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接住这“泼天富贵”的是小红书?一方面,小红书与TikTok的用户体验相似,TikTok用户能够无缝衔接“转战”小红书,降低学习和适应成本。另一方面,从媒介演变史和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小红书这种以分享“泛生活”经验为主的社交应用,契合与回应了人类有关社交、信息分享以及爱与关怀的本质需求。
小红书里的“TikTok refugee”
2025年开年之际,小红书爆火。这个给无数年轻人提供新鲜资讯、网络热词热梗的社交平台,因大量涌入中文互联网的“TikTok难民”而备受国内外关注,一度跃居海外app下载排行榜榜首。小红书上,人们用互联网特有的方式(比如“交猫税”“作业帮”等各类玩“梗”)相互问好和对话,这些话题的景深是如此广阔,让我们既能实时观赏阿拉斯加壮美的冰川与极光,也能看到美国街道里一所普通的托儿所里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大家用不同语言分享美食美景,探讨彼此的生活状态。网友调侃道,读书时在英语课上给大洋彼岸的“李华”写了无数封信,现在“李华”们纷纷开始回信了……这些都让我们看到,那些因技术、观念、政治而树立的藩篱一旦被打破,人类彼此之间交流的热情就会被迅速激发,用类似见面时拥抱、亲吻、致敬那样亲密的举动,表达对彼此的问候与关爱。
小红书上中国网友与外国网友的交流
在这一热点事件中,许多人会问,为什么接住这“泼天富贵”的是小红书?一方面,小红书与TikTok的用户体验相似,TikTok用户能够无缝衔接“转战”小红书,降低学习和适应成本。另一方面,从媒介演变史和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小红书这种以分享“泛生活”经验为主的社交应用,契合与回应了人类有关社交、信息分享以及爱与关怀的本质需求。它有旧媒体的弧光,更有新媒体的便捷,与此同时,它呼应并进一步召唤了人类心灵被技术、算法、观念所禁锢的种种内在需求。
无论媒介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需要高质量的心灵交流和社会交往。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人类需要在严肃议题之外那些事关普通生活的经验交流,也就是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Small Talk”,这些交流让我们获取有用信息,获得情感慰藉。如同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谈到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传播只不过是一系列日常行为:相互交谈、传达指示、享受娱乐、展开讨论、获取信息。人类的生活品质就是由这些活动以及它们在社会中如何进行所组成。
小红书作为一种新媒体应用,其诞生至今不过十一二年的历史。从媒介之“新”的维度看,小红书的内容生产包含多元的知识和观点,体现了“杂语时代”人类经验的混合交融;它包含许多“接地气”的分享,小到生活小物的评测,大到关于人生抉择的建议,在这些分享中,普通人也能在网红、明星、KOL(意见领袖)的网络算法世界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强社交属性是小红书另一特点。在小红书上,相互分享有用有趣信息的彼此互称“集美”(姐妹),相互安利好物就是“种草”,希望听取他人建议就是“听劝”,还有citywalk、“显眼包”等等,一大批网络热词都是从小红书诞生。小红书用算法机制定义何为“美好生活”,因此对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数字化的“场景演绎”,力求分享一种积极美好、高“配得感”的氛围,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信息分享和社交需求,更契合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从媒介文化史角度看,涵盖当代生活吃穿住行、社交互动、兴趣爱好分享等的信息生产和交流平台,让农耕时代“熟人社会”口耳相传的经验,现代社会由交往和消费带来的信息交换,变成不受地理空间、时间和关系束缚的“一键”分享。那些曾经需要线下见面唠嗑、絮叨感情的,如今直接线上“云端”分享,在资本主义时间观念影响下,这种分享是省时省力并且高效的。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当被抽空了主体性的交流,变成干巴巴的信息交换,人就被平台、算法、机制内控,成为互联网链路上的“节点”而存在,毫无“人”的气息。当人的时间、感官体验、注意力都成为资本化的商品时,人类依然需要,并且更加意识到情感交流有多重要。此外,在互联网话语场,对互联网社交互动与情感交流的需要更为迫切,这也是近些年平台算法研究中的“情感劳动”研究出现的背景之一。
小红书位居海外app下载排行榜榜首
出于对信息高速过载的反抗,对一种满足情绪价值的社交生活的回归,在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意识到,要以算法对抗算法,超越信息茧房的壁垒。它们进行着更多及物的、利他的、包含情感交流的分享和互动,这无形中让小红书具有远远比其他应用更高的社群黏性,以及相对更友好的社群生态氛围。同时,小红书以一种强调优质内容可见性、利他性、普通人友好的算法机制,让信息传播突破了圈层、壁垒、文化、时空等的限制,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和参考价值。2023年“听劝”一词还从中文互联网走红后流传海外,许多外国用户也由此第一次认识了“小红书”。
举着“听劝”牌子的外国网友
回顾互联网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发展史,从门户网站的社区和贴吧时代,到诸如微博、知乎等各类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再到抖音、快手等更具电商属性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发现,这些拥有五花八门功能的互联网新媒体产品,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更为深刻地规训着人类的生活习惯与认知观念。早些年,贴吧时代是多声部的话语“广场”,大家激扬文字,酣畅淋漓表达自我;而今,信息与商品经济早已合谋,对人的神经系统施加大量的感官刺激,并用算法不断夯实互联网商品经济“生产—传播—消费”的一体化关系,让人从平台的主动使用者,变成平台所“榨干”的“肉体剩余物”。
近十余年来,互联网应用在分众化、垂直化、加速化发展道路上狂奔。与此同时,人们也意识到,需要重建一种具有广泛而无所不包的话题域的类公共空间,更需要一种有情感加权系数的“可见算法”,促进人类日常层面的经验交流,也包含更深刻和广泛的文化、文明交流。毫无疑问,作为互联网应用的小红书,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算法技术与伦理等方面依然有自己明显的短板。但围绕小红书产生的一系列新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数字人文、技术哲学、互联网治理等跨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视。可以预测的未来,小红书也将会是相关领域研究的“蓝海”。
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追问:“互联网社交应用究竟是什么?它是某种信号发送,就像电报?亦或禅诗?又或是厕所墙壁上涂鸦的笑话?……姑且称它是一种沟通好了,人类就爱沟通。”(《信息简史》)此次“TikTok难民”在小红书走红则提醒我们,媒介多样时代,任何藩篱也无法阻隔心灵的召唤与交流的回归。人类热爱沟通,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更要让人类情感如同一汪流动的的清泉,自然、自在,有所依凭,无所阻碍。
(作者系媒体人)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