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传”与中华文化输出
最早将“中国经典”及“东方圣典”通过外文翻译介绍给西方学术界的,应属17世纪的沈福宗和19世纪的王韬。据史料记载,最先抵达欧洲并在法国和英国工作、侨居数年的是沈福宗。他协助耶稣会传教士柏应理等人用拉丁文写就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晚清思想家、政论家王韬(1828-1897),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受到清廷通缉,遂逃亡到香港避难,受香港英华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理雅各之邀于1867年底赴欧。其间,王韬协助理雅各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开始向西欧派遣中国留学生。1877年1月13日,在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日子。由清廷选派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30名优秀学生,分赴英、法两国留学,为期三年,开启了中国向欧洲选派留学生的历史。这是第一代既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后又系统学习西方知识和理论的青年知识精英。其中,从东方文化输出和两种文明交融的角度对欧洲(尤其是西欧数国)影响最大的,非陈季同莫属。他被誉为晚清“中国文人中以西方语言介绍中国文化第一人”,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民教育勋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从1884年至1892年,他以法语在巴黎先后出版了随笔集《中国人自画像》(1884)、《中国人的戏剧》(1886)、《中国故事集》(1889)、《中国人的快乐》(1890)、《巴黎印象记》(1891)、《吾国》(1892),1890年出版了法语长篇小说《黄衫客传奇》,作品还被译成意大利文、德文出版。据《孽海花》的作者、法国文学翻译家曾朴说,陈季同“所作法文的小说,戏剧,小品等,极得法国文坛的赞许,阿拉托尔佛朗士(目前通译为法朗士)向来不容易称赞人的,也说他文笔诚实而轻敏,他的价值可想而知了”。这些在欧洲“在地”出版、并且引起很大反响的华人作品,可视为欧洲“留学生文学”的起点与开端。
“留学潮”与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前后,陆续跨出国门,奔赴欧洲各国留学并进入各类学校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人数众多,几乎占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半壁江山。不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如李金发、徐志摩、许地山、巴金、梁宗岱、林徽因、陈学昭、苏雪林、傅雷、陈西滢、袁昌英、林语堂、冯至、艾青、戴望舒、邵洵美、冯沅君、钱锺书、季羡林等曾留学法、英、德等国。老舍虽未曾留学,但他年轻时经埃文斯教授介绍,于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课余时间全泡在图书馆里,抱着字典读英文小说。在英国小说中,他找到了文学老师——狄更斯、康拉德等。他一边读,一边想着自己经历过、听说过的事情,脑中开始浮现一个个活动的人物、故事和画面,于是买了些练习簿,把这些心中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就这样现学现写,开始了小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舍也等于留洋学习过。
不过,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欧洲文化、文学艺术从语言、流派到精神、风格及创作方法,更多的是借鉴而非融入。如李金发的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梁宗岱翻译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的《水仙辞》,老舍在伦敦完成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巴金在法国小城沙多吉里创作的小说《灭亡》等,这些作品都是寄回中国,发表于国内报刊,或于国内结集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分别于1925年、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老舍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先后连载于1925年、1926年、1928年《小说月报》;巴金的小说《灭亡》和梁宗岱的译诗《水仙辞》皆发表于1929年《小说月报》等等。即使侨居异域的时日较长,他们也极少将作品直接在异国他乡发表。只有被誉为“辛亥三童子”之一的盛成是个例外。他的法文作品《我的母亲》于1928年在法国出版,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瓦雷里为其作序,称此书使人“神魂颠倒心摇情动若山崩”。作品甫一出版,好评如潮,深得各界人士热情赞赏,此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
欧华文学:以欧土纳汉魂
进入20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逐渐聚集起一批先留学后定居、在异国他乡直接以母语创作并在其所在国发表作品的华文作家(不少人以双语创作),至今已根繁叶茂。2021年由德国波恩雅知出版社出版的《欧洲华文作家名录》所收入的从清末至今在欧洲生活、工作或学习两年以上、并使用中文写作的欧洲华文作家、翻译家达400余人。这些欧华作家的主要特征是:大多数人皆有留学背景,其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及文学修养普遍较高,且不少人皆以双语甚至多种语言进行创作和翻译。毕业于同济大学的留德学生钱跃君创办的《莱茵通讯》,曾发表过约一千位作者的两千多篇华文作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被法兰西学院授予终身院士的程抱一,其小说《天一言》获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女留学生山飒荣获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并摘取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赴欧洲留学生人数以及华人新移民的增多,以母语创作的华文作家人数和作品逐年增加,并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影响逐渐扩大。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中东欧的华文作家及作品频频崭露头角,如捷克的老木、汪温妮,匈牙利的余泽民、阿心等等。在欧华作家中,有的已成为驰名华文文坛的著名作家,斩获世界华文文学各种奖项,有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的华文报刊上发表与出版,并入选世界华文文学各种文集,影响日益扩大。
华裔艺术家Gabby Malpas 绘画作品
欧华文学领域佳作频出
近年来,欧华文学异军突起,欧华文学名人和新作在欧洲本土与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频频亮相或出版,如方丽娜的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夜蝴蝶》和中篇小说《蝴蝶坊》,构成了在中国与欧洲之间穿梭飞翔的“蝴蝶”三部曲;穆紫荆的小说《活在纳粹之后》《醉太平》等,引发读者思索欧洲本土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代的警示;倪娜的小说集《一步之遥》、刘瑛的小说集《不一样的太阳》、阿心的小说集《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海娆的小说《远嫁》等皆有跨文化、跨国界的考察与哲思。散文集则有朱颂瑜的《把草木染进岁月》、安静的《萨尔茨堡有张床》、黄冠杰的《果园与歌者》和诗集《黑夜敞开》、昔月的《两乡情苑》、夏青青的《天涯芳草青青》、杨悦的《阅读德国》等,皆突破了“乡愁”的惯常写法,抒写新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精细感触与切身感悟,使人耳目一新;绿骑士的《书香寻踪游》,将作者对巴金、戴望舒、傅雷、李金发、盛成等中国现代作家在法国求学地点的寻访,与对其作品中法兰西印痕的解读相叠印,别开生面地展示欧华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叉融汇。玉扣子(刘东)的近著《我住在鼹鼠的故乡》,以朴实、细腻的笔触,描写斯洛伐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讲述作者在该国生活20多年所遇见的一个个凡人故事,传递出美好、友善、优雅和知性的感悟与灵性。她的散文新著《KE城叙事》,2023年由布拉格文艺书局出版。法国华文作家梁源法,历时6年写作,于2019年5月推出长篇小说《岁月的记忆》(巴黎三部曲),分为《苦难中重生》《孤独却无泪》《巴黎三闺蜜》三部,堪称是一部旅法华侨华人奋斗的鸿篇巨制,让读者阅读之后更加深入了解法国华人的真实生活。德华女作家刘瑛于2022年推出散文新著《莱茵河畔的光与影》,作品不仅被列入“海外华文精品书系”,而且还列入了“2022年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好作品名录”。另一位德华女作家海娆的长篇小说新著《我的弗兰茨》,以两位重庆籍女性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揭示出有关“弗兰茨”的家族秘史。作家以第三人称视角深刻反思中国女性远嫁异国所遇到的重重困境,并以在地视野揭示战争对普遍个体的持久性创伤影响,传递着对战争和历史的反思。这部长篇小说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即入围“探照灯好书”2023年11月中外文学佳作之列。
近年来英伦有几位华文畅销书作者亦令人刮目相看,如曾旅居英国12年的王梆,出版了非虚构纪实作品《贫穷的质感》,在豆瓣上好评如潮;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大学和牛津大学、2018年被授予“中英友好大使”的祝羽捷,出版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等多部华文畅销书。北欧数国也有了华文畅销书作家,如稍早些时丹麦的池元莲及其《北欧缤纷》《两性风暴》、近期瑞典的罗敷及其《这么慢,那么美》、冰岛的嘉倩《独居冰岛的一年》等。
(作者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监事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4日4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