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多大佬包括过来人的分享,之所以对一般人没用,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努力大于选择的。
如果你是大多数,那就是努力大于选择的。
宏大是宏大,你是你。
实战,就要具体,一具体,就深刻。
努力更有用就先努力,努力方式正确了,才考虑选择。
正文7722字速读约9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慢慢品读和体会。
普通人的角度
年底了,有的国家闹剧很多,是政变级别以上;我们这里会议很多,决定来年国计民生发展方向。
时政、军事、兵力调度……虽然精彩纷呈,但剖析与否取决于中短期内能否波及影响到我们东大普通人的生活。
这是大多数人都在聊国内的时候,我提醒国外黑天鹅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聊国外,叙利亚那头,还有东北边犄角旮旯那里的事情,已成定局且和我们关系不大。
我们就说说近期国内的那些个会和发言。
本周那个很高级别的会,发布出来的纲领性政策和方向让很多人high了一下,但也只是high了一下,后续要怎样落地还要看实施。
很多人亢奋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失望了,现实没有按照预想的情况“暴走”。
会议用词是“适度宽松”,“超常规”,“更加积极”,“大力提振消费”......2011年来首次、历史首次、2020年来首次、罕见把消费列在最优先的位置……等等。
各种自媒体都充斥着这些描述,还和2008年、2009年对比。
但问题是,现在能和2009年对比吗?
当时美国那边刚显现世界金融危机的风险,国内的经济体量是4万亿就能拉上去的,当时居民家庭房贷负债表的情况是多少?
当然,只是说不能直接对比,但不能因为那些呼儿嗨的自媒体解读,忽略高层坚定的进行金融改革的决心和种种务实的手段。
宏大一定会影响到你,只是有的是远期,比如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有的是中期,比如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有的是近期,比如你明后年的收入和生活。
除了一直在关注的那些经济数据,每年尤其是年底的那些政策,还有很多良心经济学家、网络大V、以及那些在各个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发言。
前两周有一个经济学家和首席啥的,发言又双叒叕火了一把,然后据说终于被请去喝茶,全网禁言了。
然后报道他们被全网XX的很多文章,也被XX了,看来算法是捕捉关键字的。
我们这里的朋友,从高中生到爷爷辈的都有,有的尚未走入愤青阶段,有的正在经历,有的已然走出这个阶段很多年。
今天不是来从事实或者学术角度来讨论这些政策、数据、发言的合理性的。
而是要告诉你,这些怎样才能——为我所用。
毕竟,宏大是宏大,你是你。
作为老百姓,我们肯定更关心的是方方面面的政策和实施,对我们所在的行业、生活阶段、收入、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会怎样的影响到我们的选择。
为什么除了时政军事之外,我会经常关注宏观经济数据?
因为宏观经济数据,对我有用。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在沪深300或者中证500里,或者在某个行业成份指数里,你就能直接用上行业经济数据和宏观数据,预判你公司后面几年有没有更多的现金流用于研发投入和员工薪酬,以及新业务的拓展。
我举个人事招聘的例子。
如果你向往更宽领域的发展,工作角色转换的较好方式是“换岗不换行,换行不换岗”。
意思就是说“换行换岗”你的积累将不延续。
多年前看到一个案例:
一个小伙子要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巧的是两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他属于换行不换岗,还都是搞技术工作。
为什么要跳槽,长远原因肯定是自己的长期发展:
他原先所在行业平均ROE和那家公司的ROE,与目标公司及其所在的行业无法比,PE的平均倍率都不一样——平均研发投入资金占比(当然就包括研发薪资占比)差异很大。
哪怕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可以看得见的上限这样一跳就被打开了。
他这还不是从资本视角来思考问题,只是从财报、年报视角来判断,就直接过了对方HR关了。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是上市公司,那财报是明摆着的。
大A上市公司里造假的有多少就不说了,但沪深300、中证500再加各行业成份指数股里的公司,百分之八九十是当下中国经济的最优良资产。
最优良资产,不等于别人不在财报上平账,但优质企业不是靠造假账圈钱的,就没有必要长期年年造假,只是平个账的话,多看几个季度一两年的数据,大概率从实业角度还是靠谱的。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小周期、大周期,比如“猪周期”、“券商周期”、“基建周期”、“房产周期”等。
上面举的那个跳槽的例子,相当于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套利”。
在同一个行业里,你更能看出整个行业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是全局性机会还是结构性机会,亦或是自己的行业及相关行业都在震荡向下等等。
如果你在当兵,那只有军队扩张时期,或者在战斗减员阶段,才是最好的成长锻炼期。
锦上添花获得的机会和重视程度更少。
对应到行业和公司里,那就是在业务快速增长期或者业务动荡期会有超过行业平均值更多的机会。
剩下的,只需要判断切入点是困境反转还是震荡向上。
震荡向下的就不说了——都看到这种趋势了还要向火坑里跳吗,肯定是等它烧成灰烧不死了到下一个周期再作为备选呀。
再比如,汽车行业现在会怎么样,是在2022年下半年和同事朋友讲的。
雷老板的米XX汽车会怎么样,我一直很看好,并视之为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乘用车领域最后的、最大的创业者亮点了。
那意味着之前没亮起来的,还有后面才开始进入没有起色的,会怎么样。
说到这里,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新三样:光伏、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其中两项和锂矿有关。
之前锂矿价格的过山车,导致中间一段时间汽车电源成本居高不下,下游整车厂的压力很大。
现在锂矿的价格下来了,但是锂矿的定价权还在中国人的手上吗?
包括粮食在内,石油、天然气、大多数金属等大宗物资,中国人目前有国际定价权的有多少?
少之又少。
中国在金融领域与国际资本的差距,比国外制造领域和中国的差距,大的多的多。
锂矿几年前被中资各种入股,然后价格能慢慢下行是为什么?
为了让入股的尤其是带杠杆的资金入不敷出!
比如碳酸锂只要打压到10万元/吨以下的时候,南美锂矿如果出土成本就在7万元/吨,加上运费、管理成本……那些借贷收购的资金还抗得住吗?
燃油车的发动机核心技术在哪里?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的锂矿掌握在谁的手上?现在从国际锂矿退出的中资有多少?影响力还剩多少?
反正,国际锂矿的定价权不在中资手上的。
等过一段时间中国车厂内卷到临界点的时候,国际资本再一提价动力电池再度涨价,然后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会雪上加霜再遇风暴地震,国外同行正好对国外市场和国内那些低价资产卷土重来……
目前汽车行业上考虑到锂矿定价权下一个周期的,微乎其微。
大宗商品,就像石油天然气一样,始终处在国外资本的周期性思维中。
就像拱火俄乌战争炸断供气管路逼迫欧洲购买昂贵的天然气一样,对白皮同种人都会插几刀,就更别说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黄种人了。
宏观经济数据产生影响,是在“周期”二字上,不管是经济周期、金融周期、行业周期,最重要影响到用户购买需求、公司现金流、供应链……才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说到这里,是为了讲讲之前那两个被禁言的经济学专业人士。
他们说的有问题吗?
他们说的内容,3年前金融圈里就知道了。
但在两年前连“通缩”都是禁X字眼,普通人和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呢。
那个时候,我没有写这个小破号,否则我也会一如既往的用能发出来的文字告诉你,就像天气预报一样。
自己淋过雨,所以会总想着给别人撑一把伞。
虽然能帮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但能帮多少是多少。
为什么上面写“普通人的角度”而不是“一般人的角度”?
因为普通人和一般人不一样。
一般人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在金字塔或者图钉社会结构里,大多数人怎么可能处于社会高度的50%分位呢?
处于社会高度50%分位的普通人,一定在人群中处于前25%甚至前15%。
什么是普通人?虽然来这里的朋友,从高中生到爷爷辈都有,但是:
你们当中有资源的就是人杰,没资源的就是普通人,无论谁,都远远的脱离了大多数。
我们通常说选择大于努力,是说你进入TOP多少之后。
至少是TOP前20%。
也就是说,很多大佬包括过来人的分享,之所以对一般人没用,那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努力大于选择的。
如果你是大多数,那就是努力大于选择的。
说得准确点,是努力方式大于选择路径。
我和大家唠的更多的是选择路径、思考方式、认知模式,而非努力方式。
一位经济学家说的有关于消费和年龄对应的调研,与我们的常规印象相反;另一个首席,其实说的是分配的问题。
很多社会问题、经济现象,确实是因分配造成的,这个问题至少现阶段无解。
除了点燃大众的情绪,当一把网红之外,并没有提出什么有新意的具备可执行性的对策。
反而带给了大众焦虑。
我格外看重的是——具备可执行性的对策。
我不是说他们说的不对,而是在那个位置上,在那个行业影响力上,他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让该重视现状的人焦虑,没问题;
让焦虑也没用的人,因为信心的丧失而影响到微观经济,就不合适了。
毕竟,信心,也是能成为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内驱力的。
你可以根据行业层级以上的分析炒金融做指数,但我们今天只讨论实业经济和生活中的对策。
经济学家的言论对象是谁?大管家。
只有政策制定者,才对下一阶段的宏观数据最终负责——宏观力道的浑厚,只有那个层级的人才必然承受宏观的后果。
草民承受的是微观。
从微观角度,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概率。
当你在TOP多少之下,只要努力方式对了,必然进步;当你在TOP多少之上,即便努力方式对了,也不一定能前进多少。
这是选择的意义。
不存在对所有人而言的你做了什么选择,就能100%成功的说法。
数据、政策、学者或专业从业者的发言对你而言——
有没有揭示选择路径?
那个路径对你有没有用?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意义。
比如,当年马老师的996福报论被全网口诛笔伐,但这些,对你有什么用?
你是否注意到,马老师的996是福报,是对谁说的?能亲耳聆听他这么说的,是什么人?
他当时的谈话对象是大厂那些年薪7位数以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当年在读儒佛道领域里的书时,格外在意当场听圣贤智哲讲话的对象是谁——他们现阶段的境界,大概率是这些话对谁有用的水准线。
而不是你抓本武林秘籍过来读了就有用的。
能用996换年薪7位数以上,只要努力就会有超额回报,有望实现财务自由甚至改变家族命运惠泽下一代……换成你,你不直接扑上去?
当场不会有一个听众觉得有问题。
甚至就应该成为部分人的职场奋斗方向——对于年入7位数的,能有钱赚赶紧赚,哪怕加班也无妨,以免将来没钱赚……
这有什么毛病?又不是给年入6位数以下加班不加工资的普通人说的。
传出来之后,必然会走样——问题在于那些,不给牛马吃肉还想让牛马进化成狼的。
宏观数据错了么?
没有。
但不是对老百姓讲的。
诸如美国高科技投资环境好,东南亚低端制造投资环境好啥的——你是投资者吗?
如果你不是,对你有什么用?
美国高科技投资环境好,中国高端制造业也不差;东南亚低端制造投资环境好,那是因为别人人工便宜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大,不仅你吃不了那个苦你还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吃那个苦,那些和你有关吗?
宏观数据的参考对象是谁——企业主、投资者,还有上面的管家。
我想起前几年国家打压教培。
没有打压的时候,陪读的中产父母嗷嗷叫,苦不堪言。
无产的父母,不会投入这个资金;高产的父母,甚至有的是办法走海外啥的不玩高考制度。
只有中产父母最焦虑。
打压了之后,中产阶层又是一片哀嚎——
觉得之前自己用钱就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了,现在打压之后,自己没有教培可上,但高产阶层人家可以请私教……
这就是正也对自己不利,反也对自己不利……
但从逻辑上讲,通常情况下怎么可能一个决策正也对自己不利,反也对自己不利?
除非出现一个决策是针对“人”的,而你是个病毒或者啥的这阶段与“人”存在寄生共生关系……除了这种非常规的极限情况,在通常情况下:
如果正反你就要焦虑,那你不仅是情商问题,更是智商问题。
当不允许搞教培,或者教培不流行的时候,大家欠缺的是“补短”,你肯定想方设法去补短,这是最有时间效应的投入。
当大家都在搞教培的时候,大家都趋向于没有短板,那你肯定是能补短就先补短,不能补短就只好扬长喽。
就像打仗,要么两个方向都能打;要么一个相对有利,一个相对不利,要两个方向都不能打,说明你压根就不应该上这条路,早点缴枪换个道路走。
各行各业的数据和最新的政策,对你意义何在?
如果你在TOP多少之下,那就是让你看清,自己到底是努力大于选择的,还是选择大于努力的。
对于TOP多少之上,那里面就包含着选择的方向呀。
一切都是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选择能努力的,或者在努力之上选择对路的。
再来看年底最重要的会的通稿,对你我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有哪些。
1)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国内方面,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将顺利完成。国际方面,防范化解外部冲击。
重点在后半句,但外部很难冲到第一岛链以内。
能冲击到你我生活的,只有东南某个事件。
但以现在中国的军力,这种影响不会是被动的,而是在主动拨乱反正中的波动。
这种影响,最多在金融二级市场、出口外贸型公司吧,以中国现在新能源车的占比、石油储备和产粮,最多影响到家里的粮食结构,还能影响到啥?
当然,如果再来一次疫情一样的生物战,会比上述情况更麻烦,除此之外,大概率是乘风破浪在动荡中前进。
意会明白即可,后续有新的动静的再讨论。
2)至于什么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更加积极有为的……适度宽松的……
这些对之前生意借贷不方便的企业主,能够更方便的贷到钱的话,可能有用。
也可能没有,因为没有财政的配合,水放再多,也流进某种循环里去(债券会非常high),这个有宏观经济学概念的朋友都懂。
不管放出的水对于普通民营企业主有没有用,对债券的影响只看是很high还是非常high,这个是能从逻辑上确定的。
对于不做生意的你我,影响最直接的是公司发给我们的工资,不是这些。
3)房地产方面:稳住楼市。
“稳住”,核心是“稳”。
暴涨是稳吗?暴跌是稳吗?
什么是稳?
如果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到县城的房价全部稳住,这叫什么?这叫止跌普涨,这不叫止跌回稳。
稳,有升有降有分化,也就是结构性的变化出来了,才叫稳。
也就是普跌变为三核户型上涨(方便锚定地价上限),二核看城市,其他的……
4)资本市场方面:稳住股市。
用词和上面的很像,但是内涵不一样。
大多数老百姓的财富放在哪里?不同的国家不一样,但肯定是放在“信仰”上,能产生不断上涨预期的金融产品上。
对于过去30年来讲,中国老百姓就是把家庭资产放在了YYDS的房产上,而在过去,房地产确实和银保券等一样,就当成泛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了。
对大洋对岸来讲,是在美股上,那是他们的YYDS。
如果大放水,大A的锚定基准肯定会上涨,但会不会是普涨?
首先要“稳”住,就告诉你了,不希望这样。
在这个过程里,大A里面有多少问题,之前多少次XX点保卫战……玩股票有一定年头的人比我更清楚,最终合力的结果,会不会是震荡或者震荡向上?
对于职业玩家,只要能有震荡(只要不是阴跌或者直接A下去),那就是牛市,那就能挣很多钱,对吧。
但对于普通人,震荡≠普涨。
5)保障民生方面: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这个依然还要看具体落地的政策,对低收入家庭意义可能更大。
那如果你是中产是白领,这种级别的改善,对你家的作用很大吗?
我们的体量太大了。
中等收入以下人群每人发1万元,国库支出也会开销上10万亿!但你家多3万元或者负债哪怕减少3-5万元,你就敢消费了吗?
当然,对于低收入家庭,这样级别的保障和改善意义很大。
6)促进消费方面:大力提振消费。
有人说,收入上去了不用提振也会消费,收入不上去再刺激也不会消费呀。
说的也对,其实还可以加半条——那就是负债下去了,才敢消费。
但哪怕给一些消费券,还是能省一些钱的,只是对于企业长期增加盈利从而让员工收入增加,社会经济从此全面运转起来,还需要很多具体和持续的动作。
5、6,以及其实总结出的其他7、8、9、10,都要看M1和M2、CPI和PPI数据。
当M1什么时候开始稳定增加了,就可以视之为经济开始好转了;当PPI开始稳定转增加了,就可以视之为经济走出复苏局面了。
什么可能对自己这个阶层有用,作用有多大,这就是天气预报的意义。
当下,全世界都在向右转或者向左转,有产生战争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被核战争能力牢牢把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且在上面1)中已经说了——对东大的影响很小。
东大的自主主动权很大。
但中国的网民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除了鹰酱之外,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力加起来也不可能打得过东大。
鹰酱就是再带个十八国集团军,也不可能在第一岛链内打赢东大。
而且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这些全部用上,现在灯塔国也不可能打赢东大了,东大现状比2018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有这样清晰认知的网民有多少?
这样的宏大都没有看见或者不愿意相信,那还沉迷宏大有个屁用。
9月底的时候面对金融市场的大动作,很出乎人们的意料;后面10月11月的经济数据仍然平淡。
但我依然要说,颁布的政策很高明,虽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完全是放手一搏,但它依然是勇敢的、在解决问题的大手笔。
因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历来是建设者少而批判者多。
有些经济学界人士的发言,抛出悲观的观点,只有问题没有解决方案,这种批评当然能引起更多共鸣,但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
任何一个面对问题说出具体方案的人,都会被批评,说你这个方案不好,哪里有漏洞——如果能轻易给出完美解决方案,那问题就不称其为问题了。
这是演讲控场的方法,能引起最多人的共鸣,但解决不了问题。
当有人说要救地产,用地产来拉动经济,你说地产没戏了;
当有人说要把股票市场搞起来,来增加财富效应,你说股票换手更没意义;
别人问那怎么办?你说到日本当人家女婿继承人家的家族资产……
搞笑的地方就不点评了。
如果是在公司内部开会,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么办事不被开除就不错了。
数据对操盘手和对我们平民老百姓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数据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
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不盲目乐观,更不为不相关的事悲观。
比如人口出生率,结婚率。
人口出生不足那是消费不足,但当下的35岁现象首选说明的是劳动力供给过剩,至于对应的需求过少,和“人口出生不足”这个10多年后的周期点,和你的相关性有多少?
如果是小初高老师,可以算算缓冲期还有几年;
如果是高校老师,可以算算激烈的市场动荡期还有几年;
如果你是搞婚庆行业的,可以评估一下高端生意会不会持平,中低端生意会不会锐减,做好现金流和商业模式的评估……
这才是和你有关的思考预判,其他的,与你有啥关系?你是会看结婚的数据高了去结婚,生子的数据高了去生子,还是看离婚的数据高了去离婚还是咋的?
你把历史翻一下,不说1949年之前,就说建国之后,每过15年往后推演,也就是两个七八年的行业小周期,预测一下世界,你会发现——几乎全部都是错的!
就是离我们近的——1995年你听说过英特尔386、486PC电脑,谁会想到2010年的时候互联网电商已经席卷世界了?
而在2010年的时候互联网电商是PC互联网,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啥都不算,谁能想到不到15年,PC互联网的商机早就成明日黄花一般萎缩了,连微信公众号都过了周期顶点了。
小的时候听说过的——人口要爆炸了,石油要没了,煤炭要没了——现在呢?
宏大是宏大,你是你。
实战,就要具体,一具体,就深刻。
努力更有用就先努力,努力方式正确了,才考虑选择。
关于我:
研发工匠 | 金融少年 | 心理学观光
钻研认知科学的实践者 | 红尘历练
原为十方人作桥,皆踏我身而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