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对文本内容及相关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精心安排:先写琴,次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很好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神话传说,如“女娲炼石补天处”“梦入神山教神妪”等,增强了乐声的神秘感与奇幻色彩。
C.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如“空山凝云颓不流”“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直接表现出乐声的悠扬动听。
D.全诗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展现了箜篌乐声的丰富内涌和独特魅力,来显示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6.同为描写音乐演奏的名篇,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与创作风格方面明显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直接表现”有误。这里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乐声奇特,技艺高超。)
16.(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更多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描绘音乐的神奇效果,如“昆山玉碎”“石破天惊”等;《琵琶行》则多以具体的比喻表现琵琶的动听与悦耳,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等。
(2)创作风格:《李凭箜篌引》多用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草木、山川灵怪等离奇意象展现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琵琶行》则善于用生活日常、形象具体之物为意象对音乐进行描摹,从而表达共同的人生境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评分建议:每点3分,言之成理且有具体分析可酌情给分)
译文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山上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清冷的乐声让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打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看见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中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简析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李凭箜篌引》是一首音乐诗。此诗使用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表现其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展示出诗人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效果,运用了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溢着浪漫主义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