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资委披露的2022年度96家央企负责人薪酬来看,超八成应付年薪在6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无一人超百万;
而很多二、三级单位和地方国企,负责人是职业经理人,薪酬参照市场化定价,
以同花顺披露的2023年国有A股上市公司在职董事长收入水平为例,
排名最高的紫金矿业董事长,年薪为804.92万元,同年紫金矿业人均薪酬18.84万元,差距约43倍。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央企员工,对收入差距怨声载道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相当一部分高管的收入水平和他们的贡献无法匹配,不能“服众”。
首先,相当一部分国央企,吃的是“资源饭”、“政策饭”、“牌照饭”,
就算是市场化的国央企,在资源对接、融资成本、信用背书等方面也比民企、外企要有优势得多,
因此企业赚钱,并不能完全归功于负责人的贡献;
其次,还有一部分国央企,效益不好、经营拉胯,高管层却年年加奖金、拿高薪。
有多少企业,坐拥民企可望而不可及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却把好好一个企业搞得连年亏损?
有多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收入降了又降、养家糊口都困难,负责人却稳坐钓鱼台、照样拿高薪?
这样的高薪,他们拿得不亏心,围观群众看着却不能不闹心。
举个栗子,伊利董事长潘刚,
当年带领伊利液态奶事业部短短三年从营收6000万井喷式增长至24亿,近十年营收复合增速高达11%、跻身全球乳业前五,
去年,他的年薪为2179万元,薪酬利润比为1:459.
伊利第一大股东也是国资,员工会对潘董拿这么高年薪有意见吗?
我想正常人都不会有意见,因为他真正带领了企业走向发展壮大、员工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收入增长。
说到底,国央企员工并不是对“领导拿得多”不服气,
他们不服气的是虽在其位却没有带领企业走向强大、没能和员工一起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领导。
再来看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就博主所见,不少企业还存在明显的“大锅饭”现象。
以闺蜜所在的央企三级单位为例,收入主要由职位决定,和工作贡献、技术含量以及工作量关系不大。
举个栗子,同样是部门经理级别,承担公司绩效指标60%以上、每天熬夜加班攻坚克难的业务部门负责人,
和承担绩效指标比例很小、每天准点上下班的某职能部门负责人,年收入到手都在35万元左右,
甚至业务部门遇到指标完成不好的年份还得扣。
员工之间也是一样,
推诿扯皮不干活的“老油条”,和以一己之力承担了部门50%以上工作的骨干员工,
拿到手的收入是一样的,甚至“老油条”由于工龄长还要高一点。
这种情况就很挫伤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干多干好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得多、干得好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间一长心灰意冷,
少干活、不干活的钱没少一分,形成了习惯越发肆无忌惮,
久而久之优秀员工被同化躺平,效率越发低下,单位在分子公司的排名也越发靠后。
今年5月份,人社部下发的《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指引》,进一步表明了打破”大锅饭”的决心:
工资总额分配向技术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子企业倾斜,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技术技能人才工资增长。 内部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艰苦和基层岗位倾斜。
强化对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的探索,将骨干员工与企业长期发展捆绑:
股权激励、岗位分红、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激励手段也将列入考虑。
商务、咨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