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学期刊中的青年写作:从“新锐”走向“中坚” | 新力量

时事   2025-01-21 14:01   北京  


过去的2024年,文学现场悄然发生变化,身处一线的青年文学工作者对此有着真切的体验。新大众文艺备受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开始加入文艺创作的队伍,借由各种新平台书写生活,展示才华。除了那些早已被熟知的名字外,更多默默无闻的写作者通过各种渠道“被发现”“被看见”。而纯文学期刊在关注名家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新力量”,如何在新时代培养更具潜力的青年作家,发现文学的更多可能,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文学的未来,正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正在未来之中。


——编者


飞速发展的数字媒介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文学生态,但对于具有文学抱负的青年作家们而言,传统文学期刊仍旧是他们进入文学场域、展现自身才华与洞见最重要的平台。从近些年文学期刊的种种举措(如开设新人栏目、设置青年作家小辑、举办青年作家研讨会、配发文学评论等)也能看到,文学期刊在发掘、推出青年作家上,力度始终不减。这既促进了文学期刊的自我革新,也有效助力了青年作家的培养。2024年,文学期刊与青年作家们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深度融合,有传承,也有新变。



期刊发现与青年写作


对当下主要文学期刊做一个简单的扫描,可以看到,许多当年为培养文学新人而设置的栏目如今几乎已是期刊中的固定栏目。比如,《人民文学》的“新浪潮”、《当代》的“发现”、《十月》的“小说新干线”、《中国作家》的“中国作家之星”、《诗刊》的“双子星座”、《北京文学》的“新人自荐”、《诗歌月刊》的“新青年”、《扬子江诗刊》的“新星座”、《小说选刊》的“新锐作家”、《青年文学》的“推荐”、《青年作家》的“新力量”、《中国校园文学》的“新人现场”、《作品》的“超新星大爆炸”和“网生代@”、《西湖》的“新锐”和“双重观察”、《湖南文学》的“青年计划”、《民族文学》的“本刊新人”、《山花》的“开端季”、《广西文学》的“新发现”、《湘江文艺》的“发现”、《山西文学》的“初声”、《百花洲》的“新锐·出发”、《朔方》的“朔方新锐”、《特区文学》的“新锐”、《黄河》的“明日之星”、《芒种》的“新锐秀场”……各大期刊专属文学新人、青年作家的栏目命名不一,但大同小异,突出的关键词是“新”,所希冀的是发掘、扶持更多新生创作力量。如《作品》的“超新星大爆炸”栏目,先是刊发新人五或六篇中短篇,继而配发两位评论家的评论,再推出作家对谈、创作谈、印象记等,分三期持续推荐,扶持力度可谓空前。


在固定栏目之外,不少期刊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青年作家小辑”。《人民文学》2024年第9期推出了“青年新作辑”,刊发了崔君、尹林等八人的小说、散文;《收获》2024年第4期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刊发杜梨、丁颜等八位青年作家的小说;《上海文学》2024年12期推出“新人场特辑”,从小说、散文、诗歌、理论与批评四个维度展现了青年写作的多重样貌;《十月》2024年第6期推出了“小说新干线·‘〇〇’左右”小辑,刊发了袁德音、胡诗杨等七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广西文学》2024年1期推出“东盟青年作家作品辑”,刊发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的七位青年作家作品。此外,《天涯》2024年第2期的“类型文学大展:科幻小说”小辑和第5期的“新人工作间:青年导演小说专辑”、《万松浦》2024年第4期的“青年作家小说专辑”、《作家》2024年第10期的“青年作家中短篇专辑”、《芙蓉》2024年第3期的“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江南》2024年第5期的“留学生小说专辑”、《红岩》2024年第6期的“新锐·重庆青年作家散文小辑”、《湖南文学》2024年第5期的“望远镜丨青年作家小说专辑”、《长江文艺》2024年第9期的“科幻文学专辑”……这些专辑,或是从代际出发,或是以类型为区分,或是以地域为界限,又或是以作家身份为中心,角度各不相同,但都起到“集束”作用。


以上各类栏目和小辑,往往还有意引入文学批评的力量——邀请评论家在作品刊发当期或刊发之后为青年作家撰写评论,既是对青年写作的鼓励,也暗含对青年写作的希冀。凡此种种,可以看出,文学期刊对青年作家作品的扶持力度在持续强化。



创意写作与青年写作


《作家》2024年第11期的“名家推荐·创意写作坊”、《雨花》2024年第4期开始的“名师带徒”小辑、《西部》2024年第6期的“特别策划·创意写作”小辑等,令人眼前一亮。“创意写作”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大高校纷纷增设创意写作专业,不少评论家、作家也进入高校从事创意写作教学。2024年,伴随着“中文创意写作”获批二级学科,创意写作与青年写作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青年作家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学历越来越高。在我看来,创意写作学科的强势兴起,注定又会将这种趋势进一步扩大。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当下的青年写作在技艺上显现出相对成熟的一面,他们擅长从历史、经典、地方等汲取力量,依靠独特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化为己用,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娴熟的技术与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新变,自然也有新的讨论。比如,创意写作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流水线?“野蛮生长”的青年写作与“科班出身”的青年写作将发生哪些碰撞?以作家为导师的高校创意写作培养模式,是否会带来文学场域内新人入场与迭代方式的变化?种种讨论,都显露出大家对青年写作的高度关注。


《当代》2024年第5期推出“新发现·新人四重奏”小辑后,我曾为杜峤《永年》、程惠子《断指》、胡诗杨《红旗袍》、先志《室内地图》四篇小说撰写短评。这四位青年作家目前均为高校文学专业或创意写作专业在读硕博研究生,这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在《当下青年写作:“专业训练”与“野蛮生长”》一文中,我写道:


高校写作教学,更多的是讲授写作的“道”与“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作品的完成度及其辨识度,实际上还是主要依靠创作个体自身。换而言之,“专业训练”只是基础,在文学创作中,同样需要青年作家“野蛮生长”。他们广泛阅读,接受文学理论、文学史、创作技巧等专业教育,而后的关键是将写作的“道”与“术”内化于个人创作中,并不断寻找、探索适合自己个体气质与审美追求的叙事道路,从而生成作家的个人风格与高辨识度。这条道路或许是漫长的,但唯有如此,他们的创作才能从“娴熟”走向“独特”,从“技术”走向“艺术”……



地域、命名与青年写作


2024年的文学期刊中,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栏目:《北京文学》的“新北京作家群”、《江南》的“文学新浙派”、《芙蓉》的“湘军新势力”、《芳草》和《长江文艺》的“新鄂军”、《飞天》的“新陇军”、《时代文学》的“新鲁军”、《山东文学》的“鲁军新力量”、《广州文艺》的“后浪起珠江”“新南方论坛”“‘新南方写作’关键词”等等。这些栏目在“新”之外,还尤其强调“地域”。从地区划分到方言写作,地域又一次成为文学现场的热议话题,引发了诸多讨论,观点不一。


比如,“新北京”“新南方”“新浙派”等的边界与内涵应当如何界定与理解?当命名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潮流的时候,当命名变得过于简单的时候,文学地域的界限与价值又当如何判定?当一个青年作家主动拥抱某一群体/流派,或被动被某一群体/流派纳入,对于其个人,对于当下青年创作,又会有哪些变化?方言写作的优势与限度应如何看待?凡此种种,都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在我看来,这一过程恰恰说明文学期刊、文学批评等在积极地介入我们的文学现场。


持续扶持、创意写作、地域写作,这三个词构成了我对2024年文学期刊中青年写作的首要感受——是首要,而不是全部。在这之外,青年写作呈现出“到世界去”的全球视野,青年写作在技艺上不断丰富、在题材上不断拓展,青年作家不断获得国内重要文学奖项,“00后”作家越来越多涌现等,都使得我相信,当下青年作家群体日益壮大,青年写作正在从文学期刊的“新锐力量”走向“中坚力量”。


(作者系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0日5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