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成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需要随地捕捉灵感的处境,进行“流动创作”——这是一种灵活而现代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工作-生活”对立的二元论,或者尝试重新界定这条边界。
尤其对于思想、时空皆流动的创意人来说,无论飞行途中,还是另一个城市,无论街角、公园、咖啡店,都是灵感的发生地,也是思绪涌动的时时刻刻。而简单记录的工具,就能陪伴一个在他乡阳光灿烂的午后。
MOFT是基于流动时代进行探索的移动办公配件品牌。品牌名意为「Mobile Office For Travelers」,作为“隐形”便携支架的开创者,MOFT为创作者提供了在不同场景下、无缝成就灵感的可能。
四开联动 MOFT 发起了“随地捕捉灵感的处境,Living My Flow”特别企划,我们对话了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意人士,一起尝试捕捉并定格,关于生活和工作中,流动、细碎而闪耀的灵感迸发的瞬间。
张朴
旅⾏作家、译者,他曾在挪威奥斯陆求学,后相继于英国伦敦BBC、美国驻华使馆任职,之后开始游历欧洲各国,过上旅行写作的生活。张朴专注城市⽂化写作,是微信公众号“张朴好时光”主理⼈,已出版⽂集《孤独要趁好时光》《⾹港的前后时光》《⽽我只想去巴黎》,译著《流动的盛宴》等。
因常年旅行写作,我的生活、工作大都没有明确“边界”。行走的时候需要纪录灵感,这本身融入成为工作的部分;旅行结束后,便开始创作和写作,这个过程也是旅行的延续。
偶尔我也会彻底停下、休憩、清空,这或许就是边界诞生的时候。不过对于像我这样常年流动的写作者来说,这种状态比较奢侈。
以前我在挪威奥斯陆留学,北欧人的生活给我一种很专注的印象。照亚洲人的生活习惯,可能会觉得这有点“无聊”——天气和环境决定了北欧人整体的生活方式是比较单一、沉浸的。但我也欣赏他们的沉思状态,以及常年都热衷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男女老少,都是如此。
在巴黎的时候,我发现很难有人在咖啡馆工作,纽约却恰恰相反,里面到处都是用电脑工作的人。我不介意在任何地方工作,而流动中创作时,我偏爱好携带、设计简单的产品和工具。我日常的写作工具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另外还有手机,现在因需要拍摄视频内容,手机支架用得也比较多。
作为持续输出文字的人,不敢归纳出自己有什么特定的创作风格。如果有多年的读者喜欢阅读我的文字,也许碰巧会发现一些喜欢的元素。
总体来说,我比较追求语言的简约、精巧,文字铺排不喜欢过度用力,反对过度修饰,在MOFT的设计思考里我也看出了这些特质。
我想,一个完美灵感产生的瞬间,或许就是,在旅行、但不用去想和创作有关的任何事,便能沉浸、随心地去享受快乐。有时去到一个熟悉的目的地也是,因不需要做多功课,就没有焦虑,可以放松身心,将工作、生活的状态分开,甚至进入心流。
思斯
独⽴乐队PostRadio后电台主唱、发表作品近百⾸的原创⾳乐⼈。从电台主持⼈转型为独⽴⾳乐⼈的她,同时还是棒球运动员、新⻘年同⾏者主理⼈、策展⼈……在她的眼中,就算到了80岁,只要拥有⾃由的思想和对世界的好奇⼼,仍旧算得上是“新⻘年”。
我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在工作,任何时候也在生活的人。我的职业身份是音乐人、主持人,而至于运动员、策展人等,算是我的爱好、顺便干的。总之无论工作还是爱好,我都全力以赴,而只要是喜欢的,就做。
我最近在全国各地演出,同时乐队的新专辑刚刚录好,会做一些推广宣传的通告。这种状态我很喜欢,也享受工作内容本身。比如,为了演出,我要到处折返,为了做新的专辑,要跟全国各地的制作人合作。这些过程都很好。
我可能天生是一个迁徙生物。对我,流动主要是频繁的差旅、飞行,其特殊之处在于:自己可能白天在一个零下十几度的地方,下午就去到了三亚的海;上午可能还在郁闷某地身体的潮湿,下午就到了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
这些状态也让我变得工具极简,不会非常频繁更新电子设备,对我来说,工具够用就行,更重要的是工具怎么帮我产生、整理灵感。
我日常的工作习惯是轻装上阵,现在iPad和手机已经能帮助我完成大部份的音乐创作。
如果你听过我们乐队的歌,就会发现,我们的乐队的比较偏向传统的四大件方式配器,风格相对普适,不会故意凸显某种特色和个性,是相对内敛、偏细节的一支乐队,会用到非常多的小心思,无论律动、和声,音色,或许不太能被察觉,但是由于有这些细节,会让人听着舒服。
去年12月,我回家乡江西萍乡做了一个红色歌曲的创作。我了解到,家乡从事艺术领域的人原来还挺多的,跟他们认识之后,还发现当地有许多非遗传统文化。我回来迅速写了一首新歌,贺岁歌曲,即将会在蛇年上线。
这首歌显然就是迅速捕捉的一个新的灵感。它不是我去提前预设好的,写这首歌,是因为这次的回家、发现了的非遗文化,而这些元素和新年可以相结合,就迅速迸发了旋律、歌词包括制作配器,相当于脑海中一下子就出现了一个乐队。
曾稀
装置艺术家,Uphill上山品牌创始人,2020福布斯中国U30精英,Burberry官方联名合作艺术家。
我是一个工作狂,现在我同时在做创作、品牌两件事,这种状态有挑战,但也拓展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在过程里会出现很多即兴的想法。因此,随时随刻捕捉日常生活中微妙、流动的灵感,于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从学生时代起学花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做的大都是和艺术创作有关的工作。而从今年我开始经营自己的新品牌Uphill上山后,和商业接轨更多了一些。
现在我很热衷去了解品牌,其底层逻辑和表达方式,也好奇,那些品牌是如何生长成如今的模样的,其中的过程、细节,让我觉得有意趣。最近我接触了一个泰国的品牌,当进入到它的历史与当下时,便是一个重要的灵感瞬间。
当然,创作一直是我生活、工作重要的基底。创作本是就是流动的,让我能感到自己强韧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跟不同的材质进行思维与实践的碰撞,能够触发我关于自我表达,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场域的联动。
我想要不断的接触新鲜事物,并持之以恒的钻研,不固于我常使用的花草、丝绸元素,而是探索未知领域。
开年是蛇年,为此我正在研发关于蛇的一个装置,它会通过蛇的形态呈现曲线的变化。其实我从前对于生肖类的创作相对陌生,但在最近的调研里,接触到了非遗的竹编技术,这些传统技法激发了我,思路在某一瞬间被打开了。现在当我想到蛇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生肖,也可以是不断变换的形态,一种曲线的形式。
除了关注作品本身,做品牌后,我也开始更加关注人真实的需求。我喜欢的以及我想要呈现给人们的产品,都希望能以人为出发点,我关注到MOFT的产品操作简单、外观简洁,能很直接地与使用者进行对话。
我想我们都在做一样的事:用真正对他人生活有帮助的产品,创造好的体验,点亮人的日常体验。
Ada
Z/S STUDIO 艺术总监,同时主理设计品牌Z/S Design Center(ZSDC),拥有18余年视觉创意从业经验,作品涵盖平⾯、出版、空间、展陈、礼物设计等多个领域。倡导以“内容”为核⼼,专注“⽇常的⾮⽇常”的视觉体验,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与温度。
在我看来,灵感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当工作被自然地融入生活,设计就成为了一种轻松而充满乐趣的表达方式。我发现,在放松的状态下,自己更容易突破框架,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我常常通过旅行、路上观察,寻找看世界新的角度,而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设计智慧。
在民间,许多设计的解决方案,均是源自用心生活的人,对周遭日积月累的观察、测试和实践。
无论文化差异如何,设计的本质是相通的,比如在曼谷,我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充满巧思:路边的广告挂布因风大需要重力拉直,有人用两瓶矿泉水,就拉住了画面两个垂直朝下的部分。简单、有效,还解决了实际问题。
日常有个有趣的另一面:陌生。作为创意人,我的灵感虽来自日常所见,但在设计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创意将日常陌生化。通过一个独特的,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非日常的表现,让它们在形式、功能或意义上打破常规。
我认为设计也是思考的过程——不仅有设计者的思考,也引发受众对生活细节的重新思考,从而激发持续的创新行为,生生不息。
所谓“日常的非日常”,说的是通过创新,将常见物品转化为既具功能性又充满美感的设计。最近,我带团队设计了一款新年礼物,使用了甜甜圈、蜡烛和火柴元素。和这些日常元素打交道,并通过设计使之陌生化的过程,是我最近灵感闪现的时刻。
我常常关注那些既有创意又具美学价值的设计品,从家具到办公用品,尤其偏爱功能丰富且设计形态美观的物品,如包豪斯时期和太空时代的设计,它们在简洁中融合了实用与艺术。我认为现代设计用品也需要具备这种兼顾功能与美学的特质。
在路上,我喜欢用手机来记录看到的一切,特别是用手机拍摄vlog。MOFT瞬变支架卡包不仅能满足我随时记录的需求,外出时既是拍摄脚架、手机握把,背后还有隐藏空间储存名片,我很喜欢这些打破常规又特别实用的设计。
当我需要出差通勤的时候,我会再带上MOFT支架内胆包,它能折叠成电脑支架,即便长时间专注在工作上也能释放颈椎的压力。
津菁
醒食The Sense主理人。津菁曾在爱尔兰⽣活6年,回成都考虑创业时,便想把⾃⼰很喜欢⽣活⽅式做⼀些本地化的尝试。除咖啡和⾯包甜品的品质,醒⻝所营造的社区氛围和店客关系也⾮常令⼈羡慕。
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像我这样餐饮实体的经营者。其实我们没必要给自己设置太多框架,比如非得拉个边界线出来,不是吗?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成都是一座生活之都,这里的人们对生活工作都是一样,随意、轻松,没有什么是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而我从小喜欢吃面包,是一个“面包脑袋”,小学吃桃李面包,最爱豆沙餐包和毛毛虫。大学在欧洲念书,是面包的故乡,那里的烤吐司片真的很惊艳。
回国后,我在成都开了醒食,希望能给人带来“柔软”感觉的面包店,唤醒人们温柔的记忆。醒食的灵感来自欧洲街头,那里有着随处可见的提供咖啡和面包的小店。所以可以说,我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形态转变成了一份工作,关于食物和爱。
我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或许也能在醒食的状态里找到:有个舒服的地方,自己也是舒服、自洽的,那么无论在做事还是休息,发呆还是社交,都是好的。
我最近去了趟三亚,海边日出给了我很多灵感。如果当时随身有MOFT妙记支架本,我应该会写下很多碎片。
2025年是醒食的第十年,在过去的时间里,几十万人在这家老店相遇、路过、停留、留下独特的印记。
去年12月我们邀请几何艺术家Gábor到现场“装点老店”,把发生在醒食的故事和灵感床做成了一幅壁画作品「CHENGDU INTERWOVEN成都交织」,它源于咖啡馆存在的这段时间里,在此地发生的种种互动。
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表达很动人,他说,“在设计每块瓷砖时,我专注于创造独特的线性图案——颜色和线条粗细的和谐舞动,象征着来这里的人们多样的个性与故事,不论他们是为寻求慰藉、启发,或是对抗绝望,又或是仅仅为了享受一杯咖啡和一块甜点。”
完整地看完作品从零到有的过程,让我觉得创作是很强大的力量,能穿透心灵,直击人性深处。无论是文字、绘画、还是声音。
-
五位创意人对于工作和生活关系的讲述,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在流动的时代里,在某些情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或已消失?至少,是很大程度上转变了,相较于传统的对工作与生活二元对立的模式,创意人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平衡与兼容。
工作与生活如何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转变的契机或许就在于:当工作是能够接纳灵感、让人发挥自身主体性时。而这些灵感迸发的瞬间,也就是当我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时候,所产生的“生命力”的每个瞬间,它们柔软至极,也无比强韧。
-
内容监制
四开SIKAI
品牌共创
MOFT
编辑
Lin
影像
邹邹©ZSDC|饼子
设计
Gary©ZSDC
-
鸣谢
(按首字母排序)
共创者
Ada|津菁|思斯|曾稀|张朴
共创空间
醒食The Sense|Uphill上山|一苇书坊
尖音坊Studio|Z/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