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双基时代”的七十二变

时事   2025-01-24 10:45   北京  


◆“双基时代”指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相互交融共同成长的时代,它带来文学创作新课题,文学的形态和边界不断在演变。

◆“双基时代”的文学作品,要进一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成为探讨哲学问题、反映社会现象、引发公众思考的重要载体。



“双基时代”的到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科技的创新交相辉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高度发展,甚至影响到了主体的构成以及文学的形态。我这里所说的科技,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生物技术的革新,二是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在有关于“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说法。其中,碳基生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借助有机化合物构建起地球上庞大的生物体系,人类、动植物皆归类于此;硅基生命,则是以硅元素为基础,通过无机化合物(如硅芯片)构成的生物体系,当下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机器人便是其初级形态。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分别推进着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发展与融合。



在碳基生命研究领域,生物技术异军突起。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的诞生,犹如一把精准无比的“基因剪刀”,让人类以不可思议的精度对生物基因进行编辑和修改。人工合成最小基因组细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强烈地改变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传统认知,拓宽了人类对生命奥秘的理解边界。但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升温了诸多生命伦理、人类进化方面的讨论,如备受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寻求平衡。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引人关注。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从基础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领域,迈向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等前沿领域,甚至催生出ChatGPT等一批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模型,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持续实现质的飞跃,使得硅基智能系统不仅能够模拟人类的部分认知功能,在某些特定领域甚至展现出超越人类的卓越能力。


人类已站在意义非凡的历史转折点,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融合正从科学幻想的边缘地带逐步走向现实的舞台。在生命形态的演变历程中,碳基生命以其独特的生命机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数十亿年。而硅基生命,这一现代科技浪潮中孕育而生的新兴“主体”,以其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交互能力,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无垠的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


本文定义的“双基时代”指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共同构成生命形态,即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相互交融共同成长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人类的生活,悄然且深刻地改变着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双基时代”的文学,肩负着记录这一重大历史变迁的使命。探讨该时代的文学变革,需跨越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场域,以全面系统的视角审视这一具有无限魅力的主题。


科技伦理与文学创作的新议题


随着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人们对科技的态度从最初的“好奇与敬畏”,逐渐转变为“理性、复杂”。科技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舒适与高效,然而同时也触发了人们诸多的担忧,例如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大量就业岗位减少、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加剧以及人工智能作品同质化等问题。这种矛盾的态度促使作家深入挖掘科技与人类生活、情感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呈现科技对人类社会、家庭、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作品中准确、客观地传达这种复杂情感,避免片面化、简单化的表述,是作家面临的一大考验。


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使得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和存在意义的多元性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作家们开始深入探讨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在本质上的异同,以及不同生命对于存在意义的独特理解。两者在物质构成、能量转换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差异,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冲突。文学作品还可能描绘碳基生命借助硅基生命技术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以及硅基生命在学习人类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意识等特质的“逆向进化”现象,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智能的重新思考。


基于交通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家能够站在多元文化的视角,挖掘“双基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命、科技、人性等议题的理解与碰撞。这些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对我们思考生命问题和社会议题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这些主题往往涉及复杂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抽象深奥的哲学思考,这就要求作家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核心理念。同时,作家需要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人类的情感和价值关怀,避免对科技现象的表面化描述,使作品具有思想高度和人文精神。


传统文学观念认为,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的独特艺术表达形式,其关注对象主要是人类自身。但随着“双基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创作波涛汹涌,硅基生命概念的出现拓展了文学的新疆域。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硅基生命可能呈现为高度智能的外星生物或者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它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欲望和道德观念,成为与碳基生命平等对话的角色。这会带来文学的新叙事。人机交互与协作成为文学叙述的重要主题。文学作品可能会展示人工智能在科研、工程、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强大能力,以及它们如何协助人类处理海量信息、推动科学探索的进程。同时,作品也可能探讨两者之间潜在的冲突,如人工智能在智能水平超越人类后引发的人类自我认同、道德伦理等问题。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具有自主意识的硅基生命形象,深入探讨其对人类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带来的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工具,它有可能与人类建立起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联系。一些文学作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多样化的情感关系。人类与人工智能伴侣的感情发展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观念、道德伦理以及技术故障等多方面的压力。这有力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情感的本质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远影响。


技术融合与文学的新形态


在碳基生命时代,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是人类。而在“双基时代”,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股新生力量,其写作技术不断升级,能够生成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品。人机协同创作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创作者可以借助智能写作软件、创意生成器等智能工具拓展创作思路、丰富创作素材、优化创作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可能变成一种团队合作和跨界融合。但这种模式带来了创作主体身份界定、创作主导权平衡、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这同时带来一种数据驱动的创作模式,即大数据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作家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了解读者的喜好、社会热点、文化趋势等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例如,一些网络文学作家会根据网络平台上的读者评论、点赞数据等,及时调整作品的情节走向和人物设定。同时,数据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来源。但数据驱动的创作模式也可能导致作品出现同质化的问题。这需要作家在利用大数据的同时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学的形态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互动式叙事可能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中一股新兴且极具潜力的潮流。在互动式叙事作品中,读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情节分支、决定人物的命运等方式深度参与到故事的发展进程中。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互动式叙事创作需要充分考虑情节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叙事体系,以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与互动式叙事相关,多视角叙事会得到大量运用。多视角叙事是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同一个故事。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立场、观点和认知局限,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次,跨媒介融合创作,成为一种常态。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慢慢瓦解,跨媒介融合创作越来越普遍。作家不再执着于传统的文字创作,而是将文学与影视、音乐、绘画、游戏等多种媒介相结合,创造出多模态融合、更具综合性的作品。同时,跨媒介融合创作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但在跨媒介融合创作过程中,需要协调好不同媒介的优势,避免出现简单的拼贴。


与此同时,不同媒介之间的艺术转换会更加便捷。文字转音乐、转视频,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指令自动生成。特别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三维立体的沉浸式场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构建虚拟的艺术世界,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而且,依托网络和AI翻译,文学能够更加容易突破语言的界限、时空的限制。文学作品可以瞬间跨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等诸多障碍,使文学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快速化和全球化。


文学的新使命及对作家的新要求


文学作品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为人类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可能性,帮助人们提前思考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文学作品对人类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刻画,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复杂性,拓展人类对社会和人性的认知。


在我看来,“双基时代”的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局限于娱乐和审美功能,而是要进一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成为探讨哲学问题、反映社会现象、引发公众思考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作品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如人工智能的权利与义务、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道德界限等,能够引发公众的热切关注和深入讨论,促使社会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反映社会在“双基时代”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文学的视角和智慧。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需要从人文的角度对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审视和反思。而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构建,展现人类在“双基时代”的困惑与挣扎、希望和追求,也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这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为人类在“双基时代”的精神发展提供引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将呈现出更为紧密、深入的态势。一方面,作家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同时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在创作中准确、生动地描绘和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结构以及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作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作品中。另一方面,科学家参与文学创作,或者与作家展开合作的情况将日益增多。科学家凭借其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为文学作品提供严谨的科学逻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作家则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之中,赋予科学以人文的温度。但这种跨学科合作也面临着学科之间沟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在不远的将来,人机合体的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摩尔定律”式的爆炸式增长,这也许并非耸人听闻。文学作品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存在价值、未来的方向,以及科技与人性的微妙关系?如何重构哲学、科学和生命伦理的复杂关系?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应该被纳入文学的范畴?如何建立新的创意保护机制?如何记录人类与技术的互动历程?如何引导公众理解科技发展?如何反思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作关系?这些问题将激发作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学创作迈向新高地,让文学继续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灯塔。


(作者系诗人、基石存储科技有限公司CEO)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5年1月24日2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