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坊 | 情感空间的建造: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的创新之道

时事   2025-01-24 15:00   北京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


2024年12月24日,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在北京湖广会馆首演。始建于1807年的湖广会馆,曾是湖广籍人士在京的联络中心,也是见证京剧从萌芽到兴盛的重要戏楼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尽管这里仍保留传统戏曲和曲艺的演出,但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焕发其文化魅力,始终是需要破解的课题。此番上演的《金风玉露》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用时尚的音乐剧讲述传统戏曲故事,不仅将湖广会馆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和演出场地,更将其当作“超级IP”,通过引入现代语境和青年视角,让保护性展示的“遗址”重获新生。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尝试成功将百年戏楼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场域,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文化传统的直接参与者与传承者。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


剧作背景设定为张勋复辟时期,京剧戏班“春鸣社”班主来喜福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入狱,戏班由此陷入危机。头牌武生金笙临危而出,将京剧名段《夜奔》搬上舞台,与戏班成员同心协力,渡过难关,也在重重困境中找到了坚持的意义。林冲是《水浒传》中忍辱负重、反抗命运的典型人物,金笙在舞台上扮演林冲的过程,与他的现实抗争形成交织。起初,他的表演更多是技艺的模仿;而随着危机加剧,他逐渐从林冲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将角色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成长。这也使得林冲成为金笙现实的映照,也成为金笙及同他一样的年轻人从稚嫩到成熟的隐喻。两者的情感与命运建立起深刻的共性,他们的故事在隐忍与觉醒中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观众也从中感受到跨越时代的共鸣——在孤立中寻找力量,在压迫中寻求觉醒。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湖广会馆,它承载着满清民国的历史记忆。这座真实的百年建筑,是《金风玉露》中戏班日常生活的现实空间。同时,湖广会馆曾是北京重要的戏曲演出场所,京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京剧名家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程砚秋等均在此登台——也是金笙表演“林冲夜奔”的舞台。其空间记忆和历史氛围为剧中故事提供了视觉与情感线索,也为戏剧表演赋予了额外的象征意义。


舞美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让沉浸式体验充满了独特的动态流动性。建筑结构、雕花木梁等传统戏曲舞台的标志性细节得以保留,并结合现代灯光和投影技术,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戏剧空间。演员的行动也直接嵌入观众所在,他们从观众席出场,与观众寒暄互动,令观众的情感随灯光、投影及舞台表演的变化,自然流动、延展。再加上360度环绕声场的听觉包裹,整座戏楼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成为情感共鸣的舞台。


湖广会馆不仅是物理上的演出空间,更因叙事的加入被赋予了隐喻意义。林冲夜奔时,是在山神庙中躲避追杀。戏班陷入困境时,是戏楼成为临时避风港。颇具古雅韵致的湖广会馆在北京这座现代都市之中,无疑也具有远离繁忙喧嚣的乌托邦特性。封闭空间的庇护,让林冲、金笙、观众,获得某种同境的共情。再者,风雪山神庙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湖广会馆的戏楼是金笙成长的见证地,这又让我们看到封闭空间蕴藏的突破性力量。金笙在台上演绎林冲时,演绎自我时,每一次愤怒与觉醒,蔓至全场,都将观众自然带入舞台上下个体与个体命运的交汇之中,使戏楼由封闭空间,逐渐转变为情感生成的开放场域,引发观众对自身困境的思考:“每个人都是暗夜里的林冲”,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自我定位?又如何破局,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


年轻的《京报》记者角色进一步丰富了剧作的情感层次。开场时,这位记者以鲜明的“小报姿态”观察世界,认为“新闻戏文,相差无几”,都不过只是迎合情绪、贩卖感官刺激的手段。然而,随着危机的展开,关于林冲、金笙及时事变故的所闻所见,记者开始意识到新闻和戏文同样拥有建构思想与情感空间的能力——不仅服务于个体的消遣,还可以引发对集体、家国命运的思考与担当。林冲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孤愤,还承载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对更大正义的追求。戏班“春鸣社”不仅是传统戏曲的家庭式共同体,它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的艺术传统,更象征着文化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生存与延续。“他只是做了英雄该做的事”——记者成为了和林冲、金笙一样的人,而观众,与剧中人一道遍历国家、民族、英雄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之后,又如何成长?如何在现实局势中,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家国使命?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剧照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创作团队通过富有创意的艺术表达,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紧密结合,从声光舞美、技术创新,到开放的观演关系,成功吸引了对中国历史和艺术宝藏不甚熟悉的年轻观众,为文保空间的再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情感空间的建造,激活了遗迹,让观众通过沉浸式观剧,感受到自我与历史的深刻联结,也在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交汇中,唤起了更大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自觉。这让我们意识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应止步于静态的守护,更在于以当代阐释和情感共振,为现代社会注入传统的厚度与温度,创造出面向未来的意义与希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