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读者让我谈谈“干部年轻化”:
如今体制内、国央企的“干部年轻化”愈演愈烈,很多地方甚至出台了这位读者单位这样“一刀切”的政策。
作为一名85后、曾经也算是“干部年轻化”的受益者,如今正逐渐迈入被90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行列,
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是:“干部年轻化”是一把双刃剑。
“双刃剑”的A面
1、年轻干部更有冲劲、闯劲、干劲
30岁上下的年轻干部,科班出身的居多。
既有不错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正是精力充沛的当打之年、干事业的黄金年龄。
而在国央企沉浮多年的中年人,很多人早已被花样百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山会海、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折腾得没了心气,
由于熟谙体制运行规则,也更加厌恶风险,很多事情放不开手脚去做。
相比之下,年轻人还保留着几分锐气、朝气、心气,更容易被激励、更能吃得下领导画的饼,也更加敢闯敢拼敢冒险。
领导看中的,正是这股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劲头。
2、年轻干部学习能力强,更能心无旁骛干事业
在国央企待久了,很容易“体制化”。一个人在国央企待久了会变成什么样
一方面经验、技能与市场脱节、僵化,另一方面,为了自保,不得不学会甩锅、扯皮、惟领导是从等混国央企的“硬本领”。
而年轻干部学习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
脑子活,思路宽,路子野,不墨守成规,能为组织带来新的活力。
同时,如今的90后,家庭负担普遍不重,老人还年轻可以带娃,
相比父母已年迈、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来说,更能一心扑在工作上、心无挂碍忙事业。
“双刃剑”的B面
1、“提拔一个、躺平十个”
80后常说自己是最悲催的一代。
前些年还是论资排辈的年代,领导说你们还年轻,要多历练几年,以后机会多得是。
于是兢兢业业忙工作,被“升职”这根胡萝卜吊着,拼命拉磨。
不想再过几年,“干部年轻化”来了,领导画过的饼瞬间成了泡影,
眼看着比自己晚进单位,能力、资历不如自己的后辈成了自己的领导,心中五味杂陈。
越想越想不通:明明正值经验阅历最丰富、为人处事最稳重的盛年,怎么就成了提拔无望的“弃子”?
对前途绝望的情况下,许多人不得已选择“躺平。
既然升职加薪无望,不如把精力用在生活上。到点下班、忙副业、陪伴家人,成了职场失意的“最优解”。
2、“干部年轻化”成为“二代”上位的捷径
“干部年轻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的过程中,常常就变了味。
“一刀切”的政策,比如像提问的那位读者那样,硬性规定“班子成员必须有一位80后”、“中层干部中90后比例不得低于35%”...
恰好成为一些熟谙政策、规则的“二代”钻空子的工具。
见到过好几位家中长辈在系统内,套着政策弄了个学历、又套着“干部年轻化”的框框进来的“二代”,
能力出众还好,但有的“二代”,能力经验尚浅、根本挑不起所在位子的大梁;
还有的认为自己当上了领导需要立威,不听取经验丰富的下属的意见,瞎指挥乱指挥,处理问题的方式生硬、强势,
导致大家纷纷不买账不说,还造成工作的混乱、甚至”停摆“。
3、“冲劲”、“闯劲”的另一面是“激进”
“年轻”有很多好处,工作的激情、拼劲、闯劲,思维的创新性,都更胜一筹。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经验不足、处事不够沉稳、甚至激进。
有的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懂得基层工作“上头千根线、下边一根针”的难处,作风漂浮、与实际脱节。
也有的,不体察基层疾苦,热衷“向上管理”,对基层只有压任务、要结果,最后与团队离心离德。
还有一点是现在很多人提到的,随着干部年轻化,而带来的FB年轻化问题。
当然,这一点,每个年龄层都存在,更多和人品有关,和年龄无关。
闺蜜公司就曾经有一位90后的领导,从民营企业挖过来,据说在原公司业绩骄人,能力很强。
但进入到国企后,将原公司的那一套照搬过来,大肆上马新项目,完全没有成本意识、风控意识,并想尽办法绕过内部审核流程,惹得众人议论纷纷。
最后干了一年多,因为审计问题,灰溜溜走人。
...
干部年轻化,的确为企业带来了创新与活力。
但同时,“一刀切”的政策,则是“为年轻化而年轻化”,寒了很多辛苦付出的80后、70后的心。
并不是年轻,就一定能力强、素质高;也并不是年龄大一点,就没有能力、干不出成绩。
从以前的“论资排辈”,到现在的“任人唯‘青’”,很多单位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既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不能一刀切,甚至让“老”同志强退,
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同志,仍然应该有机会、有盼头。
一个健康的组织,需要的是“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年轻者上、年长者下”。
商务、咨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