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的《元日》。元日,就是正月初一,古老的大年,如今的春节。这是世界上气氛最为热烈的节日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极具活力的参天大树。
2025年的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个风采新异的春节,让我们共同来领略尧舜传人用数千个岁月培植的文化与精神巨树。
敬天法祖的深根
春节的根深扎在《尚书·尧典》中,其中有“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成岁”的“岁”就是年,而且是最早的年。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新开端,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值得铭记的大事。“帝曰”的“帝”是帝尧,是他“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最早识别出日月轮回的规律,最早“成岁”,才有了“年”,有了后来的“过大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何是腊八?这与先民早就形成的敬天法祖的习俗有关。
《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岁十二月”“蜡也者,索也”,这是对年终祭祀活动的写照。“蜡”与“腊”同义,是祭祀活动;“岁十二月”就是如今所说的腊月。其中还记有祭祀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祝辞被称为《伊耆氏蜡辞》,意思是,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原处;河水不要泛滥,流归原来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回到沼泽中去,不要在耕稼的田地丛生。
如果说,帝尧时期观测天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成岁”,开始有了年;那么“蜡也者,索也”所代表的祭祀活动后来便成为过年一系列庆祝活动的开端。
从《伊耆氏蜡辞》可知,最初的蜡祭是祈求神灵保佑,欲望不强,目的也并不复杂,只要没有天灾虫害,能够保证粮食丰收即可。待到《礼记·郊特牲》记载的“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时,便多了一重意思,不仅祈求神灵保佑未来,还报答神灵先前保佑的恩德。
《礼记·郊特牲》还透露出最早的蜡祭就是敬天法祖。先民既祭祀上天不期而至的风雨雷电,又祭祀身边的五祀之神:门、户、井、灶和中霤。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一看就懂;那中霤是什么神?辞书说法不一,有说是土神的,有说是宅神的。有房屋能安居,有土地能乐业,可以将中霤视为先民向往安居乐业的神灵。同时,祭祀的还有引领先民走向文明的先祖,如先啬、司啬、邮表畷等。先啬,即尝百草、辨五谷的神农氏;司啬,即教民稼穑的后稷;邮表畷,即监督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员。最有意思的是,还要祭祀百谷的种子、山野的禽兽、防卫的堤坝和水沟等。在今人看来,祭祀似乎不可思议,然而那时生活的好坏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先民,便试图用祭祀讨得神灵的欢欣,庇佑自己活得平平安安。当然,对于引领自己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先祖,更是像神灵一样地崇拜着。
时光远逝,要还原当初的祭祀场景很难了,好在《诗经·七月》留下了这样诗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万寿无疆。这或许就是周代蜡祭的场景,举杯畅饮,热闹祥和,其乐融融也。
倘若要再找点佐证,我们可以从《礼记·杂记下》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受到启发:“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贡观看蜡祭的感受是“一国之人皆若狂”,足见先民恭敬肃穆的祭祀后,便是欢喜若狂的娱乐。
时光变迁,蜡祭的称谓也在变迁。夏代称“嘉平”,商代称“清祀”,周代称“大蜡”。因为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蜡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固定千年不变,腊八便成为奏响过大年欢歌的序曲。
如今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当然和平日喝粥不一样,熬好以后先要敬神,陕西多地还要送给邻里共享。敬神的粥自然比平常的好得多,粥里有五谷、有蔬菜。甘肃武威地区吃扁豆粥泡馓子;宁夏则吃麦仁饭;江浙地区生活精致,腊八粥分外讲究,还要添加慈姑、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珍馐。这粥敬神更添诚意,人喝则更为可口、更具营养。
传统上,最隆重的敬神仪式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日各路大神都要去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所以要恭敬祭祀,祈盼他们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尤其是晚上欢送灶神,不仅家家供奉好酒好菜,还要外加糖瓜。灶神是常驻家中监视大家举动的神,若是将平时不检点的行为报告给玉皇大帝,就会有“天火上房子,槽头死骡子”的灾难。添加糖瓜,就是要用糖饧粘住灶神的嘴,让他说不出坏话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子时,爆竹一响,千家万户都进入了新一年。放爆竹是在热烈欢迎大小神仙再回到人间,回到家中。
大年初一的美餐做好,要先敬奉祖先,叩拜礼毕才能享用。饭后不用召集,人人穿新衣,戴新帽,聚集在本家祠堂,共同祭拜先祖,温习家训、家规。这传统年深日久,《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拜并接受帝尧禅让。或许,自那时开始,祭拜先祖就成为千秋不变的礼仪。礼拜过先祖,才能依序进行春节的多样程序。
元宵节闹红火是节日的高潮,节目五花八门,各有特色。随着时光的演进和汰选,逐渐固定了一批喜闻乐见的节目。扭秧歌,实际上是扭禳歌。禳,是祭祀,是祭祀天地君师亲,是祈祷消除灾殃,是祈求祛除邪恶。踩高跷,平日低矮的人,踩踏在细巧的木棍上,出人头地,步步登高,何等风光,何等体面!划旱船在北国旱地尤其受欢迎,往常出门只有一条脚踏实地的旱路,如今划船而行,多一条出路,前景岂不更好?跑竹马,马是竹编的、裱糊的,象征的却是奔腾的千里马,能自如驾驭、飞速向前,多么威武,多么荣耀!舞狮子,这简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慷慨吸收和娴熟运用。狮子并非本土动物,国人却将之视为肃穆威严的象征,用石头雕刻后安放于寺庙和衙门前。闹红火时将那威武的狮子激活,随着人手舞足蹈,或伏体,或奋跃,表达的岂不是降服猛兽的志向?最能表达国人志向的,还是耍龙灯。一条装裱一新的巨龙几十米长,几十个人紧握抓手,随心起舞,或高高举起,使之腾云驾雾;或弯转环绕,使之逶迤听命;或落地潜伏,使之择机跃起——这分明是华夏儿女用舞龙来表现降龙伏虎的豪情,来呈现祖祖辈辈颖悟出的哲理。
春节的闭幕式在正月二十才能举行,这一天是添仓节。各路神仙祭祀过了,家族先祖和自家的祖先也祭拜过了,理想的愿景要落实在物质的丰硕上,添仓节就是要确保愿景落地。一大早,家家主妇忙着化面糊,摊面饼,调菜馅。摊好了,将菜馅夹在上面,轻轻包裹好,就是春卷。全家人烧香跪拜,用春卷供奉神灵。到了晚上,点亮各间屋子里的灯,将春卷的皮一点一点撕下来,装进面瓮米缸,连豆罐盐瓶都不能遗漏。如此仓满瓮盈,一年丰衣足食的好光景就有了着落。
新一年,新生活,就在敬天法祖的美好氛围中出发了。
和谐美满的愿景
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能不能美满,全在于和谐。在我看来,能不能和谐,道德至关重要。道德好比车辆上的刹车,让人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道德自律减少人和人、家庭和家庭、单位和单位的摩擦矛盾,能更大程度地保证和谐,共享美满。
几千年延续不断形成的春节民俗,堪称和谐美满的大演练。当然,演练的中心是道德,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可以自觉践行,无须他人提醒。但是,成年累月的忙碌,智者千虑也有一失,不免急功近利,忽略道德。先祖就把过大年,设造为再提醒、再践行的演练日子。倘若将这演练做个比喻,那就像一枚金币,有正面,有背面,正面是要求,背面是禁忌。而且,不论正面和背面,多数都将语言说教化作了年深日久的习俗。
先看这枚金币的正面。除夕夜国人讲究大团圆,所以我们祝福人都是“阖家欢乐”。大年临近,远在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忙碌奔波中往家里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炒菜,喝烧酒,说说笑笑,还可以时不时看看电视里欢乐的节目,这便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大年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拜年。在家里,晚辈拜长辈;去邻里家,互相拱手礼拜,亲热问好。切莫小看这礼拜、这问好,往日相处不错的关系更贴近,若是关系疏远或者曾发生过口角摩擦的,都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人们奉行的道理是“有理不打上门客”“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从此翻过旧的一页,和和睦睦再相处。从初二起,大路小道,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走亲戚拜年的。人们成年累月辛劳,过年是最消闲的假日,放下一切劳作,互相走动,感情更加亲密。
过年的吃食每样都有含义。除夕这顿饭,不少地方离不开火锅。火锅是现在的叫法,先前叫火鼓子。将青菜、粉条、肉片、豆腐、丸子、海带丝等,往里面一层一层装好,点燃木炭,不一会儿,木炭呼呼燃烧,鼓圆的菜锅就开了。火苗燃烧,红红火火;菜锅沸腾,热热络络;菜锅鼓圆,圆圆满满。主食也有讲究,北方多是吃饺子,外形圆滚滚的,象征圆满。一家人嘻嘻哈哈,享受大餐,美满的日子尽在不言中。
拜年时当然不能空手,有些地方的晚辈要敬奉长辈一个糕馍。糕馍一层大红枣,一层白面皮,包含着对老人甜蜜高寿的祝福。长辈则早早备下压岁钱,给绕膝的子嗣送上暖暖的祝福。压岁钱都是装在红包里,送者欣慰,得者欣喜。用当代的眼光看,压岁钱好比帮助孩童发展的基金。长者慈爱,晚者孝敬,这是和睦生活的基本保证。
再看这枚金币背面的禁忌。刚入腊月,过年的要求就在父母的殷切嘱咐中传到了孩童的耳朵里。过年,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更不能吵嘴打架。如此遵行,一年便有了良好开端;延续下去,一年都会与人和气,事事如意。过年,不能动针线、动工具,这显然是要大家静心休息,不要劳作……春节这枚金币闪闪发光,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都闪烁着欢欢喜喜过大年、美美满满过光景的华彩。
新岁序开,共赴前程。愿中国年与世界共享,愿人们一起过个和谐美满的春节。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15日6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