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作家、文化学者共话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
春节,是文化力量的最好诠释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大江南北,张灯结彩、喜庆祥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浓浓的年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接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彰显着愈加丰富、厚重的文化意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春节时间”,本报邀请作家和文化学者共同分享他们心中的春节,共话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过年书》,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025年1月
新年伊始,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新书《过年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冯骥才几十年来关于年俗、年艺术、年文化的思辨、见解与建议的结集荟萃,“既是讲述自己与春节这个重大节日之间精神性的故事,也是纪念春节成为世界‘非遗’这一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盛事”。
在冯骥才看来,春节4000多年的节日史,浸透着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国家深刻而悠久的农耕文化。春节蕴含着古往今来中国人对幸福、平安、慈孝、和谐、健康、团圆、富有的共同希望与理想。近20年间,从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春运”,到社火、庙会、窗花、年画、灯彩等不少曾经消沉下来的春节习俗的复苏,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传媒都作出了很大努力,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大的复兴与弘扬。“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到了共识,这不仅再次更新了我们的遗产观,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自觉,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成为世界的‘非遗’意义重大。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传承春节文化的自觉,不仅有助于中国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深邃意义和深刻价值,增强中国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也将有助于丰富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的理想、向往、追求和性情,有助于世界人民的彼此认知、和谐相处与相互团结,而这正是保护和传承好春节文化强有力的动力与重要意义。”冯骥才说。
谈到春节与中国人的情感连结,民俗学家刘魁立不由得想起这些年他在上海三林塘结识的一支耍龙灯的队伍。这支龙灯队伍的11名成员曾经是本地的一群“发小”,每逢过年,他们就会从不同地方回到故里,一起耍龙灯。刘魁立在三林塘曾度过三个春节。从这些普通人的身上,他深深地感受到年的味道和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他们爱家乡的一片天、一片地,爱家乡的人,爱家乡的传统,爱他们童年所走过的路,所以每到过年就要回到家乡来‘亲吻’故土,温习他们对乡土的热爱,维系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这些正是中国人对于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理解。”
在刘魁立看来,过年的传统彰显着中国人的性格,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的内容也特别广泛。“过年”的文化之所以能打动世界,就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核心、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和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它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向往与文化追求,体现着中国人的生命力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包容力,反映了几十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巨大进步。刘魁立认为,百年来,从逐渐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激发当代文化创新创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到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价值,我们正努力实现对传统文化在价值判断和内涵认识方面的重要改变。春节申遗成功,将激发我们对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从过去的“自为”进一步转向现今的“自觉”,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为其赋予新的情感与精神观照。
“家的伦理、团圆的理念是春节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作为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本撰写和翻译、图片和社区知情同意证明文件收集等工作任务的专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从2009年起即深入研究春节文化及其保护传承。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结束了历时两年多的相关工作后,如何向公众讲好春节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萧放重要的工作日程。他谈到,几千年来,年俗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回家团聚,与亲人一起辞旧迎新、祈福求祥、祭祀先人的春节文化内涵没有变。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价值观被全世界“看见”、为全人类共享,也让春节更好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平包容的窗口。
萧放谈到,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亦是一个凝聚文学、艺术、信仰和消费、欣赏、传承与交流的时空平台。随着未来春节的文化价值被更多地挖掘与“看见”,围绕节日的时代创造、对于文化传承的全民自觉将进一步被激活。传统的文化习俗在社会的自我调节中如何与新的时代环境相呼应,形成新的文化连接、文化关怀,让传承几千年文明的根在中华大地上扎得更深,让城市更加和谐温暖,让乡村更加富有活力,将成为未来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之义。
2025年1月14日北京朝阳站,准备乘坐G3667次列车前往赤峰的旅客正在排队候车(图片来源:“中国铁路”公众号)
“中国人的春节,是文化力量的最好诠释。”作家祝勇的故乡在辽宁沈阳,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来到北京工作的他,每逢春节都要回家探亲。那时交通还不发达,春运往往是一票难求。记忆中,每当春节临近,北京的许多火车票代卖点的窗口都会排起长队。“那是回家的队伍,犹如一条条的长龙,成为那个年代最有标志性的街景。”祝勇记得,曾经为了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排过一整夜的队,但他却觉得十分庆幸,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想回家看望父母的心情,“回家的幸福,足以抵得上一切为此付出的辛苦”。时隔多年,随着高铁、航运的飞速发展,这样的景况依然是一道世界奇观。“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仿佛遵循着某种节律,在这个特定的节日参与到一场全民大迁徙中。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价值观,是我们内心的契约,它比任何法令都更有力量。”
祝勇表示,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与血缘、祖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缔造了文化学意义上完整的自我。“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是复杂的,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内容,构成了人类星球上最丰沛磅礴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日常生活里的春节又是简单的,它连接的是一张车票、一声呼唤、一顿年夜饭——它是亲情的纽带,不论我们身在何方,家都是我们唯一的方向,团聚都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渴求。”
澳门农历春节年宵市场(图片来源:“澳门特区旅游局”公众号)
在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作家吴志良的童年记忆里,春节意味着有好吃的、穿新衣服,还可以收到利是(红包)。长大后他离家读书,春节对他意味着与家人团聚,意味着一张千辛万苦找到的火车票和辗转两天两夜才能回到故乡的漫长路途。工作后,春节意味着乡愁,无论多忙,也想回去见见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及亲戚,尝尝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感受一下乡间的热闹气氛。吴志良表示,如今,春节仍是澳门最热闹的节日。身在澳门这个“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春节更彰显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年被赋予更多国际性的意义,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正不断增强。
农历甲辰年岁末,从北京移居香港已30多年的剧作家何冀平迎来了值得纪念的喜事,她的两部戏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演。一部是由她编剧、北京人艺于1988年首演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如今由香港话剧团用粤语演出;另一部是她在香港用粤语完成的话剧《德龄与慈禧》,如今在内地用普通话演出,巧合的是,两部戏在全国巡演过程中的上海相遇了。多年来,北京成为何冀平的文化故乡,而香港则开拓了她的国际视野,两地文化共同滋养着她的创作,也让她有机会一直过着“两个习俗不同的年”——南方的年和北方的年、香港的年和北京的年。“香港的年从冬至开始,北京的年从腊八开始,北方逛大集,香港行花市……”但无论哪个年,在何冀平心中都是一样的中国年,从开始过年到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其间都有很多习俗,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深切祈愿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心愿。如今春节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盛宴,她相信,春节这座文化桥梁将更加有力地连接起东西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交流也必将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更多灵感与启示。
对于“00后”青年作家晓角来说,“春节不仅是一年一度的团聚,更是一种期望,期望大家新的一年能遇到更多的爱”。过去的一年,晓角对“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去了好几个地方,见到了新的景象,也回到了最熟悉的县城,见到不同的人,他们行色匆匆,我像他们一样努力地生活,也在生活中更深刻地面对自己。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永恒的,我拥有了更丰富的爱:朋友之爱、爱人之爱、梦想之爱。”晓角表示,春节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更多的美好希冀,也是守护、传递爱的最好的港湾。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7日1-2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