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克制地,做大地艺术节

乐活   2024-12-19 19:20   四川  


当一个大地艺术节要做十年,“它还能创造出多少可能性?”孙倩提出了这个问题。

作为艺术在浮梁、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展人,孙倩最开始也是一个“大地艺术节迷”——在被北川富朗团队于日本越后妻有首先开创的大地艺术节深深吸引后,2016年起,她开始了把大地艺术节带向中国的努力。

今年,当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来到第二届后,我们邀请孙倩发出了开头这样一个提问。


《坐埋同一条船》,陈粉丸,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




事件 EVENTS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开启时间:2022年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创作力#生长力  



对本地当地人李大姐来说,大地艺术节给她创造的,是一个“回家的可能”。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有一个特别的设置:邀请了当地人作为志愿者,每个志愿者会负责对一个艺术点位的讲解。这个设置小而美地“惊艳”了许多人,孙倩熟悉她们中的许多,而分策展人王子耕也对此印象颇深。



志愿者李大姐和我们讲解她负责导览的作品《家的风景》 / 摄影:忧忧



志愿者有不同的个性、讲解风格,我们遇见的那位李大姐显然属于更热情主动那类。在南海太平墟的一个点位前,她由作品讲到了自己。“我妈妈住在不远那幢红房子里,我孩子也在这里出生长大。”李大姐一向念家,但从年轻时嫁到邻镇,便离了乡。相隔不远,依然常感不舍。当回忆这里过去的热闹、妈妈和孩子的时候,她眼眶泛红了。


“所以做志愿者,是很好的,我就能回家了。”



走近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现场 / 摄影:忧忧





北川富朗:

专有名词还是普通名词?


提到“大地艺术节”,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越后妻有——这是一个从2000年开始,从日本生长出的第一个大地艺术节,至2024年,已举办了九届,横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越后妻有”并非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称,而是取自古地名“越后国、妻有庄”,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位于山间,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 图源十日町市旅游协会



越后妻有拥有1500多年的人类生存历史,自古盛产稻米。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对乡村的冲击,年轻人不断迁出、老龄化严重,这里已经不能“追赶”上现代发展的速度。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新潟县县政府为了振兴地方,启动了一个艺术构想的十年计划,对此,策展人北川富朗提出了这个在如今被称为“大地艺术节”的艺术振兴乡村方法。



首先提出“大地艺术节”作为一种方法的北川富朗 / 摄影:豐島望



之后二十多年,北川富朗及团队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劝说、对官员做引导,缓慢而温和地,赢得了越来越多当地民众的认同,让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举办持续至今。事实上,这个方案也是在当年对新潟县振兴的各种提案中,唯一持续下来的。



不是去追赶,某种程度上,大地艺术节是一种放慢脚步、一种“回望”——看向自然、乡村等不同于都市时间节奏的时空存在,让人们得以更多驻足、沉思。



对当地来说,也提供了人们一个“回乡的可能”。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越后妻有当地的村民与志愿者们 / 图源大地艺术祭 



许多艺术家都希望通过在这里的创作,去定义时间、空间的丰富性。如从首届艺术节开始就连续参加的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他父亲是犹太人,他的创作中有着对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深刻认识。在越后妻有,他利用农田和已经废止的校舍,创作出富有当地特色、且具有普遍性的作品。



No Man's Land(无人区)

这件作品由约九吨的旧衣服组成,起重机不断地捡起和放下衣服。这个装置反映了波尔坦斯基永恒的主题“生与死”和“记忆”。/ 摄影:Nakamura Osamu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来自不同地区创作者的作品,分别是:《Tunnel of Light》马岩松,中国;《The Black Symbol》Santiago Sierra,西班牙;《Set North for Japan (74°33’2”)》Richard Wilson,英格兰



从千禧之初,一晃25年过去。文字上轻描淡写的“一晃”,当然无法概括其团队与当地深刻的联结,但作为北川富朗对探索“美术最前沿”尝试的大地艺术节,温和理解乡村外,也有其“激烈”的一面——在历史刻度上,



它促成了全球范围内一批共建者、受众对“人类-自然-艺术”关系——无论观念还是行动上——的种种重新审视和具体变革。



其中最显著的,是作为一种有普世价值的方法,大地艺术节也在对更多地区产生影响:在日本其他乡村、中国、澳大利亚等,逐渐出现了各种以大地艺术节作为方法的乡村实践。对此北川富朗是有所共鸣、共识的,他也希望,大地艺术节可以从“专有名词变成普通名词”,触达更多的地区与人。



最初在越后妻有以外的地方使用大地艺术节名称的,是秋田县上小阿仁。「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2012」的「隔地办展」,就是在该村实现的活动。/ 图源大地艺术节官方网站


在泰国南部地区举办的“泰国甲米双年展2018”,也是大地艺术节对其他地方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事例。/ 图源大地艺术节官方网站



在创办大地艺术节的过程中,北川富朗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日本在过去的150年、或者二战后70年里实现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目前正在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每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呢。


后来,这个问题也触达了孙倩。



孙倩,瀚和文化创始人、董事长,CHINAHOUSE 華園创办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发起人、总策划



孙倩:

“这甚至改变了我的命运”



孙倩生、长于北京,后来从事艺术相关工作后,奔走的也多是各大都市。事实上,南方与乡村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那么是因怎样的契机,让孙倩得以与基于自然、乡村的大地艺术节结缘?


过去在日本工作时,孙倩第一次接触到了北川富朗及其大地艺术节。“他感动了我。那时我就觉得,这是自己想投入的工作。”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连接。



孙倩与团队在南海 / 图源孙倩  



大地艺术节的基本理念是“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由北川富朗提出),关注大地对人的馈赠和影响,因此在方法上也会更加克制人为痕迹、拥抱自然。孙倩对此深以为然。这便不难理解,为何我们在越后妻有及南海感受到的大地艺术节,都是温和、克制、小而美的,这与为了引入瞩目而做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孙倩镜头下的南海 / 摄影:孙倩



大地艺术节也改变了孙倩。这些年间,她在中国、日本走了很多村落,也去了许多不同的县域。这些行走间,逐渐积累下如何与村民、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的经验。其中充满了琐碎工作:艺术品的维护怎么做、环境被破坏怎么办、有人随地大小便怎么办……“做大地艺术节的策展人,像在做村委会、居委会的工作。”孙倩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策展团队工作中 / 图源孙倩

摄影:孙倩



对乡村的走近、亲近,让孙倩有机会了解到中国的另一面,“特别庆幸,这甚至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6年起,孙倩开始在越后妻有开展“华园”项目,推荐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这里驻留、创作作品;2019年初,孙倩团队第一次走近佛山,对南海进行调研;后来,在地方政府的邀请下,孙倩及团队让大地艺术节在中国落地,在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相继发起“艺术在浮梁”和“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佛山南海 / 摄影:孙倩

南海平沙岛,当地志愿者带来的小朋友,是一对姐妹,正在画黑板画 / 图源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在孙倩看来,南海就是一个大的宝藏,随着不断的接触,无论是当地水系、地理风貌,还是历史、人文,都能一直发现惊喜。她尤其触动于生活在南海的人。“他们有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滋生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如醒狮、龙舟等等,它们与当地日常亲密无间,兴旺、生动、蓬勃。



南海生活中的细节,是孙倩特别喜爱、珍视的。/  摄影:孙倩





王子耕:

智慧、节约、克制地做艺术


2024年11月15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直观来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是一场刻板印象里“艺术”的艺术节:没有地标式的建筑或装置、夸张的视觉符号、为了吸引目光设立的打卡点,整体而言,做得十分克制、收敛、保留。



它更多建立在对在地民俗、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转译上,把与在地紧密相关的概念,“最初的湾区”作为其永久主题,也是永远的核心,并持续着与南海地区的那场为期十年的约定——从首届开始,便确定了要在当地举办十年。



建筑师、策展人王子耕记录的南海 / 摄影:王子耕



在短期主义盛行的当下,长期主义如何不止沦为一场口号?我们也好奇,当艺术进入大地,除了激起观者观看的好奇,对参与者及当地还意味着什么?


“在我对主策展团队策展理念的理解中,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大化的利用现场已有的条件,而不是大拆大建。’”2023年夏天,王子耕第一次走进佛山南海,作为建筑师、策展人的他,曾参与过许多大型建筑、艺术类策展项目,也对剧场、电影等元素情有独钟。



“渔耕小舍——湖边的微美术馆”创作团队  / 图源王子耕



在本届艺术节中,他作为分区策展人,和参与的建筑师及艺术家一同,在西樵山下的桑基鱼塘营造了一个“渔耕小舍——湖边的微美术馆”,它靠着南海的西樵山。过去这是一座火山,一次喷发后,孕育出了珠江三角洲。



西樵山俯瞰。可以说,西樵山区域是整个珠江三角洲湾区的起始点,而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永久主题“最初的湾区”便得名于此。/ 图源南海发布



“渔耕小舍”中的作品 《井木间》(罗宇杰 、 彭斯)/ 图源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和王子耕的对话,很大程度上帮我理解了看展时有的“克制、温和”的印象。他阐述道:



“大家更希望作品能够永久保留下来,而不是在展览之后就被销毁。这或许和日本的策展理念有一脉相承之处,用比较智慧的方式,节约、节省地做艺术。”



对参与建筑师的选择上,王子耕主要关注其对在地文化、材料这两个方向的兴趣和共识。另外,也倾向选择来自不同地域的建筑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渔耕小舍”中的部分作品,依次为《垂直的自然》,徐浪、冯瑞;《南海声殿》,王灏、秦思源、史劼;《霁竹亭·水边》,范久江、薛峰;《井木间》罗宇杰、彭斯;《山海禅灯》王欣、孙玥 / 摄影:忧忧




创作的过程同样是不断迭代的。最开始的方案里,也有更大规模的一些动作、更特殊的材料。但后来团队发现,这些材料可能与当地自然、风貌并不是那么协调。因此在如今人们眼前的“渔耕小舍”中,能看到作品使用的是大量的木头、混凝土类材料,颜色也是以更低调的灰、黑为主,这些都是为了让作品跟环境有更融洽的关系。


王子耕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在驻地策展过程中,助理策展人戴彦,发现一个当地的工作人员和自己长得非常像。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的晚宴正好是戴彦的生日,晚宴上,王子耕和现场所有人一起给她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开幕晚宴上,找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 图源王子耕




本地创作者:

回乡创作,依“水”而作


与我们对话的艺术家中,有三位都与南海密切相关,其创作也都与“水”这个元素密不可分:佘海晴成长于佛山、黄河山的家乡鹤山相距展区只有短途车程、陈粉丸的日常生活正是在佛山与广州。而他们也仅是参与的当地艺术家的部分。因此,对本地青年艺术家的链接,也是本届艺术节在去年基础上、更靠近当地的一步。



陈粉丸(左)、佘海晴(中)、黄河山(右)



九江镇的河清社区紧临着河,坐船进入时,能看到沿河的房屋,及居民的各种生活形态:晾晒、做饭、洗碗、钓鱼…在参观的上岸下岸间,有两件作品藏得既深也“巧”。



何清社区依涌而建的房屋 / 摄影:张静



首先,请关注你身坐的龙舟。陈粉丸对这届艺术节上的龙舟进行了视觉上的创意。作为佛山当地代表性民俗活动,划龙舟也是团结一致的象征,这使陈粉丸联想到粤语俚语“坐埋同一条船”,意为同舟共济。



陈粉丸开展了两种龙舟的创作,结合缤纷明快的当代配色、采集本土粤语童谣作为运营龙舟行驶过程中的背景音乐,船舱内也有相关音乐歌词的文字呈现。/ ©丸工作室



在广州生活6年后,陈粉丸把工作室搬到了佛山。换个城市后,自己也换了种状态。在佛山有了一个更大工作室的她,无论创作还是心理,都变得更轻松自在。佛山当地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的表达,有龙舟、醒狮、“秋色巡游”等等活动,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她。



叠滘扒龙船 / 图源南海发布


南海醒狮 / 图源网络



陈粉丸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两届参与者,她从第一届开始,便被这里吸引,感到亲近、喜欢,“我非常尊敬孙倩老师和团队,他们做的事非常了不起。”在陈粉丸看来,艺术融入乡村,并不是一句漂亮话而已,而是策展团队在与各方经过不断磨合,及数不清的阻力和挑战后,出现的持续性的行动结果。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陈粉丸创作的龙舟细节 / ©丸工作室



对创作者而言,在村子做大地艺术这件事,也像是从“象牙塔”走进了现实。陈粉丸说,这与过去在美术馆这类场域里的创作体验截然不同。乡村是居民和生灵真实生活的地方,因而是完全“非标准”、没有既定解法,并保持持续“流动”的。这使得创作者走出了一种“事情能够被很好控制”的状态。陈粉丸分享,在创作过程中,



“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状况、问题,还能够看到在创作 背后,人与地方的关系、不同人的关系与利益等等。我会把在这里遇到的一切都视为‘新的经验’,而不是单纯积极或消极的事物”。



随着龙舟缓缓行驶,沿岸时请留心身边,观察敏锐的话,你可能会找到三处正“浮出水面”的鱼。这是黄河山的同名作品,他在当地调研时便发现了这里的居民十分热衷钓鱼,也让他想到了家乡鹤山——同样是被水包裹的地方,有着依水展开的丰富生活。



创作过程中  / 图源黄河山 



从鹤山家里坐车去南海不到一小时,“打个车就去了,很方便”,而艺术节也使得如今住在北京的黄河山有了一段回家、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在创作的过程中,黄河山提到了自己的创作让当地人十分关注的一点:“这里的居民比较注重风水,之前我本来想在一个窗户上放鱼的尾巴,他们觉得鱼的尾巴看起来像一把剑,指着对面的邻居,这样不太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矛盾。”


后来这三个点位的位置调整到了河上,有的在桥的正中,有的在两侧。黄河山把拍摄的渔获照片放大到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尺寸、打印下来,把这些图像鲜明地放置在这个生活空间中,让大家能够好好看看生活在此的鱼儿和人们。



创作过程中,作品正“浮出水面” / 摄影: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

黄河山《浮出水面》 / 摄影:岛影工作室



在佘海晴对家乡的印象里,佛山总是关于水、雨和湿漉漉的梅雨天气,据此她创作了《等雨亭》,把当地的一座亭子做成了被雨帘一样的碎钻石包裹起来的作品。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位于九江镇璜矶社区的《等雨亭》 / 图源佘海晴




投身装置艺术的佘海晴,过去的创作多是在室内进行的,这次走到璜矶社区这个相对开放的户外场合,让她有了许多有趣的发现、体验。她曾遇到一个当地老爷爷,拿起遗弃的雨滴边角料,问她能否带回家?这使她决定把边角料回收,制作成“一千个雨瓶”。这是收集了一绺碎钻石的小玻璃瓶,被撒落在南海各地,佘海晴希望大家一起感受在此地寻雨的乐趣。


回到家乡创作,佘海晴觉得熟悉又陌生:当地人的亲切、乡音让她感到归属,而在社区创作一个新的作品,又带着不断的惊喜。“这个作品在有光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策展团队有一次帮助我打光,他们走进了亭子旁边学校的篮球场里,打开里面的灯刚好能照到作品上。”



《等雨亭》屋顶细节 / 图源佘海晴


佘海晴在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时为参观者做导览





海外视角:

被迅速接纳,并与之“拥抱”


 与“本地”形成有趣呼应的,是“海外”视角——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邀请了来自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日本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5组艺术家参与。其中我们采访了来自加拿大的Caitlind R.C. Brown与Wayne Patrick Garrett,他们在烟南村的一幢烟南炮楼中创作了《月亮的眼泪》。



《月亮的眼泪》所在的烟南炮楼 / 摄影:田方方


Caitlind R.C. Brown与Wayne Patrick Garrett / ©Jirapan Nilmanee



受珠三角的启发,在创作初期,他们开始阅读一些与珍珠有关的中国神话,对鲨鱼女“哭珍珠如泪”和佛教神灵观音在救了龙王的一个儿子后、从龙王那里得到一颗光珠的故事很感兴趣,而这些故事激发了《月亮的眼泪》的创作。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攀登烟南炮楼过程中,人们将穿过一层层闪闪发光的“水”帘装置,在塔顶,有一个发光的惊喜正在等待——月亮珍珠。落下的“水”帘装置由数千个回收的眼镜片和细银链构成,反映了南海地区对水的多种表现。 / ©Jirapan Nilmanee



驻地的过程中,他们尤其惊讶于人们的热情。“我们见到了各个年龄段的人,从儿童到老年人,看我们在做什么,分享他们的意见,给我们讲故事。虽然有语言障碍,使这件事变得困难(也很幽默),但我们还是设法遇到了许多当地人——小女孩们给我们带来了糖果,一位当地妈妈带着她十几岁的儿子和我们练习说英语,人们邀请我们一起自拍。”



联动当地居民一起创作 / 摄影:张静


作品制作过程 / 摄影:张静



在艺术家的理解中,大地艺术节将艺术家和艺术品直接嵌入农村、社区,并允许一定程度的亲密感,这种方法引入了一种看待熟悉地方的方式,并邀请观众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探索一个社区。他们对此——即看到社区通过奇异而丰富多彩的干预措施发生转变——很着迷。因此去异乡创作,可以说是其最喜欢的工作方式。对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与当地的十年之约,他们认为策展团队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倾听社区的声音、支持他们的员工、尊重艺术的价值,并在公共空间为独特的艺术品腾出空间。



他们希望看到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继续做不可能的事情,看到他们与社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深厚和丰富。“持续推动自己、艺术家和南海地区,并拥抱未知,就会越来越好。”





尾声:

醒来,下一个天明

老实说,我原本对任何一场节庆、大会的“开幕仪式”都没有特别期待。然而在本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开幕上,我看到了一场让我几乎热泪盈眶的“醒狮操”《寤》。(后来同伴说她们也都看得想掉眼泪)





醒狮于明代最早在佛山南海县出现,原名为瑞狮,是民间的一种庆祝方式。鸦片战争时期,因为“瑞”字在方言中谐音“睡”,佛山人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在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策展人邀请周星夙、唐森基于本地醒狮元素,创作了第一版《醒狮操》,并邀请西樵镇民乐小学的学生们参与了首次出演。


经过一年时间,这套操已经演变成为南海区许多中小学的课间操,从小到大的孩子们,在不同时空下纷纷跳起。而在本届,醒狮操发布了2.0版本《寤》,融合进更多当代音乐元素,还拍摄了MV,由南海区艺术高级中学同学们演绎、出镜。



《寤》MV录制及拍摄合影 / 摄影:岛影工作室



在开幕上,学生们的舞动,让我不断联想到孙倩提到的南海的“精气神”。我想,这种精气神,也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温和又有力地想要表达的——在大地之上,一种生机勃勃的、“醒了”的感觉。


期待南海的这个十年。一筑一事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更多大地艺术节的故事


从日本落地中国,大地艺术节成功了吗?



漫步广东南海,去废村、老街、山野、小岛看大地艺术!






编辑

Lin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Lin

校对

豆奶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