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到上海,它把“艺术+商业”玩转了

乐活   2025-01-14 09:02   四川  

















每个国际性都市里,都能找到一些当代艺术地标,它并不唯一,却也在不同标准的游走中有贯通之处:开放、鲜活、视角“尖锐”,且持续发声。于是我们在香港看到了M+博物馆,在东京看到了森美术馆,在曼谷看到了MOCA当代艺术馆。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聚焦顶尖、先锋、大胆的摄影作品,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各大城市充满野心地开设分馆:斯德哥尔摩、塔林、纽约、奥斯陆。2023年,它同时来到柏林和上海,在这两座已充盈各种先锋观点和视角的城市,它还能带去什么?



空间 SPACES 

#生长力 #创作力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开启时间:2023年

地址:

Oranienburger Straße 54, 10117 Berlin(柏林)

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上海)





辉煌、陨落与重建


柏林总是在废墟中寻找新生。


二战的创伤、冷战的分裂、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都在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柏林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所在的Tacheles大楼是柏林独有的“重生”精神的生动隐喻。1908年,它是名叫Friedrichstraßenpassage的奢华百货商店,建筑采用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线条优雅、装饰细腻,是当时现代化的象征。



曾经的Friedrichstraßenpassage / 图源网络



战火摧毁了它大部分的结构。二战后,它成了破败的废墟,被冷战的阴影掩埋。1980年代末,柏林墙倒塌前夕,柏林的社会氛围弥漫着不确定及对变革的期待。一群年轻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和活动家决定占领这座废弃已久的Tacheles大楼,将它改造成工作室、展览馆和音乐场所。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柏林,都遍布着与Tacheles大楼相似、被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和活动家们占领、改建的仓库,而它们亦相继从2000年开始走向衰弱。2012年,我曾到柏林采访过最后几家尚存的艺术家仓库,试图追寻它们曾经拥有的大时代,也探索这些艺术家和仓库日后的命运。泰斗级的Tacheles大楼当然是重要的一站,当时,大楼被收购已经是既定现实,但艺术家们和他们的支持者仍旧抵抗着,试图悬崖勒马。



Tacheles大楼上的涂鸦 / 摄影:一凡



拜访时,见到许多支持者的标语、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可是大楼内部已经几乎是一片狼藉了,只有少数艺术家仍在创作,曾经如文德斯镜头中的那些诗意的艺术废墟已经不再。


至今仍震撼我的是靠近楼顶外墙上的一幅墙画,只有一句话:“How long is Now?”这句话可以有各式各样的翻译和答案。其中之一或许可以是How long is Now?(现在有多久?),现在即永恒。


Linda是Tacheles大楼最早的一批占领者之一,她也坚持到了最后。“1989年的柏林是一个弥漫着兴奋与焦虑的城市。”她告诉我“那时我们几乎一无所有,这栋大楼里到处是灰尘和碎玻璃,楼梯摇摇欲坠。但这里有一种吸引力,就像它在呼唤我们去做点什么。”她提到那时候的艺术家中既有来自原西柏林的地下文化先锋,也有从原东柏林逃出来的年轻创作者,还有一些国际游牧艺术家。



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因为这里没有规则,换句话说,是可以重新定义规则的地方。


 摄影:一凡



最初几个月里,Tacheles大楼的修复工作完全是自发的。“我们没有专业设备。”Linda笑了起来,沉浸在对这段快乐、疯狂的往事记忆里,“只有捡来的木板、废弃的铁架和巨大的热情。”尽管物资短缺,他们却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创造了装置艺术,甚至将一楼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展览空间。“那些墙壁上布满了弹孔,我们没有掩盖它们,而是用绘画和雕塑将它们融入作品。这是我们的方式,用艺术治愈创伤。”



艺术家将一楼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展览空间 / 摄影:一凡



展览开幕时,“我们没有发邀请函,只是把音乐开得很大声,等着人们自己进来。”结果吸引了几十名观众,有学生、记者,也有附近的居民。这种自发的占领行为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些人认为Tacheles大楼是柏林墙倒塌后自由精神的象征,反对者则认为对这种行为的容忍会让城市变得混乱不堪。Linda有自己的看法:“这里有混乱,也有秩序——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这是对柏林传统的挑战,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实验。”


艺术飞地的存在终究敌不过柏林房地产市场的浪潮。2012年我离开后不久,Tacheles大楼就被彻底清空,艺术家被迫离开,建筑被出售用于商业开发。这一事件同样在社会上掀起巨大争议。



许多人认为,这象征着柏林从一个自由、特立独行的文化艺术之都,走向商业化。



接下来整整十年,Tacheles大楼被围挡起来,围挡上自然满是涂鸦,它们也成了最后的文化抵抗符号。没人知道象征1990年代柏林精神的Tacheles大楼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次现身。





没有哪座城市,

可以始终停留在过去


谜底最终解开,这里将被改造成柏林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2023年9月开始对外开放。



柏林Fotografiska摄影艺术中心外立面 / 图源Fotografiska Berlin



改建后的Tacheles大楼不仅只是一栋楼,而是以它为中心,建成了一个名为Am Tacheles的多功能建筑综合体。Am Tacheles直译是“Tacheles大楼旁”。这一项目旨在将历史与现代都市生活完美结合,既保留T大楼的文化地标属性,也满足周边区域的现代商业与住宅需求。


我正在找房子,这儿有熟悉感,理所应当成了目标之一。艺术家朋友们对改建嗤之以鼻,认为“资本利用了这里的名声,通过地产捞了一大笔,根本就是抢钱”“有人考虑过曾经的艺术家经历了什么吗?”“我简直无法踏进半步,真叫人心碎。”……


Am Tacheles的租房广告决定先无视这些声音,除了柏林一房难求的原因外,得承认,它的样板房照设计感十足,广告写得也很吸引人:“通过打造一个开放的共享空间,让艺术、工作和生活在此交汇。”这里还有自己的治安管理员、门房服务,以及带泳池的会所。



Am Tacheles中的居住区 / 摄影:一凡



去看房时才开放出租不久,安静得仿佛尚无多少入住率。中介Georgia直率地告诉我,“现在入住率已经85%以上了”。最小的单间租金1250欧元,31平米,不带家具。这样的价格绝对具有筛选力,(这当然违背了艺术家占领Tacheles大楼时的理念)。然而,景观小屋里有看得见柏林电视塔的阳台、现代感极强的厨房,却有一个干湿分离让人存疑的卫生间。


走出大楼时我和Georgia攀谈起Tacheles大楼的过去和争议,对于现在这里是否真正保留了Tacheles大楼的灵魂,她是乐观的:



“1990年代已经过去了,当时有美好和疯狂,但没有人,也没有哪座城市可以始终停留在过去。这里的改建结果是激动人心的,把这儿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她也用自己的经历来佐证:“我带过一些原本反对这个改建项目、曾占领Tacheles大楼的艺术家们来看过房。”“有人租或买了吗?”“没有,但他们都改变了自己的反对态度,没有成交的原因是实际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Am Tacheles中供出租的公寓内景 / 摄影:一凡





大楼的涂鸦没有抹去


我决定去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看看它本身的变化。据我所知,设计团队都深入研究了Tacheles大楼的历史价值,力求保留原建筑的独特元素,他们也在设计过程中请当地艺术家与居民提出建议。


负责这一项目的Studio Aisslinger工作室是一个专注于历史建筑复兴的国际团队,其中不少成员本身就是Tacheles大楼当年的参观者/参与者,建筑师Jens年轻时就来Tacheles大楼朝圣过,坦言自己“曾被这里的自由与创造力深深震撼”,他认为参与改造对自己来说别具意义,而且也更知道如何还原这里曾带给他的感受。


设计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过去与现在,Jen解释:“我们希望保留Tacheles大楼的灵魂,但也赋予它新生。比如主展厅的裸露砖墙与高科技的灯光系统,是一种跨时代的融合;新加入的玻璃幕墙不仅为空间引入了自然光,也象征透明与开放。”



柏林Fotografiska空间内部 / 摄影:一凡



他说得很专业。大楼的涂鸦没有被抹去,而是被“保养”过了,修旧如旧做得非常出色。事实上,更具意义的或许应该是对洗手间的改建,我去采访仍被艺术家占领的Tacheles大楼的时候,曾几次向人问路,Tacheles大楼怎么走,指路人解释完路线都会加上一句,“找不到路的话,跟着尿骚味走就对了。”——当然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语调。


今天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洗手间里有用色大胆的瓷砖、充满现代感的洗手池和镜子,透过巨大的玻璃还能眺望出色的景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香薰味道很是舒心。我在顶楼露台眺望一番后决定再去看看墙画“How long is Now?”,曾经这么显眼的它不知被改建到什么程度了。


我的发现是:它在改建过程中被推倒了。



历史墙画墙画“How long is Now?”/ 摄影:一凡





柏林、上海双城对话


柏林Fotografiska的选址并非偶然,体现当代城市在艺术和商业间的拉锯,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诞生同样如此:位于苏州河畔,原为一家纺织厂,后来被改作仓库使用,在抗战时期是物资储存的重要据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被废弃,成为杂草丛生的废墟。值得一提的是,它毗邻著名的四行仓库,是抗战时期淞沪会战的关键战场。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 ©Seth Powers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空间内部 / ©Seth Powers



无论柏林还是上海,Fotografiska在这两座城市都意在打造文化地标。由商业资本推动打造文化艺术新地标,这对柏林来说几乎可谓破天荒,却是上海熟悉的持续性尝试和实验。


从改建的专业角度来说,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在改建过程中保留了建筑原始结构、融入现代元素,同时适应21世纪的文化需求。红砖墙采用特殊加固技术,同时将现代化的钢结构融入其中。另外让人眼前一亮的要数顶楼露台,在这儿,看着苏州河转过一个又一个弯是能治愈人心的。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露天的屋顶露台 / ©Seth Powers



过去一年里,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一共呈现了20场影像艺术展览,类型纷繁、角度独特:有经典温情的,如向传奇摄影大师艾略特·厄威特致敬的个人回顾展《镜头下的奇遇》,充满深邃洞察的日常瞬间;有先锋的,如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师薇薇安·萨森的个展《磷光体:艺术&时尚 1990-2023》;有具有跨文化交流开创性意义的,如当代非洲影像艺术展《非凡现实主义》……



艾略特·厄威特《镜头下的奇遇》展览现场,2024 /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非凡现实主义》展览现场,2024 /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4.12.7-2025.3.9,你还可以去看看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跨年大展《宠物总动员》,这个展览通过24位艺术家的独特视角,细腻地勾勒出宠物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一个剧透:四开的《你好!宠物》也将在年后来到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与其共创互动)



继斯德哥尔摩和纽约之后,宠物主题当代影像艺术展《宠物总动员》("The Pet Show") 世界巡展的第三站于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正式启幕 /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人文艺术看完,内心得到滋养了,口腹之欲也同样能在柏林和上海的Fotografiska得到满足。它们都有几家餐厅、咖啡馆可供选择。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的咖啡馆和艺术书店在一起,这儿也能小酌一杯自然酒或是鸡尾酒;新开的MONA 小酒馆提供了更多美食选择——地中海和亚洲融合菜。至于柏林Fotografiska则有四家餐厅、酒吧,它们当然很柏林——主打夜生活。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餐厅内部 / ©Seth Powers



柏林和上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透过两座城市的Fotografiska,不难看出它们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探索更好的城市更新模式。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能否在上海超越商业项目的定位,成为真正的文化灯塔;能否在柏林找到艺术文化和商业妥协的平衡点,都有待时间的检验。不管怎么说,当站在柏林Fotografiska明亮干净的洗手间时,我全身心地认为它的改建非常成功,在上海的露台上眺望苏州河时的感受同样如此;我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的艺术书店里看到惊人的物价时所感受到的无语,则和在柏林看到那间干湿分离存疑的公寓时的感受无多大不同。


通过Fotografiskae影像艺术中心这个微小的切片,或许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柏林还是上海,它们都是在尝试通过艺术与设计连接历史与现代。这些尝试的结果有讨人喜欢的地方,也有恼人之处,



但正是在面对争议和压力时仍不间断地尝试,让人看到了城市文化的韧性,也是其迷人之处。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 ©Seth Powers



柏林和上海的实践也为全球化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方法,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尊重历史、回应现代需求,并赋予建筑更深远的文化意义。毕竟,城市的发展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关于记忆和文化的延续。更何况,这些艺术地标不只是建筑,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而这种定义,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的期许。


“How long is Now?” (现在是多久?),现在即永恒,永恒的是变化。一筑一事






一筑一事 ×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Fotografiska的历史与当下,我们链接到了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董事总经理Christian Devillers,进行了一次采访。



 (Q)     Fotografiska相继落地斯德哥尔摩、塔林、纽约、柏林、上海,不同城市里的Fotografiska有哪些关键的相似与不同?


(A)


Fotografiska通常选址于焕发生机的街区,常常对老旧工业建筑进行重新改造利用。原因之一是这些工业建筑空间挑高,且开阔敞亮。此外,由于展览无需窗户,那些窗户少或没有窗户的建筑,虽不适用于居住或办公,却适合我们。


倾向选用有“灵魂”的历史建筑。我们十分注重建筑的历史与独特设计。斯德哥尔摩的场馆是建于 20 世纪初的海关大楼,滨水而建,砖石混凝土结构,与我们在上海选定的场地颇为相似,后者由三座历史仓库组成,其中四行仓库最为知名。柏林的场馆原是20世纪初的百货商店,20世纪90年代成为著名艺术家的“聚居地”,建筑上满是受保护的涂鸦。


我们的设计理念始终是尊重建筑本身,采用暖光和暖色调,营造别致又轻松舒适的环境,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展览内容上:每个场馆的参观者兴趣各异,且各地文化背景有别,所以很多展览最终呈现出显著差异。纽约的展览高度关注种族和性别话题,柏林侧重于另类文化和生活方式,斯德哥尔摩的展览主题更广泛,且更注重家庭元素,而时尚在上海的展览中占据重要地位。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Fotografiska在斯德哥尔摩、纽约、塔林、奥斯陆 / 图源网络



 (Q)    和其他也具有先锋视角的当代艺术机构相比,你认为Fotografiska的特殊之处在于?


(A)


我们的摄影作品涵盖范围极广,从经典大师之作到当代新锐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我们常常会同时举办三到四个展览,每个展览的风格都截然不同,这样每位参观者都有机会看到一些别样的展品;我们喜欢与在世的艺术家合作,这样一来,就能邀请他们参与展览设计,并在开幕式上欢迎他们、创造诸多机会,使其与当地社区的人们见面交流。


我们的展览展示方式别具一格:所有展览都在暗室环境中进行,运用聚光灯,让每一幅摄影作品都仿佛悬浮在空中。每次办展,我们还会对空间进行彻底改造和重新粉刷,强化作品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对比。多年来,我们的这种展示方式已经影响了许多其他艺术机构的摄影展呈现形式。


我们的一大特色是,每天(周一闭馆除外)展览一直开放到晚上11点。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工作之余前来参观,还能在参观结束后到我们的屋顶酒吧小酌一杯(每周三还能聆听现场爵士乐演奏)。



 (Q)     过去一年,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举办了20场展览。如此密集地策展、表达,考量是?


(A)


我们一直渴望展示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所以在运营的第一年,我们的展览安排非常 “密集” 。虽然内部要筹备如此多的高质量展览颇具挑战,但对公众来说也容易造成混淆,因为我们每月都会宣布不止一场新展览!从那以后,我们决定每个展览持续4个月左右,这样一年大概举办12场展览(我们有4个展览空间),其中包括3场大型展览。


我们现在还希望专注于推行我们富有雄心的活动规划,不仅涉及与摄影相关的活动(讲座、工作坊等),还涵盖与创意有关的任何领域,如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



 (Q)     去年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展览中,哪些艺术家最令你印象深刻?


(A)


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出于一些特别原因,有些展览对我的艺术事业意义非凡。冯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与这位来自成都的杰出摄影师共同举办的开幕展览令人难忘,因为这个展览已在斯德哥尔摩展出,很快还会在塔林亮相,并且有可能在其他国家展出。尽我们所能推广中国艺术家,是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使命之一。 


 另一个是王琛,一位从事沉浸式创作的年轻中国艺术家。虽然此前我们展出的大多数艺术家我都有所了解,但他对我而言是个新发现。库珀与戈尔费尔(Cooper & Gorfer)的展览令人惊叹,将大幅摄影作品与视频和声音相结合,采用不对称的展示方式,简直妙不可言。



 (Q)     在中国,Fotografiska接下来有哪些计划?


(A)


我们希望持续巩固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作为上海摄影艺术首选之地的地位,并助力提升摄影艺术在艺术领域与绘画、雕塑同等重要的认可度。这意味着我们要继续举办世界级的展览,包括在展览策划和展示设计方面都保持高水准。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中心位于苏州河畔的苏河湾地区。这是一个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的区域,我们很幸运能成为首批入驻的机构之一,助力该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时尚潮流之地。我们希望继续推动周边街区的发展,包括尽可能地推广城市艺术。最后,我们会通过时尚周、艺术周和设计周等活动,尽可能紧密地融入 “上海” 活动日程,并与其他机构(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合作,打造联合项目与展览。我们也在寻找有兴趣在中国其他新地点开设摄影艺术中心新场馆的合作伙伴。或许下一个会是成都?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艺术空间背后的故事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十年突围”



她把世界带到香港M+







编辑

Lin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一凡

校对

小徐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