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行的街道,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概念,而是一个正在发明生活的叙事场域:
骑手的换电柜、街头实验 、窗口小店、街头梦核、街道声景、城市观鸟、街头摄影......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交织在街道日常之中,街道是充满想象与生命力的有机体!
在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的“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马拉松圆桌上,每个人都提出自己对街道的观察与解法: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走地鸡团队的发起人陈菱怡认为,街道不只是通行空间,更是人们在日常中探索自由、连接情感的重要场所。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分享他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心得:我们可以从人的感官出发,更新社交场所、提升街道活力。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补充道,城市和道路要变成“街道”,不是靠规划,而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此次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以及其中的“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马拉松圆桌 / ©三联人文城市季
在他们讨论的语境中,街道是生活,是属于人的空间。这也激发了我们对“街道”的思考——如何让街道上的生活在我们眼中变得清晰?
这一简单的发问,实际在暗示我们与城市肌理发生亲密接触。或许我们不是道路规划专家,没有惊天动地的实践创作,但谁又可以说我们不是生活的发明家?只要细心观察,每个人都能对街道日常有诗意阐释。
于是,我们漫游街道进行了一场充满感受力的街道观察。七个精心挑选的观察方法,每一种都是我们向生活发起的追问,与我们一同走近那些被忽视的街道风景,触摸城市生活的隐秘。
现象 PHENOMENON
#街道学
把街道作为学问
这些“街溜子”观察到什么?
〇骑手的换电柜 〇街头实验
〇窗口小店 〇街头梦核
〇街道声景 〇城市观鸟 〇街头摄影
编辑肖肖将本篇文章中的街头事物浓缩到这幅“街道拼贴地图”中
外卖背后的“数据暴力”
#骑手的换电柜
线索人
· 蔡师傅(蔡卓毅)
外卖骑手
成都过载喜剧单口喜剧演员
·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著有《日常的深处》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掀”垃圾盖的人
#街头实验 #Mapping
线索人
· 何志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Mapping 工作坊创始人
扉美术馆馆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小店隐没墙中
#窗口小店 #社区经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街头是我做梦的素材
#技术性怀旧 #街道梦核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用耳朵认识街道
#城市声景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街道上空的自然
#城市观鸟
线索人
· 甜点
一个用画画和观察自然复健的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路上观察与创作
#街头摄影 #城市漫游
线索人
· 闫家成
纪实摄影师
· Michael Wolf
德国 纪实摄影师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街道漫游工具包
如果这些文字已经点燃了你对街道的好奇,但又不知从何开始观察,编辑部特别为你准备了一份“街道漫游工具包”。这份指南将为你提供独特的道具提示和观察视角,帮助你迈出探索街道生活的第一步。
路上观察学入门
在日本,一名叫今和次郎(Kon Wajiro)的画家及建筑师尝试着“考现学”(Modernology)的实践。从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后,他以科学的角度并用最精准的方式记录日本现代化后的城市发展、国民生活的变迁、风俗的兴起与遗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今和次郎从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姿势,到街道上人的穿搭,甚至到廉价饭堂餐具的裂痕,他都统统在笔记本上描绘下来。/ 图源网络
受考现学的启发,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建筑历史家藤森照信与插画家南伸坊在1986年成立了“路上观察学会”,并同年写下《路上观察学入门》这一本书。
书里记录了林丈二这位以观察“井盖”而闻名的路上观察学之神。此外,他还观察狗大便、嵌入鞋底的砂石、砖墙上的小洞等各式各样的细节,并在观察中记录:“我观察狗走路的样子,有点难为情,当右撇子的狗在路左侧边走边小便时,还会朝后望一下”这样无厘头的话,并手绘出极其工整的观察学笔记。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他还记录放屁的频率和声音,观察洗手台的水流漩涡,记录饭店的楼梯究竟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记录冰棍上印着的字样等等 / 图源网络
散步练习
散步是一种敏锐力的练习,知识的匮乏及感受力的贫乏必定会束缚观察者的眼睛,好奇心 x 灵感买家俱乐部“卡片机杼”一起出版的《散步练习》卡片,鼓励人们在“真实世界”开始观察,恢复觉知。
图源网络
在Chapter a的部分,卡片会给我们一些有趣的提示,“跟着影子走”“收集亮晶晶”带大家打开散步的灵感;Chapter b带我们深入城市角落,观察人的生活轨迹,在重新走进他人的同时,辨认自己;至于Chapter c不妨自己来揭开卡片。
公共生活研究方法
扬盖尔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先驱,《公共生活研究方法》便是他公共生活研究的工具箱,其中收录了研究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实用方法:现场计数法、地图标记法、轨迹记录法、跟踪记录法、探寻痕迹法、影像记录法等。
40年前,扬盖尔就走上街道,观察和记录人与公共空间互动,因为那时的建筑系几乎不教授关于人的知识,40年后他依然坚持这套方法 / 图源网络
景观设计师认为人们会沿着设计的直角绕路,但通过轨迹记录法(tracing),仅仅30分钟,就可以从图画中看出人们的行为模式。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最短的那条路,并且直接穿过路线中的阶梯,也有一些人选择绕着台阶走,而这些人基本都推着婴儿车或是骑自行车。
轨迹记录
到了夜晚,路人的行动轨迹又发生变化,几乎没人再走广场中间的路,因为那里没有照明,而绕着广场周围则有明亮的路灯。/ 图源网络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的100 个词条对应16个具体的生活领域——生态、居住出行、餐饮、购物、养老等。
2024年,三联人文城市团队建立了一个以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和需求为核心的人文城市评价体系,邀请到对于人文城市有思考力和行动力的 50 位共创人,发掘出100个具体可感的城市案例,并提炼出100个符合人文特质的词条,汇集成这本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当然,“100个”只是起点,只是一座理想人文城市的入口。三联人文城市邀请你一起来搭建,在“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小程序上,留下你的专属案例。为我们的城市,想想新办法,打开新思路。
扫码进入《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光谱词典小程序
-
期待“街道拼贴地图”与“街道漫游工具包”能够激发你对街道的热情与好奇,去探索更多街道学的相关话题——“生活可能性”的场域。
但“街道”也仅仅是生活场所的一个面向,从第一届三联城市人文季“跨越边界”探讨如何构建和管理公共空间,到现在“发明生活”挖掘城市人文特质。三联城市人文季也让我们看到街道之外的议题:“游牧时代,为什么还需要社区?”“超越经验,被互联网塑造的Z世代”“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生活的城市,怎样才能更长寿?”......
马拉松圆桌及当代剧场演出现场 / ©三联城市人文季
在成都,本届三联城市人文季通过从地铁到小店、从论坛到展览一系列活动,让城市中的个体生活重新被看见,同时激发更多人点亮属于自己的生活灵光。(延伸阅读:《你生活的灵光,就是我们城市的解药》)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主题展览 / ©三联城市人文季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在成都东郊记忆地铁站,一场给城市 “+1㎡” 的展览吸引了许多刚走下地铁的路人 / ©三联城市人文季
今年的三联人文城市季与成都11家在地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 “朋友们的串门计划” 互动活动,邀请成都的居民走出家门,探索城市每个角落。而在 “跳海”还有一场名为 “想想办法吧” 的故事开放麦,汇聚了这座城市中普通人的不普通 “办法” / ©三联城市人文季
未来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持续关注这些街头议题,并尝试分享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解法,让我们一起窥见城市/生活运转的奇妙逻辑。
🎁
互动福利
在文末留言聊一聊
“关于街道,你有哪些有意思的
观察对象、案例或角度”
或“分享一条你觉得
有意思的街道,不限地域。”
留言不少于20字,
我们将结合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
选出 10 位读者
各赠送: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词典》 一份
了解城市的100个怎么办?
开奖时间:12月31日 15:00
*点击下方图文,阅读更多专题观察:
到底什么是“一人式”?
编辑
肖肖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肖肖 田园
苗淼
校对
小甜猫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