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集美·阿尔勒团队行走在称为“老厦门人必走的路”上,一对老夫妇在我的身旁久久驻足,看着活动上的表演略显痴迷。
“这是艺术表演吗?”老人向我搭话道。
“是的,请问您之前在路边看过这类演出吗?”
“我之前在网上经常看别人说,这还是第一次在现场见识。”老人回答。
我感到有些吃惊,没想到老人会这么准确地说出这“艺术”个词汇。当人们踏入艺术展厅之前,艺术也可以在街头与大家见面。
事件 EVENTS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主展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艺术中心
#生长力
提起中国摄影,绕不开摄影艺术家荣荣和他创办的三影堂。作为曾经参展过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艺术家,他在十年前又将摄影节带到中国。
但是,什么是摄影?什么是艺术?或许这个话题一直便与人群若即若离。回归艺术的本质,首先应是创造人们的感受,影响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若人们对此无动于衷,就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
参加“群岛计划”的人群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如今许多摄影节、设计节都在做国际艺术的在地化努力,集美阿尔勒的第十年做得怎样?2024年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又是如何兼顾国际性与在地化的表达?如何用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
从2023年开始启动的“群岛计划”就是把艺术带到民众面前的一种方式,2024年的集美·阿尔勒除了呈现国际摄影展览,其中的“群岛计划”还将艺术内容从主展区延展到了更为广泛的城市空间,通过地域策展,缩小国际摄影展与日常影像之间的鸿沟,将艺术还给“大众”,让创作回归生活。
重新看见附近的“地方”
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摄影也是如此。对于三影堂创办人荣荣而言,从90年代的东村开始,他便一直行走在社区之中。
90年代的北京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荣荣作为东村艺术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深入到各种不同的地方,观照认识自身并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交流。
“前卫艺术和先锋艺术必须走在大众之前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无论是作为三影堂的创始人,还是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发起人及艺术总监,荣荣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希望能够为艺术传播的社区提供对话的空间和讨论的场所。
荣荣,“北京东村”系列作品,《1994 No.1》,1994年
荣荣,“废墟”系列作品,《1997, No.1(1)》,1997年
国际摄影节,听起来似乎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因此从去年开始,集美·阿尔勒在空间的维度上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坐标,首次开启了“群岛计划”,与脚下的大地扎根相连。不仅将艺术内容从集美·阿尔勒的主展厅蔓延至城市中的艺术家工作室、文化空间、艺术商店,甚至是包括街头巷尾等更加生活化、日常化的空间,让艺术文化真正的应用于生活的实际用途当中。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与此同时,2024年更是将脚步迈向了全国范围的14座城市,且以厦门溪岸路-幸福路、漳州古城、泉州古城和福州朱紫坊为点位策划了5条策展路线。
让游客走进老街感受地方性,让原住民重拾附近感。
“群岛计划”中所游历到的老街坊 / 图源:群岛计划 x GR Walk in 泉州 漫游活动用户作品
位于厦门集美区的集美大社,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幸福路藏匿于厦门老市区的闹市之中,街道不长,却承载着许多生活方式小空间。
而“群岛计划”下的漳州、泉州和福州,也更是在用走进老城的方式重新演绎着在地文化。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不同线路下的“群岛计划”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其实提及厦门,甚至整个闽南,本地的艺术生态都并不算多元。厦门是个广阔的城市,除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等,大部分的艺术机构和空间都位于弹丸之地的厦门岛内,但除了几家大型艺术中心之外,小空间的艺术氛围并没有那么浓郁。
许多在街道中各自分散的小“单位”还没有摆脱文创式、陈列式的思维,因此集美·阿尔勒希望能够用“群岛计划”的方式串联起空间,搅动厦门本土艺文社区的一汪水池,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感。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群岛计划与260+间品牌的力量共同“建岛”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荣荣说,“阿尔勒是法国的一个小镇,和集美在人文底蕴和艺术气息方面有相似之处。”阿尔勒的城市不大,但拥有着2000多年历史,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而对于初次踏足阿尔勒的游客而言,他们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件事便是探索古建,或者是通过摄影节去“审视”这座城市。
因此阿尔勒摄影节便开始将展览延伸至超市等非常规地方,引导观众刻意去平时不太常去的城市空间,发掘城市的各个新角落,让人们重新回归并看见城市的日常。
阿尔勒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梵高曾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痛苦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同时也留下了艺术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图片为梵高作品《夜晚露天咖啡座》。
在国际上,许多艺术节都与在地有着充分联动,于2021年开始启动的东京艺术周便是如此。日本拥有超过百年的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但东京并未拥有一个能够让人一次性观赏所有展览的集中式艺术区,相反,它的艺术活动散布在多个独立的艺术社区之中。
且在东京乃至整个日本,艺术机构与画廊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现象——
众多观众倾向于涌向那些“备受瞩目”的机构展览,却往往忽视了众多可免费参观的画廊空间。
因此在每年11月的第一周,东京艺术周开始尝试将机构和画廊联系起来,其中,东京艺术周推出了一项免费乘坐巴士的服务:巴士共6条线路,从上午10点至下午6点,每15分钟会有一班,这6条线路可以链接所有展览场馆,以此带领观众到他们之前从未去过的画廊或者展览,将与50多家艺廊和艺术机构进行携手呈献。
2023年“东京艺术周录像”项目现场 / 图源:网络
东京艺术周的免费巴士服务 / 图源:网络
2024年的群岛计划虽然依旧在尝试与摸索的阶段,但它也正在逐渐“填满”整座城市。
随着群岛计划的活动和集美·阿尔勒的主视觉在小尺度的场景频繁地映入居民的眼帘,也让人们在松散的日常中深化着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唤醒了更多的公共空间。
用十年,“发现”远方的日常
2024年是群岛计划开展的第二年,同时也是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第十年。在这图像过剩的时代,更需要能够让人驻足停留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的内容更是难得可贵。
从2015年第一届开始,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便与阿尔勒同步设立了发现奖,希望能够发掘和向国际舞台推广华人影像艺术家,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5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颁奖现场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回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十年,其所“发现”的影像和拍摄影像的人从未局限在指定的框架中,集美·阿尔勒在一场场关于艺术和人、环境与社会的讨论和对话中不断突破边界,让获奖作品中既涵盖了学院出身的艺术家的严谨思考,也有跨界摄影师的探索创新,更有不断在材料和媒介中与时俱进的实践。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选现场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我们在发现奖中感受着朱岚清《负向的旅程》中的恋地情节,通过冯立的《白夜》观察成都的另一面,在雷磊的《周末》中反思影像的定义……
而在2024年,发现奖由贾煜凭借作品《陌生人》摘得,这个作品回到了摄影的本质:
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并保留我们曾经是谁的记忆。它重申了摄影作为联结和反思工具的作用,鼓励我们超越审美维度的考量,去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影响。
在当代艺术领域,影像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艺术家们表达个人观念和情感的媒介,同时还能够呈现出多样性的社会现象。
相较于文字媒介,影像在面向公众传播时展现出更为亲切与易于接受的特性。它无需复杂的解码过程,而是直观地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共鸣。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往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奖作品
从法国到中国,同一影像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观众视角下,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向与解读,也让图像本身所想表达的地方感和附近感随之消融。
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言:“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这是一种再现或者一整套再现,已经脱离了当初出现并予保存的时间和空间,其保存之时间从瞬息至数百年不等。每一种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法。”
这种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影像创作者的构思与表现手法,也极大地影响了观众对影像的理解方式与接受程度。
克里斯蒂娜·德·梅德。《行程中的阻碍》,《地心游记》系列,2021年 / 图片由克里斯蒂娜·德·梅德/玛格南图片社提供。
《地心游记》系列展览现场,该系列通过结合纪实摄影、构建图像和档案材料等多种表现手法,这段叙事变得多层次化,弥补了媒体和官方报告对移民这一复杂现象所呈现的简单化视角。/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今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展出了25场展览,呈现了来自法国、西班牙、德国、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艺术家共计2000件作品。
然而,面对如此多元的文化背景,“翻译”并非难事,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编辑”与转译工作,使阿尔勒的作品在抵达厦门后,能够以一种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让国际化的内容进行扁平化的传播,让观众更加“轻盈”地拥有国际视野,这也是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十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年度阿尔勒”单元旨在于向中国观众同步最新鲜的国际视野。今年7月,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以“表面之下”为主题再次拉开帷幕,其中5场精选展览即将来到中国展出:《地心游记》(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德·梅德);《新农夫》(艺术家布鲁斯·伊斯利);《日常巴洛克(2014-2019)》(艺术家拉杰什·沃拉);以及由奥德丽·伊卢兹策展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发现奖”单元《扬起尘土》(艺术家科琳·朱尔丹,由法国洛里昂Le lieu de la photographie呈现)、《电子遗产》(艺术家弗朗索瓦·贝拉巴斯,由法兰西岛摄影中心呈现)。
传播的精准度与适宜性是确保信息能够高效地传达给观众的核心要素,
传播的尺度不仅适用于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且即便在同一语言体系内部,信息的转译与传播同样重要。
除了撰写详尽的展签、组织专题讲座与导览活动,以此为观众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之外,集美·阿尔勒与香奈儿共同发起了“影像策展人奖”。面对来自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的优秀策展项目进行公开招募,通过策展的形式讲清楚影像背后的故事,让作品与作品之间产生对话,营造语境。
摄影季只是摄影人的狂欢吗?
除了每年“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展览,以及由多个个展及群展构成的常设单元之外,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近年来还与vivo、小红书、FUJIFILM等品牌进行合作,鼓励贴近日常生活的影像创作,呈现了摄影的多个状态。
如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vivo则认为“人人都是创作者”。其将创新与技术结合,鼓励创作普及艺术,让科技不再高高在上,艺术也并非遥不可及。FUJIFILM的设备支持让摄影师在极限条件下,也能为人们呈现每个细节与瞬间。
vivo影像加作品展:从心开始,再加一张。展览通过新意、愿景、悠远、忽然、感动五个单元,以心为切入视角,融合多元文化和地域生活图景,展现移动影像的无限可能。/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集美·阿尔勒携手影像合作伙伴FUJIFILM,在FUJIFILM成立90周年之际,特别呈现展览《雪暗山道》,邀请富士中国合作摄影师王振ROCKER的作品展出。他的作品跨越雪线,记录下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关于冰雪与勇气的故事。/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小红书摄影更是在线上推出「小红书影像发现计划」,在线下携手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获奖艺术家将被颁发由“小红书摄影”支持的奖金,同时落地小红书心动摄影展,为影像艺术家和影像表达提供新的平台,不问学历与经历,给予了更多“普通人”进入白盒子空间做展览的机会。
这些展览以一种非赋权的方式,通过“审美下沉”与打破边界的途径,将本土艺术、文化进行了更多的连结与发展。
“这些影像不仅是创作们对生活的洞察,也是对瞬间美感的捕捉与表达,每个影像都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和感知的故事。”
这不仅是对人们的艺术培养,也在让更多人更多地去留意自己周围的日常生活,从高处,踏实地落到地上。提醒人们在感受幸福之时,可以用影像记录当时永恒的瞬间。
大木,《搁浅的鲸鱼》,2024年,艺术微喷。
肖天怡,暗灭绝-红嘴山鸦,2021-2024,艺术微喷。
在集美·阿尔勒,我们看见了从法国到其他亚洲国家的摄影艺术作品,也看见了华人艺术家、策展人、摄影师的成长与蜕变。
“影像是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时间的表达方式,它让我们看见他人,也看见自己;它在记录,也在创造。”荣荣说。
2024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分享会现场 / 图源: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或许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十年在世界范围内还算年轻,但对于中国摄影领域而言,却是在用实际且有意识的行动推动着摄影艺术家们走向国际化的创作平台,也让摄影季更“适民化”,使艺术变得更有可持续性。
或许在未来,不仅是在厦门幸福路驻足的老人知道什么是“艺术”,还会有更多的人去参与艺术,让摄影季自下而上地生长,并在更多三四线城市中找到答案。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从厦门回到成都,周末在玉林看展时居然又看到了「群岛计划」的身影,不禁感叹摄影季触及的广度。我曾问「群岛计划」的策划人米蟲,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现在,在线下张贴这么多海报真的有效吗?
她回答说,现在的确会鲜少有活动会如此密集地注重线下空间的物料露出,但是总会有因国际摄影季而远道而来的人们到厦门老街里city walk,街市上的人们被氛围所吸引,走入艺术中心。
线下的触碰是有实感的,当一个相同的内容高频次地在线下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总有一天会想走近它。
点击下方图片,走近更多“日常”:
紧绷的香港,在“上山下乡”中减速
温和克制地,做大地艺术节
编辑
桃桃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桃桃
校对
豆奶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