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周之星”看基层青年写作 | 新力量

时事   2025-01-21 18:20   北京  


过去的2024年,文学现场悄然发生变化,身处一线的青年文学工作者对此有着真切的体验。新大众文艺备受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开始加入文艺创作的队伍,借由各种新平台书写生活,展示才华。除了那些早已被熟知的名字外,更多默默无闻的写作者通过各种渠道“被发现”“被看见”。而纯文学期刊在关注名家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新力量”,如何在新时代培养更具潜力的青年作家,发现文学的更多可能,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文学的未来,正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正在未来之中。


——编者


2020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设立“本周之星”栏目以来,我就一直在主持这个栏目,对于基层青年写作,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框架,不过也许是靠近的,所以只能谈一谈粗浅的感受。基层青年写作既然带了“基层”这个词,那和我们平时谈青年写作的语境可能还有些不一样。以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为例,这个平台汇聚了大量的基层写作者,也许可以此为样本窥见基层青年作家的一些特点。


这些扎根基层的青年写作者常常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他们不一定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或专业训练,但这并未阻碍他们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热情。2024年原创频道“本周之星”栏目评选出的39位作者中,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位是青年作者,其中5位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摄影师、教师、国企职员、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以及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而将视野进一步扩大,自2020年该栏目设立以来,青年写作者群体更加多样:在校学生是一个较大的群类,专业涉及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国际贸易等;已经走向社会的一批作者从事行业丰富多样,除了在文学刊物或者各地市作协任职的,还有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学者、心理咨询师、律师、建筑师、数学老师等。丰富的个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文本的空间。比如2020年第三十四期“本周之星”推荐作品《斑光》,主角苏桥是一名在珠宝设计工作室“天光”工作的助理,她在老板丽莎的提携下进入珠宝设计这个行业,崇拜又畏惧冷艳而强势的设计师Hana。苏桥怀疑Hana谋杀了丽莎,这个猜测像一根刺贯穿她的工作与生活。人物的性格也和他们各自热爱的设计风格和宝石材料相对应,老板丽莎的“设计一如她的个性,彩色宝石和金属的首饰设计,绚烂、欢闹”,而Hana则青睐铂金、白银、珐琅、钻石、钛合金,她本人“也像这些白色的金属材质,冷淡、高傲”。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大概与作者阮文女本身在艺术行业工作有关系,作品中有许多可能是从业者才会注意到的细节设置。个人经验以一种显性的方式进入文本是一种常见路径,不过更多时候它们可能体现在作者对题材、类型的选择以及结构设置等更为隐蔽的层面,这些可能恰恰是作品的异质性所在。


青年写作的确提供了更多异质性。2024年“本周之星”中我印象深刻的文本之一应该是坦次的《哈扎尔的记忆》。老头哈扎尔在患病之后,记忆变得混乱,他的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回旋重叠的,他记得爱慕的少女娜梨变成了自己的妻子,却忘记了妻子已经离世,又时常重叠停滞在更早时娜梨与村里另一个青年巴拉士的感情纠葛里,时间在哈扎尔记忆里的混乱叠加让他怀疑妻子的“失踪”与巴拉士有关,在愤怒之下他放开牛犊的绳子,牛犊冲向巴拉士,虽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巴拉士却最终因为心脏病而死去。就如题目所说,这是关于哈扎尔的记忆的故事,只不过哈扎尔是一位失忆症老人,他的记忆充满了混沌与不可靠,也因为这种失序,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打破了某些束缚,变得空灵、缥缈、朦胧。坦次构建了一个以记忆和情绪为坐标的世界,虽然她初习写作不久,文本中还有许多瑕疵和不成熟,但已经本能地感触到了小说艺术的内核。


2024年最后一个文本,小说《1945年的羊群、驴和幸福的马》是由“00后”作者许焕带来的,相比坦次,许焕的语言更加成熟,小说结构也更加完善圆润。1945年华北平原一个普通村庄“丢羊-寻羊-杀羊”的故事,如点评人赵雅娇所说,“展示出年轻作者对文学经典的熟稔和将经典转化为自我写作资源的有益尝试”,也展示了年轻作者试图进入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的野心。


也许因为基层作者的写作很大程度上还是过于个人化,这导致我们收到的怀念童年乡村生活的投稿实在太多。在不久前组织的“本周之星”圆桌讨论中,点评人符力在谈到2024年诗歌作品时就提出,“乡村题材作品近半数,反映了诗人以诗歌介入现代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并不高,也说明诗人有意无意回避了对工业时代的观照”。点评人康春华给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自己的园地”,对于基层作者来说,写作更多是在自己的园地的自我观照,因而,当看到《哈扎尔的回忆》《1945年的羊群、驴和幸福的马》,以及陈登的诗歌《旧阳台》,陈小丹的散文《沉默的形状》等作品时,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依然很开心地看到基层青年作者愿意走出自己的园地,去观照更大的现实。


近年来,“本周之星”推出的作品,在科幻、戏剧、非虚构等领域的创新意识相对薄弱,而未来青年写作者可能是突破的关键。在圆桌讨论中,原创频道审稿编辑卢静提到的几个吸引人的科幻作品《月球上的摇滚》《登天》《硅心之链:爱在编码最深处》《初始化》等,作者基本上都是“95后”“00后”,只有《智能之风》的作者是一位“60后”,可以看出青年作者是探索新兴题材的主力军。这提示我们,面向基层的平台或刊物,也许可以有意识地引导青年作者对新兴题材、文类进行探索。


对于许多基层青年写作者来说,写作源于兴趣,是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但要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有许多作者提到入选“本周之星”后得到了极大的激励,尽管曾一度迷茫,但这种认可提醒他们文学创作是由激情和信念构筑的工程。对于基层青年写作者而言,平台的认可不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也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动力,这种被“看见”的感受,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理由。


(作者系中国作家网编辑)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0日5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