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痞硬”的常见方证有哪些?

文摘   2024-10-21 21:01   北京  


导读:《伤寒论》对于“心下痞硬”的论述颇多,其中出现“心下痞”7 次、“痞”7次、“心下痞硬”8次、“心中痞硬”1次。本期我们一起来梳理《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硬的论治。(编辑:木易火耳)

胡希恕经方医学


病因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1)

证候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耳。(151)

治例
1.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142)
2.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3.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4.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6.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9.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10.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笔者按
“心下痞(硬)”是指心下胃脘堵闷不舒的症状。胃脘部位按之濡软,无胀痛感,打嗝后则舒服些。多因误下,邪热内陷,与食、湿、或水互结,造成气机阻塞不畅所致。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1),此痞是虚证。157条有“心下痞硬”一证,是指病证略重时,胃脘按之濡软之下,又微有抵抗感,但绝无胀、痛之证。结胸证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131)。“心下痛,按之石硬”(135)即按胃脘时,不但痛感明显,而且硬有抵抗感“心下痞”、“心下痛”,二者同为心下之证,一虚一实,有明显区别。

若误下致使胃中空虚,脾虚失健则肠鸣、下利,客气上逆则打嗝,与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
若胃中停食停湿,致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与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降逆和胃;
若心下痞,其脉关上浮,为胃中有热,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若误下后,心下,复汗出恶寒者,与附子泻心汤扶阳固表,泻热消痞;
若心下痞,水湿内停,恶心加重,与生姜泻心汤散水止呕而消痞;
若服泻心汤,仍不解者,证见口渴,燥烦,小便不利者,与五苓散利水消。

编者按



推荐阅读

《伤寒论》中的“衄”为何般?

鼻衄五载,经方令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陈雁黎.跟师胡希恕辨析五十证[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的内容,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学习交流及参考。



微信扫码领取优惠券,加入付费社群,深度答疑,一起有体系的学习经方、学习六经辨证,共同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明医。添加微信:nanyangjingfang不失联。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专业的有态度的头部经方学术订阅号,致力于经方、六经辨证的临床、研究、教学、培训等,欢迎关注《胡希恕经方医学》视频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