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术盘点:什么是当代美术的视觉新质?

时事   2025-01-20 18:05   北京  


但凡举办全国美展的年份都被称为美术大年。其“大”者颇形象地概括了该年份在艺术史中形成的创作集结性,从而凸显出这一年在历史书写中的光亮点。2024年举办的规模空前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无疑已成为这一年最重要的艺术事件,全国美展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成为近五年美术创作趋向与艺术水平的衡量刻度,而由此形成的美术话题则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展体制的看法、对当代美术创作水准的评估、对当代中国画等本土绘画发展现状的见解。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追问是,美术创作在图像生产数字化、规模化、智能化的时代如何凸显其存在感?因为人们看到了,画家深入生活也和摄影家相似,都端着相机或手机拍;人们还看到了,全国美展的一些画面如同摄影的放大再绘,而AI图像软件也成为一些画家绘制的必要工具。应当说,新中国创办全国美展以来,从来没有像此届全国美展这样,集中地出现美术作品的摄影化、模式化现象,而且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相对于全国美展,一些专题展、纪念展、双年展则从不同历史维度给予美术图像生产以“合法化”诠释,以此表明什么是美术的“视觉新质”,这种视觉新质与传统语言、个性创造构成何种深刻关联。这些探讨形成的“中国式现代美术”的话语建构,也成为本年度理论探讨的热点。


美术是媒介本质还是主体本质?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自2023年8月确定13个展区后,即在全国正式拉开创作动员的帷幕。从2024年7月2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美术馆开幕始,先后在上海、南京、合肥、杭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昌、济南、深圳举办油画、版画、水彩、雕塑、壁画、漆画、艺术设计、综合画种、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综合材料绘画以及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动画和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展览持续至2024年8月底,共计在12座城市的13个分展区展出了4814件作品。这使得全国美展的“全国性”也真正成为展区城市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9月27日,此届全国美展的集萃汇总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前历届均在中国美术馆汇集),足见这一届展览规模之大,而686件进京作品也高度浓缩了本届全国美展各类别的艺术风貌。


美丽新疆(壁画 300cm×360cm) 李丹,刘梓涵,刘睿,刘丽娟 作


如果以进京作品展作为此届全国美展的艺术水准刻度,还是颇令人欣慰和惊喜的。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的正中,观众可以看到表现富有新时代农民精神特质的作品《暖》和《金色土地》。李传真与吴筱蘅合作的工笔重彩《暖》刻画细致,展现了当代工笔画多材料介入形成的深入塑造能力;沈晓明的写意人物《金色土地》,试图在造型的生动性与笔墨的写意性之间构成的一种表现语言的平衡。从前者画面中农民工在城里欢度中秋节并与远方村里孩子们视频联线的场景所反映的当代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升,到后者表现收获季节农民工再度返乡收割的景象所营造的金色土地意象,两幅画作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图像母题的社会学内涵。近年来,大型主题性创作项目也深度影响了当代美术的创作理念,李前的油画《工人是“天”》所建构的李大钊在北京长辛店传播革命思想的历史图景,展现了历史画如何发掘素材还原历史真实的艺术创造性;而孙妍的雕塑《同唱》以浪漫主义情怀塑造出一群女文工团团员,让人们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满怀青春斗志。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无名战士,这些历史题材创作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所体现的主题立意无不具有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艺术感染力。历史画从来都不完全是对历史片段的客观复制,而总是以当代视角赋予其鲜活的现实形态。因此,视觉新质并非只是视觉感观的新锐,而是对视觉背后深掩的思想矿藏的发掘。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将较具再现、表现特征的油画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动画这两个展区同置于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一个展览空间,当观众从当代艺术类型展区穿越到油画展区,都会生成一种独特的观展体验:仿佛从音画交融、影像沉浸的当代数字图像场域一下子迈进宁谧沉静的空间,两种不同的视觉新质获得了不尽相同的感知方式。方兴未艾的实验艺术、数字艺术贴近信息时代的审美沉浸形态,但油画的创造依然富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而且崔晓冬的《千里故人》、李建鹏的《远方》和杨世斌的《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等对凡人日常的描绘,始终弥散出一种愈读愈耐人寻味的精神感染力,这无疑来自油画坚实的塑造质感与色彩调性传递出的人世暖情。究竟什么赋予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新质?一种观点认为,是来自数字时代创造的富有沉浸感的视觉新体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来自作品艺术形象塑造传递出的精神感染力。前者认为,实验艺术、数字艺术是未来艺术的主宰;而后者则坚信,媒介并不是艺术新质的本质,决定艺术新质的是超越媒介的艺术主体的创造力。显然,有关全国美展的言论不计其数,但最核心的学术命题则是对美术是媒介本质还是主体本质的不同判断。


金色土地(中国画 240cm×240cm) 沈晓明 作


面对现实的新颖感知,

仍需回到传统语言才能熔铸新生



有关全国美展暴露出的当代中国画问题非议最多,而写意“衰落论”的尖锐批评共识度最高。的确,画面的放大、能力的不足、修养的匮乏以及无所不在的数字图像对人类视觉经验的反噬,使创作出现了用摄影图像替代绘画造型形象等问题,都使得水墨写意用笔被进一步地压缩和抽干。全国美展各展区进入收尾阶段的2024年8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绿水青山 美丽家园——中国国家画院典藏山水画展”,让人们以回顾新中国山水画变革路径的方式,反思当代中国画写意传统流失的缘由。这个展览规模并不大、画作尺幅也较小,但耐“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画展让人们重新领略了李可染的“黑山水”是黑而透、黑而润的理念,其作品解决的笔墨与造型、空间的关系,既具有风景写生的现场感、光影感,也具有笔墨的传统意蕴与写意特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绘画面对现实的新颖感知,仍需回到传统语言才能真正熔铸新生。


“回望20世纪的中国画”几乎构成了本年度的另一学术热点。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美在苍朴——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以来写意花鸟画家作品展”开幕。作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该展在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之际,以104件馆藏吴昌硕、齐白石、王震、陈师曾、陈半丁、朱屺瞻、潘天寿、王个簃、李苦禅、吴茀之、诸乐三、来楚生、王雪涛、陈大羽、于希宁、崔子范、朱德群、熊秉明等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展现了以金石法书入画为代表的吴昌硕如何在西学大潮中形成新的写意传统。11月29日,由首都博物馆、北京画院、荣宝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此展汇聚200余件齐白石定居北京后创作的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等,形象地呈现了这位来自湘潭民间的画师如何接续海派金石入画的传统而创造了走向世俗意趣的大写意花鸟画。从吴昌硕到齐白石再到潘天寿,写意花鸟画的变革既创造了“红花墨叶”这种语言新质,也重新探寻碑刻书法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而潘天寿的半抽象结构则深刻表征了中国画独特的现代形式语言探索。


应当说,这些回顾展、纪念展览给予全国美展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画创作以某种启示:这就是视觉新质不纯粹是视觉感官的刺激,中国画所表征的中国文化从来都以内敛含蓄、精深博大为最高的美学品格,这也是纪念吴昌硕大展以“美在苍朴”为主题的缘由。如果说当代中国画的“写意衰落”部分地归咎于对人类视网膜冲击的单一追逐,其思想源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那么,2024年1月3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笔墨新章——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则以15位当代中国画名家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胆推进这种变革所取得的艺术成果。画展研讨会不乏对这种止步于纯粹抽象形式探索的严厉批评,认为中国画的纯粹视觉化道路到了该总结和反思的时候了,至少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不必完全遵循和重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道路,失去笔墨内蕴的中国画本就不是“笔墨新章”。


穿红裙的祁艳(油画 90cm×82cm) 靳尚谊 作


无独有偶,油画界也对油画自身存在的艺术本质提出追问。“油画不等于油彩的照片”,“不是使用油彩的绘画就是油画”等观点也成为从全国美展中引申出的学术话题。2024年12月1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写实画派联合主办的“中国写实画派二十周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共邀请了41位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写实油画家的220余幅画作,让人们品味油画艺术独特的写实魅力。“写实油画并不等于画照片”的观念在这个展览里可以得到某种印证:靳尚谊的《穿红裙的祁艳》让人们感受到,靳先生的探索并未止步,他在写实造型中追求的平面化实现了现代古典的转换。王沂东的《轻风海棠图》、陈衍宁的《风影》、何多苓的《肖像》和庞茂琨的《镜花缘之十二》等画面所具有的高贵感、静穆感,正是写实油画超越真实而达到的审美高度。这其中既体现了油画造型对客观对象的简化与深化,也体现了油画色彩调性的温润、厚朴与微妙,而这些都不是照相机所能解决的。这个展览还揭示了艺术家的功力、修养与认知对写实油画艺术的创造作用。2024年12月25日,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大道同行——中国油画学会与中国油画三十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油画中青年代表力作及语言研究展”在浙江省油画院举行,展览以37位中青年代表作的语言研究方式,呈现了精品力作背后的各种草图及手稿。所谓油画语言研究,就意味着从油画媒材升华出的相对固定的油画语言模式,当创作者违背这个语言模式——形与色的系统化语言规律时,可能就远离了油画的本体语言,而引进中国百余年的油画艺术之发展,恰恰始终是在不断接近这个本体语言的过程中进行民族化和时代性创造。


同唱(雕塑 85cm×100cm×50cm) 孙妍 作


温故而知新。2024年10月2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大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该展以文献和作品的互文性,系统梳理了从1934年中央美院雕塑学科创建至今90年,不断发展、完善学科建设的历程。通过展览,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央美院雕塑系几代艺术家,从稳健的写实造像到当代多元观念探索的发展理路。这种回顾和“大道同行——中国油画学会与中国油画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一样,在更深的意义上,是对美术视觉新质的理论化提升。


“中国式现代美术”的提出和理论自觉



2024年度,中国美术的视觉新质探索还可以在“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和“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一睹具有国际化前沿探索性的视觉新质力量。首届数字艺术大展涵盖了CG绘画(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还有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和生成艺术、人工智能艺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及其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艺术作品。该展由中国美协、浙江省文联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2024年4月18日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而2024年10月5日、12月15日分别开展的武汉双年展和济南双年展,虽主题有所区别,但都可看到数字艺术在其中占据的主导性,甚至以“人智艺术”作为这两个双年展的艺术创新思路。但数字艺术的前沿性、国际化并不完全代表一种未来艺术走向。对美术而言,离开人类之手创造的艺术都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经验可回到对中国画视觉新质的反思,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中国画的百年变革历程,实际上都在不断地力求增添视觉新质,这个新质是通过借鉴西画以及西画的视感方式——写生,以不断增强中国画的视觉现实表达。但这种借鉴又是有限度的,因为笔墨语言的边界会不断发挥文化种属的区隔作用。这正是中国画现代性探索中,如何在视觉新质与传统笔墨之间建立某种内在关联的学术命题,而这个命题(包括当下的数字艺术)从宏观看,都指涉了对中国现代美术独特性的认知。


山河颂(油画 210cm×230cm) 吕鹏 作


2024年1月27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协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该展汇聚了林风眠、吴冠中的200件(组)代表性作品,展开了中西绘画相互融合、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展览之所以取名“中国式风景”,就是力图表明,他们的绘画虽引借西画,却将其审美内核变种为中国特征的深刻内涵。林风眠、吴冠中是师生,但他们都共同走了从法国现代绘画回归中国绘画的道路;他们的绘画探索除了油画之中的民族特质,还强烈地表现在用彩墨宣纸画出的别样中国画上。西方评论界认定他们的画作“非常中国”,而来自中国画学内部的评论则认为,他们的画是风景体系而非山水画学。这是个典型的中国画现代性命题:他们的绘画都因接近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景而形成现代性特征,水墨、用笔、洇韵富有中国画味道,但又绝对反叛传统笔墨。但无论怎样,中国式现代画风构成了他们最独特的视觉新质。


实际上,有关林风眠、吴冠中的价值评判,更深层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美术的独特性。一方面,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具有西方现代主义某些艺术因素,但其审美的基底仍然很中国,这便是中国绘画脱离不开意象性再现、写意性表现的民族文化基因,而如何用理论话语来描述和概括中国式现代美术的学术体系,已成为美术学界难以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和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美术探索与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在鲁迅美术学院举行,会议聚集了国内美术理论界的众多知名学者,就“中国现代美术演进中‘人民性’命题的提出、实践与内涵”“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全国美展对中国现代美术道路探索的实践与作用”“中国画现代转型与现代性特征”“引进外来美术与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关系”“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国式现代美术探索”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建构”的学术命题,并力图从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探讨中国式现代美术不可被同质化的独特路径,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建立,从中国画自觉引进写实主义而开始的改良和变革,从现实主义的主题性油画到探寻古典传统的写实油画,从现代主义到实验艺术等,不难看到中国式现代美术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主体意识。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理论研讨会”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美协和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最终评出的60篇入选论文代表了新时代美术学领域标杆式的研究成果。不言而喻,以“关注当代、提升水平、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建设”为宗旨的全国青年美术论坛,将持续为中国美术理论的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和动力,青年艺术学者研究视野与方法的交叉性、多元化和国际性,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的自觉,才真正为2024年度美术的各种样态离析出深层表述的视觉新质。


(作者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博导)


相关阅读:

2024电视剧盘点:中国故事里的时代精魂与人文风骨

2024话剧盘点:在跨界融合中实现多元发展

2024年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 无穷的远方和人们,如何与文学有关?

2024网络文学盘点:短篇崛起、新人辈出、全球共创IP

2024年儿童文学创作盘点:开阔丰富与新的可能性

2024戏曲盘点:进步须于百尺竿

2024中短篇小说盘点:探索人与内外宇宙的深度关联

2024报告文学盘点:呼应时代召唤 记录时代回响

2024电影盘点:解锁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2024年文学理论评论盘点:从视野拓展到话语融合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0日4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