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江,默默的小河。
淞沪铁路,记忆中的淡淡印痕。
这是大学路西端一个模糊的开始。它迥异于东端,那正摆着周末市集,全职高手的联名活动吸引了精心打扮特意赶来的书粉,也吸引了好奇观望的路人。地上是跳跃的黄色时间轴,2017,2018,2019……一个年轻的动画把它的成长叠印在20岁的大学路上,它们都还很年轻。
一次小小的设计竞赛能做些什么?
瑞安创智天地、杨浦科创集团、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发起大学路西门户地标创意大赛。这次竞赛从一份问卷开启,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设计”为媒介的实验。
大学路,作为创智天地的核心区域,也是杨浦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联动”创新发展的缩影。二十年前,大学路的混合功能用地开发和多元人群融合曾被视为城市设计领域的创新尝试,它梦想长成一片繁茂的知识雨林。
西门户意味着什么?
对于短短几百米的大学路来说,“门户”似乎是一个过于宏大的概念。但当我们面对大学路东西两端的强烈反差时,它似乎又变得非常关键。在8月“我们的大学路”愿景征集问卷中,我们读到一些诚挚的答案:要“文化回归”、要“自由交流”、要“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而不一定需要“任何具象化的实体”。在最终入围的9个参赛方案中,我们更是读到一些深切的担忧:“与其打造一个靓丽的西门户,使原本割裂的东西向关系进一步对立与紧张,更应该做的,也许是让门户最终消失……”
一切都超乎预料的精彩,在我们眼前是一个旋转的万花筒,每一个方案都很有光。
就像第一个汇报方案里那架纸飞机。设计师说:“我们用它来回想自己在杨浦生活的9年时间,有点像给自己的青春做了一个总结,甚至有一点点告别的感觉。”设计的松弛、好玩就在那只粉色的纸飞机机翼上闪耀,虽然它倒置了。
还有三位全黑装束的年轻建筑师。不想嘲笑黑色乌鸦般的建筑师工服,因为在他们认真又亢奋的脸上,我们似乎看到每个孩子都不想告别童年用积木搭建的城堡,设计师是一个多么棒的角色!
还有一位表情略显凝重的景观师。在他的方案中,西门户成为街道的缝合线,也是整个街区的延伸。他通过改变交通走向,让创院前广场与街中心的三角地连接为半岛,人们可以在这块新生长的“陆地”上纵览大学路东西。它无需宣誓一个具象的地标,但已然成为全新的开启,这令人想起Snøhetta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街道改造。
从创意的盛宴走向冷冷的排序,任何竞赛都需要结果。这是乏味却无法回避的环节,尤其当评委们的看法反差如此之大时。大学路西门户设计背后是对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图纸上美妙的未来图景,更在于能精准锁定关键问题,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轻量化的介入,用“小资金”和“小行动”推动结构性变化。后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开始投票,第一轮、第二轮,数字游戏喊停,评委会主席伍江老师宣布结果。戏剧的氛围在会场弥漫开来,喜极相拥或深深的失落。在远比气温寒冷百倍的设计市场,最渺小的“胜利”也许会帮助一个小小团队坚持着走下去,而这一点点微光是每一个团队都渴望得到的。
感谢所有报名参赛的团队,无论是前九名,还是未能入围的二十余家。尽管竞赛的奖金极为瘠薄,但却吸引了众多优秀设计团队的关注与参与,尤其是住在这里、把工作室开在这里或者日日夜夜徜徉在这里的在地设计师们。
大学路下一个20年会怎样?一切刚刚启幕,让我们共同想象。
一等奖
大及(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LOOOOOP 西门户·共享之环
整体更新策略:创造一个“共享之环”,形成超级符号,与东门户以江湾体育场为中心形成的“人文之环”呼应,塑造具有高度识别性的门户意象,最终实现三区融合,成为知识创新社区的精神地标。
创院更新策略:设计采用立体流线方式,打通创院内外的联系。首层将东入口大厅改造为开放的灰空间,并与西入口相连,结合内院,形成一个流动空间。二层植入空中环廊,串联东西入口、内院及现有的公共露台和共享空间,形成共享之环。
双创广场更新策略:通过下沉区域的调整,划分交通空间与稳定空间,下沉区域成为双创广场的中心,以创之柱为背景,可提供学术演讲/文化展览/日程休憩/节日庆典多样性场景,为创院赋能。
三角绿地更新策略:通过空间设计分穿行区与停留区,将停留区设计为社交环、亲子环、休闲环,植入亲子/儿童/水吧/休憩外摆/等功能,以满足“三区”人群需求。同时在路口植入创智光环,提升大学路西门户地标昭示性与精神意向。
(左滑查看更多)
从大学到“大学”的路,是大学路构筑的,它连接着上海浓度最高的大学群与城市、企业的创业资源。一边是学生渴望冲出校园分享自己创意和技能的表达欲,另一边是求贤若渴的企业和乐于被活力与进取氛围感染的城市居民。这中间缺少的,是让交流发生的契机和空间。西门户作为各个大学进入大学路的必经之地,双创广场和三角绿地则承载着这个功能。
这个公共空间将会是灵活多变的:可以举办线下辩论会,讨论社会议题;跨校园乐队表演和露天电影放映;也可以成为企业与学校联合举办的科技展场;亦或是社交平台如“小红书”举行线下活动的场地;平时,还可以向学生和社会征集公共艺术,保持空间活跃度......
因此,本案的策略是提供各类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平台:金属圆杆提供结构支撑、电以及水雾效果,搭配各种附件可以演变出无穷的使用方式。这个公共空间将是开放的,没有边界。路人会被活动吸引而加入,日常居民和游人可以舒适地歇脚驻足。本案提出的“软边界”概念,将圆杆以廊道或矩阵形式排布,在定义空间区域、连接三角绿地、广场和内院的同时,最大化其开放性。
(左滑查看更多)
二十年前,大学路规划初衷是建立大学与产城片区之间的链接。在大学路西门户重塑之际,方案提取大学路凝聚思想的精神内涵,塑造鼓励不同人群共创社区的公共空间:
1, UNI-GATE: 大学路西门户形象由一组双向奔赴的地标构成。结合场地的形态特点,一组鲜艳的屋檐从路两侧伸向彼此,形成动态的视觉焦点,为行进中的车辆与行人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同时将原本分散的场地环境在视觉上整合。
2, UNI-STAGE: 三角绿地被转化为立体看台和开放舞台。这里不仅可以举办新产品发布会、还可以作为社区大会的集合点。通过不同的标高设计,鼓励创意与讨论在“看”与“被看”之间自由流动。
3, 学术咖啡吧 UNI-BAR: 双创学院的底层被赋予更开阔自由的平面格局,结合内院形成一个适合各类社群聚会和分享的场所。白天,这里是开放的自习空间;晚上,则转变为有趣话题的分享会,只要你有好主意,就可以在这个共享空间中畅所欲言。
4, 聚会广场 UNI-PLAZA: 广场的激活来自于对边界的开放。移除灌木后,方案建议用一套可移动的户外家具为广场的多种使用场景提供可能。
5, 大学路视觉系统 UNI-VISUAL: 我们将模数化的材料语言转化成一套视觉系统,用三种活泼的色彩寓意不同的人群,色彩图案的交织传递着“交融共创”的思想。这些视觉元素可在不同的场景中传播,从而形成具有大学路精神内核的品牌影响力。
(左滑查看更多)
西门户起点街道设计:设计方案封闭大学路西端的机动车通行道路,将车行和骑行流线转移至政民路左转。此设计简化了车行流线,避免畸形的斜交路口。同时,将原有大学路起点作为新的步行起点,创造正对大学路西向路径的“定妆照”景面,强化核心形象,形成明确的视觉焦点。
“交织”步道设计:新的步道设计以“交织”为主题,寓意知识与创意的碰撞、过去与未来的交融、个人与社区的互动。设计以方形和线性为基本元素,象征规则的智慧与自由的创新,两者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原有大学路机动车道保留为步行道,并通过“大学路”三个字标识原起点位置。地砖铺装采用方形和线性图案交替,方形图案增强视觉层次感,线性图案引导行人视线与步伐,延长空间感,提升步行体验。
双创广场提升:设计扩大了双创广场的面积,增加休憩和观演的阶梯剧场,以承载更多的日常和临时活动,如线下演播室、街头艺人表演等。建筑商铺界面也不再紧贴人行道,能够容纳极具大学路特质的林荫外摆位,为活力的培育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创院立面在门头区域运用像素化的设计语言重塑门头标识。
生活在此5年,我们深知大学路门户之外复杂与紧张的城市景象。虬江在这里进入地下,不同方向的道路汇聚于此。庞大的校园、医院与工业建筑群落使车辆涌进国定路与政民路,拥堵成为日常。人们在车流中搏杀着进入小饭馆、便利店与公共厕所,病人们向路人询问肺科医院的方向,大学路之外彷佛是另一个上海。
自江湾体育场始,这条由东向西的现代城市叙事成为以往解读创智片区的几乎唯一线索。而这个线索在此斩钉截铁地终止,国定路、双创学院与复旦大学组成了一道几乎无法穿透的屏障。
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这种叙事?是否在打造一个靓丽的大学路西门户后,使原本城市的关系进一步对立与紧张?
又或许,是否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与挖掘大学路门户以西的城市价值,去认可更广泛社区的需求与创造力。调转方向,向东进发,让两种城市形态在此对接与共生。
因此,大学路西门户不应成为一种视觉上的界限。在城市中,门户最终需要消失。
(左滑查看更多)
大学路,这条年轻的动脉,充满无限可能性。与相邻近百年历史的政民路相比,大学路象征着创新与机遇。它的另一面则承载着江湾千年渡口、百年商埠的记忆,民国时期还被规划为 “大上海中心”。本案所在的西门户位于新旧街道的交汇点,设计希望创造一种跨时代的视觉标志,链接过去、诠释现在、承载未来。
现状三角地空间局促,景观缺乏活力。设计将活动场所向空中延伸,并将原生植被移至二层,打造一个能承载更多公共活动的“漂浮绿舟”,也成为创院室外空间的延伸:漫步、冥想、街头直播、演艺、休憩...这里是城市楔角里的空中乐园,也是激发三区联动的活力磁场。
设计以舟赋形,隐喻从大学路这一创新起点启航,开启新生、探索、希望之旅,也是对江湾口岸这一时代变迁见证者的致敬。表皮结合光电技术,白天纯净通透,夜晚化身光影画布,成为大学路的信息媒介,塑造科技感、未来感的门户形象。空中平台连接两地块,弧线构形提升双创广场的“内聚力”和入口视觉引导。场地融入城市记忆,以流动光河重绘铁路轨迹;原白色立柱变身“灯塔”形象,表皮复刻大上海计划蓝图,象征创智领航……
历史与风景,时代与革新,未来与憧憬在这里交织,引领西门户成为未来想象力的锚点。
(左滑查看更多)
纸飞机:在街道岔口的三角形景观绿地中,我们放置了一座轻钢结构的“纸飞机”构筑物,作为大学路西门户的地标。它良好契合了场地的边界,寄托着一种青春向上的寓意,吸引每个路过人的目光,必将成为大学路西门户的象征。场地原本的树木则被移栽至东侧“排排云”内广场中,纸飞机下部空间则可用于设置路牌等,轻钢结构本身建造简单,造价合理,效果显著。
郁葱广场:我们将原本位于建筑前的下沉区域及楼梯放大,在建筑正前方形成了一个下沉广场的空间。在广场上设置“青葱”立柱装置及相互连接的吊索,形成一种“弱领域”的感知,它寄托了我们对青年创新社区的良好祝愿,并有利于形成话题性。另一方面,广场上也因此拥有了一种多功能的“道具”,为未来潜在的室外文创、夜间商业等活动提供了悬挂吊灯、轻质薄膜覆盖等设施的可能性。
排排云:我们珍视这一片难得的街角空间,它为大学路西门户提供了一个供所有人休憩、透气的机会。我们在四周设置里一圈轻质围廊——“云”的意象,无论是面向街道,亦或是停留在内院,人都可以在这个边界驻足,它是大学路独有的口袋小公园。结合三角绿地的原有乔木,我们为内院重新梳理了景观,在简单的空间中创造有机流线,这样一座被行道树、内部花园的自然光影包裹的小小廊院即成。
在交通设计上,以双拥雕塑为中心拓宽步行通道,引导人流进入核心区域;调整原有直通人行步道为塑胶慢行道与绿化空间,提升步行体验。远期规划建议通过区域环路整合机动车交通,将大学路改造为特色慢行街道,并联通校区、小区、虬江水域与商区,形成一体化慢行网络。
空间与景观设计以“风”为主题,强化双拥雕塑主广场功能,扩展下沉广场为聚智广场,增加多功能休憩空间。入口通过构筑物打造视觉焦点,结合乔木、灌木与四季花草营造绿意空间,并辅以星光亮化设计突出夜景效果。方案聚焦主理人需求,提供丰富的活动与展示空间,以激发区域活力,共同打造充满吸引力的西门户地标。
(左滑查看更多)
为了应对复杂的地理和交通条件,设计采用抬升手法,打造集文化、创意、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平台,即“门户之环”。
“门户之环”不仅是五角场区域的新地标,也激活了大学路西门户,提供24小时开放的交流和共享平台。其环形结构融合现代材料与流线型设计,彰显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先锋精神,也体现融合发展理念。内部设有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外部则配备创业孵化和共享办公区。
项目的亮点节点包括水剧场和主剧场。水剧场通过立体水景与绿色生态设计,展现水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提供观景和休憩空间。主剧场结合五角场的历史与现代艺术,采用互动媒体与艺术展览形式,为青年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并作为户外演出与公共活动的场地,激发创意与交流。
同时,“门户之环”作为立体慢行交通系统的枢纽,连接周边高校与社区,优化慢行交通,促进人群融合,成为展示青春活力与无限可能的象征,为大学路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