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献瑞:藏在博物馆里的蛇都长啥样?

时事   2025-02-01 10:01   北京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蛇象征灵性和智慧,寓意丰收与祥瑞。从很早年代的文物,我们就已能看到蛇的丰富内涵。乙巳之初,《文艺报》和各位读者开启一趟文博之旅!


“妇好”青铜鸮尊



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鹗形,器盖置于鹗首后部,鹗昂首,歧冠高耸,“臣”字状目,小耳,钩,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抓地,宽尾下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隊,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纹。隊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鹗,圆眼,尖隊,双足内届,两翼平展,作飞翔状。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刻辞龟腹甲残片



商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刻有两字,右一字为甲骨文“它”。“它”字最初表示“蛇”,其字形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蛇的特征:头部呈三角形,身上有花纹,尾部卷曲。秦汉时期,表示蛇的“它”字增加“虫”旁,形成了后来的“蛇”字。

(来源:上海博物馆)


商周石蛇



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



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藏。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曾侯乙尊盘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虎座鸟架鼓



战国,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器以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老虎脚边交缠着6条蛇,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双蛇纠结铜具



战国,高10.3厘米,宽7.1厘米。朝阳县十二台营子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略呈锚形,主体为两只昂首翘尾如乙字形的螭,相背而立,两尾纠结,盘绕而上,顶如一方形系环,两螭共四足,中间再连一环,成为五个联珠式装饰,垂于身下。螭的前身翘曲如钩,首方折,口鼻下垂似鹰嘴,通身嵌绿松石数处。

(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金印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彩绘生肖蛇陶俑



唐,高36.5~42.5厘米。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生肖的造型作兽首人身,兽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交领宽袖衣,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胸前。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伏羲女娲像



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厘米,右175厘米,横上82厘米,下53.7厘米。吐鲁番遗画,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来源:故宫博物院)


陕西皮影“青蛇架”



清,上海博物馆藏。

青蛇架是传统影戏剧目《白蛇传》演出所用道具,为青蛇府邸大型景片,在戏中起到交待地点、衬托氛围等作用。其造型庞大,精雕细镂,敷彩以红、绿、黄、黑为主,对比鲜明,营造出一派光怪陆离的景象。景片共由10个部件缀订而成,以便折叠在戏箱中装运。

(来源:上海博物馆)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微信编辑:张昊月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