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筑事奖」以方法的现场为主题,希望以多元创生的“方法”为线索,抵达让“建筑与生活方式”变得鲜活生动的“现场”,聚焦“新物种”在不同场域中的最新实践与表达。评选流程已于2025年1月2日正式启动。奖项「公开报名」正在进行中!
本届「筑事奖」希望秉持评奖专业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跨界多元视角的参与。因此本届「筑事奖」的终审评审团将由一群具有第三方综合观察视角与公共精神,并积极推动领域发展的创变者担任。
他们正是方法迭代和时代变化中的「超级观察者」——
50+位「超级观察者」
横跨10+城市和地区
深耕建筑与城市研究
媒体出版、地产开发
商业运营、咨询策划
策展评论等10+专业领域
姓名首字母A-G
姓名首字母H-O
姓名首字母P-W
姓名首字母X-Z
基于本届「筑事奖」的主题“方法的现场”,我们也希望将此次的评奖共建作为一次现场的田野,一次方法的试炼,与更多人共同展开对奖项主题的理解和得奖者的设想。因此我们邀请「超级观察者」分享他们的思考——
(Q)
有哪些新型的、或者正在走向成熟的创作「方法」?
下一个周期是
「去方法论」的时代
未来会变成“底层的规模巨头”(所有中间的企业都会被大鱼吃小鱼式地消化掉)+金字塔尖的无数个个性化的品牌(所谓“小而美”)。对这些品牌来说,个性化差异反而是生存之本。如果在这个纬度提炼方法论,那我觉得是从“人”出发,懂得找到“人文根基”方法路径去做精准人群和产品的品牌。
Jennifer Jia
谢春臻
未来的组织结构是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一个人,一个特种部队化的精英团队,可以用理念、领导力和契约关系,撬动巨大的资金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一个庞大复杂的项目。这体现了德鲁克对知识社会的那句深刻诠释: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建筑师考虑的不单单是
一幢建筑的事情
乡村大部分是空心村,建筑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活化整片区域,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事情,甚至也不单单是结构、材料、样式、景观的事情。
芬雷
何志森
永远不要
被一种“方法”给束缚
创作“方法”永远不可能到达成熟,创作实践者必须要不断推翻和否定之前的工作方法,哪怕是成熟的,甚至是成功的。“方法”在田野,田野是险峻的、多样的、不确定的,永远不要被一种“方法”给束缚。真实对这个世界来说,越来越稀缺了,我喜欢真实的实践者。
「平等」的内容
从媒体角度观察,观众更喜欢观看“平等”的内容,精英式的说教内容在这个时代好像不起作用。同时“女性创始者”力量上升,不管电影、视频创作、建筑设计、传播等多个领域,女性的表达日渐上升。
朱丽康
梁亮
「参与式策展」实践涌现
普通人成为叙事主体
今年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式策展”的实践涌现了出来——发起一个具有普世性、在地性和公共性的议题,让参与各方(空间、品牌、内容、社群甚至普通人)一起成为叙事主体,以在场、协作和表达发挥所有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持续互动的参与过程,获得彼此认同,促成共同行动,达成共同愿景,形成可持续的共益生态。
一种部落式方法的可能
我们被困在现代性和理性的逻辑中已经很久了,各种备受精英阶层追捧的学科热词构成了一种词藻范式,而这种词藻范式只是用来区分“你我”或“高下”的标准,而往往不是基于创作来路去处的真正思考。
过去一年中,已经盛行几年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察角度与研究方法被更广泛使用,建筑、空间、艺术等领域的行动,似乎都希望更为深切和系统地去理解事物的来处与缘由。“新物种”对古老的知识经验的重新看见,这些观念的源头所涉及的更广博的时空观,是我所看重的。
汪莎
刘筱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
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局限
建筑师在跨学科合作、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以及空间体验的创新上,有了显著的突破和发展。他們越来越注重与其他领域专家的跨界合作,使设计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从环境、文化、艺术、科技等多角度出发,形成更有深度和多样性的创作;同时,他们更加注重数字化与智能化在空间场景里的结合,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
一直在实践的建筑师们心态更加开放与包容了,随着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他们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局限,借鉴并融合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方法。而且大家也在广泛的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去利用人工智能这样的工具进行辅助创作。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越来越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的趋势,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出海”。
经营者开始
亲自参与空间的设计
越来越多的品牌主,特别是餐饮行业的经营者,开始亲自参与空间设计。他们作为空间的主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身运营的实际需求,从品牌的底层逻辑出发思考视觉表达,并通过更加轻量化的方式完成设计。这些品牌主往往对生活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作为设计师,要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需要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更懂生活方式,并具备更专业的落地能力。
罗丹
(Q)
对奖项可能入围评选的新物种有哪些理解和期待?
谢春臻
明确的价值主张
与生活方式的倡导
任何新物种,而不是新现象,背后一定有一整套清晰的、逻辑自洽的商业模式,也一定有明确的价值主张与生活方式的倡导,其次才是有形之物的新鲜。
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
新物种应该是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或方法,可以给更多的实践者带来思考与探讨。期待这些新物种的尝试,让大家看到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多脚踏实地做点事情。
许灵怡
罗二
从在意不接纳
到重新认识并拥抱
这个「新物种」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崭新概念,而是一个通过努力让公众从不在意不接纳,到重新认识并拥抱的结果。
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
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宗旨还是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在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关切和塑造人文精神,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期待入围的项目和事件能展现出“联结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场所精神”、“植根在地文化的内容生产”、“激发灵感的创造力”。
阳磊
梁亮
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
从商业逻辑出发,商业的核心在于洞察人的底层需求。在当下,消费主义早已满足了人们对多巴胺的需求。但,是不是也存在着基于情感,基于连接的内啡肽需求呢?新物种不应仅仅着眼于物质层面的交易,更要为人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连接、以及对于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引导人们追求更具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有人像串起珍珠的项链那般,将不同年龄、地域、背景的人们汇聚起来,激发超越想象的创造性;同时,也需要有人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浪潮下,勇于突破常规,聚集一群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特别期待入围评选的新物种,能站出来做那根串珍珠的项链,守护理想主义的火种。
看到更多「文化生产者」
也就是擅长于将某种文化要素/符号转化为有市场接受度和影响力的「商品+内容体」的品牌或者机构。在中国语境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缺文化生产资料,也不缺消费者,真正缺少的是有质量的生产者。
袁梅振宇
贾冬婷
获得对抗“脑腐化”
的感受力
期待这些“新物种”能激发人与空间的深层关系。很多空间产生的往往是一次性的、打卡式的浅层关系,某种意义上沦为虚拟空间的附属品。只有让人在其中获得对抗“脑腐化”的感受力,继而不断生发出新的事件,空间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Q)
请分享一个过去一年中去过的最有意思的「方法现场」
朱丽康
瑞典马尔默设计周
我去年5月去了瑞典的马尔默参加马尔默设计周,我觉得马尔默设计周真的把「可持续环保」的理念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观展方式的自行车骑行,到作品用废弃的环保材料,到知足常乐的缺陷美学,这些理念在马尔默不是口号,而是潜移默化的行动。不仅传播了设计理念,也让新科技入场,畅想未来生活模样。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从“品牌”角度说,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IP”和“社群”,也是一场浩大的event campaign。对于城市和国家,是一种用内容IP赋能国家branding的战略。举办国就像“PM”,如何嫁接别人的IP到自己的“品牌”,产生商业转化(近年来奥运商业价值越来越差也因为“IP经营方”和“品牌方”的环境、经营和增长能力都在下降),如何合理分配预算优化ROI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开幕无疑是Smart, Chill, Effortless的。
Jennifer Jia
罗二
日本福井县加贺市
Takigahara Farm
在近期观察到的案例中,我看到「回归自然」「聚落意识」,日本一些小的社区形态逐渐开始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使用可循环的素材又或者是创造可循环的经济形态,人们逐渐从对物/美学/要素的关注转变到了对身心动态平衡的重视。这样的创造者往往不是对设计有着无尽的执着,而是对社会的思潮变化有敏锐的把控。
日本福井县加贺市的Takigahara Farm,这里是几个北欧和日本年轻人以有机食物为主题创立的农场+餐厅+住宿设施。虽然只有小小一亩三分地,却正在悄悄改变了整个地区农业从业者的思维方式。这里已经不是非常崭新的「现场」,但是每次再回到这里依旧能感受到生机勃勃。
汕尾地区的“太平清醮”
这是海陆丰地区最大型的民间祭祀和庆典祈愿活动。年轻人穿着马甲,领取棋杆站在两侧,棋杆上是村里的姓氏图腾;很多在外务工和生活的人也在这一天回来,看到他们不停地相互拥抱,问好,让作为外乡人的我也非常动容。
迎神、请神巡游、启醮、合镜斋戒、念灶经、启人缘榜、赶船、巡乡、摆幽祭孤、抢孤、开台例戏、送神、散醮等一整套严肃又松弛的流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方法现场。
其实民间庆典传递至今,一定有其生动有效的一面,在其中能找到现场的意义所在,无论是组织形式、场地营造、流程设计中,都能看到一种极具生命力的现实主义价值,在当下的社会工作中极具借鉴意义。
汪莎
从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跨越领域的、具体而微的观察:不要迷信“一种方法”,以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为中心,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平等的对话,小成本带来的创变,非标准化的、具有实验性、跨界性的形态……
在复杂系统快速调整与迭代的今天,我们更加关心多领域的创作者们,正在面临哪些共同议题,如何打开下一阶段,这些创作又如何与每个普通个体发生关系。
本文公布了首批30位「超级观察者」阵容,我们还将持续邀约来自全国多个领域的「超级观察者」参与共建,期待与更多人对话,一同“又见”新物种!
50+位
「超级观察者」
虚位以待
期待您的加入
若您有意参与评审本届筑事奖
请于2月7日前与我们联系报名
添加(微信:zsstudio-info)
🌟请备注:超级观察者
🏆
筑事奖「公开报名」
截止2月14日!
请按下方要求,作为选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