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化热,深圳能否弯道超车?

乐活   2024-12-17 13:16   四川  


在城市公共意义上,无论是主动策划还是附加效应,「展会」代表着城市在某一特殊领域最先锋和创新的态度表达,与城市和地区影响力有着深刻的联系。


首届亚洲艺术季落地深圳龙岗,被称为“文化艺术荒漠”的深圳,试图寻找哪些新的机会?一贯敢为人先的深圳,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制造奇迹?



事件 EVENTS


100+亚洲艺术季

时间:2024.11.28-2025.01.27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吉文体中心、

大芬美术馆

#生长力




群像


在大芬美术馆的地面,我们看见了一片用木屑拼成的泰文。拿出手机拍照翻译,竟然还可以识别。这串文字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树木都去哪里了?泰国艺术家亚纳维特亲自选择了这块场馆中靠近窗户的区域,“自然光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对于树木还是人。”



Yanawit Kunchaetong来自泰国,以其跨领域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他毕业于泰国浦项艺术学院,并在诗巴功大学获得绘画、雕塑和平面艺术的学士学位,之后赴日本爱知艺术大学深造,获得平面设计艺术硕士学位。此外,他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获得了版画证书。/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亚纳维特的家乡在碧武里府,这是一座距离曼谷不到2小时车程的东部古老小城,《初恋那件小事》的女主小水就在这里成片的甘蔗棕榈树林、海滩和洞穴中长大。而亚纳维特观察到,家乡附近的森林土地多次被出售和转售,太阳能发电厂包围和吞噬了花园。从山脉流下的天然溪流被混凝土沟渠取代,改变了水流并降低了地下水位……


这种突然的变化使许多树种无法适应,逐渐从这片土地消失。亚纳维特将一棵消亡30岁的榕树和一棵40岁的暹罗树磨成粉末,从植物中提取的颜色创作绘面、版画和装置作品。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在深圳,亚纳维特也开始寻找那些隐匿在城市中的植物。他走进了一家中医药店,虽然不懂中药的功效,但通过“颜色”这种通用的视觉语言,他采购了一袋红景天和少许生地黄,进行提色尝试。


在第二日的工作坊中,我们再次见到了这些药材,还有亚纳维特从泰国带来的紫草、阿拉伯树胶。自然植物颜料的多变性,给创作带来的难度和意料之外的惊喜,而无时无刻的变化和不受人类控制,似乎正在告诉人们——森林如何思考。



亚纳维特·坤恰通《树去哪了》艺术家工作坊 /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对于新技术和日常生活的交汇,在印度尼西亚艺术团队特罗拉马的作品中,以视频和装置艺术的形成展现,将抽象的、学术性的概念进行趣味性的表达。


跟特罗拉马成员Ruddy聊到对“平台经济”的观察,我分享了近年来因外卖骑手的报道,而被中国舆论场广泛关注的平台用工模式。“在印度尼西亚的显著现象是,不仅仅是这些平台劳动者,今天我们都因为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平台,工作与玩乐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人们都成为了免费的数字劳动者”,Ruddy提到。



特罗拉马成员们亲自在现场布展 /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在展厅的墙面,以印度尼西亚独特的喜马拉雅岩灯为装置的主体,将全球化的社交媒体数据与印度尼西亚在地的信仰疗愈体系做串联。这一装置作品由编程程序驱动,可以实时追踪和搜集到推特的hashtag,在编程中转化为二进制的代码,控制灯的闪烁频率,将社交媒体数据对个体的影响可视化。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我们也在香港艺术家的创造中,发现了全球化跟地缘关系的讨论。区德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海报设计,个人创作和成长经历与香港社会的变动同频。区德诚提到,特别是在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空间关系的重组,开始重新思考“世界”的概念。


区德诚将过往设计的海报进行剪裁、拼贴,并将“世界”二字以不同的字体和笔画组成方式,放置于重组后的海报上,代表着流动的“世界观”。



区德诚是AmazingAngleDesign的设计总监,2022年获英国D&ADAwards邀请为平面设计类担任评审团主席,作品被国际多间美术馆收藏。/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以10×10亚洲大师展联展的方式呈现,作为首届100+亚洲艺术季的特别策展单元。



以“群像”作为观察的起点,我们能够发现,这些来自中、日、韩、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艺术家对亚洲文化既有共通的理解,而又与其所处社会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次展览呈现了上田义彦(日本)、葛西薰(日本)、永井博(日本)、宗柏伸(马来西亚)、Grafflex(韩国)、Vakki(韩国)、Tromarama(印度尼西亚)、Yanawit Kunchaetong(泰国)、区德诚(中国香港)、黄海(中国大陆)10位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囊括超过120组涵盖摄影、装置、影像、设计等不同媒介的作品。/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作为本次100+亚洲艺术季的承办方,长期关注中国本土与国际多元艺术文化的交流。艺术行政总监戴玉莹提到:“亚洲是全球最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在艺术中也有所展现,比如泰国的艺术家善用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故事去创作,他们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是非常浓厚的。日本的艺术家擅长从以小而美的事物出发,所以今年我们看到非常多以小见大的作品。韩国的二次元文化浓厚,还有比如Y2K的复古风格,所以你会发现现阶段韩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有很多对虚拟和现实的讨论等等。”





亚洲艺术,同锅吃饭


除10×10亚洲大师展,100+Talents亚洲艺术家汇展也是首届亚洲艺术季的重要单元,来自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位艺术家在展会现场与观众面对面。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在地区、年龄、创作媒介、立场、内容方面呈现了极大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又具有内在价值观的联系和共鸣,正是我们在亚洲艺术季所观察到的特点。而这也是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展会背后的团队,所凝聚在一起的重要信念。


100+亚洲艺术季的重要推手为Rice Union(米饭联盟),由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五国的创意人组成。自2018年,这些分散在亚洲多地的创意据点共同编织了一个跨地区的合作网,而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观察,也呈现了当下亚洲创意行业的发展状况。



Rice Union成员在现场与媒体交流 / 摄影:董超媚



Hiroaki Shono于1999年在日本创办了自己的插画艺术家代理机构vision track,2015年发起了「UNKNOWN ASIA」艺术博览会;2017年,发起了跨国创意平台联盟代理机构 ubies。


Hiroaki Shono谈到日本的情况:“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的插画市场进入了一个繁荣和兴盛的时期,也随之出现了一大批比较知名的日本插画师,像这次来参展的永井博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而在2000年之后,尤其经历了东北地震、熊本地震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整个日本的插画市场在萎缩,创作内容上,也更向内观。”



「UNKNOWN ASIA」艺术博览会 / 图源网络



尽管如此,东京的时尚创意氛围仍然是亚洲独具代表性和全球影响力的,特别是在下北泽、秋叶原等街区,将艺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方式中,跟各种品牌和商业业态的结合,也给予了年轻艺术家发展的机会。



下北泽位于东京的西南部,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这里聚集着复古服装店、黑胶唱片店和小型剧场,吸引了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和创意工作者。通过亚文化的持续积淀,下北泽形成了一个开放而包容的社区,抵制了传统的大型商业开发,成功保留了独立精神,成为东京亚文化的核心地带。/ 图源网络



来自韩国的WooChi Jeon在杂志时代的尾声成为了一位编辑,持续创新不同类型的内容产品,记录和推动了俱乐部文化、街头文化以及艺术在韩国的流变。


在他的观察中,韩国政府近十年来的大力推动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每年有大量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但同样出现了艺术家面对市场的脱节,并没有很好地市场化。



再加上潮流文化盛行,受众的喜好兴趣迭代也非常快,流行快闪模式,缺乏长效的、持续的艺术风格,也对艺术家造成了影响。“韩国咖啡店里面,每隔一个都是艺术家。”



2013年,WooChi Jeon创立了自己的创意网络杂志ELOQUENCE,并出任总编辑。ELOQUENCE不仅是一本杂志,也是一家创意机构,与众多知名韩国企业合作过许多创意项目,并参与了Nike等品牌的创新转型。图为ELOQUENCE在首尔策划的活动现场。/ 图源网络



而来自泰国的Kanoknuch Sillapawisawakul在设计师的身份外,也长期作为PRACTICAL设计学校的创立者之一,参与到本国艺术的发展中。在她的设计学校中,聚集了高中生、大学生、企业主、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甚至退休人员,鼓励更多元的群体接触艺术。


作为曼谷插画艺术节的发起人和曼谷设计周的策展人之一,Kanoknuch Sillapawisawakul发现,在泰国,艺术玩具和IP设计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创作趋势,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社群。



曼谷插画艺术节(BKKIF)/ 图源网络



我们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在千禧年前后进入创意行业,作为艺术家、设计师、编辑等,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伴随着本国创意产业的萌芽,以及二十年间的种种变化。同时,他们不仅有在地创作的经验,还以杂志、学校、展会、线下空间等触点,不断进行推广和商业化的尝试。


在近几年,“亚洲文化热”成为一种全球趋势。随着“去中心化”和“去殖民化”在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被受关注,亚洲/亚裔艺术家在博物馆、艺术展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成为多样性、包容性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为“处处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首位拉丁美洲策展人。参与展览亚洲/亚裔艺术家几乎是上届的三倍,分别来自亚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 图源威尼斯双年展



同时,亚洲艺术也在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例如尚未成熟的艺术市场,后疫情时代经济状况带来的宏观影响,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对艺术市场传播方式的变革等等,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越来越难以找到生存和持续创造的道路。





艺术家需要直面市场


艺术展会作为创意产业中进行市场对接和资源分配的平台,在亚洲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次亚洲艺术季中,几位常年和品牌企业打交道的联盟成员带领艺术家们来到深圳,也是一次将上述问题铺陈开来,共同讨论的机会。


作为联盟中的中方成员,也是本次合作的主导邀约者,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总监朱德才提到:


“(通过展会)一是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给藏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二是尝试标准化,艺术品的多样性决定其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但我们也希望做一些产品化的尝试,让其更好地对接市场。”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在艺术季的“好物亚洲”单元,黑胶跟艺术品的结合在现场获得了不错的反馈。这个艺术项目叫做 artdig,实际上是艺术家手稿以黑胶唱片的形式结合,以相对低的价格,给大众消费者更轻量的触点和艺术消费方式。


这一艺术项目在日本,已经成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纪念产品,在京都火车站旁边的茑屋书店中,一个月可以售出2000多张。朱德才提到,如今很多游客在日本买手信时,不再只是去传统的手信商店,而是选择更具有日本年轻创意概念的产品,黑胶跟艺术家手稿的结合,就是一个热门选择。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能切实帮助艺术品进入市场,并帮助更多艺术家提升商业价值是展会的一个重要目的。作为10×10大师展和100+艺术家展会的联动,本次艺术季也将评选直接放在了展会现场,大师们跟观众们一样,一间间走入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和展位空间,票选自己喜欢的作品。


戴玉莹提到,本次的评奖环节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持续性:“譬如说大师投票了某位年轻艺术家,那么他极有可能要在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帮助这位艺术家做拓展,或者是提供创作平台和工作机会。”



本次亚洲艺术季特别与全日空航空合作,航空公司会支持评得奖艺术家的机票去全日空航线去做各自的展览,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好的走出去的机会。/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这样的有机合作不仅需要编辑、艺术总监等市场推动中来建立新的机制,以多元的视角挖掘艺术潜力,同时也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选择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时,几位联盟成员都提到,



倾向于选择一些乐于与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有强烈的“走出去”的意愿的艺术家。



 

在亚洲艺术季现场,我们观察到非常多有趣的交流现场。/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无论是近年来兴起的城市艺术节、艺术季,还是商业体开始跟艺术结合,有许多创新性的平台和活动正在对机会和资源进行分类重组和再分配,特别是走出传统画廊、藏家所主导的艺术圈,面向更多元的大众。


艺术家在进行个人品牌化的同时,其艺术作品也开始探索DTC模式,无论是在各类活动中去分享,还是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流量,年轻艺术家们不能再闭门造车、被动等待机遇,而是以更主动、更轻巧的方式进入市场。





深圳的野心


在亚洲艺术季落地的深圳龙岗区,更为人所知的是产、活、销一体的大芬油画村。20世纪80、90年代,大芬村的油画出口生意就盛极一时,2004年开始,大芬村作为首届中国文博会唯一分会场,开始作为深圳城市再生和转型案例的典型,被大规模宣传和推广。



大芬美术馆由都市实践于2004年设计,策略是把美术馆、画廊、商业、可租用的工作室等等不同功能混合成一个整体,让几条步道穿越整座建筑物,使人们从周边的不同区域聚集于此,从而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是当代艺术进入大芬的一个重要入口。/ 图源都市实践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策划了以大芬村在地城市化为样本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案例馆。/ 图源都市实践



这与大芬村画师在艺术界中被边缘化的劳动,以及长期被视为“艺术工厂”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芬村始终在寻求从艺术文化“制造业”和“复制者”到自身文化培育的转型。而这也是以深圳为代表的诸多正在走向国际大都市的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共同处境。



亚洲艺术季就是一次尝试,戴玉莹认为,深圳龙岗从城市中以制造为产业的地区,希望通过创意驱动去改变整个区域的氛围,在现阶段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00+亚洲艺术家会展也是龙岗布吉文体中心的首次亮相,这里未来将成为龙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源100+亚洲艺术季



在城市公共意义上,无论是主动策划还是附加效应,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展会一直与城市和地区影响力有着深刻的联系,也代表着城市在某一特殊领域最先锋和创新的态度表达。


深圳号称“设计之都”,这与大众眼中作为“文化艺术荒漠”、充满金钱味道的深圳,有着尴尬的脱节。在我们的观察中,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厂旧改园区——华侨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到近些年被关注到的蛇口创意组团,再到始终活跃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在搭建艺术市场的“基础设施”方面,有长期的积淀并持续发力。



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区于2004年启动改造,于2006年逐步开放,现已形成融合创意办公、特色商业、艺文生活体验的多元业态,并成为城市具有地标意义的“创意策源地”“文化目的地”。/ 图源深圳华侨城创意⽂化园



深圳的开放性也不仅带来了制度和经济上的“宽松”,在艺术文化交流方面,也早早通过跟香港的合作,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进入第十届、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超过十年的节点,正在形成地缘文化背后,更深层的艺术互动交流。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全球首个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展览,自2005年由深圳创办,2007年与香港协作举办。本月,朱涛、沈少民、丁宁作为第十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策展人公布。图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图源:UABB



而近几年,在经济紧缩的条件下,深圳的创新基因和实干精神在艺术和商业的结合领域,也发挥出了独特的优势。尽管深圳仍然是一个初级艺术市场,但在这些参与主体丰富、产业结合紧密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观众、创作者和从业者都展现出更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共创方式。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最近两个月我们去了深圳、香港、广州、厦门,有的是300年前最早的通商口岸,有的是上世纪末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有的今天仍然是亚洲金融中心……快速的资本积累和现代化是这些城市的共性。


在最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艺术文化培育(延伸阅读:广州的“圆心”,用艺术实现进化?),还是空间的存量更新(延伸阅读:城市包围农村,城中村能“反哺城市”吗?),这些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已经率先开始回应一个问题——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然后呢?


而这个问题,不仅关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指向城市中实实在在的个体,如何生存之外,如何生活(延伸阅读:深圳:最卷的城市也“躺”了吗?)。与我们观察到的“小城”中更有野生感、自发生长的文化力量不同,这些城市面临更复杂和流动的文化构成,身份认同。当然,长期经济积累带来的广泛资源和国际链接,也提供了新的语境和机会。


在高速发展后的下一个阶段,是选择“深圳模式”或“厦门经验”,还是一种普遍规律的消失,我们希望在更多的现场,持续思考。



编辑

豆奶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豆奶

校对

桃桃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