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要先成为自己的山,才能去寻找心中的海

文摘   2024-08-12 07:28   宁夏  

导语:对外尊重人性,对自己搞死搞残。

有人说,明白人不拿自己太当人,不拿别人太不当人;

有人说,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我:能见到其中一个的人能有多少,连自己都操纵不了又怎么敢说了解自己呢?

正文8342字速读约9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1/9

让将来更难的道路


周五,一位朋友留言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夏令营碰到的一个小姑娘,18岁,湖北武汉某职中毕业,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也没学好,估计连个专科都读不上。 
她现在有几个选择
1.当兵(今年也不一定能成,有些条件目前没达标)
2.复读
3.预科
4.打工
5.去寺院(已劝退)
……

我一看这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回复清楚的,比较麻烦,周末事项安排的比较多,第二天有空了再电话聊吧。
第二天,和她电话简单说了半个小时。
我没有时间回复鸡汤,也不会盲目给人理解不了现实社会的温暖,更不会只写高大上的宏观叙事,也尽可能让逻辑不只是冰冷。

当兵,我了解一些。不建议作为对就业的一个逃避,因为等到几年后,同样要被放到社会上。
很多励志的例子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考上研究生后保留学籍先到军营里锻炼的,这可行。
但如果没有学历也没有那个啥,更不是特种兵的身体条件,这条路还是劝退。

十年前在某院校做项目时遇到一些部队读研的军官说,团营级研究生甚至博士比例那时已相当高了。
至于军工科研范围以外的,一位退伍的优秀班长告诉过我,基层很缺人,中高层上去很不容易……

一般人说的参军主要是陆军,不会是海军和空军。
如果你有能被空军招飞招走的身体素质,你的母校哪怕是顶级重点高中都会挂横幅庆祝——你在荣誉上会享受到和考上清北一样的待遇。
如果有这条件更不会为生计发愁。

在这个新时代里,某个国家部队里高层发生了什么事情,下来的人数量是多少,一说这篇文章就被外星人抓走了。
这在内网并不是机密。
信仰是要有的,信心也要有的,相对于我们,对手更烂,不管是尚未统一的那个地方,还是欧洲,亦或是扮演者世界警察角色的那些烂人,要烂的多。

民族自信还是要有的。
但从个人生存角度,不要寄希望于能有一个比学校更好的环境能帮到你。
如果在学校除了学习,不会被其他事情严重影响到,那你所在的学习环境是这辈子相对最能集中成长的了。

就算能进入一个暂时躲避就业的环境——从这半句话你就能看出,这会让将来更难。
就算身体条件能通过筛选,对有些而言,就像借高利贷,在下个关口到来之前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取超额的成长、能连本带利归还亏欠,才具备可行性。

让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成长、努力经营生活的走到哪里都站得住人,这才是最关键的。

当然,这里更不是和征兵广告唱反调,本人小时候就是半专业级别的军事迷,更对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着天生的崇敬——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会吃多少的苦?

就像张雪峰老师说的,学习的苦都吃不了的人,生活的苦、社会的苦怎么可能吃得了?
军营里,就没有生活的苦、社会的苦了吗?


2/9

常态化的学习


半小时的电话沟通里,上面的内容不可能展开都说到,几句话后就说到了复读。
在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只有50%左右的时代,我不反对复读去读书和学习,就像不反对你靠吃饭来获得健康一样。
但在吃饭前要搞明白:你是以为吃饭就能治病,还是在进行常态化的吃饭。

常态化的吃饭,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但如果生病了才想到要好好吃饭,并把治病的希望放到好好吃饭上……只能说这是一种带有逃避性质的不面对。

二十年前到十年前一直到现在,复读的人很多,因为过去40年社会需要大量的岗位,岗位总数量多于大学生招生人数。
所以可以以学历作为公共的筛选标签。
这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现在,每年社会需要的岗位明显少于本科生的毕业人数,这个趋势可能会延续13年左右,从现在开始算起。
过去是应对好应试教育就能找到好工作,现在是应对好应试教育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这个逻辑你能看出什么?

是读书无用论?
错了。
就像“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一样:只会让往上的人更往上,往下的人更往下,然后阶层固化更难突破。

我告诉她,对于那个小女孩和职业场合所有人一样:
自己有什么,想得到什么,愿意付出什么。
这句简洁的话在现代社会对18岁的青少年来讲,不算早熟。

毕竟我们的祖辈可能十几岁就面临这个选择了,只是70后到95前的人群,因为上面说的40年改开后的社会大发展,搞出了好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逻辑。
为什么三言两语留言说不清楚?
因为这几个选项对于一个因为种种原因书没有读好的18岁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来讲,没有哪个一定可行——绝大多数都不可行。

你可以觉得自己只给出一点时间、一些毅力,等到将来再说。
但逻辑永远都是——你有什么,想得到什么,愿意付出什么。
并且有前提——合法,否则连饮鸩止渴都不如,最后万劫不复下场更惨。

复读不是在赌桌上搜哈,不是一把定输赢,同样只是万里长征中的几步而已。
因为获取到学历,只是众多条件之一,30年前就不是铁饭碗饭票了。
如今,有些地方的县级公务员不能按时拿到工资,很多过去的铁饭碗都保不住了。

白米饭不能治病,但没有意识到白米饭只是常态化需要的人太多太多,这怎么是三言两语的沟通就能给人改命的?
这里面必然有家庭成长环境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
但凡父母和子女,其中一方有深刻的认知或者坚持成长的习惯,就不会这样了。

但在生活中,有坚持成长习惯的人,又有多少?
远少于20%。
我坚持有空了偶尔用文字记录和分享,是因为我不需要短视频流量和商业化,也只能帮到这20%不到的人。


3/9

翻盘的条件


坚持成长是翻盘的条件之一,复读只是众多翻盘形式之一。


复读也是借贷来赌博,借的是将来工作的时间,赌的是学历能好一点。

学历好一点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将来找工作被HR筛选的时候,过初选的概率大一些,第二个就是走院校发展之路。


我有一个亲戚的亲戚,二十年前在一所很差的学校第一年高考只上了专科线,但是他本人很刻苦,只知道苦学,家里也没有读出读出来的人能指导,但他的品性,那所很差的学校校长都很喜欢。

后来复读的时候,校长让他不要在自己学校复读了,帮他联系了一所好点的学校复读,普通的重点高中,虽然不是顶级名校,但在当地比原先他上的高中有天壤之别。

后来他复读上了本科,本科毕业顺利考研,再后来读博,然后对像也是博士,两口子在北京定居。


现代社会,只要是个读书的料,你总能遇到有条件能搭把手的人,总有人不会吝啬助你一臂之力的。

读书的时候是这样,工作中、生活里也是如此。

就是他不复读,质朴执着的他这辈子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我相信工作或者打工都不会太差,只是弯路多点少点罢了。


之前说过,当你作为员工自己都想抢你自己,当你作为老板自己都要抢着追随你自己的时候,就成了。


不是说你和他同样复读就能有同样的成就,不是同样的学校毕业、貌似同样的成长经历,就能有同样的结果,就能用来自我安慰或幻想的。

也不是说你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砸钱,有了同样的条件之一,就能有同样的人生。

何况,以上样本在今年难度更大了。


因为博士研究生已经太多了,如果到社会上可能很多专业不对口;就是貌似专业对口的研究型人才,和公司里搞商品开发、产品开发有多少不同和差异——

身为工程师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区别有多大吧?


如果留校当科研民工,如果你的第一本科学历平平,人脉资质平平,那在导师大咖也就是你的老板眼里,就是社会人眼里的临时工一样。

别说混学校,现在就是好的大厂都要看第一学历,不是见个博士硕士就会要的。


但有了高学历还是能多一些选择的余地,比如在差一些的学校就业,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专业认知,把握行业机遇和行业人脉。

这些,需要对应的认知和心性。

我和那位朋友说,走这条路,哪怕有读书的悟性,从C9院校好专业毕业进个大厂,依然面临35岁之前高薪,之后被裁员的风险。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人平均一辈子会有6.7个工作岗位——中国凭什么能让你一岗定终身?

除非是农民岗,只要户口不废除,这个岗位大概率不会变——第一产业占比越大的国家,才越会有“稳定”的幻想;第三产业越发达的国家,越不会有这种“稳定”。


中国,可能一直做农业国吗?连一直做工业品输出国都不可能!产业升级,是必须要往上走的。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没有什么道路,是选择了就会有好结果的。

仍然是自己的认知、人脉、心性……等等围绕着“坚持成长”展开的因素。


预科和复读有相同,也有不同,终归还是要拿到学历给自己将来提供些许便利条件。

这个“些许“之后会遇到的最好情况上面已经说了。



4/9

命运的转机


打工是生计的出路,不排除有商业头脑的人能就此混出名堂,尤其是在过去40年。

如今,制造业老板已经普遍不太好混了。

老板都不好混,打工的人只凭体力、熟练工种,结果会怎样?


90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制造业缺人,老板可以招不熟练工种培养成熟练工种,现在呢,老板还招这样的人吗?

一位感动过中国的张校长,到今天还在以病体之躯在不懈努力,我非常敬仰她的努力和善举。
她最初建女子学校的时候找到当地教育负责人,也是她的朋友寻求支持的时候,她的朋友拒绝了,大致意思就是:
政府的善款和教育资金都是有限的,现在不是有钱没有项目投,而是资金也得到了利用,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落后的地方投入助学,效果未必显著。

那位负责人的观点也没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考虑投入产出比也没错。
但张校长还是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女子学校和那些被帮助改变命运的学童。
虽然她们之前重要的学习手段就包括一遍遍背诵课本。

对其社会效果,我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
哪怕学习效率很低,但是对于学童尤其是女学童来讲,如果不读书,能干什么?
要么嫁人,要么出去打工。

以她们的原生家庭条件、生活认知、家族可能的帮扶,嫁人,能找到什么对像?
吃喝嫖赌?坑蒙拐骗?家暴?还是高富帅、中产、高学历?
她们没有挑选的余地,她们也没有选择的认知。

如果出去打工,要么站稳脚跟,要么仍然得找个人嫁了(也可能是早早嫁人)。
这比啥都不懂只会买卖股票的人都不如,不知道比彩票的概率孰优孰劣。
事实上成了——延迟嫁人的年纪,还是在学校读书。哪怕读的是应试教育的书,也给自己将来多一些选择大大增加了余地!

虽然有的女学生读书后嫁人做家庭主妇了,张校长很生气,觉得自己救助她们读书的努力白费了,惹来一些女拳的攻击。
女性并非只有出来工作才有价值,这点上张校长的看法貌似有瑕疵。
张校长觉得,如果最后还是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是在工作中创造社会价值,那读书有什么用?

其实也可以很有用。
因为可以相夫教子。
家庭主妇的作用,体现在她围着谁转,体现在她带出了谁。

她如果是一个成功优秀男人的贤内助,教出几个更优秀的孩子(也包括家族认知传承),那她的作用就太大了。
如果只是给吃喝嫖赌、坑蒙拐骗和家暴的老公带孩子,那价值和意义确实就那个啥了。
而张校长的作用,是让她有了选择的余地!有了成为前者的可能!

如果不读书出来,而是出来打工,或者不出来,能遇到前者老公吗?
对于那些女童,如果不读书,一辈子就早早废掉了。


5/9

相对最好解决的问题


朋友说,如果那个小姑娘想复读,或者想上预科,她在经济上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以她作为老师的身份,每个星期可以电话交流,在学习和成长上给予帮助。

我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如果只是缺钱,不缺以上自身的种种内在条件和前提,那就是家里人不支持读书,自己十几岁出去打工攒钱也能把书读下来。

这位老师自己就是当地一些慈善项目的联络员,慈善圈子很多事情我也了解一些。

且不说某会多年前爆出的丑闻,和近期一些披着慈善外衣的禽兽,仅仅是很多项目收到的物资,能完全发放到位吗?


我是指有那么多恰好需要帮助的人,然后运输代价又明显低于爱心物资。

捐钱相对容易,给到最缺钱的人手里,很难。

貌似啥啥都缺的人不少,但只缺钱,不缺其他的人,很少。


如今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水电和通信都比世界GDP第4、第5国家的80%地区基建和生活还要便利太多。

我说的不仅是印度,还包括很多欧洲发达国家。


信息匮乏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愚昧。

信息泛滥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会愚昧。

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启发教育机制的环境里,相当多的被教育对象才可能逐步成才。


只有高阶家族和部分家庭会给子女这样打造,任何一个国家怎么可能给大多数普通人打造?

哪有这么多的优秀资源,哪有那么多的钱?

中国地方上卖地的收入,转移支付支撑了教育低学费几十年,然后到今天年轻人70%可以进大学校园,40年走了欧美强国200年的路。

可在认知上不愚昧的人,比例因此而高出很多了吗?


用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因为它能量化!因为它有确定的方向!因为它只有投入,就能有确定的改善,就可能量变引起质变!

但生活的实际呢?

生活的实际就是十年的事情就要十年做,三代的事情就要三代做,不可能随意跳跃和删减的。



6/9

社会和成长的复杂


如今的中国,不是改开前的中国,也不是刚解放时一穷二白搞建设的中国。
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了很多小康国家,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了。
那么,后续就会去走那些老牌资本国家走过的一部分路。

几年前,这位朋友和我讨论一个案例,她一个学生辍学了,初中没读完就要出去打工,她努力家访挽留。
那个学生也是个女学生,朋友看到的是她的家境困难,但是我看到的是那个小姑娘对学校环境、学校纪律也有抵触。
如果自己要读书,应该不会无助到辍学。

我告诉那位朋友,高中学费才多少钱,大学如果申请贫困补助+奖学金,又能花费多少钱。
可能不只是钱的问题。
你告诉她,只要她愿意读书,她能读到哪里,我就可以资助到哪里。

然后她去找那个学生,但她还是要出去打工。
我判断她可能有问题,后来才知道她喜欢染发的艺术照,小小年纪还抽烟。
有人资助都不愿意继续读书,那就不是贫困问题。

贫困不是原罪,但贫穷也不是“原善”。
就像坏人不会变好,但会变老一样。

我想起我小时候听过的事情:
家族里的亲戚,嫌读书累,不想上学了。
那是改开前的年代,初中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很多嫌读书累的人,以及觉得读完书了还不是找个工作,起点稍微高点还少挣好几年钱的人,都想早点工作。
然后他的父亲说,可以,明天跟我到工地上干活。

然后到了工地上,就当一个力工一样使唤,十多岁出头的小孩,干不动了他爸就用脚踹他,赶着他去干活。
才干了两三天,孩子不干了,坚决要读书。
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在母亲的家族听到过两例。

后来他们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相当于在中产金领之上,大半辈子衣食无忧且工作轻松。
这个例子距今可能有80年了,当事人可能已经去世了。
张雪峰老师和很多大V今天也骂过:
吃不了学习的苦的人,什么用都没有——你怎么可能吃得了生活的苦,社会的苦?!

这还是对男生说的,何况女生。


7/9

真正的修行


有的貌似寺院的地方,其实是旅游场所,有的就是个商业场所。

真修行的地方数量不少比例很低,没有点修行的缘份或者圈子里的人带路,你是找不到的,或者路过也“无缘对面不相逢”。

道家道场也一样。


很多生活失意的人、有心理疾患的人想躲到里面,但问题是——

如果真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这能力至少不亚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角),甚至有驻山修行的能力,会因为生活的苦而躲避吗?

当然,还有的人是想远离世俗,即便是这样也会失望,因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能躲到哪里?


二十多年前那位北大的数学博士天才出家,引起轰动,修行圈里很多高学历出家者的。

他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学修为和悟性,但两年前还俗了,然后再以公益性质做一些心理和生活咨询。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在很多道场,所见所闻,依然清净不下来。


我不好对曾经的出家师父点评什么。

圣人不见他人过,见过必有错,见作随喜,看见别人缺点就是自己有缺点,如同镜子照见对方自己也被染着。

一个有一定悟性追求生命意义和真相的人,入了佛门居然没有找到清净的修行地方,这个缘份就……


不好继续说什么了。

至于那个18岁小姑娘去寺院的想法,我只是和朋友说:商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就不说了,道场里的生活规律,那是大精进、大勇猛、大无畏的修行人努力进取的地方——

每天4点不到起,早中晚的定课,劳动,还有各种任务,大部分人必须晚上9点前休息……这是一般人能吃的苦?


你以为的吃素和守戒律,只是起手第一式……

这可比考研读博要难很多。

而且,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寺院招个工作人员都要本科、研究生啥的。

其实寺院里的法师很多是佛学院毕业的,中国最难考的两所佛学院考试难度是大于清北的……


世人以为他们与世无争,但他们只是与你无争,对自己只争朝夕,天天在勇猛精进的学习和修理自己,这是天天看4点钟洛杉矶太阳的科比能比的吗?

世人,想当然太多,看错了太多。


朋友说那个小姑娘,脾气比较急。

那是道场,是真修行的地方,那里的夏令营活动能让她看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修行人,对自己都很苛刻,对别人会怎么样?

然后在这种基础上,对世人是怎样的一种慈悲和关注?

没有小爱,至多只有慈悲。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圣母的,真要有圣母这个形象,要么是假的,要么是有严重心理问题或者认知问题。

佛菩萨更不是圣母,雷霆手段是菩萨心肠的前提。


只要是真修行的门派,不管是佛法还是道家,或者是曾经辉煌现已没落的传统文化,超凡入圣了也有很多不可能违背的规律。

比如貌似无所不能的佛陀,是不可能赐予众生智慧的。

他只能告诉你,他走过什么路,画个地图给你看,他不可能把智慧像输血一样输给你,让你茅塞顿开……


佛只能渡人自渡,就像心理学大师也只能助人自助一样。

医生,只能医治愿意“生”的人,医者治病不治命。

自己放弃自己的人,没人帮得了你。



8/9

出口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人。

人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来源。

社会缺人的时候,群体生存不困难,社会不缺人了,群体生活就趋向于困难,仅此而已。


中国的庞大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让中国过去的社会财富在40年内增长了十几倍以上,这是超越了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就之和的。

顺便说一下,诺贝尔文学类的奖项,大多意义不大,几乎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没有一个进入政府智囊层级。

那为什么过去计划生育,现在鼓励生育?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很多人么?

你站在招聘者角度看看,缺的是什么人?

不缺一般人,缺的是“人才”。


可能你们公司、你们家领导不缺,但站在全社会角度,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历史背景下,群体面上都会缺。

成为人才,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行了。


以上是就个人而言,就社会而言呢?

世界不缺人口,缺的是消费人口。

没人在乎人口出生率,真正在意的数据是消费人口出生率。


要有消费的资格,就要在某些领域,至少一定范围的出类拔萃吧。


东方人是农耕文明,文化起源于宗族国;西方人是海洋文明,文化起源于城邦国。

一直到今天,美国USA,分裂成USB、USC的风险依然不小,只是共同的利益捆绑而已。

农耕文明传承的是家风家学,城邦国传承的是商业交换原则!


什么是商业交换原则?

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利益。

或者说,尊重他人的人性规律,在价值交换中,给别人带来利益,从而自己获得利益。


你可以一时表面上委屈自己,不把自己当人——这是明白人。

如果太把自己当人,就是拎不清。

直白点,不是蠢就是有病(心态上的病)。


在高考咨询、志愿填吧、职业咨询、情感咨询……这些泛指导类交流沟通里,有的老师是一两千元一小时,有的老师是四五千元一小时,其中有一些也值这个价。

因为,他是告诉你人生地图上的路在哪里,坑在哪里。

就像打游戏:你的同龄人大多是看着一片漆黑的地图要自己一点点去开图,但你却开启了雷达模式甚至是上帝视角。


当然,你的出身,你的父母和家族里的长辈,有的可能大大的给你节约时间,有的可能大概率坑你。

家风家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所有教育体系里面,压根儿就没打算开发你的认知。

必须靠自己积累,然后传承下去。


或者有我这样一时有时间有意愿写在这里给你看的人。



9/9

芸芸众生相

修行第一课——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因为惯性的悲天悯人,我也只是怜悯,就像教员见不得太多众生受苦一样。
但这是群体层面的,而不是特定个体层面的。

佛陀亦如此。
因为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否则,众生早就被他们渡完了,哪还有你我。

大多数人浑浑噩噩过一生:
要么被杂念牵引,想的多,干的少。
要么被欲望牵引,过不了性关。
要么被情绪牵引,过不了情关。
要么被观念困住,过不了思关。
要么被自我困住,过不了“我”的观念、“我”的能力、“我”的脸面……。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我:能见到其中一个的人能有多少?
连自己都操纵不了又怎么敢说了解自己呢?
连自己都操纵不了,又能操纵得了谁?
到底是修行人狠,还是枭雄狠?

提醒过朋友们很多次了:你也可以说菩萨都有魔的手段——数学家会不会做算数题?
对外尊重人性,对自己搞死搞残。
有人说,明白人不拿自己太当人,不拿别人太不当人;
有人说,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上面芸芸众生相里,军人,求学者,修行人……是不是到处都有这样的影子。
你看清楚些了吗?
你总要先成为自己的山,才能去寻找心中的海。



相关文章:

《向上升级,远离内卷,远离烂人》

《老师和警察的工资,如果不能按期发放了会怎样》

《哈佛大学进修过的不上道——举报的正确逻辑和姿势,对待举报风险的姿势

《很快会消失的很多景观,以及这个历史阶段的生存建议

《你活明白了吗:哪个城市都不能少了苦难和不公》

《进乱坟岗的普通人,下一个生活的稳态在哪里》

《你这辈子是来当什么的》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

欢迎关注,敬请星标⭐️↓↓↓↓
公众号后台回复“修炼场”送72份见面大礼
欢迎扫码围观
深刻冷峻+花里胡哨的朋友圈
防失联也可添加以上个人微信

通鹤的世间语
终身学习,偶尔成长。专注金融学、心理学的研发工匠,钻研认知科学和方法论的世间实践者。 记录暂居汽车行业的修行成长,体悟佛道儒中的技术追求。 每周至少两篇深度原创,期待与您思想的交融和碰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