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渚到嘉兴,屋顶与大地的社区营造实践

乐活   2024-12-09 11:36   四川  



和陶作者小新聊天的过程中,她给我展示了一段录像。画面里,她站在稻谷熟透的田野中心。我听到风声,听到稻子摇摆发出簌簌声,她举起手中的乐器,吹奏。那是一种我从没听过的古老声音,与稻子的低语混杂在一起。


小新说,她计划带着嘉兴的居民,体验一次这样的情景。




事件 EVENTS


2024理想大地艺术季

展期:2024.11.29-12.1

地点:浙江嘉兴理想大地

 #创作力



与小新同样,因“理想大地艺术季”来到嘉兴的,还有长期关注地方文化景观和移民迁徙的流变的艺术创作者邵梓杰。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城市,介于苏州、杭州与上海之间。从地图上看,这座城市横塘纵浦、圩田棋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来到嘉兴前,梓杰曾在西泠秋拍中见过《南湖八景图》。“八景”之说,来源于清代诗人许瑶光。公元1869年,他从嘉兴城郊古迹中列出八景,合称为“南湖八景”,并为此作序题诗,请友人秦敏树绘《南湖八景图》,与诗一同镌刻成碑,被后世广为流传。


沧海桑田,昔日的八景在今日还能有多少留存?带着这样的疑问,梓杰跟随古人的图绘,游访这座城市。






大地艺术,在嘉兴?


在梓杰看来,嘉兴的旧景与新景以某种方式互相呼应着:“吴镇的八景里讲到‘武州幽澜’,这个景点现在找不到了。但路上我们遇见一个幽澜的自来水厂,我觉得,它也是八景在当今的一种继承。这种继承有点幽默,还包含一点想象。”


田野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最终被梓杰转化为两个作品,被呈现在理想大地艺术季中。其中一组作品《無中青山》由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梓杰创作的照片组成,《何無湖》则以实验影像展现旧景与新景的交织。它们都关于嘉兴八景的历史,及其在现代的变化和消失。



邵梓杰《何無湖》、《無中青山》展览现场 / ©理想大地



与梓杰的影像创作不同,在“理想大地艺术季”驻地期间,小新组织了两期“琢器和音陶哨烧制”工作坊。八年前,她开始接触陶艺,并系统地学习制陶。近两年,她的兴趣集中在“埙”和“哨”等陶土乐器的制作。


“埙”音同“熏”,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哨”也被称作“泥哨”,是苗族传统乐器。筱馨介绍,这些响器制作过程简单、有趣,居民的参与度高,很适合社区互动。



小新“琢器和音陶哨烧制”工作坊 / ©理想大地



工作坊每期持续三天。第一天,她带领社区的居民了解坑烧的知识,教学陶器制作,去农场采集土壤和植物。小新解释:“采集树叶是为了包裹作品,烧制时,烟会沁入作品里,与缠绕的树等物品叶发生化学反应,在作品表面留下不同痕迹。”


参加工作坊的居民,有老一辈的阿姨,也有许多亲子家庭。人们在社区的菜园里一起挖土坑、铺稻梗、做熏烧,劳动与欢笑间,回归田园生活。这份生活情景,源自一场有关理想生活的想象和实践,而它们都发生在嘉兴“理想大地”。



 小新与社区居民一起挖土坑,做熏烧 / 摄影:Lily



2010年,万科与着力建设新型田园综合体的世合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嘉兴。基于对土地和未来居住环境的共识,他们将11.438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成一个生态田园社区“理想大地”,并逐步建设了一个从基础配套、日常消费、家庭娱乐、农业探索、艺术共创到公共服务的全面社区系统。


它包括百亩花海、北湖公园、3S国际家庭农场以及日本著名建筑师青山周平设计的“种子艺术中心”。作为云之湾的邻里中心,它既是艺术创作的发生地,同时也鼓励社区居民探索自身的兴趣边界。



理想大地,一个由世合和万科联袂打造的生态小镇,在约11.438平方公里士地上规划的种子城市发展新样板。借由天然的生态优势、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活场景、充盈生动的艺术社群体验,为小镇居民构建理想生活。/ ©理想大地



社区建立之初,团队就跟随季节的变化,设定了四个节日,包括春风生活节、夏日花火季、大地艺术季和春晚,期望社区居民能在不同时节的活动中,直接看到在这片土地的四季变化。


在2024理想大地艺术季,杭州万科“大屋顶文化”与嘉兴万科“理想大地”携手共创“理想屋顶艺术计划”,并在11月29日至12月1日落地呈现了4个艺术板块和19场活动。



象山戏剧社“故事与排演——戏剧疗愈与共创工作坊” / ©理想大地



往年,艺术季通常以共创戏剧为主要内容,而今年,万科团队首次发起“理想屋顶驻留计划”,希望招募艺术家来到社区的田野和公园创作,并依托社区的建筑空间编排戏剧。而此过程中,社区的所有居民都能参与艺术作品的共创。


报名的40多个艺术家中,有建筑师,有戏剧艺术家,有文字创作者,也有音乐和陶艺创作者。艺术季强调共生共建,因此,团队希望艺术家的作品具备“在地性”,并且在创作的过程里能够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和互动。



黄蕾《十二时辰》环境肢体诗剧 / ©理想大地



在筛选过程中,团队会更多地考虑能让作品长期留存在社区的艺术方案。对此,张炎解释道:



“当一期又一期的艺术家作品不断地填充在社区的空间里,这片大地的色彩和状态就不一样了。它会持续生长和变化,不断接近我们所构想的‘理想大地’。”









让艺术进入有田野的社区


艺术驻留作为作为一种介入地方的形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此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实地调研、社区互动,重新激活地方的记忆,赋予空间新的意义。


在成都、阿那亚以及许多的小地方,艺术驻留成为激活社区的方法。艺术家常常通过居民共创、组织工作坊和社区调研等方式与居民对话,由此重构社区的内在活力。



由建筑师青山周平设计的“种子艺术中心” / ©理想大地



在张炎看来,当今的社区里,人与人之间鲜少交流。因此,他希望能够在理想大地创造更多的居民交流和互动。通过艺术季,人们走出家居空间,来到社区里看一幅画,或在台阶上看一场表演。他认为,



当人们使用这些空间时,才能真正看见建筑本身的美和用心。而借助工作坊和共创活动,居民们能够与邻里建立连接、了解彼此,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由建筑师青山周平设计的“种子艺术中心” / ©理想大地



在不同的空间里面,艺术内容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归根结底其本质是相同的。在杭州,万科运营的良渚文化村完整的社区生态、山水自然环境和地脉造就了其现有的艺术社区生态。


而在嘉兴,万科和世合所构造的理想大地由公园、花海、田野和农民组成。所以在策划和筛选时,艺术家的创作往往需要契合社区的状态。



秦然《白色解构》环境舞蹈现场 / ©理想大地



在理想屋顶驻留计划两周的创作时间里,艺术家们带着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在此留下他们的痕迹。国内新生代舞者秦然被理想大地的建筑和田野所吸引,因而受邀参与了“理想屋顶剧场”的环境舞蹈表演。在种子艺术剧场和天地剧场,他分别演绎了阿那亚戏剧节入围作品《白色解构》和火舞作品《起源》。


此前,秦然曾参与过许多艺术节,理想大地艺术季中,建筑与自然的紧密结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演出那天,气候舒适,阳光充沛,植被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台阶上。秦然一进入种子剧场,就产生了新的创作灵感。


天地剧场则给他另一种感受。表演被安排在黄昏,透净的天空拥有柔和的光线,剧场四方形的建筑棱角将其切割,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美。



秦然《白色解构》环境舞蹈现场 / ©理想大地



结合现场的环境,秦然对作品进行了新的表达。在《白色解构》中,他摒弃了强烈的电子乐,加入海浪、鸟鸣、手碟(Handpan)等空灵的声音。在造型上,他选用了三套白色服装,并为身体绘制白色图腾,以阐释作品主题,表达生命力。


表演过程中,他用肢体与阶梯和绿植互动。随着表演的进行,阳光也在不断偏移,他寻找着光,汲取光的能量,将它们传递给台下的观众。



秦然《起源》环境舞蹈现场 / ©理想大地



而对于从北京来到嘉兴驻地的绘画艺术家马慧而言,理想大地的经历让她从不同视角思考创作,并在这过程中认识不同的人。在百亩花海,马慧基于ReBuild LAB建筑师张婕与杨晨的艺术装置《大屋顶》,共创了作品《一起晒太阳》,邀请社区的居民在花海中享受温暖的阳光。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图片依次为《云之童梦》、《港湾的云》、《贪吃蛇》/ ©理想大地



艺术家吴狄和陈杰(纳豆Nato)的《贪吃蛇》和《云之童梦》分别以贪吃蛇和云朵为形象,在北湖公园创作了两组装置,希望通过斑斓的色彩和童趣的形象,唤起社区居民对童年和纯真记忆的共鸣。


艺术家蒋纯的创作媒介包含油画、摄影和装置。在理想大地,她发起《美则美矣》装置共创,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由手工缝纫而成的、巨大的发光麝香百合,它们以内敛的造型和洁净的颜色安静地矗立在金秋的田野中。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蒋纯《美则美矣》作品白天、黑夜效果 / ©蒋纯



张炎表示:“我们希望艺术家不仅是做一次,而是长期地做,一层一层不断地铺上去,那它这个大地的色彩和状态就不一样了,它才真的能成为字面意义上的‘理想大地’。”


就像种子城市所代表的含义一样,每一年的四季节日都会有新的变化,它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艺术家们留下自己的作品,由此吸引更多热爱艺术的人进驻,慢慢地,社区的氛围就会被培育起来。







用好的内容,成就好的空间


理想大地的构筑,离不开万科在杭州良渚的社区实践。


良渚文化村社区位于杭州市西北,拥有山水资源和五千年历史的良渚遗址。作为万科最成功的项目,经过20余年的开发,良渚文化村社区从项目初具雏形,到建立村民食堂,从2011年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再到2016年落成大屋顶,团队的每一步都在探索中前行。



杭州良渚文化村 / ©杭州万科



张炎回忆,十年前做良渚江南音乐节时,他觉得很糟糕,但直到今天仍有人告诉他,正是因为那场音乐节,他们第一次来到良渚。



“在最初做这些事情时,没有人相信它会成功,人们觉得这是吃不饱饭、赚不到钱的。但当你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你用现有的条件去做,可能在未来,它会不断地给你情感上的反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位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大屋顶空间 / 摄影:薛钰滔



2021年,在“无废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城市理念下,杭州万科与大屋顶文化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发起“城市兴生力”,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探索可持续城市的营造方法。


从最早的“流浪椅子新生计划”,通过回收、召集、设计、展出,使椅子再利用;到2022年“边角空间新生计划”,改造城市微小边缘空间;再到2024年“屋顶100”计划,通过“艺术进社区”,将艺术生活延伸至屋顶之下,让艺术成为日常。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流浪椅子新生计划”现场 / ©杭州万科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图片次为“边角空间新生计划”运河褶褶亭、公望茶画舫 / ©杭州万科



借助艺文内容,物与空间被重新激活,人与附近的关系被重构。这些实践经验,被万科归纳为三个宗旨:



有内容的运营、有运营的空间,以及有场景的产品。



从大屋顶到理想大地,万科将他们的经验运用在不同的地域和环境里。在良渚,他们以大屋顶为基础,进行社区实验。如今,它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并以文化艺术内容反哺着社区的生长。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屋顶100”计划现场 / ©杭州万科



那么,是否能把有效的经验挪用到更多的大型社区里?带着兴奋和对未知陆地的探索欲,团队在嘉兴开启了新一轮社区实验。


几十年的实践经历和运营经营,早已将艺文内容刻入万科的基因,因此,在大型社区注入文化和艺术,对团队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笑料盒子“Wake Up!我的纸偶朋友”戏剧工作坊工作坊 / ©理想大地



在理想大地构建之初,团队就将其定义为一座不断生长的“种子城市”,生长,是其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区初具雏形时,团队就决定在此种下文化的基因。



“艺术节是一个理想的形式,它关于播种、结果和成长。就像‘理想大地’所包含的寓意,我们认为,种下什么就得到什么。”



黄蕾《十二时辰》环境肢体诗剧 / ©理想大地



张炎说道:“传统的地产在开发时,不会想着把东西留下来,很多的内容是一次性的。但大屋顶一步步运营至今的经验让我们觉得,共创的过程以及可保留的结果是有意义的。”


经过二十年的积累,大屋顶文化已具备丰富的艺术资源网络和内容生产经营。在这次的联手策划中,他们不仅提供资源链接,也协助艺术家的招募和筛选。



理想大地艺术季 / ©理想大地



在此次大屋顶文化与理想大地的联手策划中,团队采用了公开招募的形式寻找合适的艺术家。张炎介绍:“我们身处于一个诞生许多超级个体的时代,他们无需依附于任何的机构。在我看来,艺术家也是这样的个体。”


那该如何找到这样的艺术家?团队认为,通过扁平化、平民化、互联网化的社会招募,认同理想大地理念的个体会聚合在一起,这种方式高效地解决了项目的需求。



理想大地艺术季 / ©理想大地



对于文化艺术乡村和社区来说,成果与变化,是需要耐心去等待的。以十年为一尺度,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而后才能开始精神需求的构建。


明年,理想大地将迎来它的第十五周年。对于来年的艺术季,团队暂时还没有想象它的模样。但是他们相信,每一年的内容累积起来,不断深化,种子发芽,就会在这块土地上撑起一片绿荫。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傍晚,我和社区的居民来到种子中心顶层的天地剧场。彼时,太阳暂未落下,天空与剧场淡雅的水泥墙面和台阶几乎拥有相同的颜色。



随后表演开始,舞者在逐渐变得粉黛的天空下挥动他的肢体,音乐时而沉静,时而张烈。我看着变化的天空,看舞者燃起的火焰,看剧场红色的灯光,那个傍晚我确切地明白了,什么是“在使用空间的过程里,真正看见美”。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社区实践


一群“野人”探洞、进寨、耕作...创作贵州的“天真之书”


“大屋顶”新作“大空艺”,杭州最新的“文艺绿洲”




编辑

Lily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Lily

校对

SHERI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