。

解读篇幅不长,点到即可,到此为止。


我看很多自媒体的解读是:整体来说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一些向好的迹象,接下来如果各方面向好的趋势可以延续的话,经济基本面或许将迎来重大改善。

这话不假,但别说把数据掰碎了来剖析,稍微深一个层次的逻辑辨析我都没有看到。

对于有一定经济学入门功底的自媒体博主,我不相信他们看不懂上面数据对应的一些现象。


但我也能理解,别说在文章中写这类主题了,就是你们的留言板留言,和经济民生有关的话,很多你一写出来系统就给判违规屏蔽了,我都看不见,更翻不出来……


我们脚下是这个星球上相对最适合底层民众生活的土地,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但我们小老百姓也要谨慎保护好自己,你的那点家产和工作底子,经不起几折腾。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比太平洋对面那个灯塔国强太多,灯塔国的数据简直没法看没法分析,只能像抓阄一样结合一堆混乱的数据来推演,我们这边官方数据如果横向对比分析是能看到很多真实的现象的。


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悲观,从9月底到现在经济金融层面接二连三的精彩手笔,打出了提前量,给明年3月到6月之前的复苏做好了准备。

何况之前说过,12月依然可以在人代会上安排政策,还有明年3月的两会呢。

现在,就在今天,外面一些小作文又放出12月一些XX万亿的吹风了。


只是为啥每次都是外面先传起来的,而且还传的有鼻子有眼,有时候有一些偏差但也有七七八八的吻合度,有时候是八九不离十……


我还是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

毕竟,我一个不是博主不搞商业号,业余在这里和大家唠嗑的,主打一个提醒和陪伴。

我这里的读者朋友,从十几岁到65岁以上的都有,有时候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调侃,大家心里明白就好。


比如3-6月开始复苏,那现在呢?

现在是从秋天往冬天走,不是从冬天往春天走。



3/5

绕不开的房地产


上个月70城房价数据更新了,以下是统计局昨天刚出的数据:

9月底的大手笔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北京+1%、上海+0.2%、杭州+0.8%、厦门+0.1%、武汉+0.1%、深圳+0.7%、重庆+0.5%、成都+0.4%,8个一线及强二线城市环比上涨,但除了个别持平的剩下60个城市依然在下跌。

其实这完全在几年前的预估之中,以及最近几个月措施落地的方向导向里:

救市政策主要是刺激一线城市。


所以很多人问我房产,我会先说三核户型,毕竟虽然以千万为单位的三核户型不在大多数人考察范围之内,但只有他们的价格稳定,后面的二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价才可能稳定。

因为它们是用来打开价格天花板,不断往上撑起房地产行业的“门面”的。

也是用来锚定一个城市土地财政收入的上限标杆的。


虽然后续很多城市难以再继续当年的土地财政模式和比例,但毕竟很长的时间内房地产行业还是排名前二的支柱产业,一直到现在缩水后的它还能支撑起十万亿呢,依然不比当下大力扶持的新第一支柱产业——汽车行业作用小。


房地产的成交量,只可能从一线城市复苏开始,但同时肯定会对二三四五线城市形成虹吸,尤其是强二线以下,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你觉得总体买家会显著增加吗?

我知道很多人理解的反弹,是V型反弹,而且不知道反抽、反弹、反转的区别……

就是川普上来,我们出前所未有的房产大招,迎来反弹、能止住跌势企稳震荡就已经是很理想的情况了。


可能你理解的反弹,还是普反——全局意义上的反弹。

但上面的数据是什么时候的?金九银十。

近期那么多政策下去,还只是部分一线+少数强二线的局部反弹……


这个冬天,会更严峻的。


我一直都不推荐在普二线以下城市买房,刚需例外,但包括结婚在内都不是刚需。

但凡是能用租解决而不是非要用买解决的,不是刚需。

目前主要就剩学区房这个刚需了,以后这个概念,会在绝大部分区域消失。



4/5

生活的方向


三核房型,买得起的随意,因为它们最可能具备金融属性。

至于二核一核以及强二线城市的房型,那就复杂了,因为随机性大了,比如你可能捡漏的概率大了些,对比的范围也宽泛了太多,比如你完全可以把边远大和近破小户型来对比了。

但大多数人生活在普通城市,还是会关注非核心城市的房价走势,这一点都不难。


总的来讲,普通城市的房价是否企稳反转,除了之前说的看交易量拐点、房地产公司拐点、地方债务的情况、经济复苏的进程这几个核心本质方面,你还有个简便直观的办法——

不用细算租售比,只看两个现象:

第一,是不是出生率会开始暴增了。普通人,工资不变,但是人变多了,普通房不够了,供需关系变了,那它肯定要涨。

第二,普通人工资涨了,或者有明显工资增长的预期。

以上两个现象只要有一个出现,你就可以考虑买普通城市的普通房。


所以,为什么之前说拿通货膨胀后的价格和通货膨胀之前比没有意义。

因为别说人口出生率暴增,反转应该在13年之后,至少是10年之后吧,而且反转不是暴增。

至于普通人工资普涨——那只可能是通货膨胀才有可能。


这都不是当下要考虑的事,当下是在逆通胀的经济阶段!


而且,如果有可能,不建议普通家庭在四线以下城市生活。

这超出了今天这次唠嗑的范围。

是个家庭和家族的方向问题,可以有在大城市生活的实力偶尔回到小城市,哪怕“家贫走四方”在大城市打工。

因为族旺才留乡里。


县城婆罗门你是听说过的。

以我们说起经济就绕不开的房地产为例,为什么?

因为它是10万亿也好,多少万亿也罢,但凡少个万字,不仅操盘手懒得搭理它,我也不会花力气写它提到它。


因为它重要,因为它的影响力足够大。

中国的底色是县城,但中国的样貌在于那不超过20%的城市。

远方的哭声,体量太小的眼泪,哪怕命运很悲惨,也没人在意你。

迁徙到大城市的意义就是,你那里好歹离阳光更近,发生个恶性事件全国人民都可能关注,因为有报道价值。


你应该知道一些上不了热搜的偏远地区的啥啥啥事件,甚至一方现象吧……我可没说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国家都一样。

想想欧美,想想日本和印度等国,欧美是一个上限参考,日韩是平行参考,印度虽然一直对它观感不佳,好歹也是世界前几的强大国家,算是下限参考吧——

如果你换个国家工作挣钱,不是隐居呀,是去工作,你难道会选欧美日韩印度的小地方和乡村吗?



5/5

内需的本质


中国很多四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在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并不大,并不重要。

中国需要的人口,是消费人口,不是不能给消费提供贡献的人口。

甚至一个正在走向发达国家的生产过剩国家,很多领域的生产人口多会过剩。


当地方经济因为那啥原因,之前体制内都快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至少影响1千万体制人口的消费力吧?

地产相关上下游就不说了。


之前传闻90后要整顿职场,后来是00后要整顿职场,但从2020到现在,多少老板们自己都在找工作,年轻人就更艰难了——

没有多少职场轻易给他们机会去整顿。

这几年每年毕业1000万,估计叠加也积累了两三千万了吧。


再加上整个中产群体,地产、教培、医疗还有金融相关的,怎么也有4、5千万消费人口受到影响。

以上1千万+2千万+5千万=8千万。

这可是之前收入偏高的中坚力量,现在在等待着恢复元气。


有钱了,就有了消费的底气,就有了信心。

钱从哪里来?

工作。


中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不稳定。

当就业明显好起来之前,不要想太多。

逆通胀不会直接走到通胀,哪怕水电交通费用直接涨价也不会,因为从工作中获得的钱没有明显增加。


只有从上到下那些措施逐步产生推动力量了,企业能从大到小复苏了,能将购买力输入底层了,春天才会到来。

现在只是深秋,但很多政策已经考虑到初春了,这是身处寒秋中的一些慰藉。


我们在灯塔国大选后给地方政府松绑,拿前所未有的10万亿来解决困扰多年的债务问题。

以后肯定会通过收土储和重启IPO,继续给地方政府和新质企业供血。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整体经济和更多的公司更有底气,应对明年1月以后国与国的PK。


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

经得起磨难、受得了打击,只要还在苟着,一切还能再来。

熬过这些的日子,才轮到上场。



相关文章:
《房产、黄金、金融市场后续情况,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
《假的不能再假的经济数据》
《个人、家族、国家生命周期里的年线、月线、日线》
《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好转,你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幸福》

《百年未有大变局之房产篇》

《你这辈子是来当什么的》

《中产的孩子凭什么有未来?》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