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街道作为学问,这些“街溜子”观察到什么?

乐活   2024-12-24 19:16   四川  


每天穿行的街道,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概念,而是一个正在发明生活的叙事场域:


骑手的换电柜、街头实验 、窗口小店、街头梦核、街道声景、城市观鸟、街头摄影......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交织在街道日常之中,街道是充满想象与生命力的有机体!




在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的“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马拉松圆桌上,每个人都提出自己对街道的观察与解法: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走地鸡团队的发起人陈菱怡认为,街道不只是通行空间,更是人们在日常中探索自由、连接情感的重要场所。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分享他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心得:我们可以从人的感官出发,更新社交场所、提升街道活力。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补充道,城市和道路要变成“街道”,不是靠规划,而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此次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以及其中的“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马拉松圆桌 / ©三联人文城市季



在他们讨论的语境中,街道是生活,是属于人的空间。这也激发了我们对“街道”的思考——如何让街道上的生活在我们眼中变得清晰?


这一简单的发问,实际在暗示我们与城市肌理发生亲密接触。或许我们不是道路规划专家,没有惊天动地的实践创作,但谁又可以说我们不是生活的发明家?只要细心观察,每个人都能对街道日常有诗意阐释。


于是,我们漫游街道进行了一场充满感受力的街道观察。七个精心挑选的观察方法,每一种都是我们向生活发起的追问,与我们一同走近那些被忽视的街道风景,触摸城市生活的隐秘。



现象 PHENOMENON

#街道学



 把街道作为学问 

 这些“街溜子”观察到什么?


〇骑手的换电柜  〇街头实验

〇窗口小店  〇街头梦核

〇街道声景  〇城市观鸟 〇街头摄影


编辑肖肖将本篇文章中的街头事物浓缩到这幅“街道拼贴地图”中




外卖背后的“数据暴力”

#骑手的换电柜


线索人

· 蔡师傅(蔡卓毅)

外卖骑手

成都过载喜剧单口喜剧演员

·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著有《日常的深处》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街道上的换电柜

我隐约感觉它和生活有微妙的联系

用不到它的我,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此,邀请到蔡师傅和王小伟老师

让外卖工作经验与技术哲学观点之间产生一次对谈

试看我们的现代社会

技术与生活如何交织?





    蔡师傅(蔡卓毅)


确实,普通人不太会关注到换电柜,因为家庭电瓶车使用换电柜,不具性价比。上下班通勤、买菜的路程用不了太多电,小区停车棚接线充电,每月只需30-50元。


图源网络


而即使有外卖平台的优惠补贴,但我每月固定在换电柜上的费用还是有300元,所以基本上家庭电瓶车还是以常规充电为主。换电柜更多被作业车使用,比如外卖、闪送以及房产中介人群。






王小伟   



换电柜服务定位非常精准,就是给外卖骑手群体使用。所以,你就很难注意到它,甚至看见了,你也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偶尔在街道上遇见的小型换电柜,一般两件柜子,一个柜子配备6个电瓶,其实是作为两个外卖骑手聚点间的补充投放。





换电柜使用流程 / 图源网络





    蔡师傅(蔡卓毅)


骑手聚点,通常指的是堂食生意较差的商圈、务工人员居住的老小区、修车行等地。因为这些地段铺租便宜且又是骑手必经路线,所以会在铺子里靠墙铺满大型换电柜。这些换电聚点会比街边换电柜体量更大,可更换电瓶数也更多。


图源网络





王小伟   



这里换电柜的投放逻辑,除了考虑商业投放成本外,也得到大数据的支持。在没有换电柜时,外卖平台也会记录骑手们的路线数据,等到骑手的点位信息逐渐趋于均衡,再依据这些数据进行优化,与换电企业合作,配备该区域的换电柜数量及密度。


某换电平台在杭州的分布 / 图源网络


据了解,现在换电平台已经可以做到对每块电池实时监测,无论是在柜中还是在行驶中。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光可以降本增效,后续可以获取更多收益。








    蔡师傅(蔡卓毅)


我一天最多的跑单量在72单左右,充电车最大质量为55kg,这限制了铅酸电池容量,最远只能跑50-60km。一上午就能耗光电量,但这只完成了总单量的40%。过去,骑手有自己的续航方式:突发没电,可以去修车行那里有2元快充;另一种就是改装或更换成更大容量的电池,有极高的爆燃风险。


图源网络


所以,换电柜解决的是续航以及安全问题,省去了充电等待的4-5小时,如果时薪30块钱,就多挣了150。这就保证了骑手的工作效率以及有更多收入。



但换电柜统一使用锂电池且限制电容量后,唯一弊端就是不够快,最高车速无法超过25km/h,在赶配送或偏远路段时,速度就不够用,还是会用充电车。





王小伟   



但我听上去,换电柜不光在给车续航,也在给你的工作时长续航。原来没有换电的时候,电量耗尽会强制让你休息,现在换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强度,拉长了劳动时间。


以前经常听说骑手特别忙的时候,可能一天就睡几个小时。换电技术的发展不知道会不会“助力”骑手的不辞劳苦。现在我们对外卖行业的顾虑与担忧,由于骑手自我感受、个体生命无法数据化,唯一被算法机器视为重要的是“效率”。这种数字技术对人的忽略,我们把它叫作“数据暴力”


图源网络


另外,我理解的骑手劳动所得,应该是要超过从A点到B点的配送费本身。就像前面提及的骑手在配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却被平台免费拿走,却对骑手们的数字“剩余劳动价值”闭口不言。






对于街道上这些换电柜

你们认为未来还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呢?





    蔡师傅(蔡卓毅)


我觉得换电柜对职业骑手影响较大,但未来不好说。换电柜的受众比较垂直,同时操作体验不复杂,已经没有太多优化空间了。





王小伟   



我大胆设想未来五年会有巨大变化,不是说换电柜技术,而是配送机制。


未来可能会是无人车在街道上配送因为按照“效率”原则,人力完成运输全过程会成为奢侈的事。


未来可能是无人车配送到定点“外卖柜”,就像现在一样自己拿取;也有可能是无人车配送到区域负责人,让负责人完成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掀”垃圾盖的人

 #街头实验 #Mapping 


线索人

· 何志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Mapping 工作坊创始人

扉美术馆馆长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这是路过的奶奶丢给何志森的话,何志森只是尴尬地笑了笑,便继续做着手头的事——拆垃圾桶的盖子,用消毒液清洁每一个桶盖,并标注"已消毒"。


图源网络


何志森已经在广州珠江四五公里长的河岸线晨跑过无数次,他的目光总停留在沿路整齐排列的300多个垃圾桶上。这些垃圾桶空空如也,人们却习惯性地将垃圾扔进江中。


图源网络


更令他在意的是即便有凉亭,偶尔出现的老人家仍带着小板凳,挑选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坐下,显示出原有设计的局限性。


“拆垃圾盖”行动的一周后,那些被卸下的桶盖有了新的用途:有人将它们当座椅,有人当牌桌,有人靠着休息。老人们三五成群,在桶盖周围形成了自发的“兴趣小组”。


拆垃圾桶盖的实验,表面上为老人提供了社交空间,但更深层次上,这是一场关于空间权利置换的叙事 / 图源网络


好景不长,一张罚单,一个告示,宣告这场即兴的社区实验即将结束。但那些早已建立的友谊和默契,不会因为一纸公告而轻易断裂,老人们开始搬来家中不用的旧桌椅,甚至有力气大的直接搬动路边的石墩,沿江步道每天依旧热闹。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隐形影响:旧桌椅和热闹的活动是否影响了原有的河岸体验?改造后的垃圾桶是否会带来卫生问题?这些细节提醒我们,空间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需求,而不仅是满足某一方的愿望。/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在此前的《何志森到底是做什么的?》文章中,我们也曾介绍过何志森还做过许多叫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跟踪”盲人、外卖小贩等等,他称这种跟踪为“Mapping”,即通过在场地内的连续观察,再发现空间中离散元素之间的隐藏关系。


在 2016 年开展的 “超级平凡” mapping 工作坊里,何志森与学生在广州龙洞村跟踪一位盲人两周,试图理解盲人是如何在城中村识别路线和方向的。/  ©何志森


如在村庄和大学间送盒饭的小贩的5天里,何志森了解到围墙对边缘劳动者来说并不是围挡,而是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尊严的保护屏障。如果没有围墙,小贩生意就会暴露,到时他们们不得不申请营业执照,找正规店面,交更多他们承担不起的费用。


围墙两边无处不在的交易 / ©何志森


因此,Mapping不单是跟踪观察,还是对“特定问题”有意识地投注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设计问题、也有可能是尖锐的社会议题,但归根到底是何志森对“空间活力”的追寻。


“空间活力”存在于物理的空间,也在社会与政治的空间之中。何志森的实验挑战了“正常”空间的既定规则,将被压抑的日常重新带回公共领域,从而激发空间活力。然而,这种重构也是脆弱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善意、社区的默契,以及对差异的接纳。


图源网络







小店隐没墙中

#窗口小店 #社区经济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记忆中,我们踮起脚尖,趴在楼道小卖部的窗口,只需轻声呼喊,老板便会将心仪的零食递到面前。那时的窗口,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空间,更是连接内外、满足渴望的神奇通道。


phi创作《北京超无聊》系列,其中他记录了在胡同里还开着的窗口超市  / ©phi


如今漫步街头,窗口依然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越来越多的街头小店将自己的空间浓缩在一扇窗内,短暂的一瞥间,琳琅满目的商品跃然眼前。这些窗口似乎永恒不变:店主始终守候其间,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心感。偶尔驻足的一次购买,便会慢慢成为常客,甚至朋友。这种未经商业包装过的“熟人社交场”,在匆忙的大城市中提供了一丝温暖,缓解了城市生活中的孤独与陌生。


图源网络


而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中,“窗口”可以是个人创造与管理规划博弈后的产物。在河南郑州某社区的“住改商”整治过程中,执法者把房屋产权为“住宅”的临街商户的门恢复成窗户。但不少在此做了十多年生意的商户,坚持隔着窗户继续“凑合”做生意。


孟欣蕊在论文《“住改商”整治下的抉择》中提及河南郑州某社区“窗口小店”的坚持经营。


原本醒目店铺招牌在改造中均被拆掉,商户立刻定做红色条幅暂时充当简易门面,招揽顾客,更有商户搭起梯子,让顾客进入“窗口”。


无独有偶,上海长宁区定西路一家十多平方米的成衣店,也因为房屋产权不能破墙设门经营,老板设立临时小梯,顾客爬窗进入,这种进店方式不仅为顾客提供全新的购物体验,也在无形中成为醒目的招牌。


图源网络


而“窗口”不仅可以是空间反抗,也可以是艺术点亮社区街道的载体。2021年,艺术家杨淞在上海法华镇路的社区白墙上安装金色画框,将一家普通五金店转变为街头“油画”,店主也因此成为社区风景的一部分。


《小姜五金 GALLERY》  / ©艺术家杨淞


近年来,街头的窗口小店越发丰富多彩。从Manner Coffee南阳路首店开始,上海多了無窮咖啡,猩猩吃香蕉、Lily Flower House......而北京也充满了“窗口”,如Creeper Coffee 、小时光咖啡馆、力满满精品咖啡 、汉饱隔等。


图源网络


在城市肌理中,“窗口”不仅单纯是商业空间,还是社区经济活力的缩影。这些看似零散的小店,实际上构成了城市经济最基础却最有韧性的底层网络。它们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大街小巷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或许我们的街道需要这些不起眼的窗口——灵活、韧性强、去中心化,它们静静地凝视着街道,在瞬息万变中保持生机。


图源小红书博主







街头是我做梦的素材

#技术性怀旧 #街道梦核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你有没有想过

街头不起眼的元素

也可以成为艺术再创作的素材?


©黄河山


我们曾报道过《黄河山的“中华塑料朋克虚拟城市”,你梦见过!》。90后县城青年黄河山,青少年时的他无数次穿过县城中心的道路,昏黄的路灯好似经常犯困垂下的眼皮,拥挤的步道能够看见一些沾着水渍的脚印。夏天的城中心,满地的青蛙在夹杂着土腥味的地板上呱呱跳。


这些旧日街道给了他启发,他将照片影像中所记录的建筑、元素、物件摘取出来,通过PS拼贴到一起,构成了名为《秃力城》的作品。


上:黄河山的家乡广东鹤山。下:黄河山的作品《秃力城》  / ©黄河山


和黄河山一样,在网络平台上,不少人采用“梦核”的视角和方法,在街道上创作。


大象滑梯、水泥蘑菇、蓝绿色玻璃和老式喷泉,这些本以为会渐渐褪色,黯然遭到拆除的“怀旧经典”,却在照片、手绘和视频中表现出童年的梦幻与模糊,以”中式梦核“之名重获新生。攀上大象滑梯,体验日常中一次轻微的失重,我们仿佛离开了现实,来到了本不可触及之地——过去。


梦核(Dreamcore)是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视觉,表现梦境的模糊、迷离、非理性与超现实感。当“梦核”迁徙到中文语境之下,应用在携带集体记忆的旧日装置上,其“怀旧”的含义逐步凸显。  / ©黄河山


十几年前,政府在街上修建大象滑梯、水泥蘑菇、动物马赛克,是为了娱乐或丰容。如今,这些装置的拥趸,走上街头再创作,既是对某个特定审美意趣的热衷,也有对童年和家乡的留念,更是对“老朋友”的保护。


不同地方的人会为大象滑梯取不同的名字,川渝地区会叫做大象“梭梭板“,广东地区则叫做大笨象。和当代的街道风貌相比,它们显得有点不协调,因此逐渐成为了创作梦中场景的良好介质。/ ©伤心招待所老板


在这些“街头梦核”作品中,有的人采用了纪实风格的图鉴形式,展露装置的斑驳、刻痕与青苔;有的人刻意复现过时媒介的技术缺陷和生产痕迹,如胶片颗粒、划痕和褪化的色彩;有的人则在文字中运用人称转换,“你终于醒了,现在是2008年的午后”,这样观者可以更好地代入童年记忆。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摄影师伤心招待所老板拍摄了广州以及其他地区的大象滑梯,蘑菇屋以及马赛克动物们 / ©伤心招待所老板


蓝绿色玻璃、几何图案造型、白瓷砖拼接外立面、圆弧型边角、旋转楼梯.......这些都是千禧年街边建筑的典型特征。这种特色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受限,如因不成熟的玻璃镀膜工艺而产生的蓝、绿色玻璃;一方面也是时代精神的映射:对科技的向往和对未来大胆的张望。


在小红书上,“铁合西街东”用一年多的时间去了20个省份100座城市,专门拍摄街头带有千禧梦核感的城市建筑。小时候,他曾专门去市中心仰望摩天大楼,在他看来,那些建筑承载了当时人们的憧憬。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铁合西街东专门用拍摄街头带有千禧梦核感的城市建筑。他说,“这些建筑曾承载我们的希望和憧憬,如今却在更高的玻璃幕大厦衬托下逐渐黯然,我不愿意让它们就此消失,所以决定将更多建筑记录下来。”  / ©铁合西街东


在本应井然的街道上,鱼缸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只等观察者向内坠入异世界;在电影《热带鱼》《鱼之子》等文艺作品中,鱼类也往往成为梦幻与童真的隐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金鱼作为元素进行“街头梦核”的创作呢?


《热带鱼》剧照 / 图源网络


某个夜晚,“蓝点点”拍摄了成都玉林街区的金鱼,这个鱼缸是附近的住户自发放在这里的,却无意成为了街道观察的独特对象。空中悬浮的金鱼也唤起了我小时候在花鸟鱼一条街的回忆,幽暗的水色与彩色灯光交织,水泡咕嘟咕嘟作响,如果你和我一样有一个爱养乌龟和热带鱼的老爸,便不会对这种场景感到陌生;


蓝点点在成都街边拍摄的金鱼 / ©蓝点点


对于90、00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儿时曾居住、途径和上学的街道似乎象征了一种既梦幻又安全的母体。当下,在街道上重新记录它们,既可以解读为对童年的乡愁,也可以是借昔日元素,重构心中的乌托邦,如哲学家本雅明所说,“过去带着时间的索引,把过去指向救赎”;


©伤心招待所老板


除了“梦核”之外,街头涂鸦、街头表演等也可以成为街道“再创作”的方法,在街道上漫游,你有什么独特的创作论呢?







用耳朵认识街道

#城市声景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炎热夏日夜晚篮球场的气氛。主要记录了一些人打篮球的声音,蝉的鸣叫声,还有一些路人的声音。起初以为行人会干扰声音,但这也构成了街道氛围。  / 音源网络



声音,即使总是藏在“背景”里,依然为居民提供着异常丰富的城市信息,并通过它,我们也能清晰感知到自身的存在。如果有一天,街道上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我想,起初人们可能会因为“噪音”的消失而感到开心——那些吵吵闹闹的吆喝声、酒楼传来的歌舞声、汽车的喇叭声,都不复存在,耳根总算清静了。



然而,这种短暂的宁静很快就会变成一种令人不安的沉寂。这种清静也意味着“生活的声音”一并消失了:环卫工人扫帚“唰唰”的声响、店铺里传来的“支付宝到账XX元”、春节街头循环播放的刘德华“恭喜发财”——这些熟悉的音调消散后,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死寂与孤独。没有了声音的城市街道,好像突然变哑了,无法再向人们诉说“这是什么地方”或者“这里在发生什么”。


摄影:Simon©ZSDC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还有眼睛,照样可以通过视觉捕捉城市街道的信息。”然而,城市作为一个“景观社会”,其视觉特征往往是固定的:钢筋水泥堆砌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斑斓夺目的灯火辉煌,这些看似独特的城市符号,却又是最容易被复制的,甚至连城市的个性也变得千篇一律。


而声音,恰恰是连城市规划者都容易忽略的部分,却又难以被复刻,它犹如一座城市的“声纹”。比如,每个城市红绿灯的提示音都不尽相同:


香港是富有节奏感的“嗒嗒嗒”


东京是清脆的“啾啾啾”


而一些地方是悠长的“嘟嘟嘟”

或清脆的“叮叮叮”


……



用于视障行人的听觉交通信号灯和交通噪声  / 音源网络


而在喧闹流动的城市中,由于视障者对声音敏感度高于常人,这些高分贝音效反而是他们不能忍受的。曾在台湾大学开设音乐社会学课程的李明璁,他希望把视障者的处境与公共环境设计连结起来。


2015 年,在他和景观学者郭琼莹、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者袁永兴、声音艺术家吴灿政等人的共同推动下,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与捷运公司开始了“台北声音地景计划”。捷运局首先重新设计了刷卡匣门的音效声,把原本“哔哔”的机械音效改成钢琴的音色。


小巨蛋站音乐节奏雀跃,充满了对活动和赛事的期待感;而中正纪念堂站的声景用电子编曲的基底融入中式音色,呼应了中正纪念堂既有历史古典,又具现代感的人文风貌;东门站的音乐,欢乐又传统,符合这里美食集市的特点。 / ©台北声音地景计划


在音景计划的推动下,捷运里的声音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的,而是成为文化再现的媒介。人们透过声音,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受不同空间的情绪、故事和记忆。


意识到声音是个被忽略的城市记忆载体的,不仅仅只有台北。


2020 年年底,苏州寒山美术馆发起了以 “地方音景” 为主题的工作坊,对苏州声音展开了田野调查,收录城市的声音遗产,例如评弹、口技等民间有声艺术,方言俚语的语音,日常生活环境音场,尤其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和当代新出现的音场。


田野调查 / ©寒山美术馆


音乐人类学学者金佐宁提到,她在山塘街田野调查时,一边听到园区的喇叭劝吁大家戴好口罩,桥对岸又传来电子设备演绎的昆曲声。人们可以在这种距离下听到昆曲,背后是科技、设备和文化的诸多变化。而青年新媒体艺术家陈刚,则是注意到 “巷陌” 隐于快节奏城市的空间特质,当人们走进窄窄的巷道,外界的喧闹似乎就被阻隔,日常生活的节奏也慢下来。


工作坊现场 / ©寒山美术馆


最终,工作坊借助 18 个定向音箱完成了作品《 The Sound All (e) y 》,将收集到的巷内日常生活的音源混编成曲,利用声音划分空间,重塑了一个想象的巷子。



The Sound All (e) y 现场音源。编曲 | 毛雅丹


这些声音细节通过不同的强度、节奏和韵律,为城市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听觉印记,以一种无形而又真实的方式包裹住城市与居民,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街道。








街道上空的自然

#城市观鸟


线索人

· 甜点

一个用画画和观察自然复健的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深圳湾离人很近的反嘴鹬,深圳湾人和鸟的画面,总让人觉得幸福 / 图源观鸟学堂


城市街头有嘈杂的车流、面目匆匆的行人,其它生物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对一位在城市中观鸟的观察者来说,搜寻鸟类的踪迹让街道变得生动有趣,且值得探索。


甜点从小就喜欢观察街上的动物,从蚂蚁到鸟儿,都是她好奇的对象。但在她过去的生活里,没有同龄人能一起分享这个隐秘的小爱好。来到成都后,她进入了一个本地观鸟群,从此加入鸟门,闲暇时间就背着望远镜上街游荡。


甜点和她的手绘自然笔记 / ©甜点


观鸟让甜点从一个「室内人」变成了一个「城市漫游者」。「我其实是一个很被动的人,只在家附近活动,很少主动离开自己生活的区域,对走街串巷也没有兴趣」,甜点说,观鸟扩大了她的活动范围,促使她去探索了很多平时不会去的区域。


「在路上走走停停,寻找小鸟,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走三四个小时都不会觉得累。」街道对于她的意义变了,从前街道只是通行空间或者目的地,但现在城市街道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鸟类地图。她会去西郊河、九眼桥看小白鹭和夜鹭,去植物园寻找叉尾太阳鸟,而想看黑水鸡和棕腹大仙鶲时则会选择去浣花溪蹲守。


浣花溪和成华公园的夜鹭 、西郊河的小白鹭 / ©甜点


随着观察范围扩大,甜点逐渐意识到,鸟类活动和街道的设计息息相关。那些鸟类活跃的街区往往有共同的特点:绿化被维护得比较好,较少被干预,树木能自由生长。「玉林那种修剪好的、有形状的树,其实不太能吸引到鸟」。同样的,交通安静的街道或拥有自然水体的区域,不仅适合鸟类,也吸引了昆虫和其它小型生物。


©甜点


观鸟是一张进入自然的门票, 对自然好奇还不知道怎么观察的你,不妨可以阅读《年轻人,你入“鸟门”了吗?》。就能像甜点一样,进一步观察街道上的其它生物。家门口的草地看似平静,其实蕴藏生机,只要翻开3厘米深的土,就能看见一大堆昆虫在眼皮底下活动。


开花植物的生长时节和形态都和传粉者息息相关,依靠鸟类传粉的植物花朵(鸟媒花)往往是艳丽的红色,这是为了提高授粉效率——小鸟眼睛有红光受体,因此红色的花更能吸引鸟类拜访;花丛中的蜜蜂后腿上都附着一块小小的黄色膏状物,那是蜜蜂储存花蜜的花粉篮(pollen basket);公园水塘边常常看见两只蜻蜓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心形,看似浪漫,实则是一种惊悚的交配行为:雄性蜻蜓的攫握器配备尖刺,交尾时会直接刺进雌蜓头部,避免雌蜓逃脱。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依次为:蜜蜂后腿上像咸蛋黄的储蜜囊、永陵公园水塘边的晓褐蜓、叶螨寄生造成的虫瘿、正在交尾的豆娘和蜻蜓、草丛中的蘑菇、邻居种在路边花坛里的辣椒  / ©甜点 ©田园


蜻蜓和豆娘原来是不同的两种昆虫,同属蜻蜓目,可以通过眼睛和翅膀来辨别 / ©台北市立动物园《蜻豆初开时》特展


基于自然观察,人类更加关注到城市环境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以改善城市设计。现在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鸟类友好建筑,会透过在玻璃上粘贴点状图案来减少鸟撞。


日本新干线的总工程师中津英治作为观鸟爱好者,从自然中获得启发,解决了新干线对沿线居民的噪音干扰问题。他观察到翠鸟在捕猎时会划破空气潜入水下,但几乎不产生任何水花,于是模仿翠鸟又长又窄的尖嘴重新设计了列车形状,重新设计后的子弹头列车不仅解决了噪音问题,还比从前更快,而且减少了15%的能耗。


图源网络


街道不只是通行的空间,它也是一个隐藏的生态剧场。透过观察,我们能发现那些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里的非人类居民——从鸟儿到荒地里的草地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紧密交织的关系。


换一种观看方式——蹲下来或者抬起头,我们不仅能重新发现街道的活力,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还能借助这些生物,思考如何打造更宜人的城市空间。







路上观察与创作

#街头摄影 #城市漫游


线索人

· 闫家成

纪实摄影师

· Michael Wolf

德国 纪实摄影师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闫家成


人类学提出了「非地方」(non-place) 这样一个概念,用来形容那些短暂的、临时的、过渡的空间—— 在这种空间里,人没有归属感,人与空间及其中的人无法建立联系。被工具化到极致的街道,就是这样的「非地方」,人只是其中的过客,无法与周围建立任何关系。这种与街道的割裂,加剧了现代性的孤独与空虚。而抵抗孤独这种城市病的方式,或许是重新活在街道上,把街道变成生活的「地方」(place)。


有意识地观察街道,恢复对日常的感知,是建立地方感的开始。


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在 Ariadne 里描述一个偏远郊区:干涸的河床边矗立着数十栋高大的灰色建筑,每栋楼外面都有几千个矩形窗户,这些建筑像巨大的灰色混凝土悬崖。「这里没有鸟,没有苍蝇,也没有蚱蜢」,人们住在这些地方,就像幽灵一样,感到孤独、绝望。


《密度建筑》

密度建筑系列里,香港极度密集的巨型住宅被压缩成不断重复的平面图案,让人想起被困在这些高大冰冷的盒子后面的人。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生活处境。/ ©Michael Wolf


闫家成曾经住过相似的郊区,小区门口就是土堆,偏远得连外卖都点不到。但闫家成还是经常背着相机出门散步。个体或许没有办法迅速改变建成环境,但我们也有一些日常就能做的微小实践,比如走出门去了解所身处的空间。


距离广州市中心50公里,整个住宅区被国道、河流和大片香蕉田包围,人们无处可去 / ©闫家成

《城郊之夜》

晚上人们不知道去哪,就在一条河边散步,这里成了社区的公共场所,人们喜欢在这里运动,遛狗,放烟花,有时候还会烧纸。/ ©闫家成


人对空间的关注和解读,赋予街道意义。看起来贫瘠荒凉的「睡城」,也有人在努力生活,街道成了生活发生的地方。中国还有无数个这样的郊区,它们是城市化过程中被边缘的角落。但当你开始关注它,开始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个地方就不再面目模糊,它对你来说有了意义。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围观看跳交际舞的人们》,有意识地观察以及对人群的好奇,让普通的街道也变得有趣 / ©闫家成


吴尔夫(Michael Wolf)是另一位对城市街巷兴致勃勃的摄影师,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候都在拍摄香港。他的镜头里既有超大尺寸的城市建筑,也有街道上及其微小世俗的日常之物。


街道的细节在观察中开始浮现 / ©Michael Wolf Estate

《hong kong break》躲在后巷休息的市民 / ©Michael Wolf Estate 


观察让「看不见」变成「看见」。我们平时走过街巷,可能完全注意不到有一个人在那里。但当停下来观察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身体都被建筑物遮掉一部分,他们似乎在掩藏自己,他们蜷缩在地上,在抽烟。于是你开始思考:他们是谁?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为什么要坐在地上抽烟?你的联想可能是,这是一个休息的人,躲在工作场所的后巷里抽一支烟,这支烟就是他在高强度工作节奏里的一个短暂的喘息空间。灰扑扑的街道和其中的普通人不再面目模糊,它们成了充满故事的场所。即便是最冷漠的都市丛林,也藏着勃勃生机。


在开始观察的这一刻,我们真正生活在街道上。街道不再只是通行的工具,感官被拉回身体所在的空间。


我们都想要「附近」,都想摆脱孤独和无意义,但躲进虚拟世界并不能真正帮助现代人摆脱分离和孤立,或许只有尝试真正生活在此时此地,才能跟周围建立真正的联系。







街道漫游工具包


如果这些文字已经点燃了你对街道的好奇,但又不知从何开始观察,编辑部特别为你准备了一份“街道漫游工具包”。这份指南将为你提供独特的道具提示和观察视角,帮助你迈出探索街道生活的第一步。




路上观察学入门




在日本,一名叫今和次郎(Kon Wajiro)的画家及建筑师尝试着“考现学”(Modernology)的实践。从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后,他以科学的角度并用最精准的方式记录日本现代化后的城市发展、国民生活的变迁、风俗的兴起与遗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今和次郎从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姿势,到街道上人的穿搭,甚至到廉价饭堂餐具的裂痕,他都统统在笔记本上描绘下来。/ 图源网络


受考现学的启发,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建筑历史家藤森照信与插画家南伸坊在1986年成立了“路上观察学会”,并同年写下《路上观察学入门》这一本书。


书里记录了林丈二这位以观察“井盖”而闻名的路上观察学之神。此外,他还观察狗大便、嵌入鞋底的砂石、砖墙上的小洞等各式各样的细节,并在观察中记录:“我观察狗走路的样子,有点难为情,当右撇子的狗在路左侧边走边小便时,还会朝后望一下”这样无厘头的话,并手绘出极其工整的观察学笔记。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他还记录放屁的频率和声音,观察洗手台的水流漩涡,记录饭店的楼梯究竟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记录冰棍上印着的字样等等 / 图源网络




散步练习




散步是一种敏锐力的练习,知识的匮乏及感受力的贫乏必定会束缚观察者的眼睛,好奇心 x 灵感买家俱乐部“卡片机杼”一起出版的《散步练习》卡片,鼓励人们在“真实世界”开始观察,恢复觉知。


图源网络


在Chapter a的部分,卡片会给我们一些有趣的提示,“跟着影子走”“收集亮晶晶”带大家打开散步的灵感;Chapter b带我们深入城市角落,观察人的生活轨迹,在重新走进他人的同时,辨认自己;至于Chapter c不妨自己来揭开卡片。




公共生活研究方法




扬盖尔是公共空间设计的先驱,《公共生活研究方法》便是他公共生活研究的工具箱,其中收录了研究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实用方法:现场计数法、地图标记法、轨迹记录法、跟踪记录法、探寻痕迹法、影像记录法等。


40年前,扬盖尔就走上街道,观察和记录人与公共空间互动,因为那时的建筑系几乎不教授关于人的知识,40年后他依然坚持这套方法 / 图源网络


景观设计师认为人们会沿着设计的直角绕路,但通过轨迹记录法(tracing),仅仅30分钟,就可以从图画中看出人们的行为模式。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最短的那条路,并且直接穿过路线中的阶梯,也有一些人选择绕着台阶走,而这些人基本都推着婴儿车或是骑自行车。


轨迹记录

到了夜晚,路人的行动轨迹又发生变化,几乎没人再走广场中间的路,因为那里没有照明,而绕着广场周围则有明亮的路灯。/ 图源网络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的100 个词条对应16个具体的生活领域——生态、居住出行、餐饮、购物、养老等。


2024年,三联人文城市团队建立了一个以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和需求为核心的人文城市评价体系,邀请到对于人文城市有思考力和行动力的 50 位共创人,发掘出100个具体可感的城市案例,并提炼出100个符合人文特质的词条,汇集成这本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当然,“100个”只是起点,只是一座理想人文城市的入口。三联人文城市邀请你一起来搭建,在“人文城市光谱词典“小程序上,留下你的专属案例。为我们的城市,想想新办法,打开新思路。


扫码进入《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光谱词典小程序





-


期待“街道拼贴地图”与“街道漫游工具包”能够激发你对街道的热情与好奇,去探索更多街道学的相关话题——“生活可能性”的场域。


但“街道”也仅仅是生活场所的一个面向,从第一届三联城市人文季“跨越边界”探讨如何构建和管理公共空间,到现在“发明生活”挖掘城市人文特质。三联城市人文季也让我们看到街道之外的议题:“游牧时代,为什么还需要社区?”“超越经验,被互联网塑造的Z世代”“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生活的城市,怎样才能更长寿?”......



马拉松圆桌及当代剧场演出现场 / ©三联城市人文季



在成都,本届三联城市人文季通过从地铁到小店、从论坛到展览一系列活动,让城市中的个体生活重新被看见,同时激发更多人点亮属于自己的生活灵光。(延伸阅读:《你生活的灵光,就是我们城市的解药》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城市的 100 个怎么办” 主题展览 / ©三联城市人文季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在成都东郊记忆地铁站,一场给城市 “+1㎡” 的展览吸引了许多刚走下地铁的路人 / ©三联城市人文季

今年的三联人文城市季与成都11家在地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 “朋友们的串门计划” 互动活动,邀请成都的居民走出家门,探索城市每个角落。而在 “跳海”还有一场名为 “想想办法吧” 的故事开放麦,汇聚了这座城市中普通人的不普通 “办法” / ©三联城市人文季



未来我们也会和大家一起持续关注这些街头议题,并尝试分享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解法,让我们一起窥见城市/生活运转的奇妙逻辑。











🎁

互动福利

在文末留言聊一聊 


“关于街道,你有哪些有意思的

观察对象、案例或角度”

或“分享一条你觉得

有意思的街道,不限地域。”


留言不少于20字,

我们将结合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

选出 10 位读者


‍‍‍‍‍‍‍‍‍‍各赠送: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词典》 一份

了解城市的100个怎么办?









开奖时间:12月31日 15:00



*点击下方图文,阅读更多专题观察:


到底什么是“一人式”?



编辑

肖肖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肖肖 田园

苗淼

校对

小甜猫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