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造房子,建筑师怎样“复活”一座空心火山村?

乐活   2024-12-26 17:36   四川  


冬至那天,我们在澄迈那雅村吃了一场不太一样的团圆饭:当地食材制成的佳肴被盛于火山石与瓦砾;鞭炮的硝烟已过,田地与古村又恢复清晰;当地村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创意人,围着一口古井开宴。


虽说“孤悬海外的海南岛”是史书上的边远、蛮荒之地,“流放岭南”中的“岭南”尽头就是海南;但我们一路都戏称这是次“自我流放”。


恰恰,“流放”一词中的“放”就指向了某种生存的机会。




空间 SPACES


那雅·风土志

开启时间:2024年12月21日

地址: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那雅村

#创作力



篆山营造,一个上海的建筑设计公司,扎进海南的乡村做了些什么?在建筑师上山下乡几乎扎堆儿的时候,海南的做法还能有何种突破?在缺乏社区活力与经济可持续性的空心古村落,建筑师要考虑的不再是一个适应居住的房子,那要考虑的是什么?



摄影:©陈颢,©朱锐






好玩的一片水田

就是那雅


冬至当天,那雅·风土志在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那雅村正式启幕,同时,“风土之栖——栖居在风土之上的生活”展览开幕,通过“风土故事”和“文脉新生”两个部分,展示那雅村的历史变迁与新生。



上 / 摄影:©陈颢;(左下)芬雷和雨萍在布展 / 摄影:©忧忧



该展览由艺术与出版策划人芬雷与策展人雨萍联合策划。擅长从方志传统中了解地方的芬雷告诉我,除了清代嘉庆《澄迈县志》,清代道光《琼州府志》等地方志,家族的“谱牒”也属于方志传统的一部分。据文献记载,那雅迁徙过程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历经多次迁移才定居于此。


除了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是理解地方文化的关键。于是,通过观察村落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他们注意到村名“那雅”与这里的大片水田息息相关:“这一发现不仅为展览提供了切入点,也让我们意识到



“地名本身,就是解读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村名“那雅”,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雅”。“雅”在海南话里,区别于内陆的中正风雅,多了戏谑与玩笑的意思,比如好玩是“好雅”、开玩笑叫“讲諵雅”、恶作剧称“做揇雅”。其二是“那”。“那”据说来自百粤人对“水田、田地”的称呼,这一点保留在黎族方言中,且多有倒置句式,因此“那雅”就是“雅那”,意为“闲适的水田、美好的田地”。无论哪种理解,“那雅”都跟一种“闲适、趣玩”的生活方式有关。古人看好村庄的水田、景致,选择栖居于此地风土之上,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摄影:©朱锐



同时,那雅村相比隔壁的村庄,有着更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格局与风貌,芬雷说:“就是很适合谈风土的一个地方!往大了讲就是天地格局是一样的,没有怎么变化。”这大概也是篆山营造选择那雅村作为风土志品牌第一个案例的原因。


篆山营造创始人叶曼介绍道:“海南这一地区的社会结构具有独特的延续性,其发展脉络未曾中断。在全国范围内经历过土改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海南的宗祠、家庙等传统文化载体仍得以保存,族群的延续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可以说海南的文脉在历史长河中未曾被打断。”



上:村口有一棵用来祈福的古树;下:当地供奉的土地庙 / 摄影:©忧忧



尽管海南曾被视为边缘文化区域或贬谪文化的承载地,其社会地位一度较低,但这片土地却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这也是当地风土的构成要素之一。展览中也特别提到,



叶曼与篆山营造的工作是在与“多重时间”对话,这些时间包括历史的时间,也包括更为深层的时间。



那雅村一隅 / 摄影:©忧忧



深层的时间是指超越人类历史维度的时间——那雅所处的澄迈县以及琼北地区,属于世界罕见的第四纪火山群,有火山100余座,熔岩覆盖面积达4000余平方公里。最早的火山喷发可以追溯至10万年前,其产物已风化为土壤;而我们现今所见的火山岩,大多形成于1万年前。



这种超越历史的时间框架,也构成了风土的一部分。



风土的深层时间不仅体现在地质物质上,也反映在文化中,如“石狗崇拜”和石狗雕塑。石狗这一元素被认为与古代的百越文化有关,尤其是以狗为图腾的瑶族。然而,在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这种崇拜逐渐弱化,甚至衍生出一些冲突。例如,汉族人有吃狗肉的传统,而这可能与原住民的信仰发生矛盾。但有趣的是,尽管存在这样的文化冲突,那雅最终依然保留了石狗这一符号。这或许说明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那雅的冲突性较弱,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和谐的共生状态。



汉文化的到来,与百越文化、本土黎族苗族等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开放的海岛文化。/ ©那雅·风土志



这种深层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织,共同构成了那雅的风土特色,复杂的,人与自然、文化与地质之间的多重关系。而学习、梳理、转译这些风土的,却是一群建筑师,这里绝不只是单纯的建筑问题。



摄影:©忧忧






给火山岩编号的建筑师


那雅村最大的地质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的火山岩,曾经是村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坚硬、耐久,且具有热惰性和吸湿性,能够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中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村落的墙体大多由火山岩石构成,这种天然材料的使用本身就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与适应。



当地传统民居的墙体皆用火山岩垒成 / 摄影:©忧忧



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篆山营造人工挖掘了巷道,像“外科手术”一样,把电力、给水、排污等现代基础设施的管网埋入稻田、屋舍、巷道、鱼塘,又在最后缝合修复时,像“植皮”一样,把火山岩石铺回,让古村恢复古雅的面貌。


这里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是“十柱屋”:四周一圈火山石干垒的墙体,内部穿斗式木结构三开间,一边各五根柱子。十柱屋结构稳固,能够有效抵御台风,但其设计上的限制也显现出来,尤其是在房屋的高度和窗洞的大小开设上。



图中模型即为传统的“十柱屋”/ 摄影:©忧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篆山营造通过在传统墙体基础上增加现代木构架来提高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增加50公分的柱高,改造后的房屋能够有效引入自然光和通风,同时还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和结构美感;从传统的榫卯结构出发,用模数化、装配式的“新木构”进行骨骼置入,辅以张拉结构,增强抗震性能。



手稿 / ©篆山营造



同时,为了尽量保留 “十柱屋”火山岩石墙优良的热惰性物理功能及文脉的延续性,于是设计团队将火山岩石墙编号,一块块的落架,又一块块的原样加固放回;屋面增加防水保温层,表面原样覆盖土瓦片。



给火山岩编号 / ©篆山营造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摄影:©陈颢



由此,新木构与火山岩墙体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空隙”,篆山营造用本地的热带植物打造出“空隙花园”,延续了村落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增强了空间的灵活性和生命力。


在改造项目多种规范限制下,篆山营造自己做设计、做施工,最后将这个农耕生活的传统村落,转换为一个现代生活的社区空间,具备办公、休闲、社交、旅居等多种功能。



摄影:朱锐






一定得有“村民”参与



开幕当天,村民们热闹地聚在一起看琼剧 / 摄影:©忧忧



在建筑被建造起来,社区空间逐步成型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村民”直观地感受到此地风土的多重维度,从而让一个空间成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家?


“单纯通过抽象语言去传递信息,不带思考,其实没有人愿意看。”篆山营造在那雅的营造逻辑也是通过一个场域,让人们的感性产生变化,从而打破日常经验中的固化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点,此次展览特别注重呈现村民的参与,包括展陈中选择包含村民生活的照片,将他们作为共情主体带入叙事。因为没有村民的空间是空洞的,村民的存在赋予了展览真实的生命力。



村民们站在各家改造好的房屋前 / 摄影:©朱锐



与此同时,局限性依然存在。芬雷就他长期进行地方实践的经验说道:“地方营造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村民的需求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老村民的需求往往是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例如抖音等平台)的观察,可能倾向于简单的“网红”化,比如设置打卡装置。然而,这些需求未必符合地方的文化特性。因此,关键在于



通过协商和讨论,将村民的需求与地方的风土特征相结合,使村民成为真正的主体。



摄影:©朱锐



比如那雅·风土志就将通过“村集体+村民+公司”三方合作模式运营,采用租赁、分红和产业导入等方式,不仅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让他们享受到发展红利。


当然,展览虽然提供了直观感知的场域,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深入交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展览更多地是扮演一个“开始”的角色,旨在引发讨论与共鸣。



作为公共空间的那雅客厅,也是展览中“文脉新生”部分的展陈地 / 摄影:©忧忧



被称为“新村民”的一批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社会创新者也支撑起了新的讨论与共鸣。那雅·风土志的核心主张在于“人本回归,乡村振兴”,通过召集篆山营造、大鱼营造、轻蔬料理、介之工作室、蕨醒工作室等国际化背景的创作者入驻,并将积极邀请海南本地新兴生活方式创意品牌入驻,逐渐形成共荣共生的国际化「创造力社区」。


社区成员不仅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深度参与共建,更将长期驻地生活创作、在地注册公司、招募培养员工,从而深度理解海南风土人情,创作出更加具备海南特色与当代精神的作品。



那雅村 / 摄影:©忧忧



这也是叶曼特意邀请大鱼营造共同参与项目的重要原因。她坦言:“未来,这里可能会面临各种交流障碍,而社区营造恰恰能够打破这些壁垒。我觉得社区营造是风土志的一个内核。这次我们深入海南基层的一个空心村,村民生活在外围,内部又缺乏活力。而海南独特的文化生态、多样性以及候鸟型社会特点下,



“这里比其他地方更需要一个能打破隔阂、重建信任的长效机制。”



摄影:©忧忧



在那雅·风土志开幕当天下午,由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何嘉发起的工作坊为这种机制的探索提供了契机。十余位参与者围绕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议题:


“对平台和创作者来说,社区总成本如何下降?”

“如何以共益的商业模型共同孵化创作者的在地性?”

“如何打造一个在地协作体系,让新村民测试更轻盈?”

……



摄影:©忧忧;©那雅·风土志



其实这些问题都没办法立刻获得最终的答案,但很宝贵的是,如何嘉所说的——“社区营造的本质在于让每个人被看见,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表达观点,逐渐形成共识,共同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园。”


那雅·风土志不是单纯的文旅开发或房地产项目,而是试图通过从风土出发,将建筑转化为当代风土的一部分,最终构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社区。



这种非商业化的逻辑更看重地方文化的重塑和共识,即使这需要漫长的协商与试错,但却是实现长久共生的重要方式。








没有“甲方”的设计团队怎么做运营?


篆山营造从城市建筑转向乡建,从做建筑设计、亲自施工,到参与社区营造,再到成立一个品牌进入运营环节,其背后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公司结构,还有所有成员的工作方式。


“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里,只做一件事效率是高的,但来到地方,就是要十项全能。”在开幕结束后,叶曼翻着朋友圈里公司小伙伴的“小作文”,感慨万千,当年吵着“需要一个甲方”的团队,最终成为了自己的甲方。更自由,更有风险,但是找到了“自立思考的能力”。(日本地方设计鼻祖梅原真提出:“地方要真正创生,就先找回自立思考的能力。”)



摄影:©陈颢



我想,这一能力也与篆山营造的自我定位紧密相关:The Answer to a Sustainable Future.(一个关于可持续未来的答案。)


可持续在建筑和社区营造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点:推崇长效设计的长冈贤明致力于以设计的观点找寻地方的个性,强调建筑的长期使用价值和适应性;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穆尔强调的人本设计,指向空间和建筑应具有社会性、互动性和包容性,创造具有韧性的社区。


而篆山营造通过风土志这一品牌传达的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与风土更加密切。



摄影:©朱锐



“在建筑学中,主要有两种流派:一种强调文脉主义、地域性和在地风土,另一种则注重国际化的标准。包豪斯作为全球通行的建筑理念,推崇简洁、功能性与去装饰化。”作为包豪斯的毕业生,叶曼在深入了解国际化设计理念后,却更倾向于文脉与风土的方向。


这也是篆山营造致力于在“榫卯大木作”的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基础之上再造“新木构”的原因之一。“我们将坚持研究地方民居,致力于创造新的民居形式。同时在规划上,我们尊重每个地方独特的风水格局。”叶曼说道。



那雅新民居细部;尊重那雅原本的风水格局 / ©篆山营造



在食物上,也有可持续性思考,篆山营造邀请了专注于轻蔬料理的主厨阿军,研究本地食材如何带来更环保、更健康的日常。叶曼介绍道:“其实我们第一个注重的就是‘吃’,会关注有机农业,用干净的食物满足大家生理层面上的健康,然后再在心理层面去鼓励创作。健康,能放空,创作力就会自然涌现。”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叶曼透露,风土志在未来落地其他地区时,也会首先通过发掘地方饮食,链接人与地方风土。



那雅种植的蔬菜 / 摄影:©忧忧

阿军的厨房也具有可持续性 / ©那雅·风土志



另外,风土志在社区规划层面纳入人才公寓、旅居型住宿与共享办公空间,构造「创造力社区」多元化的创作与生活方式。通过引进“新村民”挖掘风土,开发产品;反过来又提供当地大量的资源与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


Gap、游牧,去向他处;一人,共居,回归自我;全球公民、数字游民,更新身份……在那雅村的几天,我想起了我们今年一直在探讨的一些话题,因为似乎所有话题都引向了“归属”。


叶曼说她早已在城市化浪潮冲击后失去了原乡,她向往的社区是“再晚到,都有人煮碗面吃”的地方。所以她营造风土志,也是再造新故乡。更多人的新故乡。



摄影:©朱锐



轻蔬生态厨房主理人阿军的归属感藏在食物里。“从农场到餐桌,我希望这里不仅能提供好吃的饭菜,还有扎根在地、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吃好,也活得安心。”


介之工作室主理人衡苛则从空间的细腻中寻找归属。“我希望在那雅营造出隐藏于细节中的温暖,让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都能觉得,这里可以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家。”


蕨醒工作室主理人赵雨杭可能在植物的细节里看到了归属的意义。“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它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彼此共存。我希望我设计的每个景观都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摄影:©忧忧



陶瓷品牌Open Object主理人静峰认为,归属感源于慢下来和深入进去。“每次从快节奏的城市飞来这里,我的思绪就慢了下来。这种慢给了我时间去重新感受生活,去思考如何用陶瓷和设计为这里增添一些有温度的东西。”


芬雷的归属感或许在于与土地和人重新建立连接。“那雅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这里不只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让人放下浮躁、开始创作和探索的场所。在这里,我们能一起把来自这片土地的灵感转化为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作品。”



归属,不仅仅是“生存于那里”,更是“被接纳”,更是“共同创造”。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风土故事


云南昆明 斗南森林


安徽黄山 数字游民大会




编辑

SHERI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SHERI

校对

豆奶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