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外尊重人性,对自己搞死搞残。
有人说,明白人不拿自己太当人,不拿别人太不当人;
有人说,不要把自己当人看,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我:能见到其中一个的人能有多少,连自己都操纵不了又怎么敢说了解自己呢?
正文8342字速读约9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让将来更难的道路
坚持成长是翻盘的条件之一,复读只是众多翻盘形式之一。
复读也是借贷来赌博,借的是将来工作的时间,赌的是学历能好一点。
学历好一点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在将来找工作被HR筛选的时候,过初选的概率大一些,第二个就是走院校发展之路。
我有一个亲戚的亲戚,二十年前在一所很差的学校第一年高考只上了专科线,但是他本人很刻苦,只知道苦学,家里也没有读出读出来的人能指导,但他的品性,那所很差的学校校长都很喜欢。
后来复读的时候,校长让他不要在自己学校复读了,帮他联系了一所好点的学校复读,普通的重点高中,虽然不是顶级名校,但在当地比原先他上的高中有天壤之别。
后来他复读上了本科,本科毕业顺利考研,再后来读博,然后对像也是博士,两口子在北京定居。
现代社会,只要是个读书的料,你总能遇到有条件能搭把手的人,总有人不会吝啬助你一臂之力的。
读书的时候是这样,工作中、生活里也是如此。
就是他不复读,质朴执着的他这辈子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我相信工作或者打工都不会太差,只是弯路多点少点罢了。
之前说过,当你作为员工自己都想抢你自己,当你作为老板自己都要抢着追随你自己的时候,就成了。
不是说你和他同样复读就能有同样的成就,不是同样的学校毕业、貌似同样的成长经历,就能有同样的结果,就能用来自我安慰或幻想的。
也不是说你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砸钱,有了同样的条件之一,就能有同样的人生。
何况,以上样本在今年难度更大了。
因为博士研究生已经太多了,如果到社会上可能很多专业不对口;就是貌似专业对口的研究型人才,和公司里搞商品开发、产品开发有多少不同和差异——
身为工程师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区别有多大吧?
如果留校当科研民工,如果你的第一本科学历平平,人脉资质平平,那在导师大咖也就是你的老板眼里,就是社会人眼里的临时工一样。
别说混学校,现在就是好的大厂都要看第一学历,不是见个博士硕士就会要的。
但有了高学历还是能多一些选择的余地,比如在差一些的学校就业,或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专业认知,把握行业机遇和行业人脉。
这些,需要对应的认知和心性。
我和那位朋友说,走这条路,哪怕有读书的悟性,从C9院校好专业毕业进个大厂,依然面临35岁之前高薪,之后被裁员的风险。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人平均一辈子会有6.7个工作岗位——中国凭什么能让你一岗定终身?
除非是农民岗,只要户口不废除,这个岗位大概率不会变——第一产业占比越大的国家,才越会有“稳定”的幻想;第三产业越发达的国家,越不会有这种“稳定”。
中国,可能一直做农业国吗?连一直做工业品输出国都不可能!产业升级,是必须要往上走的。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没有什么道路,是选择了就会有好结果的。
仍然是自己的认知、人脉、心性……等等围绕着“坚持成长”展开的因素。
预科和复读有相同,也有不同,终归还是要拿到学历给自己将来提供些许便利条件。
这个“些许“之后会遇到的最好情况上面已经说了。
打工是生计的出路,不排除有商业头脑的人能就此混出名堂,尤其是在过去40年。
如今,制造业老板已经普遍不太好混了。
老板都不好混,打工的人只凭体力、熟练工种,结果会怎样?
朋友说,如果那个小姑娘想复读,或者想上预科,她在经济上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以她作为老师的身份,每个星期可以电话交流,在学习和成长上给予帮助。
我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如果只是缺钱,不缺以上自身的种种内在条件和前提,那就是家里人不支持读书,自己十几岁出去打工攒钱也能把书读下来。
这位老师自己就是当地一些慈善项目的联络员,慈善圈子很多事情我也了解一些。
且不说某会多年前爆出的丑闻,和近期一些披着慈善外衣的禽兽,仅仅是很多项目收到的物资,能完全发放到位吗?
我是指有那么多恰好需要帮助的人,然后运输代价又明显低于爱心物资。
捐钱相对容易,给到最缺钱的人手里,很难。
貌似啥啥都缺的人不少,但只缺钱,不缺其他的人,很少。
如今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水电和通信都比世界GDP第4、第5国家的80%地区基建和生活还要便利太多。
我说的不仅是印度,还包括很多欧洲发达国家。
信息匮乏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愚昧。
信息泛滥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会愚昧。
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启发教育机制的环境里,相当多的被教育对象才可能逐步成才。
只有高阶家族和部分家庭会给子女这样打造,任何一个国家怎么可能给大多数普通人打造?
哪有这么多的优秀资源,哪有那么多的钱?
中国地方上卖地的收入,转移支付支撑了教育低学费几十年,然后到今天年轻人70%可以进大学校园,40年走了欧美强国200年的路。
可在认知上不愚昧的人,比例因此而高出很多了吗?
用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因为它能量化!因为它有确定的方向!因为它只有投入,就能有确定的改善,就可能量变引起质变!
但生活的实际呢?
生活的实际就是十年的事情就要十年做,三代的事情就要三代做,不可能随意跳跃和删减的。
有的貌似寺院的地方,其实是旅游场所,有的就是个商业场所。
真修行的地方数量不少比例很低,没有点修行的缘份或者圈子里的人带路,你是找不到的,或者路过也“无缘对面不相逢”。
道家道场也一样。
很多生活失意的人、有心理疾患的人想躲到里面,但问题是——
如果真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这能力至少不亚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角),甚至有驻山修行的能力,会因为生活的苦而躲避吗?
当然,还有的人是想远离世俗,即便是这样也会失望,因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能躲到哪里?
二十多年前那位北大的数学博士天才出家,引起轰动,修行圈里很多高学历出家者的。
他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学修为和悟性,但两年前还俗了,然后再以公益性质做一些心理和生活咨询。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在很多道场,所见所闻,依然清净不下来。
我不好对曾经的出家师父点评什么。
圣人不见他人过,见过必有错,见作随喜,看见别人缺点就是自己有缺点,如同镜子照见对方自己也被染着。
一个有一定悟性追求生命意义和真相的人,入了佛门居然没有找到清净的修行地方,这个缘份就……
不好继续说什么了。
至于那个18岁小姑娘去寺院的想法,我只是和朋友说:商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就不说了,道场里的生活规律,那是大精进、大勇猛、大无畏的修行人努力进取的地方——
每天4点不到起,早中晚的定课,劳动,还有各种任务,大部分人必须晚上9点前休息……这是一般人能吃的苦?
你以为的吃素和守戒律,只是起手第一式……
这可比考研读博要难很多。
而且,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寺院招个工作人员都要本科、研究生啥的。
其实寺院里的法师很多是佛学院毕业的,中国最难考的两所佛学院考试难度是大于清北的……
世人以为他们与世无争,但他们只是与你无争,对自己只争朝夕,天天在勇猛精进的学习和修理自己,这是天天看4点钟洛杉矶太阳的科比能比的吗?
世人,想当然太多,看错了太多。
朋友说那个小姑娘,脾气比较急。
那是道场,是真修行的地方,那里的夏令营活动能让她看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修行人,对自己都很苛刻,对别人会怎么样?
然后在这种基础上,对世人是怎样的一种慈悲和关注?
没有小爱,至多只有慈悲。
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圣母的,真要有圣母这个形象,要么是假的,要么是有严重心理问题或者认知问题。
佛菩萨更不是圣母,雷霆手段是菩萨心肠的前提。
只要是真修行的门派,不管是佛法还是道家,或者是曾经辉煌现已没落的传统文化,超凡入圣了也有很多不可能违背的规律。
比如貌似无所不能的佛陀,是不可能赐予众生智慧的。
他只能告诉你,他走过什么路,画个地图给你看,他不可能把智慧像输血一样输给你,让你茅塞顿开……
佛只能渡人自渡,就像心理学大师也只能助人自助一样。
医生,只能医治愿意“生”的人,医者治病不治命。
自己放弃自己的人,没人帮得了你。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人。
人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来源。
社会缺人的时候,群体生存不困难,社会不缺人了,群体生活就趋向于困难,仅此而已。
中国的庞大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让中国过去的社会财富在40年内增长了十几倍以上,这是超越了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就之和的。
顺便说一下,诺贝尔文学类的奖项,大多意义不大,几乎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没有一个进入政府智囊层级。
那为什么过去计划生育,现在鼓励生育?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很多人么?
你站在招聘者角度看看,缺的是什么人?
不缺一般人,缺的是“人才”。
可能你们公司、你们家领导不缺,但站在全社会角度,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哪个历史背景下,群体面上都会缺。
成为人才,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行了。
以上是就个人而言,就社会而言呢?
世界不缺人口,缺的是消费人口。
没人在乎人口出生率,真正在意的数据是消费人口出生率。
要有消费的资格,就要在某些领域,至少一定范围的出类拔萃吧。
东方人是农耕文明,文化起源于宗族国;西方人是海洋文明,文化起源于城邦国。
一直到今天,美国USA,分裂成USB、USC的风险依然不小,只是共同的利益捆绑而已。
农耕文明传承的是家风家学,城邦国传承的是商业交换原则!
什么是商业交换原则?
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利益。
或者说,尊重他人的人性规律,在价值交换中,给别人带来利益,从而自己获得利益。
你可以一时表面上委屈自己,不把自己当人——这是明白人。
如果太把自己当人,就是拎不清。
直白点,不是蠢就是有病(心态上的病)。
在高考咨询、志愿填吧、职业咨询、情感咨询……这些泛指导类交流沟通里,有的老师是一两千元一小时,有的老师是四五千元一小时,其中有一些也值这个价。
因为,他是告诉你人生地图上的路在哪里,坑在哪里。
就像打游戏:你的同龄人大多是看着一片漆黑的地图要自己一点点去开图,但你却开启了雷达模式甚至是上帝视角。
当然,你的出身,你的父母和家族里的长辈,有的可能大大的给你节约时间,有的可能大概率坑你。
家风家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所有教育体系里面,压根儿就没打算开发你的认知。
必须靠自己积累,然后传承下去。
或者有我这样一时有时间有意愿写在这里给你看的人。
《哈佛大学进修过的不上道——举报的正确逻辑和姿势,对待举报风险的姿势》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