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超级观察者」?第三届筑事奖评审阵容揭晓!

乐活   2025-01-25 08:08   四川  



第三届「筑事奖」以方法的现场为主题,希望以多元创生的“方法”为线索,抵达让“建筑与生活方式”变得鲜活生动的“现场”,聚焦“新物种”在不同场域中的最新实践与表达。评选流程已于2025年1月2日正式启动。奖项「公开报名」正在进行中!


本届「筑事奖」希望秉持评奖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跨界多元视角的参与。因此本届「筑事奖」的终审评审团将由一群具有第三方综合观察视角与公共精神,并积极推动领域发展的创变者担任。


他们正是方法迭代和时代变化中的「超级观察者」——



50+位「超级观察者」

横跨10+城市和地区

深耕建筑与城市研究

媒体出版、地产开发

商业运营、咨询策划

策展评论等10+专业领域



姓名首字母A-G


 


褚云

麓客社创中心执行理事长

CCC成都社群大会联合发起人;LOOKLIVE主理人


2010年加入万华,参与集团及麓湖品牌与营销策划工作十余年。2016年起,与团队协同将麓客社群发展成为国内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联盟型社群组织;联合国内先锋创意机构TOPYS发起CCC成都社群大会,至今已举办三届;介入音乐戏剧领域,与团队协同发起麓湖环境戏剧周、HOW随便等演出平台。📍常驻成都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



策展的主要展览和活动从 2012 年开始180多场,代表的群展包括夜走黑桥、乡村洗剪吹、不在图像中行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2015-2019 过年特别项目系列、策展课、九层塔、新一代的工作方法、小城之春、断裂的一代、游牧在南方、成都双年展、东南亚艺术三年展、重庆影像双年展等,以及近100位艺术家的项目、个展与回顾展。📍常驻北京



 


蛋白

「SHIOK是OK」创始人

跨界空间、品牌设计的创意人蛋白于2023年发起创新生态观察栏目「SHIOK是OK」,专注于为有态度的品牌和个体发声,激发城市创造力。蛋白同时担任dongqi Design栋栖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曾先后于新加坡、上海担任跨国创意公司内容总监和监制。📍常驻上海





 


邓文秀

四开SIKAI 主理人


曾任中央电视台CCTV发现之旅频道新媒体运营;知日ZHIJAPAN(北京)出版物内容监制,担当出版项目包括: 雷克萨斯LEXUS《大航海,再启动》、松下Panasonic《松下何以不朽》等。在一筑一事任职期间,作为普罗理想国项目品牌总监、锦城公园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等主创研策。📍常驻成都




 


东洋

生活方式编辑

东洋工作室出版人

冷酷的消费者,也是生活方式编辑。

关注生活的方式、方法、形态和流向;相信生活方式是社会的侧写,是时代的证据;一切皆生活;曾出版过《寿司之神》《宋宴》《元宴》《解密无印良品》《椅子100》📍常驻北京





 


Eunice 丁猫

《RQ 商业观察室》 

  联合创始人

《城市有意思》

  发起人、播客主播


2018年联合创立公众号《RQ商业观察室》,始终关注城市商业发展与人居生活方式的关系,秉持“探索城市商业多样性”的价值主张,与近百家商业地产及品牌展开对话与合作。2023年,与团队启动泛文化内容IP《城市有意思》,试图走向公众,让更多人看到城市与社区的内在魅力与生长动力。📍常驻上海




 


芬雷

艺术策划人


策展“高洁人民出版社:高洁个展”、“在兹远游:方志小说驻地联展”、“风物变:孔德林个展”、“山河为信”社区建筑之人文建构展;联合策划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睡梦散页”戏剧之夜、“超迹象:中法诗歌行为季”、南坡秋兴2023等。📍常驻杭州






姓名首字母H-O


 


何志森

建筑师、艺术家

教育工作者


跨界组织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现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同时担任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其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首尔建筑城市双年展、深圳-香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等地展出。📍常驻墨尔本/香港/广州/厦门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

执行总编辑


深耕建筑与城市报道领域多年,2021年起策划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联合发起并策划“小城之春”“今天吃什么”“日常史诗”等展览。致力于以“人”为尺度,以多元媒介为平台,联结我们的城市与城市中的我们。📍常驻北京





 


Jennifer Jia

gaga前CMO

资深媒体人

gaga前CMO,主导19-23年品牌战略升级与品牌体系搭建;Kinfolk杂志中文版创刊市场总监。“跨界”过4次行业,提出“用编辑思维重构品牌叙事”,专注“非必要”品类。📍常驻北京/墨尔本






 


罗丹Ada

Z/S STUDIO的艺术总监

Z/S 设计中心(ZSDC)

主理人

Z/S STUDIO 艺术总监,同时主理设计品牌Z/S Design Center(ZSDC),拥有18余年视觉创意从业经验,作品涵盖平⾯、出版、空间、展陈、礼物设计等多个领域。倡导以“内容”为核⼼,专注“⽇常的⾮⽇常”的视觉体验,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与温度。📍常驻成都





 


罗二

「东京脱线时间」播客主播

在日本的建筑与非建筑的边缘反复试探,2020年与两位来自广告代理,平面设计领域的伙伴共同发起「东京脱线时间」播客,基于东京的日常观察和过时信息,结合主播三人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带有个人兴趣地、尽量客观地去呈现看到的现象,至今已经完成了65期播客节目。📍常驻东京




 


刘筱

底图创始人、主编 

2024年3月于成都创立建筑媒体底图。底图关注当代建筑师、建筑作品,传递具有独立思考性和思辨性的观点与内容。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引领建筑设计的新思潮、新时尚。关注城市发展,搭建设计行业深度交流的全媒体平台,坚信设计能改变城市,思考推动行业发展的媒体责任。📍常驻成都




 


梁亮

资深场景体验策展人

「美好的书THEBOOKAND」

公共艺术计划发起人


数十年经验的“线下场景体验”和“参与式策展”践行者,专注于原创场景体验IP内容的研发与策展,主导了众多商业地产和公共空间及品牌的原创场景体验案例。「Chair Up」,「Grow Up」和「Dream Up」公共艺术展演计划发起人、策展人;杭州ADM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创新生活展2021及2022年度总策展人。📍常驻上海





姓名首字母P-W


 


日站君

设计美学媒体人

日本设计小站创始人

专注传播好设计10年,组建了围绕“设计”、“艺术”、“生活美学”为关键词的媒体矩阵,公司旗下包括设计美学垂类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媒体矩阵、访谈节目《日站君的朋友圈》和设计视频《设计百人》等品牌和栏目,全网用户累计达到1000多万,全年内容曝光量过亿。📍常驻杭州




 


宋超

北辰青年创始人、CEO


北京大学中国法律硕士、美国法律博士Juris Doctor;达沃斯“全球杰出青年” (Global Shapers):入选福布斯中国 2019 年“30位30岁以下精英”;与谷爱凌、李子染、欧阳娜娜作为四位“年轻力人物代表”共同入选《2021 年轻力中国·文化洞察及商业启示报告》。📍常驻广州




 


桑花花

非标商业主理人大会

发起人



商业访谈《不想聊》主理人,历任互联网独角兽平台企业COO,小百花蝴蝶剧场CEO,单向空间执行总裁。擅长以在地、文化、艺术、商业为载体,重塑线下空间的结构。📍常驻杭州






 


王天也

阿那亚文化公司

联席总经理

全面负责阿那亚文化艺术场馆的管理运营;以及与阿那亚合作的各类文化艺术机构、商业品牌的协作。📍常驻北京







 


王晨歌

彼山创始人之一

LEED AP,UCLA建筑硕士并在洛杉矶从事商业项目设计多年,回国后积极探索商业策划和研究领域,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商业研讨、论坛活动,并亲自参与到各种商业和文化空间的运营工作中去,服务了包括瑞安、万科万、美团、成都天府新区、中粮大悦城、招商蛇口、保利等众多商业公司的项目策划,定位和设计。📍常驻上海



 


王子耕

PILLS工作室创始人

及主持建筑师

2025年威尼斯双年展主展特别板块牵头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曾任雪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等教职。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建筑展览、建筑媒介与叙事。📍常驻北京



 


汪莎

中国美术学院

美丽中国研究院

副院长

音乐专业硕士,创意产业管理博士,长期关注艺术文化与公众的互动。2021年起,主持建构了《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库》,并作为主要策划人推动了连续三年举办的《大地之歌——美丽中国年度纪事》系列展览。📍常驻北京/杭州






姓名首字母X-Z


 


许灵怡

《homeland家园》杂志

  副主编



常年关注本土文化,统筹主持 “手艺新生”、“温暖的街区”、“温暖的古镇”等针对城市乡村生活与传统复兴的公益项目,2024年策划推进“嵩口生花”艺术驻地计划与“古石回响”海峡青年艺术驻地计划。📍常驻福州





 


谢春臻

智璞文华品牌顾问机构

创始合伙人



从事品牌咨询与顾问工作。作为阿那亚的长期品牌顾问和战略伙伴,深度参与阿那亚、檀谷等现象级品牌的商业进化。在转型时代,致力于以创新的商业观念与品牌价值理论,帮助企业转型,实现品牌重塑。📍常驻北京





 


邢泽宇

独立书店阅读节发起人

书店从业者

以书店为载体,结合城市更新的发展现状,进行“场所”与“精神”之间的构想与实践。近年通过“独立书店阅读节”,聚集不同的创意力量,打造线下和云端的独立书店联合体,致力于探索书业的可持续发展。📍常驻杭州、南昌




 


袁梅振宇

五造主理人

一筑一事研策总监

知名策划人

专注于复合型社区营造、城市有机更新与综合商业开发,在上海、成都、深圳、三亚、重庆、郑州、武汉等多城市开展从项目研策、品牌建设、资源整合到营销推广的项目实践,深度参与麓湖、普罗理想国、成都东郊记忆、祠堂街等项目的策划筹建与内容运营。📍常驻成都



 


阳磊

瑞安新天地

产品发展副总经理

从事商业地产开发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十六年,一直致力于推动以人为本的卓越社区模式发展与创新。目前领导瑞安新天地总部产品发展部,负责公司策略发展及项目定位、产品研发及创新、资产提升改造等相关业务。Create Urban Moments, and Me Moments!📍常驻上海



 


张薇

36氪新媒体总监

「后浪研究所」

「潮生TIDE」主编

媒体人,故事的信徒,品牌观察者,潜水和撸铁爱好者。带上问题,到处走,到处聊,捕捉豁然开朗的一瞬间。信仰内啡肽,以及经历酸痛后的力量上升。📍常驻北京





 


张炎

大屋顶文化空间主理人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馆长

大屋顶文化成立于2016年,以“展、演、书”三大内容板块为核心竞争力。作为万科旗下唯一的综合性文化运营服务商,以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为起点,它从⼀个物理意义上的实体空间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城市⽂化品牌。📍常驻杭州




 


朱丽康

建筑纪录片制片人

建筑人文媒体

《一言一吾i-Talk》

创始人


自2018年创立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i-Talk」,打造国内首个系列建筑纪录片栏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在全球范围内采访了知名建筑大师Alvaro Siza,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Moshe Safdie, Winy Maas, Thomas Wong,张永和、马岩松、董功等人。📍常驻上海



 


张国麟

一口设计工作室

及一口舍群

共同创办人及总监


「一口设计工作室」及慈善机构「一口舍群」的共同创办人及总监,拥有超过15年经验的香港注册建筑师,为香港首次举办的西贡海艺术节担任策展人,致力探索如何透过崭新方法改善公共空间并推动城市创新。📍常驻香港






基于本届「筑事奖」的主题“方法的现场”,我们也希望将此次的评奖共建作为一次现场的田野,一次方法的试炼,与更多人共同展开对奖项主题的理解和得奖者的设想。因此我们邀请「超级观察者」分享他们的思考——



(Q)    

有哪些新型的、或者正在走向成熟的创作「方法」?



下一个周期是

「去方法论」的时代


未来会变成“底层的规模巨头”(所有中间的企业都会被大鱼吃小鱼式地消化掉)+金字塔尖的无数个个性化的品牌(所谓“小而美”)。对这些品牌来说,个性化差异反而是生存之本。如果在这个纬度提炼方法论,那我觉得是从“人”出发,懂得找到“人文根基”方法路径去做精准人群和产品的品牌。

Jennifer Jia



谢春臻

未来的组织结构是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一个人,一个特种部队化的精英团队,可以用理念、领导力和契约关系,撬动巨大的资金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一个庞大复杂的项目。这体现了德鲁克对知识社会的那句深刻诠释: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建筑师考虑的不单单是

一幢建筑的事情


乡村大部分是空心村,建筑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活化整片区域,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事情,甚至也不单单是结构、材料、样式、景观的事情。

芬雷



何志森

永远不要

一种“方法”给束缚


创作“方法”永远不可能到达成熟,创作实践者必须要不断推翻和否定之前的工作方法,哪怕是成熟的,甚至是成功的。“方法”在田野,田野是险峻的、多样的、不确定的,永远不要被一种“方法”给束缚。真实对这个世界来说,越来越稀缺了,我喜欢真实的实践者。



「平等」的内容


从媒体角度观察,观众更喜欢观看“平等”的内容,精英式的说教内容在这个时代好像不起作用。同时“女性创始者”力量上升,不管电影、视频创作、建筑设计、传播等多个领域,女性的表达日渐上升。

朱丽康



梁亮

「参与式策展」实践涌现

普通人成为叙事主体


今年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式策展”的实践涌现了出来——发起一个具有普世性、在地性和公共性的议题,让参与各方(空间、品牌、内容、社群甚至普通人)一起成为叙事主体,以在场、协作和表达发挥所有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持续互动的参与过程,获得彼此认同,促成共同行动,达成共同愿景,形成可持续的共益生态。



一种部落式方法的可能


我们被困在现代性和理性的逻辑中已经很久了,各种备受精英阶层追捧的学科热词构成了一种词藻范式,而这种词藻范式只是用来区分“你我”或“高下”的标准,而往往不是基于创作来路去处的真正思考。


过去一年中,已经盛行几年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察角度与研究方法被更广泛使用,建筑、空间、艺术等领域的行动,似乎都希望更为深切和系统地去理解事物的来处与缘由。“新物种”对古老的知识经验的重新看见,这些观念的源头所涉及的更广博的时空观,是我所看重的。

汪莎



刘筱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

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局限


建筑师在跨学科合作、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空间体验的创新上,有了显著的突破和发展。他們越来越注重与其他领域专家的跨界合作,使设计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从环境、文化、艺术、科技等多角度出发,形成更有深度和多样性的创作;同时,他们更加注重数字化与智能化在空间场景里的结合,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一直在实践的建筑师们心态更加开放与包容了,随着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他们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局限,借鉴并融合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方法。而且大家也在广泛的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去利用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进行辅助创作。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越来越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的趋势,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出海”。



经营者开始

亲自参与空间的设计


越来越多的品牌主,特别是餐饮行业的经营者,开始亲自参与空间设计。他们作为空间的主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身运营的实际需求,从品牌的底层逻辑出发思考视觉表达,并通过更加轻量化的方式完成设计。这些品牌主往往对生活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作为设计师,要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需要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懂生活方式,并具备更专业的落地能力。

罗丹



(Q)     

对奖项可能入围评选的新物种有哪些理解和期待?



谢春臻

明确的价值主张

与生活方式的倡导


任何新物种,而不是新现象,背后一定有一整套清晰的、逻辑自洽的商业模式,也一定有明确的价值主张与生活方式的倡导,其次才是有形之物的新鲜。



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


新物种应该是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或方法,可以给更多的实践者带来思考与探讨。期待这些新物种的尝试,让大家看到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多脚踏实地做点事情。

许灵怡



罗二

从在意不接纳

到重新认识并拥抱


这个「新物种」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崭新概念,而是一个通过努力让公众从不在意不接纳,到重新认识并拥抱的结果。



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


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宗旨还是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在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关切和塑造人文精神,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期待入围的项目和事件能展现出“联结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场所精神”、“植根在地文化的内容生产”、“激发灵感的创造力”。



阳磊

梁亮

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


从商业逻辑出发,商业的核心在于洞察人的底层需求。在当下,消费主义早已满足了人们对多巴胺的需求。但,是不是也存在着基于情感,基于连接的内啡肽需求呢?新物种不应仅仅着眼于物质层面的交易,更要为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连接、以及对于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引导人们追求更具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有人像串起珍珠的项链那般,将不同年龄、地域、背景的人们汇聚起来,激发超越想象的创造性;同时,也需要有人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浪潮下,勇于突破常规,聚集一群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特别期待入围评选的新物种,能站出来做那根串珍珠的项链,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



看到更多「文化生产者」


也就是擅长于将某种文化要素/符号转化为有市场接受度和影响力的「商品+内容体」的品牌或者机构。在中国语境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缺文化生产资料,也不缺消费者,真正缺少的是有质量的生产者。



袁梅振宇

贾冬婷

获得对抗“脑腐化”

的感受力


期待这些“新物种”能激发人与空间的深层关系。很多空间产生的往往是一次性的、打卡式的浅层关系,某种意义上沦为虚拟空间的附属品。只有让人在其中获得对抗“脑腐化”的感受力,继而不断生发出新的事件,空间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Q)  

请分享一个过去一年中去过的最有意思的「方法现场」



朱丽康

瑞典马尔默设计周


我去年5月去了瑞典的马尔默参加马尔默设计周,我觉得马尔默设计周真的把「可持续环保」的理念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观展方式的自行车骑行,到作品用废弃的环保材料,到知足常乐的缺陷美学,这些理念在马尔默不是口号,而是潜移默化的行动。不仅传播了设计理念,也让新科技入场,畅想未来生活模样。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从“品牌”角度说,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IP”和“社群”,也是一场浩大的event campaign。对于城市和国家,是一种用内容IP赋能国家branding的战略。举办国就像“PM”,如何嫁接别人的IP到自己的“品牌”,产生商业转化(近年来奥运商业价值越来越差也因为“IP经营方”和“品牌方”的环境、经营和增长能力都在下降),如何合理分配预算优化ROI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开幕无疑是Smart, Chill, Effortless的。

Jennifer Jia



罗二


日本福井县加贺市

Takigahara Farm


在近期观察到的案例中,我看到「回归自然」「聚落意识」,日本一些小的社区形态逐渐开始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使用可循环的素材又或者是创造可循环的经济形态,人们逐渐从对物/美学/要素的关注转变到了对身心动态平衡的重视。这样的创造者往往不是对设计有着无尽的执着,而是对社会的思潮变化有敏锐的把控。


日本福井县加贺市的Takigahara Farm,这里是几个北欧和日本年轻人以有机食物为主题创立的农场+餐厅+住宿设施。虽然只有小小一亩三分地,却正在悄悄改变了整个地区农业从业者的思维方式。这里已经不是非常崭新的「现场」,但是每次再回到这里依旧能感受到生机勃勃。



汕尾地区的“太平清醮”


这是海陆丰地区最大型的民间祭祀和庆典祈愿活动。年轻人穿着马甲,领取棋杆站在两侧,棋杆上是村里的姓氏图腾;很多在外务工和生活的人也在这一天回来,看到他们不停地相互拥抱,问好,让作为外乡人的我也非常动容。


迎神、请神巡游、启醮、合镜斋戒、念灶经、启人缘榜、赶船、巡乡、摆幽祭孤、抢孤、开台例戏、送神、散醮等一整套严肃又松弛的流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方法现场。


其实民间庆典传递至今,一定有其生动有效的一面,在其中能找到现场的意义所在,无论是组织形式、场地营造、流程设计中,都能看到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现实主义价值,在当下的社会工作中极具借鉴意义。

汪莎



从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跨越领域的、具体而微的观察:不要迷信“一种方法”,以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为中心,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平等的对话,小成本带来的创变,非标准化的、具有实验性、跨界性的形态……


在复杂系统快速调整与迭代的今天,我们更加关心多领域的创作者们,正在面临哪些共同议题,如何打开下一阶段,这些创作又如何与每个普通个体发生关系。


本文公布了首批30位「超级观察者」阵容,我们还将持续邀约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超级观察者」参与共建,期待与更多人对话,一同“又见”新物种!




50+

「超级观察者」

虚位以待

期待您的加入


若您有意参与评审本届筑事奖

请于2月7日前与我们联系报名


添加(微信:zsstudio-info)

🌟请备注:超级观察者




🏆

筑事奖「公开报名」

截止2月14日!


请按下方要求,作为选手报名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