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毛线,“奔三世代”抗衰的灵丹妙药!

乐活   2025-01-17 11:51   四川  


©夏昕


社交媒体上掀起“编织潮”,小红书上#玩毛线、#织女日常阅读量破亿,B站上单个织围巾教程也能获得近200万播放量,连游泳运动员与娱乐明星们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如果说围绕家庭的编织是1.0时代,那么2023年后,编织进入公共场域,迈入2.0时代。“毛线+咖啡”店和编织社群的兴起,让这门手工艺突破小众圈层,发展成为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文化符号。




现象 PHENOMENON


编织2.0时代

调研时间:2025年1月

#生长力



成都兴蓉街 / 图源网络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图1:湖南科技大学的公共艺术创意实践作品《patch》,“毛线也疯狂”小组成员用毛线缝补破碎的墙面。

图2:上海西岸美术馆在入冬之际,推出大型公共编织项目「线线相连」,近200位公众通过“一人一平方”的方式参与其中,编织作品源源不断地汇聚至美术馆 / ©上海西岸美术馆

图3:上海新虹街道虹桥天地新天地附近的「织木共生」项目,邀请孤独症、唐氏综合症患者等群体参与创作动物绘画,并让设计师将其转化为可编织的图案纹样 / ©cuddle






编织治疗城市病


如果你近两年在南京、苏州、北京、河北、广州、杭州、南昌、青岛、乌鲁木齐以及成都玉林巷、兴蓉街、麓湖等地看到过这些由五彩斑斓丝线编织而成的“树衣”,那你算是体验到“毛线轰炸”(Yarn Bombing)了。这样的艺术实践让每一个城市漫游者感到惊喜,也为那些烂熟于此地的居住者带去一丝变化与愉悦。



“毛线轰炸”(Yarn Bombing)据说起源于2005年,来自美国休斯敦的Magda Sayeg女士想利用剩余的毛线装饰自己的精品店门把手。此后,它与世界各地的涂鸦编织和钩编团体一起发展,从简单的“城市舒适”发展到“缝合故事”,织女织男们使用图像来讲述故事或展示主题。 / 图源网络



这些毛线轰炸可算作街头涂鸦的亚种,仅使用毛线装点“冰冷”的公共空间,这类编织涂鸦曾在15年左右被国内互联网所知,但在近年,过去的图像从屏幕跃入日常生活的街道。正因此,笔者认为国内编织正式进入2.0时代,它意味着



一种“家庭”手工艺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正在挑战历史和当代的刻板印象。全国各地的编织者通过集结团体的力量将情绪与温度注入织物,改变城市色彩、质地,更新城市面貌、塑造城市景观,从而将也自己融入城市结构中。



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人们与城市更新并存的方式呢?


纤维艺术家夏昕已连续两年为城市中的“非人之物”增添柔软与温暖。她与团队的足迹遍布12座城市,完成了23次落地项目,为332棵树穿上了温暖的衣裳。在2018年,她就用织线创作了毕业作品《城市心理症候群》系列,不过那时候她关注的还是人的身心状态。



夏昕认为,都市人在光鲜的表象背后,是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们往往以迷失自我为代价,自愿留在24小时的城市喧嚣中。这座城市仿佛使人患上一种病——逃避现实、恐惧社交、焦虑失业、浪费食物、不满自我。



无论是为人编织,还是为树木制作“树衣”,这些创作是夏昕不同人生阶段的城市观察与表达。她认为,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市人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必然会高涨。而应对这种需求的第一步,是让人们清晰地认知自身状态,这便是《城市心理症候群》,进一步则是要根本上改变城市人的生存环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在《城市心理症候群》中,夏昕让这些“城市病”表现得并不可怕,反而在俏皮可爱的外表中透着些许荒诞不经,既让观众敏锐地觉察自己的“城市内心病”,又避免因要面对扭曲阴暗的自己而产生排斥感。 / ©夏昕



“毛线轰炸”或许是绝佳解决形式,夏昕说:“毛线以其天然质感,赋予人亲近感,同时柔和并美化由金属与亚克力构筑的城市肌理,使人从心理上想要去接近。”而如何将这份材料转化为打动中国人的造型,夏昕有自己的理想:



纺织行业长期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因此她希望“树衣”能够采用回收材料制作。同时,这种“树衣”可以反复清洗并长期保存,从而实现可持续创作。



©夏昕



夏昕以细致考察每条街道为基础,设计出与当地环境契合的主题作品。通过放大编、勾、绣等工艺,小树呈现出外扩效果,而粗壮的大树则成为更多互动设计的载体。这些形态各异的树吸引行人驻足,观察生活变化,促使人与城市的互动,夏昕以艺术介入的方式改善城市人的生存环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融科以生活场景的拟人化为主题,这里的树有多样姿态:喝奶茶、咖啡,拿公文包,拎外卖袋,还有上班困惑的样子 / ©夏昕


北京朝外The Box则融入艺术家系列概念,这里有印象派,荷兰派等艺术风格的树衣 / ©夏昕



夏昕还认为,城市编织项目有助于缓解手工业的传承危机。她发现,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依赖年长的阿姨们维系,而年轻一代多外出务工,导致技艺面临断层。“树衣”项目或许能扭转局面——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激发大众对编织的兴趣,还吸引人们亲身参与并接触到这些工艺等。


目前,中国本土“毛线轰炸”艺术虽处于起步阶段,却已经为城市空间开辟出一条柔化与人性化的新路径。这种创作形式能够将冷硬疏离的城市角落转化为温暖如“家”的场所,为都市人营造有“故事感”的空间。





“钩心”又“斗角”的年轻人


步入“编织2.0”时代,编织不只是对城市的装扮与改造,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转职”成为织女织男。为什么他们倾向于编织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寻找答案,我们选取了经营时长不同的编织主理人,既有经营多年的店主,也有在当下重操旧业的退休人员,更有网店/工作室转型实体的年轻品牌。据这些编织主理人的观察,他们认为当下年轻人这场编织潮并非是一场空穴来风,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多个时间节点,呈现出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趋势。



1900年前随着毛线作为奢侈品引入,棒针编织在上流阶层中流行 / 图源网络



2012年,少数有编织经验的人开始自主创作,彼时线上教程稀少,编织仍属小众爱好。2020年疫情期间,居家时间增多推动编织热潮,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涌现大量教程,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此时,一些编织品牌开始创立,相关产品不断升级,形式日益多样。


编织热潮也反映了当下消费趋势。年轻人厌倦廉价快消品,更青睐DIY的个性化体验。材料包因价格适中、便于新手上手而广受欢迎,逐渐取代昂贵低产的成品编织。志趣相投形成集群效应,本地编织社群也应运而生,为这一潮流增添社交属性。



©麓客编织社



成都「小自然手作馆」主理人香香认为,



编织潮并非兴起或消失,而是形式不断演变。年轻人在喝咖啡、户外活动时织毛线,与妈妈辈看电视、唠家常中织毛线本质相同,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编织方式和环境。



不同于上一代专注实用保暖衣物,如今人们更注重创意,用线材制作“无用之物”,作为“慢时尚”的代表,编织的魅力在于掌握技巧后,通过多样的线材组合出无限可能。而且手工作品承载着时间与心血,成就感无法言表,往往珍视不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编织过程不仅帮助静心、提升专注力,成品的可爱和在社交平台分享获得的互动也带来愉悦感,而这种愉悦具有感染力,吸引更多人参与。 / ©PupuHandmade



这股编织潮被许多从业者认为在自发地“培养市场”,编织活动相对于同类级别活动,无论是从招募咨询还是到达现场参与的热度都会更高。



成都「Fireweed Parade」主理人Reiko回忆,网店主要客源集中在上海、北京、杭州,因此开设实体店时她们颇为忐忑。然而,店铺运营出乎意料得顺利,不仅吸引了成都本地爱好者,新手变成了熟客,甚至还有外地朋友专程前来。其他主理人表示,虽然客流量不一定增加,但路过的客人会被编织吸引,好奇驻足,这何尝不是吸引到了潜在的织女织男?



©Fireweed Parade



成都「姑妈的毛线圈」主理人希希,分享曾经的主客群体是30-70岁左右的妈妈奶奶们,从去年开始消费客群开始年龄向下延展,她认为越来越多年轻血液的涌现,也在要求编织小店未来有更多的玩法,例如主理人们可以举办策展,赋予手工品艺术层面的意义;将编织与饮食活动结合,延展线下体验;与品牌联名,激发更多创意可能性,为编织潮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已经对编织活动跃跃欲试,快去附近的主理人门店体验下吧!



*点击卡片

展开了解更多

Pupu Handmade

编织艺术小馆


地   址:重庆市观音桥北仓文创街区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四 12:00-20:00

                 周五至周日 10:00-22:00

主理人:Pupu  蒲文婧




「Pupu Handmade」是一家充满温情与创意的母女档店铺,母亲何老师拥有50年的编织经验,女儿Pupu负责设计与销售,2019年6月正式将编织作为副业在网店销售。2020年6月,「Pupu Handmade」的线下实体店在北仓文创街区开业,成为重庆手工编织爱好者的聚集地。


©PupuHandmade


自2019年底原创“大橘大利”橘子包意外爆火后,「Pupu Handmade」坚持创作水果系列,草莓、橡果等作品及材料包深受顾客喜爱,吸引了大批粉丝加入编织行列。2020年冬奥会上的毛线钩织花引领了一波热潮,「Pupu Handmade」的毛线花不仅成为备受推崇的永生纪念品,还见证了顾客的甜蜜故事,从相亲到订婚,这些手作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温馨与浪漫。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店内的永生水果与花卉系列是织女织男们最喜欢的编织作品 / ©PupuHandmade


「Pupu Handmade」的努力和影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23年12月,李强总理在重庆考察期间光临小店,赞赏了母女俩人的作品。2024年1月,「Pupu Handmade」参与了观音桥街道举办的公益夜校活动,为社区居民授课,分享编织技艺,推广这一治愈人心的手工艺。






La mano


地   址:成都市武侯区1906创意园区C1栋

营业时间:13:00-18:00(周三休)

主理人:Reiko




成立于2018年的「Fireweed Parade」,是一个专注编织设计的工作室,以“让顾客与自己都感到放松和快乐”为初衷。工作室在2024年实现了梦想,在成都开设了首家实体店铺「La mano」,并与Nikki咖啡店共同经营。这间独特的小店,为顾客提供挑选高品质毛线与手工编织的愉悦体验,同时享受宁静的咖啡时光。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Fireweed Parade


「La mano」与Nikki咖啡店联合经营,为顾客提供轻松惬意的购物氛围。无论是挑选高品质毛线还是小憩片刻,每位顾客都能充分享受这一过程。Reiko希望为国内织女织男和设计师搭建一个原创设计平台,共同创造独属于我们的编织文化,不再仅限于模仿欧美或日本的作品。  








lomlo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3号院内大花坛旁

营业时间:12:00-20:00(周二休)

主理人:103




「lomloom」是由母女共同创立的编织品牌,其起点源于2021年底的一次简单对话。当时,长达几个月的居家办公让母女二人尝试设计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毛线包。最初的作品通过朋友圈收获了朋友们的鼓励,品牌便由此诞生,最早命名为“103Junkhouse”。随着对编织的热情日益增长,2024年4月,「lomloom」正式成为贵阳一家独立的小店。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品牌名中的“lom”取自创始人名字103的变形,而“loom”意为织布机,象征着毛线编织类产品的创作核心。店内基于103的喜好布置,除了有编织制品外,还有艺术周边、古着等 / ©lomloom


这间小店不仅承载着创始人的创作愿望,也间接实现了妈妈年轻时开店的梦想。妈妈作为编织师在顾客中极受欢迎,有人亲切地称她为“艺术家”,并将她的织品带到深圳的坪山美术馆分享给更多人。她的独一无二的手作杯垫和定制帽子,甚至还在忙碌的家庭和工作生活中,激励了女儿挑战自我,从自学钩织到熬夜赶工,也让「lomloom」多了一份深刻又独特的故事。  


©lomloom


对于创始人来说,「lomloom」的使命是通过编织赋予毛线更多可能性,将其作为创意表达的媒介,用细腻的编织手作点缀人们的生活。每一件手工织品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小艺术品”,它们见证着创造的过程,连接着创作者与顾客之间温暖的情感。






姑妈的毛线圈


地   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湖三千星座A馆802

营业时间:10:00-18:00

主理人:姑妈&希希




位于写字楼内的「姑妈的毛线圈」,尽管身处高强度工作的环境,却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温馨与治愈感。这里是一处故事交汇的小天地:老顾客们围坐聊天的同时,手中的毛线在不知不觉中织成了温暖的衣物;孕妈妈们用细心的针法为即将出生的宝宝编织人生的第一份礼物;还有人为了母亲节的怀念,亲手织出康乃馨寄托思念;甚至有顾客为了修补心爱的玩偶,不惜重金购入进口毛线。这些暖心的细节与瞬间,汇聚成了城市生活里的一抹柔软,让人们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治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姑妈的毛线圈


小店的创始人是一位热爱编织的母亲,而这份手艺悄然改变了她女儿的生活轨迹。起初,她并不喜欢母亲织的毛衣,认为又扎人又老气,一度与母亲之间有些隔阂。但疫情期间,她在回国的日子里意外发现编织能够舒缓焦虑、平复孤独感。从最初的抗拒到渐渐喜爱,她重新审视这份传统的魅力,并由此萌生了全新的梦想——她决定报考针织面料设计专业,期待通过设计与编织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姑妈的毛线圈






028.C 编织社群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斌升街28号

营业时间:10:00-18:00(周一休)

主理人:丸子




「028.C 编织社群」的首场活动于2024年11月30日在斌升街举行,当天阳光明媚,几位编织爱好者(BackeBacke的浩姐、常去豆孩咖啡的冯嬢和植造成都的宝心鹅)一边晒太阳一边打毛线,为活动注入了浓厚的温暖与氛围感。第一期活动以“一直织到天气变暖”为主题,连续三周带领参与者学习钩编杯垫、腊肠围巾和冷帽。参与者既有初次尝试的新人,也有从容享受过程的老朋友。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028.C 编织社群


有趣的是,活动还吸引了一位足球教练,他一边学打毛线一边用运动员的方式思考动作分解原理,展现了独特的编织视角。这也呼应了028.C希望编织活动不仅复古有趣,还能让每个人通过手工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满足感。


©028.C 编织社群



首批参与者多来自028.C骑行社群,本就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活动气氛既熟悉又轻松。「028.C 编织社群」发现,无论是看别人专注地打毛线,还是自己动手织出第一件作品,这种过程既解压又上瘾。同时,手工编织是一项可持续的兴趣爱好,让每个人都能创造专属于自己的独特成就感。






古苔GOODTIME


地   址:成都市锦江区u37创意仓库3栋5号

营业时间:10:00-22:00

主理人:茶小茶&豆芽




「古苔GOODTIME」是一家深耕自然系女装10年的品牌,线下门店融合了艺术、手作以及生活方式,为快节奏的都市人打造。店铺是处优雅的两层空间,一楼为服装集合区,二楼为咖啡与面包活动区域。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顾客可以在楼下慢慢试衣服,感受精致设计的魅力,也可以在楼上享受咖啡香气与手作体验,甚至花费半天时间沉浸于创意与松弛之中。 / ©古苔GOODTIME


作为推广手作艺术的倡导者,「古苔GOODTIME」在2023年12月开始组织了乡村编织活动,12位织女在田野上晒着冬日暖阳、烤着火感受编织的松弛魅力。这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手工的治愈力,也回应了当下年轻人对减压与真实体验的迫切需求。


©古苔GOODTIME


正如两位主理人茶小茶&豆芽所言“编织能将人从高压状态切换到简单放松的生活状态,这种松弛感是大家真正需要的。”






麓客编织社


地   址:麓镇上顶广场社群之家

营业时间:10:00-18:00

主理人:周厚芬




「麓客编织社」成立于2023年,由热爱编织的退休教师周厚芬发起,以“回归手作温暖,探索编织可能”为理念,持续组织丰富的活动与创意项目。在麓湖渔获节期间,编织社利用废弃的嘉宾吊牌丝带,创作出一条1米长的“编织大鱼”,现作为环保与艺术相结合的象征性作品,装饰于社群之家。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麓客编织社


这样的感人故事,在「麓客编织社」每天都在上演。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师,经常带着几十年前织的毛衣来到社团,分享自己的编织经历,她的热情与坚持感染了许多人;另一位特殊孩子的母亲,则通过学习编织找到疗愈自己的方式,也借此更好地陪伴家人,并通过手工制品增加了收入。


在2024年,编织社携手成都市慈善阳光蓓蕾温暖连线,为特殊孩子的家长提供了10场喘息服务。这些活动不仅让家长们学会了编织技能,更通过义卖赋予编织更多意义,传递温暖与支持。 / ©麓客编织社






小自然手作馆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磨底河沿街15号附1号

营业时间:13:00-19:00

主理人:晓琴&香香




「小自然手作馆」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将创意与温情融为一体的手工毛线店,坐落于成都市二环内一片安静便利的小空间内。尽管店铺面积仅有25平米,却巧妙地规划出了一整面标志性的毛线墙,吸引了无数编织爱好者前来探索与交流。


©小自然手作馆


店铺的诞生源于一场特别的合作——“6号杂货铺”的主理人在获得免费场地赞助后,与十余位手作人共同开启了「小自然手作馆」。场地到期后,经过市场调研并基于特殊货品存放需求,两位主理人决定开设这家灵活而个性化的小毛线店,并延续了自然自由的经营风格。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小自然手作馆


「小自然手作馆」由主理人的个人节奏和兴趣决定店铺气质:一位是擅长选品与销售冲刺的“E人”晓琴,凭借十余年开店经验,精心策划商品结构;另一位是注重日常经营与展示的“守家派”香香,以舒适的节奏呈现编织生活中的温馨与乐趣。







编织作为一种延续至今的生活技艺,依然承载着联结情感的力量。借助编织小店、社群等新兴形式,它逐渐演变为一种“趣缘”纽带,不仅为织女织男提供了彼此相知相惜的渠道,更为所有人带来一场儿时生活记忆的温情复刻,仿佛让现代人在无意间追忆起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姑妈的毛线圈





“你嬢嬢还是你嬢嬢”


编织潮密织了城市年轻人生活,但其实老一辈玩转编织比我们还要早、还要野,借着编织潮得以让我们重新发现老一辈人长期被忽视的创作才华与美学——早超越了印象中的“土气”,



其实只要给予合适的创作契机,她们往往能够创作出比年轻人更具爆发力的时代新作。



当看到这些阿姨们精湛的手艺和富有创意的作品时,你或许会由衷感叹:“你嬢嬢不愧是你嬢嬢,要是我也能有嬢嬢的这份手艺该多好!” / ©胡小芳HUXIAOFANG



四川泸州小镇的尹三姐发现女儿介绍给她的神秘法国客户逐渐离谱:“能不能给外国人织点绿帽子?”“能不能给超模织个比基尼?”“美国人要搞反川普活动了,咱们能不能给织点粉色的东西出来?”…...尽管对这些要求摸不着头脑,但因为量大,小镇上的其他阿姨也陆续加入,织帽子团队变得越来越大,这个织帽子团队叫作「胡小芳HUXIAOFANG」。



胡尹萍,⽣于1983年,四川泸州人。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PARTY”创始⼈(2012年), 胡⼩芳品牌创始⼈。



2015年的时候,北漂艺术家胡尹萍回到老家,母亲尹三姐告诉她背着两麻袋的编织帽子过河等小镇帽子商来收购,但最后也没有卖出去。胡尹萍感到难受,她认为母亲的时间被廉价收购了。回到北京后,胡尹萍就在想,如果自己收购母亲的帽子不就相当于收藏了她的时间吗?


于是她伙同大学同学王燕虚拟了家法国公司并化名“小芳”,2016年小芳与母亲取得了联系。尹三姐很快便同意了,



“没有事就打啊,空闲耍就不难得耍吗?又打牌,又输钱,自己挣些小钱,你妈我都是见活就干活。”



源自bilibili《胡小芳》



自从开始编织帽子后,母亲尹三姐还因为工作需要,学会了上网、微信、网上银行、收寄快递等网络交流方式。就这样,尹三姐把帽子寄回给小芳,小芳再把帽子转寄给女儿胡尹萍。


尹三姐那年织的帽子被放在了北京的箭厂空间展览,后来这些「小芳帽子」还被法国FIAC邀请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进行展出。



©胡小芳HUXIAOFANG



在展览中,很多人喜欢尹三姐编织的帽子,所以「胡小芳」猜想其他阿姨会不会也要织这样的帽子呢?


于是「胡小芳」成立了一个帽子收购中心——小芳会所,更多阿姨参与集体编织,从此她们有了短暂逃离家务活的地方。



2017年,阿姨们编织时 / ©胡小芳HUXIAOFANG



考虑到阿姨们长时间盯着线,眼睛会不舒服,所以「胡小芳」向她们“订购”绿帽子,因为绿色保护眼睛。


但在中国,绿帽子的寓意并不好,阿姨们内心有些不免怀疑自己的创作。于是,2019年阿姨的绿帽子被送到爱尔兰参加St.Patrick's Day游行,这时她们才知道原来绿帽子在文化中含义不同。



3月17日,St.Patrick's Day是爱尔兰守护神节日,也是爱尔兰国庆节,随着爱尔兰人在全球的分布而普及开来。这天要佩戴象征守护神的三叶草,以及各种绿色的衣服道具和饰品,可以把“爱尔兰绿”理解为中国红。 / ©胡小芳HUXIAOFANG

「胡小芳HUXIAOFANG」申请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制作全球最大的绿帽子,这顶绿帽高达5.5米,由众多阿姨共同编织完成。每位参与的阿姨都将在帽子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编织的重量和日期。 / ©胡小芳HUXIAOFANG



有了这个铺垫以后,阿姨们对文化多样性“去敏”了不少。「胡小芳」鼓励阿姨们不要在拘束自己的想象力,让毛线变出更多花样,就此编织与比基尼、与美国大选、与年夜饭等“不可能”的事物发生交织。



阿姨们把高速公路,WIFI,鸡毛,山石、器具等元素,呈现于比基尼上……毛线取代了超薄的弹性纤维材料,裸露的趣味里少了一层性感和挑逗,多了一份温暖和幽默 / ©胡小芳HUXIAOFANG

2018年,美国人戴着小镇的阿姨们编织的粉色“猫咪帽”pussy hat,参与反对美国总统川普歧视女性游行。 / ©胡小芳HUXIAOFANG

百事携手「胡小芳」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妈妈们”以毛线编织技艺定格的各地家乡的年夜饭:四川的火锅、芋儿鸡;山东的蒜泥生蚝、杂粮煎饼;贵州的腊肉香肠、红煨火腿;河北的玉米炖猪蹄、麻花...... / ©胡小芳HUXIAOFANG



同时「胡小芳」希望让阿姨们跳出针织技术,更开放地去面对她们的生活。于是便询问阿姨:如果遇到坏人,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



坏人来了给他吃个香蕉皮吧、卷帘门,把坏人都砸死在外面、农村的狗可以咬死坏人、仙人掌也可以当武器、有光的地方坏人就不会来了、啤酒瓶,可以抡起来砸坏人、还有可以把坏人熏走的蚊香、坏人来了我要把他骂走...... / ©胡小芳HUXIAOFANG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这是一个猪肉铺的阿姨,在繁忙赶集的一天,小芳给她打电话说如果此时此刻你的铺子被抢了,你会怎么办?她揣起一坨肥肠说,坏人来了,我正好可以用肥肠扔他。小芳鼓励她把这块要扔出去的肥肠织出来。 / ©胡小芳HUXIAOFANG



阿姨们制造了这些武器对抗坏人,不免好奇她们眼中坏人长什么样子?



左:有位在城里务工的阿姨织制的是一个不给她签字的外国老板,在她看来这就是一个坏人;

右:这是编织的阿姨自己,因为那位阿姨身上有很多刀疤,所以她从来不穿短裤和裙子,她怕这些刀口被人看见,把她当成坏人。 / ©胡小芳HUXIAOFANG



「胡小芳HUXIAOFANG」创始人胡尹萍觉得



「胡小芳」可能给予阿姨们的并不多,但是当这位阿姨能把自己的痛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她觉得阿姨算是跟自己和解了。



胡尹萍把「胡小芳」比作一根牙签,阿姨们像一只只巨大的水母,她轻轻地戳一下这些水母,它们就发生了姿态各异的变化,观看着阿姨因编织而产生的变化——开始探索自己内心,也在不经中发现,世界远比自己所能感知的广阔。



 「胡小芳HUXIAOFANG」这个项目是从2015年开始至今,胡尹萍没有告诉过四川的阿姨们实情,她喜欢阿姨们自在的生活状态,想织就织,不想织就不织。/ 图源网络



「胡小芳HUXIAOFANG」故事让人惊叹,编织这项看似细微的技艺,竟能延展至如此广阔的领域:向内疗愈个体生活,向外联结更大的世界。所以请不要低估编织的潜能与想象力,它正以悄然无声的方式在全球各地开花。无论是艺术创作、公益行动,还是生态保护,编织的可能性似乎仍未见尽头。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部分代表性且仍在持续发光发热的编织公益项目,让我们一同领略过去“编织”智慧和现在人类想象力产生的碰撞。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Knits for Nature


2001年,澳洲菲利普岛(Millowl)附近发生重大漏油事件,但得益于企鹅基金会的“Knits for Nature”计划,企鹅穿上专属编织套头衫后,有96%的企鹅成功获救重返自然。


石油会破坏企鹅羽毛,令皮肤暴露在极端温度下,甚至因清理羽毛摄入有毒物质而死亡。套头衫在清洗企鹅前保护它们,成为救援关键。二十多年来,全球编织爱好者为菲利普岛的小企鹅提供了数万件套头衫。不合尺寸或创意套头衫则用于纪念品店的毛绒企鹅玩具装饰,进一步支持保护工作。





Knitted Knockers


2011年,芭芭拉确诊乳腺癌,术后因传统义乳厚重不适,困扰于如何恢复“正常”生活。朋友Phyllis为她制作了轻便、舒适、可游泳佩戴的编织义乳Knitted Knockers,即专为乳房切除术或肿块切除术的女性打造的特殊手工乳房假体。这启发芭芭拉将编织义乳带给更多乳腺癌患者。


2022年,Knitted Knockers公益活动推广至中国,为乳腺癌患者免费提供编织义乳,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Mettiamoci una pezza


“Mettiamoci una pezza”(意为“让我们修补它”)是意大利最早的都市编织计划之一,于2012年发起,旨在抗议拉奎拉市( L'Aquila)在2009年地震三年后重建进展停滞。地震造成重大伤亡和破坏,市中心长期被封锁,城市生活停滞不前。为引起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地剧团Animammersa的五位女演员组织了这一编织行动。  


她们号召全球志愿者以编织作品为工具,用近5000件彩色编织物覆盖市中心的路障,让冰冷灰暗的障碍变得充满温暖与生机。此次行动不仅表达了对灾后重建的呼吁,也唤起了人们对灾区的持续关注。




女性家族树


YUYANG毕业于数据可视化设计专业,她以家族三代女性为主体,设计了“女性家族树”项目,用绳子与毛线编织女性的人生轨迹。绳结象征出生、迁徙等节点,不同颜色毛线代表教育、家庭劳务和有偿劳动等活动,小短绳则反映国家政策对女性的影响。


项目拼凑家庭生活外“女性”角色的完整形象。在项目过程中“姥姥们”从未提起的人生逐渐浮现:YUYANG的姥姥曾经当过乡村教师,阿龙的姥姥曾被骗婚生子,又逃婚…...如果你也想记录下家庭中自己女性长辈不平凡的人生,可在小红书@HEY!UYANG,了解更多共谱女性家族树信息。



Mother Bear Project


熊妈妈是一个 501(c)(3)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受HIV/AIDS影响的儿童提供安慰、希望和爱,以相同图案制作的编织熊作为对这些孩子爱的礼物。


志愿者可以在线或通过美国邮政以5美元的价格订购官方图案,一只带有编织者签名的手工编织小熊就会送到乌干达、津巴布韦、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孩子手中,通过这些编织小熊让他们知道自己被地球另一端的人爱着。








The Big Knit


英国果汁品牌innocent自1999年创立,2003年发起“小饮料大梦想”公益活动,为冰沙瓶子戴上手工编织的小帽子,并承诺每售出一瓶冰沙,向英国最大的银发服务组织Age UK捐赠25便士。


帽子以动物、水果为灵感,不仅用于瓶盖,还可作桌面或圣诞装饰品。志愿者累计编织了约150万顶小帽子,为Age UK筹得近300万英镑,支持老年人午餐、社交活动等,改善生活质量。








naze naze


naze naze项目始于2015年,名称源于独龙语“慢慢织布”。项目为独龙族、侗族、俄亚纳西族、普洱佤族的百余位织女提供灵活的织布机会,让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增加收入。


团队通过调研当地纺织传统,在上海完成设计,织女们在家完成织布,成品由团队制作和销售,利润用于支持社区发展。项目既延续了编织的传统与仪式意义,又帮助织女实现个人成长,不少人成立合作社、独立接单。naze naze也通过展览,将织女及其织品带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


我们并不想将编织限定在性别框架内讨论,因为现实中的织女和织男早已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在这篇以编织为切入点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触及更广泛的议题:传统手工业者的生存、城市的美化方式、世界上关于编织的共益项目,以及如何用编织创作生活等等。


我们希望编织能激发更多人的兴趣,有机会在家或小店中亲自实践,通过动手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对“编织”与“疗愈”“联结”的概念化想象中。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这是Penguin Foundation官网上公布的小企鹅头套衫图样,如果织女织男感兴趣可以进行编织尝试哦~



*点击下方图文,阅读更多当下现象趋势:


把街道作为学问


什么是“一人式”?



编辑

肖肖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肖肖

校对

苗淼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一筑一事
抵达现场,发现“建筑与生活方式”的新物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