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村及斗南花市
“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云南的鲜切花产量连续29年蝉联全国第一,全国每10支鲜花里,就有7支来自昆明斗南。
40年来,斗南村从一个种蔬粮为生的小村庄,蝶变成拥有世界第二大鲜切花交易市场的“亚洲花都”,在鲜花经济的带动下,斗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城中村更新改造的难题。
空间 SPACES
斗南森林
探访时间:2024年10月
#识城计划 #创作力
提问“斗南奇迹”
亚洲花都的围困与突围
初见斗南,一个昆明城市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城中村。道路两旁居民自建房高低不平地排列着,建筑外立面封闭杂乱,楼与楼的间距过小,街巷逼仄,常常出现“握手楼”“一线天”的景观。
斗南村鸟瞰图 / 图源斗南森林
如果将斗南看成一座城市,下午的斗南村像一座“睡城”,忙碌到深夜的青壮年还在出租屋里补觉,村子里活跃的是老人和妇女的身影,他们在各自的据点里闲聊、吃茶、跳广场舞,或是去花神庙拜拜。
不远处,花卉市场和花拍中心人头攒动,所有人都在高速运转,24小时不停歇。花商在花拍中心对着电子屏幕争分夺秒,不时低头吃几口方便面饱腹。外地游客和鲜花生意人在花市讨价还价,花农现场剪花配花,花商拿着手电筒挑花辨花,讨论今天的花市品相和全国行情。
斗南片区街景 / 图源斗南森林
斗南花卉市场、花拍交易中心 / 摄影:SIMON©ZSDC
梳理斗南村的历史,可以发现:斗南奇迹是改革开放时代下的产物,40多年来,斗南的每一次飞跃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
80年代初,农村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斗南村村民化忠义从广东引进剑兰花苗种,第一年种花收益就达到以前种菜的几十倍,带领95%的村民把自家的菜地改为花田。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次年,几位年轻的斗南花农率先在成都、广州试水;1998年,西南地区最大花卉市场落地斗南,斗南鲜花正逐渐走向全国。
2002年12月末,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2年,斗南引进了荷兰的花卉拍卖方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鲜花生意。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斗南精神,书写了斗南从小村庄蝶变成亚洲花都的奇迹。
80、90年代斗南花卉交易露天市场 / 图源网络
行进到21世纪第2个10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斗南如今拥有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的花卉拍卖中心,形成了集花卉种植、包装、交易、冷链物流为一体的标准产业链条。
平均每天300万-350万枝高品质的鲜花从斗南拍卖市场拍出,连夜发往全国各地和中东、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交易为中心,也串联起外地游客、花拍经纪人、鲜花生意人……聚集了日均过万的人流量。
然而,繁荣的表象之下危机也在并行。据相关研究表明,“2015年至今,从B2B电商到B2C电商,再到近年的直播带货,鲜花下游渠道加速碎片化,产业链玩家加速更替。”鲜花产业面临着下行的趋势。
与此同时,与全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荷兰相比,不仅在产值和科技含量上存在明显劣势,在三产的融合上也步履缓慢:新型消费商业体验的发展十分滞后,连锁品牌咖啡和茶饮尚未入驻,这里没有一家满足精致消费欲望的花店,街道两旁的餐馆、便利店和面包坊都由个体经营,离最近的大型购物中心车程都有半小时。
斗南村街景 / 摄影:SIMON©ZSDC
在大部分游客眼中,逛斗南花市像逛菜市场。“云南十八怪,鲜花论斤卖”,满天星30元一公斤,99块拿下999朵玫瑰,花种、花瓶、花束在地上随意摆放,在这里,鲜花脱离了小资和精致的标签,回归到农产品的交易属性。
反观荷兰花卉产业,以农业休闲小镇利瑟为例,小镇位于“全球花卉中心”阿姆斯特丹郊外,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仅2万余人,凭借打造主题花展、设计年度创意主题、举办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衍生文化体验活动等运营手段,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春天”。
过去,凭借政策、规模和价格的优势,斗南的花卉交易做到了全国最大、亚洲第一。然而,要在未来再现“斗南奇迹”甚至走向世界第一,如何实现“花卉+”,是斗南必须面对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
2023年,斗南所在的呈贡区找到了杨小燕和她所带领的和风文旅团队,她们如何成为斗南新时代议题的“解题者”?
无范式、不主流
非常规“斗南实践”怎么做?
在我们过去的全国观察中,从大城市到小地方,城市更新早已超越发展早期聚焦城市老旧空间改造、提升居住环境的内涵,从对土地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到后来建筑师、设计师、社区设计师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投身参与,针灸式、微更新、社区营造、社会设计等等方法逐渐显现成型。
聚焦到“城中村更新”而言,深圳、广州、厦门都是标志性的实践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大量的城中村数量,如今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城一议”“一村一议”的更新实践,摸索自身具有独一性的方法。
深圳龙岗区大芬村 / 摄影:忧忧
集美·阿尔勒“群岛计划”,厦门·大社 / 图源三影堂
当我们把视野拉回斗南,夹在斗南花市和湿地、滇池之间的斗南村,形成了一个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深度旅游环线的中间点,无论从区位还是资源上看,斗南村都具备天然的文旅优势,然而,混乱、落后的城中村空间却无法进行承接。
显然,和风文旅团队面临的斗南议题前所未有,这不是一次有范式、有经验可完整借鉴的城市更新项目,也不是单纯的商业营造。
斗南村区位示意图 / 图源斗南森林
彼时的杨小燕,身兼精品酒店品牌“既下山”云南合伙人与云南在地风物品牌“拾野风物”的创始人身份。8年前,她刚完成昆明一个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顺利交付。正是这样的经历,牵引出了一条非常规“斗南实践”的路径。
正式接下项目前,杨小燕带领团队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她们摒弃主流思维,带着问题意识走进斗南,对斗南的城市空间、花卉产业和在地生活抽丝剥茧,体察村民和商家真正的需求,从而找到了最初的着手点——
即在斗南精神的源地斗南村,以设计的手段重塑针对c端的体验场景,从产业下游补足完整的花卉产业链,从而推动花卉产业达成真正的升级。
而这只是第一步。
斗南村更新范围示意图 / 图源斗南森林
项目被命名为「斗南森林」,在杨小燕看来,斗南村混乱的空间表象之下,潜藏着的其实正是一个与花卉产业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只有构建起建筑、街道、人、产业、生态之间的有机运转方式,这片森林才能茁壮生长,呈现出绿意盎然的美好状态。
“斗南·重塑森林计划”由此推出:
从建筑更新、景观再造、社区营造、主题商业、花神节IP、花卉学院六个维度,构建起斗南村更新的“花卉+”方法论系统,形成针对产业型城中村改造的一种策略,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去实现整个城中村的空间和产业的升级。
整个计划分阶段进行,目前的三期计划中,第一期主要包含几个点状的公共空间改造更新,首先呈现了花神广场,剩余空间将在今年春节前后完成亮相;第二期将在明年聚焦节点型景观再造和花卉主题相关的内容场景营造;第三期则是后续主题商业内容的持续植入与社区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
花神广场规划示意图 / 图源斗南森林
目前的花神广场俯瞰 / 图源斗南森林
和风文旅同当地政府签了15年的合约,或许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的是魄力,但15年的投入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地培育。
在我们看来,不能以“城市更新”“商业营造”来单纯定义斗南森林,而更像是一次具有持续性的“社会设计”。
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的出版被视为“社会设计”思潮的开端,在他的观念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福祉。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社会设计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若结合城市更新领域,可以把社会设计理解为用“设计手段”来构建更好的空间和更好的社会,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
而整个“斗南·重塑森林计划”的起步和阶段目标,都回应着个体的需求、行为和体验。
可持续运营
需要“真正的参与”
据统计,斗南有3万多常住人口,其中本地居民7千人,外地人口占据了3分之2,以鲜花生意人和花拍经纪人为主。外地来的商贩租下民房的一二三层,而老村民作为房东,往往住在屋顶,商贩返聘房东在卷帘门后从事包花作业,村子里有专门卖包花原材料的店铺,还有专事运输鲜花的司机。
“当我们面临城市更新大课题时,首先要尊重斗南的复杂性,其次应关注区域整体的市场需求,具体考虑原住民和外来租户的社区生活问题,以极大的同理心去兼顾社区里每一个群体的利益诉求。”负责项目整体设计的建筑师向阳说道。
斗南村生活掠影 / 摄影:SIMON©ZSDC
斗南客厅是重塑森林计划的关键部分,建筑延续了原有的长条形布局,一端连接居民楼,另一端向花神广场延伸,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坡地景观。靠近居民楼的一侧设计了斜坡花园,居民可以步入其中享受绿色空间,另一侧逐渐抬升,与水塔相望,端头通过螺旋楼梯连接广场,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斗南村客厅效果图 / 图源斗南森林
村内留存六个公共客堂,过去主要用于举办红白喜事,后由于鲜花产业发展原住民外流失去了大部分公共性。设计团队计划将它们打造为产业客厅,通过立面绿化重构三组开满鲜花的地标性建筑,找回这些公共空间的社区功能。
杨小燕认为,
空间改造的目的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打开本地村民的视野,让他们知道原来的状态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距,只有对村子的空间和产业进行适时适当的升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引来更多蓬勃发展、面向未来的新生参与者与新鲜事物。
客堂改造参考意向 / 图源网络
商业空间效果图 / 图源斗南森林
除了空间改造提升,和风文旅还通过“事件”驱动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内容共创的形式让人人真正参与,形成斗南城市有机更新的“二次创作”。
就在12月12日,斗南森林发起了「运花斗斗车爆改设计竞赛」,面向全球征集方案。“运花斗斗车”是斗南村特有的一道风景,斗南区域的斗斗车数量已突破约18000辆,是斗南花卉产业的物流生命线。
它以一种鲜活而接地气的方式驱动着花卉产业,是小微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斗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缩影。以运花斗斗车作为设计命题,将正式开启斗南森林·社区营造的开篇。
运花斗斗车穿梭在斗南村街巷 / 图源斗南森林
运花斗斗车映射出城中村高密度居住、杂乱外观和无序交通等挑战,与斗南村未来希望打造成更有品质、更宜居宜业的美好社区形成矛盾。
当和风文旅在思考如何使得斗南森林尘土下的原生能量破土而出时,斗斗车正是一个合适的媒介,随着它的穿梭,可以让花卉产业真正“美”到村子里来。
此次设计竞赛将构建有效的社会协作框架,提升斗斗车的美学与功能设计以及独有艺术效果,将原作为产业工具的斗斗车,塑造成斗南的地方性符号和特色文化标识,同时致敬花卉产业背后默默奉献的个体。
我们看到,斗南森林所采取的有机更新路径,注重保护和改善城中村的原有特色和文化,在尊重当地产业、生活的基础上,适应新的需求,实现一种森林中的社区动态平衡。
点击竞赛海报了解更多 / 图源斗南森林
以花之名
每个人都是“传粉者”
斗南森林是一个复合型项目,既有城中村改造,又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商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旅的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项目,如何在庞杂的系统中找到核心线索?该怎么探索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作为一次具有持续性的“社会设计”,「运花斗斗车爆改设计竞赛」可以说是斗南森林项目的微缩版系统实践,而「花神节IP」则导向着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方向的理想愿景。
斗南森林通过打造《花神》剧本,构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主人公在两个世界之间穿梭,收集6种能量唤醒花神,通过一年一庆的花神节IP节事,将花、植物、自然与艺术创作多元结合,实现艺术文化内容与商业场景的联动。
今年国庆,斗南森林花神节揭开序幕,期间不仅展出了基于花主题和斗南印象的公共艺术创作,也有对以滇剧、花灯为代表的非遗展演,在市集上,还能见到农民画、菱角编织、瓦猫和剪纸等非遗手作。
当花车在斗南村内巡游时,艺术顾问Alei注意到,街道两旁的阿嬷老爷爷在花瓣雨中笑得合不拢嘴,小孩追着取材自花拍中心小货车的巨甲虫花神号,眼中闪烁出童趣的光芒。那一刻,她感受到一种围绕花所生发的精神的聚合。
今年国庆期间,斗南森林花神节启幕 / 图源斗南森林
共创艺术家小白长居大理10余年,见过洱海坝子上原汁原味的白族节庆,也参加过嬉皮旅居者和城市新移民发起的节日集会,斗南森林花神节给她带来的冲击在于,不同元素之间的共融:
当代和传统、松弛和忙碌、混乱和秩序,以极其快速、富有穿透性的方式抛掷在她眼前,这种强大的包容性既是斗南精神的写照,也展示着斗南城市更新的独特路径。
大理海豚阿德书店主理人小白,在变化又错综复杂的废墟之上,营造了一个无边际阅读空间的意境,通过文字、声音的交错叠加,引导观看的人们通往不一样的世界通道。/ 图源斗南森林
放眼全国,不乏以节事在城市更新和地方文旅中突围的案例,从早期的平遥电影节、乌镇戏剧节,到近两年的阿那亚戏剧节、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这些“城市节日”聚集起地方与远方的人们,通过文化营造反向带动新的城市更新、社区营造和商业营造,为地方注入更新鲜、更持续的生命力。
我们看到,不论是原住民、手艺人、小商户,还是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主理人、策展人......地方营造逐渐成为了一种人人可进入、可参与的反复创作。
今年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 摄影:忧忧
回看斗南森林,花神节IP正是希望能把斗南这两个字背后所有相关的人集结起来。因此,花神节启幕并未选择只在斗南森林项目场域举办,而是选择从斗南花市作为起点,系列活动辐射整个斗南片区。
斗南森林花神节巡游 / 图源斗南森林
未来,和风文旅团队还将持续开展斗南森林与人深度链接的行动。
在商业营造方面,希望能持续、长效地吸引一群同频的品牌主理人,植物香氛美学空间、植物艺术商店、植物皂、花园brunch餐厅、花器艺术中心、拾野花园民宿、花香疗愈中心……
所有品牌围绕花植进行二次创作,和当地的鲜花产业紧密结合,穷尽与花相关零售商业的可能性。
斗南森林业态规划示意图 / 图源斗南森林
斗南森林还将创立“花卉学院”,由点及面地搭建美育培训和人才孵化的平台,发挥毗邻呈贡大学城的优势,从儿童启蒙教育到农业科学到花艺美学到专业培训,为花卉产业不断输送优质的人才和内容,打造一个能留住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家园。正如杨小燕所说,
“以花之名,每个人都是「传粉者」。”
现已亮相的拾野风物昆明旗舰店 / 图源斗南森林
-
采访最后杨小燕提到,在旁人看来,和风文旅躬身入局的方法没有见过,可能是有些不知深浅,甚至有评价说是“疯了!”。
但于她和团队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坚持,不需要标准,也不需要赞美。驱使着她们这个小小的团队“为爱发电”的动力,根植于价值观的认同:
“花,拥有着自然的有规律的生命状态,百花齐放,强调各美其美的精神,你喜欢玫瑰,我喜欢康乃馨,各有各的喜好,正如艺术的表达也是多样的,这寓意着我们想要表达的朴素的观点——
“当下社会存在着强烈的二元对立与标准范式,我们希望传递一种花神精神,可以理解成一种打破二元对立的平衡,斗南森林正是一片以花之名存在着的精神空间。”
斗南村对滇戏现场 / 图源斗南森林
从10月走入斗南森林,再到后续一个月的多轮线上采访和交流,即便已经抵达过许多城市更新的现场,斗南森林却是第一个,让我们真正被一种精神层面的聚合力量所打动的个例。
在斗南森林,每一个人都是一朵很独特的花,每一个人都可以绽放自己。就像村子里许多剪花、卖花的老人,可能一开始是看中了花的经济价值,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他们对花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变成了因为爱花才去做和花相关的事,作为花卉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一环,把日常中的美好向世界撒播。
所谓的“斗南精神”,是最初第一批花农的敢为人先,也是以和风文旅团队为代表的长期主义,更是人人可参与的与花有关的无限创造。一筑一事
斗南村的寺庙,供奉着村民们信奉的各种神明,也包括花神 / 摄影:SIMON©ZSDC
斗南村生活掠影 / 摄影:SIMON©ZSDC
斗南森林「运花斗斗车爆改设计竞赛」
期待更多关注与参与!
编辑
忧忧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谢祎旻
忧忧
校对
苗淼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