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去了哪些“艺文事件”的现场?

乐活   2024-12-20 18:59   海南  


2024年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参与和见证了很多艺文事件,形成了一张清单。


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乡野,从设计到艺文……我们捕捉到了一些不那么明显的趋势,而趋势背后,我们意识到将来几年内,可能会迎来一个“艺文事件大爆发”的时期。为什么要举办?这些到访的人们在想什么?我们又在现场发现了什么?



事件 EVENTS



#创作力


2024年的

15个现场4种趋势



01 重塑城市:

在唯一的城市深耕与再挖掘


艺术在樵山—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

2024.11.16-2025.2.1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第十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2024.11.29-2025.1.12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HiShorts!厦门短片周

2024.12.25-2025.1.1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第二届厦门城市设计周

2024.11.1-11.8

📍福建省·厦门市

2024西贡海艺术节

2024.11.13-2025.1.12

📍中国香港


02 游牧式创作:

把驻地作为一种方法


「远方的回响」

天真之书艺术漂流计划

2024.11.23-12.26

📍贵州省·贵阳阿云朵仓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艺术周

2024.3.21-3.24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

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

2024.10.17-10.20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03 共生共益:

商业与文化建立价值与意义的平衡点


2024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

2024.10.17-10.22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

2024CCC成都社群大会

2024.10.25-10.27

📍四川省·成都市

首届100+亚洲艺术季

2024.11.28-2025.1.5

📍广东省·深圳市

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

2024.6.1-6.2

📍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义远有机农场


04 细分领域:

从聚焦到深入,

小众内容也可以制造流行


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

2024.11.9-11.10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麻田街5号

黄山NCC·黑多岛

第十届iSTART儿童艺术节

2024.6.1-9.1

📍四川省·成都市A4美术馆

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

2024.9.7-9.2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点击后文中的图片,

阅读该场艺文事件的深度报道






重塑城市:

在唯一的城市

深耕与再挖掘


城市IP不再只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号,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和小地方,在地方营造的持续深耕、城市节日的打造、文旅热/小城热/返向游等趋势等推动下,“唯一性”的地方文化标识开始显现出来,当提及一座城市,与之绑定的不再只有热门的旅游景点,节事节日的新生,重塑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全新认知。


刷屏的广告式城市营销不会触发人们对于城市的向往,只有以长期主义的深耕,以因地制宜、自成一体,找到与地方共生的方法,以浸入人们的生活的语境讲好故事,方可打开个体对于城市的探知欲。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

2024.11.16-2025.2.1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2000年日本生长出第一个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至2024年已举办了九届。随后二十多年,在日本其他乡村、中国、澳大利亚等,逐渐出现了各种以大地艺术节作为方法的乡村实践。2016年开始,策展人孙倩联合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创始人北川富朗,共同发起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艺术在浮梁-村落计划”“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等基于大地艺术节模式在中国创新探索的项目,相继落地。


2022年底与今年11月,我们两次前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探访。第一届我们聚焦探讨:从日本落地中国,地域型艺术节模式基于本地实践的第一次正式落地如何展开。(延伸阅读:《从日本落地中国,大地艺术节成功了吗?》《漫步广东南海,去废村、老街、山野、小岛看大地艺术!》


而今年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来到第二届,在短期主义盛行的当下,长期主义如何不止沦为一场口号?当艺术进入大地,除了激起观者观看的好奇,对参与者及当地还意味着什么?


以十年为约,我们邀请总策展人孙倩发出了这样一个提问——当一个大地艺术节要在广东南海做十年,“它还能创造出多少可能性?”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温和克制地,做大地艺术节》




第十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2024.11.29-2025.1.12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于2015年联合发起,以厦门为支点,广泛联结世界各个国家的摄影艺术家与作品。十年以来,除了将阿尔勒摄影带入厦门,创造本地文化与国际语境之间的对话,同时也保持自身特色与独立性,带动了集美区和厦门的经济文化发展。纵观中外摄影季的成长,从最开始摄影人小范围内的活动扩展到更多民众的参与,摄影艺术如何让大众看得懂?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集美·阿尔勒延续了上届特别推出的“群岛计划”,以摄影季为出发点,辐射和联结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将艺术内容从集美·阿尔勒主展区延展到了更为广泛的城市空间,以本土文化环境和当地艺文力量为主角,通过地域策展,共建艺术联动生态。


此外,摄影季再度携手“小红书摄影”联合发起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2024”,发掘华人影像创作者并将其推广至国际舞台,共8位华人摄影师入围并举办个展。大奖得主将于下一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个展,传播中国摄影新声。


*我们将于近期带来最新报道,带你抵达现场。





HiShorts!厦门短片周

2024.12.25-2025.1.1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在电影创作中,构建“地方感”一直是重要命题。但在“短平快”内容席卷人们阅读与观看方式的当下,一对矛盾也逐渐显现:地方感的构建需要时间,但显然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太多“耐心”。那么,在电影与地方感都共同面临着某种“危机”的当下,怎样的电影才能“突围”时代?


在厦门,有一个“年轻”的短片周HiShorts!,已经来到了自己的第六年。这个以短片为基础、保留电影质感与深度的同时不断向着多元领域跨界的影展品牌,在厦门温暖的冬天,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它内生性的创造力与活力,也给出着关于“电影与地方”的理解和回应。去年我们对话了HiShorts!总策划人王小曼,剖析何为“不以电影为中心的电影周”。


今年,第6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将于12月25日~1月1日在厦门思明区举办,征片量达9551部,创历史新高,182部短片入围奖项角逐。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在“不以电影为中心”的厦门短片周,看见“地方”》



第二届厦门城市设计周

2024.11.1-11.8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城市设计周作为一种新兴形式、新兴品类,2023年举办首届活动,以“城市设计与城市远见”为题,开始探索起步,聚焦厦门跨岛发展及海湾型架构的新城市规划理念与实践。今年,第二届厦门城市设计周将城中村现代治理这一持续改造和更新过程,以临时性的、节事引领的方式向大众公开,以“叠合·友好·永续”为主题,开创性地将活动从会场延伸到城市空间,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的公共议题。


城中村并非是城市现代化中的新议题,而厦门城中村如何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模式?每一个城市的城中村等老旧区域的更新,都需要“一城一议”。正如我们在厦门观察到的状况,与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厦门的年轻消费力尚有待挖掘,特别是城中村中多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群,与本地需求错位的年轻化商业能否持续生存还是个问号。


同时,在岛内岛外的不同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复制鼓浪屿、曾厝垵等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当「城市更新」成为一种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如何面对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作为代表性的二线城市,厦门城中村的实践和困境也正在给更广泛的城市更新「提问」。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城市包围农村,城中村能“反哺城市”吗?》



2024西贡海艺术节

2024.11.13-2025.1.12

📍中国香港


自2019年起,香港旅游事务署主办了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 — 盐田梓艺术节,透过本地和海外艺术家、年轻人和村民共同创作,将盐田梓塑造成为一所开放式博物馆,为参加者带来集艺术、宗教、文化、古迹及绿色元素于一身的崭新体验。计划于2021年结束后,其成功促使西贡海艺术节的诞生,为期三年,以盐田梓为轴心,并将范围扩展至西贡海毗邻的岛屿 — 桥咀洲、滘西洲及粮船湾。


由再序,到再叙,第三年的策展方向为《再岛聚》,为期三年的「西贡海艺术节」进入了它的最后一个章节。香港做大地艺术,有哪些先天优势?城市化程度极高的香港,是如何探讨自然文化和乡土情结的?在香港诸多的艺术节和活动中,大地艺术正在吸引哪一些受众?带有建筑设计和社区营造基因的策展团队,会有哪些新的做法?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和城市化程度数一数二的城市,这里的反思和行动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将于近期带来最新报道,带你抵达现场。







游牧式创作:

把驻地作为一种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与创意从业者们,倾向于以一种“游牧”的方式,跨文化地进行地域创作实践。去一个地方驻留做创作,无论在艺术、文学还是如今火热的地方营造、数字游民等领域,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在我们的观察中,于创作者而言,去“别处”无论远近,总会因其与日常的距离,带着理想主义的陌生和广阔,因此充满魅力。在世界因互联网的曝光和戏谑在不断被“祛魅”的当下,去别处,去远方创作生活,无论时间长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赋魅”。





「远方的回响」天真之书艺术漂流计划

2024.11.23-12.26

📍贵州省·贵阳阿云朵仓


2024年「美好的书」将“天真”作为三周年展览的主题,以文字故事、摄影、绘画、播客等充满奇思妙想的创作跨越地域,突破距离,联动社群,给予普通人讲述内心故事的出口。从四月的上海到九月的重庆,天真之书在十一月漂流到贵阳,1位策展人、 220+位创作者 、190+个天真盒子,「远方的回响」在阿云朵仓荡起回声。


在贵阳的系列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的创作板块,4天3晚,20多位艺术家、数个策展人、主理人、创作者组成的“天真野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独特视角行走在贵州大地,探洞、进寨、耕作……共同编撰一本阅读贵州的[天真之书],回到阿云朵仓后,创作呈现了各自的艺术作品。


这是一次关于艺术创作与地方的解题,也是一次关于商业、艺术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的实验样本。展览落地的阿云朵仓,是一个城市里生长出“洞穴村落”,从贵阳在地高奢酒店出发,长街食集、洗马书苑、村口盐仓……一步步“落地生根”。与阿朵云仓对话,我们探寻了:为商业社区赋能,阿云朵仓自己的“全维视角”是怎样的?如何平衡公共艺术与商业的界限?在地品牌如何建立自己的本土文化语境?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一群“野人”探洞、进寨、耕作...创作贵州的“天真之书”》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艺术周

2024.3.21-3.24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


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40组大地景观、艺术装置类作品,涵盖了沿衢江五公里,以及小南海镇上汀塘圩村、翠光岩村与茶圩里村这三个村落,组成了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这幅大地景观“艺术长卷”的操盘者、执行者和设计艺术家们,多是以80、90后为主的青年人,可以说是一场青年创造者群策力的集体呈现。


“唯一”(的地方)+“唯一”(的理解),正是这种驻地创作最为独特与宝贵的创造,或许只有在创作者不受外界干扰,持续保持个体对地方的独特感知的状态下,我们——无论当地人还是外来者——才能真正被唤起关于在地的共鸣与共情。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来自城市的资源与创意力量,开始涌入那些具有“唯一性”的县城与乡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建筑、艺术类营造行动。都市人“在地”的一系列营造,是否能够真正与当地产生联结,塑造出新的关系?所谓在地的行动,是否会最终沦为只是一场自我感动?期待下一个驻地创作带来的答案和新的反思。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改变龙游的“艺术五公里”?》



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

2024.10.17-10.20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集》中的话,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三联人文城市的愿景。今年6月到10月,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进行了展览、风土行、在地工作坊、论坛、沙龙、音乐与舞蹈演出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对人文风土在当代的焕活与复兴,展开新的谈论和思考。其中的展览、风土行、在地工作坊,都包含了大量的驻地创作。


例如,建筑师、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何志森带领招募而来的54名学生,住进中牟县的大孟社区,他们平均年龄20岁出头,想要用10天的营造工作坊造一个花园,给大孟社区带来改变。由舞者何其沃创办的二高表演,在中牟开展了《来来!沿着河走》舞蹈工作坊,二高表演艺术总监何其沃在六月来到中牟采风,行走在黄河之畔,他灵感迸发,围绕“此时此地”构思了三个主题片段,分别是象征流动之水的肢体表演、对潘安之美的现代演绎与畅想未来的迪斯科舞蹈,并在10月进行了现场演出,还有“小城之春”摄影展览,到漫步黄河畔的“风土行”,再到最后的论坛活动,几十位创作者以艺术、建筑、文学、历史、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展开有关“风土”的行动、实践。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返乡二十年,他们带着什么回到城市?》



从三联人文城市奖到人文风土季,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将与在地联结和共创作为创作方法。今年11月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在成都开启,围绕年度主题“发明生活”,开始尝试向年轻一代倾斜,从年轻人的身上去寻找更新鲜的案例和经验。


*我们将于近期带来最新报道,带你抵达现场。






共生共益:

商业与文化建立

价值与意义的平衡点


现代消费者常被诟病“通过购买商品的符号价值,来建立自我”,购买成为一种敏感与个性的表达。当时,文化、艺术等在符号价值经济中只关乎自我形象维护,是一种个人的武装。


当下,文化、艺术与品牌、商业依然关系紧密,人们在海量商品里主动挑选更加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内容,以此也能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商业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在多个现场有了生动的演绎。





2024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

2024.10.17-10.22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


陶溪川一年两次的春秋大集作为景德镇的现象级的文化活动之一,已经不仅是一个陶瓷商品的交易平台,还是景德镇文化与全球手工艺文化对话的一个重要场域。我们将它形容为一个融合了商业、文化和艺术的“城市节日”,这里汇聚了本地居民、全球手工艺创作者,使得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在全球的视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手工艺人的展示与交流,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体验。游客在此购买的不仅仅是陶瓷,而是与每件作品和背后文化的情感连接。春秋大集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文化与商业的交织,推动了景德镇城市形象的重塑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造一个城市节日!景德镇们的文旅突围》



2024CCC成都社群大会

2024.10.25-10.27

📍四川省·成都市


秉承“共创”“去中心化”理念的CCC成都社群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以“从行动开始”为主题的2024CCC成都社群大会中,关于社群行动如何激发社会创新、城市运营与商业运营就是一个总要的议题。社群经济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来自全国各地多位嘉宾的分享中得到了印证,展现了当代城市如何通过社群的力量推动商业和文化的双向促进。


“做商业项目就像做杂志。”正如万华战略研策部总经理詹向农抛出的比喻,编辑好内容,形成“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流动,商业与文化就能共同推动城市更新与社会创新。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专访10位共创者:CCC成都社群大会出圈启示录》



首届100+亚洲艺术季

2024.11.28-2025.1.5

📍广东省·深圳市


首届100+亚洲艺术季作为一项大型跨文化艺术活动,汇聚了亚洲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位艺术家,如印度尼西亚的 Tromarama、日本的上田义彦等;展出 1000 多件涵盖摄影、装置等艺术形式的作品。


在“亚洲文化热”成为一种全球趋势的背景下,来自亚洲各地的品牌创始人、海内外青年社群,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创造的价值推动商业创新。我们发现,年轻艺术家以更主动、更轻巧的方式进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展览、艺术节和创意活动成为了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力量。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亚洲文化热,深圳能否弯道超车?》



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

2024.6.1-6.2

📍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远有机农场


瓶行宇宙社会创新节在无边界的大自然——莫干山举办,通过两天一夜的分布式深度体验,以「瓶行对话」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行动者和研究者们编织起来,平等地碰撞出大家共同关注的时代议题,“它是属于所有正在推动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并且有着美好使命与愿景的同仁们共同的‘节日’。”


例如其中的17场「瓶行对话」集结了一帮拥有创造力的人共同推动社会议题的讨论,如社区、附近、城乡、设计、文化艺术、无障碍、可持续……BottleDream用这样一场活动为政府、创造力青年、共益品牌与创新组织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互相看见,彼此对话。也许在多方的共创与合作之下,社会创新才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他们在牛羊猪舍旁,商量如何“改变世界”》






细分领域:

从聚焦到深入

小众内容也可以制造流行


从前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人群聚集的“大会”往往是是综合性活动,强调广泛的议题覆盖和多样的参与层次。伴随社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观众的需求逐渐细化,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开始寻找更具针对性的内容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因此,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度探讨、通过高度的定制化与互动性的活动,成为许多创意和社群的聚集点,为更广泛的文化议题开辟了新的讨论空间。某些“小众”内容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形成了新的文化流行。





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

2024.11.09-11.10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麻田街5号黄山NCC·黑多岛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选择,而是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数字游民在物理空间上寻找新的栖息地,还在社会结构中重塑着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由NCC社区举办的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围绕数字游民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NCC黑多岛数字游民社区主理人大曹提出:“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组织一场自娱自乐的活动,而是希望向更多人展示生活的另类可能性。”此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嘉宾和专家,包括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智库专家洪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姚建华、南京财经大学的夏玉凡教授等,与数字游民、本地居民,以及广泛的参与者共同体验、思考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乡村如何适应和探索新的社会变革。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数字游民+乡村振兴是伪命题吗?》



第十届iSTART儿童艺术节

2024.6.1-9.1

📍四川省·成都市A4美术馆


iSTART策展人李杰曾写道:“大多数儿童展览本质上都和儿童‘无关’,儿童只是受众而不是主体。”儿童议题的讨论逐渐变多,恰恰反映着儿童在社会讨论中长期“弱存在”的历史。


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以艺术课堂的形式关怀儿童,到2014年创立iSTART儿童艺术节,再到十周年的今天,iSTART将儿童看作充满开源性、能动性与可能性的完整个体,通过展览、互动体验、艺术工作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儿童们在参与中发挥创意,表达自我,让孩子们通过艺术与身边的世界建立深层次的联系。这种细化的、富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突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不仅丰富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形式,也推动了社会对儿童话题的更广泛讨论,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iSTART十年,被改变的是儿童还是我们?》



苏州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

2024.9.7-9.2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面对城市更新的浪潮,盛泽如何创造小镇的下一个奇迹?从纺织业的“苏南模式”到城市更新的“苏南模式”,这座后工业时代的典型中国小镇,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跟着《城市中国》走进这座原生的苏南一线强镇,以工作坊的形式去看老街区的更新与活化时,如何通过创意设计激活社区文化?如何修复和再利用历史建筑,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这些问题由设计节邀请到的国内外高校学生、设计师和社区主理人来共同思考解决。


这种定制化的、面向特定社区需求的活动,让一个当地的城市更新议题为起点,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文化再生,也为更广泛的城市更新议题提供了新思路。



点击图片

阅读报道

《更新,能带来中国小镇的下一个奇迹吗?》



记者追逐新闻现场,人类学家深入田野现场,创作者在日常的现场中发现灵感,每个人都会在音乐、戏剧、展览、市集等艺术文化的现场而欢欣鼓舞或沉浸漫步。在疫情和虚拟世界之后,我们在今年终于回到「现场」,以汲取身临其境和共同存在的感受。


这一年,穿梭于多元共生的艺文事件的「现场」,我们既见证了偶然的、戏剧性的、具有张力的决定性瞬间,也观察到持续和动态的平衡过程。它们不仅在当时当地带来良好体验,也正在给城市、文化、生活带来启发的实践。期待2025年更多生动的现场,让建筑与生活的故事,得以与更多个体相关和共鸣。一筑一事





扫码查看更多

2024多元共生的艺文事件


2025,我们将继续抵达

更多“建筑与生活方式”的现场



编辑

SHERI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忧忧

SHERI

校对

田园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