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医案:患者尿频痛苦多,经方治疗效果佳

文摘   2024-11-05 21:01   北京  

整理者:李文平(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孙健,吴灿

正常成年人日间排尿4~6次,夜间排尿0~2次,如果一定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称为尿频。尿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生理性尿频、多尿性尿频、炎症性尿频、膀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尿频等。经方治疗,辨证不辨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冯老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是证用是方”,现分享冯老一例病案,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某女,17岁,2024年3月18日初诊。

尿频半年,夜尿2-3次,饮水即尿,怕冷,口干轻,无口苦,有时食欲差,乏力,胸闷气短,四逆,大便日1-2行,自觉后背肉跳,有时听到心跳声,鼻干、眼干,月经后期少量起痘。舌暗苔白,脉细。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苓桂术甘合豆归加泽姜夏薏汤证

桂枝10g茯苓15g生白术18g炙甘草6g

炮姜10g生薏苡仁30g泽泻15g姜半夏30g

当归10g赤小豆15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二服。

按:怕冷、有时听到心跳声,考虑水气上冲,提示太阳病;口干、鼻干、眼干、起痘,提示阳明病;月经后期考虑血虚;食欲差、乏力、胸闷气短、四逆、自觉后背肉跳,为太阴病水饮证,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胸闷气短、乏力、怕冷等症状,为外寒内饮之苓桂术甘汤方证;因口干、鼻干、眼干,加薏苡仁、泽泻清热利湿,有五苓散之意;四逆、尿频、夜尿2-3次,里虚寒,加炮姜温阳祛寒;月经后期、面痘,用赤豆当归散养血排脓;饮食差,中焦水饮內停,加姜半夏祛饮。

2024年7月29日二诊:患者诉今年3月份服药后症状改善,现症状:怕冷怕凉,肠鸣,排气不畅,尿频,夜尿1-2行,纳差,胃脘拧紧感,口水多,面痤,胸背痤,大便不成形。苔白,脉细。月经后期或2月1行。

辨六经:厥阴病

辨方证:甘草泻心合豆归加薏陈术汤证

炙甘草10g姜半夏15g党参10g黄芩6g

黄连5g炮姜10g当归10g赤小豆15g

陈皮30g生薏苡仁30g白术10g自加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二服。

按:肠鸣、排气不畅、尿频、胃脘拧紧感、面痤、胸背痤、大便不成形,辨为上热下寒厥阴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汤证;面痘、月经后期,合赤豆当归散养血排脓;加薏苡仁清热利湿;肠鸣、纳差,加陈皮、白术行气祛湿。

2024年9月2日三诊:服药后效果好,尿频已,但月经来潮时复发,又见尿频,午觉睡1小时尿5次,夜尿1-2次,口水不明显(减),面痤、后背痤未已,失眠经期加重,中午手脚凉,平时热,心慌,自觉出虚汗。苔白腻,脉细弦。月经推后5-6天。

辨六经:厥阴病

辨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柴胡12g党参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5g

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 

川芎6g 生白术18g泽泻15g茯苓12g 

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二服。

按:面痤、后背痤、手脚凉,辨为上热下寒厥阴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月经推后、尿频、自觉出虚汗,为血虚水盛,辨方证为当归芍药散证。

答疑解惑

问:老师,首诊处方是五苓散,薏苡仁代替猪苓吗?看你写的处方顺序好像是苓桂术甘汤?

答:对,苓桂术甘后有什么?甘草干姜汤,实际是有肾着汤之意,加上薏苡仁、泽泻,有五苓散之意。外邪里饮,五苓散合肾着汤合方。五苓散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问:加了赤豆当归散?

答:加赤小豆当归,根据症状反应加减。《伤寒论》从20条开始就教我们怎么加减用方,有是证用是方,16条讲了“随证治之”。《伤寒论》开始讲的是桂枝汤,然后桂枝汤变化了,有加附子的,后来有去芍药,去桂枝的,后来去芍药加附子,为什么?有这个证用这个药,没有这个证就去这个药,症状变化,需要加附子,不是桂枝汤方证了,需要加减。有些人不理解中医经方的理论,以为经方不需要加减,根椐《伤寒论》写的条文“起则头眩”用苓桂术甘汤,背条文,有条文证用原文就行了,实际不是的。

《伤寒论》原文桂枝去桂,桂枝去芍,桂枝加桂,桂枝加芍药,这都有啊,为什么加?为什么减?证不一样了。症状不一样,需要加减,实际上很多病情都要加减。有典型的条文症状吗?有。桂枝汤,SARA也好,新冠肺炎,见桂枝汤,麻黄汤证有,但是我们见到的就少,为什么?(病人来找我们看时)托了好几天了。但是也有麻黄汤证,用麻黄汤治发烧的可多了,但是有些人不会用。

你看恽铁憔就是嘛,三个儿子都让温病派给治死了,就是一发烧就用清热解毒药,辛凉解表,接着治着活着就死了,三个儿子都死了,不是一个儿子啊,后来怎么治啊?后来他就自己学《伤寒论》,又有一个儿子生病了,他翻来覆去一晚上没睡觉,三个儿子都死了。这个又病了,还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还得死,为什么面上面三个儿子都死了?《伤寒论》遇到这种症状,不用这个辛凉的,得用麻黄汤啊,你用辛凉的当然不会好了,结果(这个儿子)吃了麻黄汤就好了。用的药非常轻,麻黄7分,7分等于现在的多少啊?2.1克,现在用麻黄有用2.1克的吗?麻黄用那么小的量有吗?很少有,他用这么小量,因为是小孩嘛,实际上小孩用折量,等于大人的一半量了,小孩用7分,大人起码得用二钱、三钱了,因为小孩太小了,等于大人的三分之一量了,实际上麻黄成人应该开3钱的,3钱约等于10克,小孩吃半付,实际上吃三分之一就好了。

《伤寒论》是三分之一量,我们开就吃半付,一煎,吃了一煎出汗了,剩下的就不吃了。所以,经方加减用量,不是原方不动的。五苓散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临床用方不是原方不动,而是根椐病情变化,太阴病方面厉害了,可以加太阴的药,加干姜,阳明方面厉害了,可以加生苡仁,有时也可以加生石膏。所以,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加减。

临证体会

一、我们在看病时,要向冯老学习:患者每一次就诊,都要当初诊看待,都要根据刻下症状,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选择最合适的药方进行治疗,本案三次看诊中,虽然都有尿频,但每次的伴随症状不同,冯老开的处方都不同,体现经方治病的个体化、整体性特点,旨在通过精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二、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经方治疗疾病有无效果,不仅六经要辨准,更要精准辨好方证。冯老在诊治过程中,第二、三诊辨六经均为厥阴病,但方证却不同,第二诊因为有肠鸣、排气不畅、尿频、胃脘拧紧感、大便不成形等消化道上热下寒症状,并且有面痤、胸背痤症状,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汤证。第三诊无肠鸣、大便异常等胃虚症状,而有面痤、后背痤、手脚凉、尿频、心慌、自觉出虚汗,为半表半里阴证兼血虚水盛,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治以清上温下,养血利水。因此,我们学习经方,不仅要学会辨六经,还要在每一个方证上下苦功夫。因为六经相对易辨,方证却不容易辨。胡老也曾说过:“方证要熟,不熟它不给你用”!

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方证鉴别。

1、六经归属不同:苓桂术甘汤为太阳太阴合病;五苓散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2、辨证要点不同:苓桂术甘汤为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五苓散为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3、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症状反应相同与不同点

相同点:两方相同点都用小便不利。

不同点:苓桂术甘汤有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等起上冲症状,而无口渴等阳明症状。

五苓散为外邪内饮,表不解而里饮化热,有口渴的阳明症状。

4、胡老解读

苓桂术甘汤: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且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五苓散:里有停水,本来小便不利,此时用发汗治疗则表不解,此和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条的道理同。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乏水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只留于胃肠,因致随渴随饮的消渴证,此时与五苓散利其尿,使水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已,热亦自除。

四、学习经方要学会随病情变化加减用药。

冯老在答疑时明确指出,经方要根据症状反应加减,《伤寒论》16条讲要“随证治之”,从20条开始举例如何加减用方,或加附子,或去芍药,或去桂枝,或去芍药加附子等等。“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方证、药证,正如本案首诊之灵活加减。老师给我们临床带教,临床用方不是原方不动,而是根椐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胡希恕经方医学
专业的有态度的头部经方学术订阅号,致力于经方、六经辨证的临床、研究、教学、培训等,欢迎关注《胡希恕经方医学》视频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