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完成马老师的著作《经方半表半里证》初读,今天做初读分享。
六经辨证的关键是半表半里,是我们深刻六经辨证,完成逻辑闭环的关键环节。表证、里证相对简单,半表半里证更为复杂,从《伤寒论》脉证论治的顺序就可以见一二。总体来说此书非常精彩,很多辨证细节和思辨过程,让人直拍大腿,此书深入浅出,逻辑思辨性强且有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血肉饱满,脑海里浮现最能体现马老师中医思想的就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可以感受到这是马老师从《六经入门讲记》始,由浅入深的又一本值得读的好书。马老师的书籍都是力求用简单的语言来阐述六经辨证的本质、治法、方药,我觉得是《六经辨证学习之送到嘴边》系列丛书,要珍惜缘分,感恩遇见,马老师的书要循序渐进的去读才能由浅入深,先打好基础搭好框架,再围绕主框架展开细节的丰富,一定要保持整体和辨证的思路去学习,不要孤立的片面的去理解和学习,底层逻辑和思维体系是学习中医的关键。
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20讲中但头汗出的讲解就是马老师通过举例传达出辨证的过程是整体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典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马老师给我们解析的十分到位,头汗出不是哪一经所独有,要联系其他症状整体分析,伤寒论中讲“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但是马老师进一步解释少阴病其实也有汗出,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比如阳虚自汗、气虚自汗,比如阴证的危重阶段脱证的汗出。
如果只是管中窥豹不顾整体,肯定很难抓到病机,所以认真仔细辨证分析是烧脑的但是又是很有乐趣的,是一种头脑风暴,也是锻炼一种思维肌肉,保持下去一门深入,让时间去见证力量。
二、三年学医,无病可治,三年学医,无方可用。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呢?马老师常说临床疾病千变万化,所以要多临床多实践。第10讲中小柴胡汤的加减应用,亦让我联想到跟诊马老师,用方严谨又灵活,亦出现柴桂姜加石膏黄连附子,大柴胡汤加四君子,无论是从脉还是问诊上都能力求阴阳平衡,始终关注患者的正气足不足。
六经辨证是一个体系,如果保持严谨又不失灵活,是我们要做的深入层次,马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这是去跟诊才能去体会到的,前提是先打好六经辨证的基础。
三、六经辨证体系是一张网,对于我们方剂的理解也应成网,可以以疾病发展的过程来串联,或是六经(证)来分类,去理解去消化,形成方剂的网,对于未了解的方剂去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在六经辨治体系下去理解消化和吸纳,终会为自己所用。要形成地图化的理解,才会印象深刻。
书中马老师从各个角度去帮助我们认识类方剂之间的差别。比如小柴胡汤证的病人如何转变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亦或是从药物解析层面进行分析,六经层面更不在话下。这样子一些的角度分析会帮助我们对方剂的认识更深刻,也是给我们认识方剂、理解方剂提供了现实可靠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学好经方半表半里证是学好六经辨治的关键,开篇马老师就强调了这一点,这涉及典型的半表半里、不典型的半表半里如何去分析和判断,临床上遇到复杂问题如何去分析和判断指明了道路,实属关键的一本著作,后期还需要细细研读其中细节。
希望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伴随着马老师一起成长进步,重体系,整体观,辨方证,是尖端。勤实践,多思考。抓重点,再完善。努力学好经方,争取做一代名医!
本文转载于 经方中医知识星球,作者: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