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内有寒饮”方证鉴别

文摘   2024-11-22 21:01   北京  


导读:水饮停留潜伏于体内,或素有水饮、阴寒在里之人,均不可单纯施以发汗或吐下之法,否则激动里饮,就会发生诸多变证。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常见的内有寒饮之方证。(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茯苓9克,白术9克。

方解:本方即桂枝去芍药汤加利尿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茯苓,甘平,为缓和性利尿药,气清味淡,质中和粹美,非其他迅利之品可比,有利小便、祛水湿、导痰利浊、和胃逐饮之功,并具滋养强壮、解水毒侵害而发的神经证候、交通心肾之效;主小便不利,心下悸、结痛,呕吐痰水,胃有留饮,睡眠不安,忧志惊悸,胸胁支满,皮下水肿蹑蹑动等证。抱松根而生者名日茯神,以安神定惊为其长;其外围带色之皮名茯苓皮,以利水消肿为其长。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当是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释:《医宗金鉴》谓:“桂枝去桂当是去芍药之误,因为头项强痛的表证还在,去桂将何以为治”,此说合理,故从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有似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自汗出,今无汗,其非桂枝汤证可知。“心下满微痛”,虽有似里实证,但里实者小便当数,今小便不利,其亦非里实可知医误于前者,与桂枝汤,又误于后者而下之,以药不对证,故所病依然如前。其实此病主要矛盾,只在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结滞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水气阻于里者,则不外发,故形似桂枝汤证而无汗,须以苓术利其小便,再以桂枝去芍药汤治逆满并解其外,则即治矣。

小便不利,则水停心下,里气阻塞,表不通透,故不利小便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水饮,则变证百出,此古人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炙)6克。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水的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伴有小便不利,或伴有痰饮。本方主治水气上冲之头晕。桂枝、甘草解表降冲气,苓、白术利小便以逐水饮。此方正符合内有水饮伴气上冲而表不解者。头眩冒较重者,可加泽泻以加强去水的力量(即与泽泻汤合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释:伤寒病在表,宜发汗解之,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饮必伴冲气而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未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激动水饮,更必致身为振振摇的动经之变。此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素有水饮之人,若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饮伴冲气而上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即误施吐下的变证,此宜以本方降逆逐饮,则上证治而表亦解。吐下津血内虚,若再误发其汗,则必动其经脉,而身为振振摇矣。当然,此时还以本方主之。

附子汤
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方解:附子温经,合以苓、术驱水气并解湿痹,复以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拘挛之痛,故此为里虚寒而有水气或湿痹的治剂。附子可温经散寒、振奋功能之沉衰,术附联用可逐水气,苓术附联用更治寒温痹痛。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四君子汤即本方参术苓联用再加甘草,健胃祛湿以强中气。芍药缓痛(水饮性寒,寒则收引,故拘挛疼痛)。本方主在温中逐饮,偏于治湿。有时方中附子合用利湿排脓之薏苡仁,亦治寒湿痹痛、皮肤癣、硬皮证等。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释: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即有此证候,急宜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故当灸之,并以附于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虽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而见里证,但口中和、背恶寒,则里寒饮聚的为候已显,亦宜温中逐饮以救里。又白虎汤证亦背恶寒,与本方证很相似,但白虎汤证必口舌干燥,而本方则口中和,此不难分辨。

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术6克,附子(炮)3克。

方解:此方与附子汤的药物组成甚相近,故主治亦大致同,不过以无人参,故不治心下痞硬,以有生姜则能治呕,其他则大同小异。

本方为附子汤术附各减量二分之一,以生姜易人参,其他药味未变。但附子汤以附子6克、白术12克为君,主治湿痹;本方以苓为君,因其利水除湿,有治身为振振摇、动的作用。附子汤的人参和本方的生姜都治胃,但人参主心下痞硬而生姜主呕逆。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释:身瞤动,即筋惕肉瞤的意思。振振欲地,谓身体振战欲倒于地也,即身体振振摇之甚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里有停水,虽发汗汗出而病仍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下悸。水上犯,则头眩,以致身瞤动。振振欲地者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谓:“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者也。宜以真武汤主之。

本方证与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同是误发了里有停饮之人之汗而病不解。不过后者因证无转变,故以桂枝去芍药加获苓白术汤治之,而本条已陷于阴证,故以配伍附子的本方治之。又本条与苓桂术甘汤证很相似,不过苓桂术甘汤证,亦只身为振振摇而已,并不似本条有身动、振振欲僻地的虚衰为候也。

类证鉴别
水饮停留潜伏于体内,或阴寒在里之人,均不可单纯施以发汗或吐下之法,否则激动里饮,就会发生诸多变证。既不因误治,水气病亦有多种多样的为证表现。常见方证鉴别如下:


推荐阅读

精神情志类疾病,虚热夹瘀者,此方主之

心下痞满,换成这味药,方见疗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段治钧.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学习交流及参考。



微信扫码领取优惠券,加入付费社群,深度答疑,一起有体系的学习经方、学习六经辨证,共同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明医。添加微信:nanyangjingfang不失联。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专业的有态度的头部经方学术订阅号,致力于经方、六经辨证的临床、研究、教学、培训等,欢迎关注《胡希恕经方医学》视频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