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教科普】孩子出院了,给家长朋友的三点建议

文摘   健康   2024-06-25 17:30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小朋友出院的时候,很多家长朋友都会问:出院之后要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应对精神疾病,更好地生活与学习?

虽然小朋友罹患的疾病会让您的关注点都放在ta的身上,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看,您对孩子及其所罹患的疾病所秉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孩子罹患精神疾病,对您的内心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接受和了解孩子所面对的疾病,是第一步。


在孩子住院期间,您肯定也和医生等专业人士了解了不少孩子疾病相关的知识,这可以协助您建立对疾病康复的合理预期,比如,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通常来讲是需要将其作为慢性疾病管理,需要长时间服药,做好压力管理。


每个父母都是天底下最希望孩子好的那个人,所以,这个接受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允许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难过、愤怒、自责乃至绝望等各种情绪,积极地为自己寻求各种帮助,比如,向亲朋好友倾诉,加入针对类似人群的相关心理团体以及个体咨询等。


上面的工作可能是许多家长朋友都会忽略的,常常认为“孩子好了,我就好了”,但实际上您才是孩子安心的基石。被诊断了精神疾病,对整个家庭都会有冲击,所以首先要照顾好您自己,家稳,孩子才会走得更远。在您给到自己足够的关注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



01

成为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

“安全基地”是依恋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当个体感受到威胁需要被保护和支持时,会主动寻求与接近依恋对象。


回到您和孩子之间,当孩子感到难受、内心恐惧的时候,ta会主动和您说,寻求您的帮助。在这个时候,您的态度和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建议您的回应是围绕着“情绪”、“情感”,而不是围绕着对事实的判断、建议或者对孩子的指责。


我们以孩子感觉到有自伤的念头为情境设置,做一下不同回应的示例:

✦ 情感性回应

“你心里肯定发生了什么吧,很难受吧?”——以询问的态度,保持倾听,让孩子觉得您和ta是队友,一起在面对内心的痛苦。

✦ 事实性回应

“你是不是又没有好好吃药?让我看看,你屋子里是不是有刀片?”——孩子给您说自伤的事,也许会唤起您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会促使您急切地找解决方案,但这样的回应会将孩子在内心推远,ta可能会觉得给您添麻烦了,会觉得您是在拒绝ta。


您可能对于这种“情感性回应”是很陌生的,这是因为人们对情感、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近年来才逐渐获得关注。情绪取向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中对于“情感性回应”有非常详细的拆解和例子,可以协助您学习。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您可以体验到这个部分,比如,参与到一个属于您的个体咨询中。临床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心灵的领域,只有体验才会让改变发生。



02

为孩子设定重要的规则

在住院期间,医院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药物治疗、对ta的积极关注,还有就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行为管理,比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不许用行动伤害自己和他人等。


许多家长朋友可能在孩子病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管得很严,在孩子病后,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全部都说了算。这可能是家长朋友内心对自己的自责和悔恨的一种补偿。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舒服的感觉,但也可能会慌张,因为没有边界的自由带来的是迷茫,可能会揣测父母是不是因为自己病了,不管自己了,实际是在抛弃自己。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原则,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我们接受,还是我们要对ta说“不”。这个核心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在这里,我们也用一个具体的情形示范一下这个核心原则的运用。


小朋友常常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后呈现出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家长会担心,这对孩子身体和大脑都不好。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在设备上,我们可以给孩子添置大屏幕的电子产品。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环境,要光线充足。


很多家长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直接剥夺孩子的电子产品呢?因为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可能是内心的焦虑感、抑郁感、迷茫感的体验,内心的这些冲突不消除,只是简单地铲除某种症状,那么这些冲突会以我们更无法预知的其他症状呈现。


其次,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比如工作日和周末各使用多长时间,入睡前不能将电子产品放到床边,必须在完成既定的任务之后才能使用等等。


在谈的时候,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孩子有赢的感觉,比如,孩子说8个小时,你说2个小时,最后可能达成4个小时,但是每个小时都休息10分钟。二是,给予奖励为主。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的许多研究都建议多奖励而少惩罚,这是因为惩罚带来的内心体验,比如恐惧、愤怒,会破坏原本想达到的好的行为。这个奖励一定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您认为好的。



03

协助孩子走向生活

除了遵医嘱服药、给孩子进行个体咨询或者家庭咨询之外,您可能还需要在多个方面来协助孩子走向生活。

首先,与专业人士竭诚合作。您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守护人,在家中会更多地观察到孩子的表现,在每次精神科复诊时,或者与心理治疗师沟通时,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视角。


其次,协助孩子更好地了解疾病,消除孩子的病耻感。孩子在得知自己罹患疾病后,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奇怪的,是不是会被别人排斥?


所以,在您最初安顿好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所了解和接受后,您可以更坦诚地和孩子沟通生病这件事,谈一下疾病可能对生活的影响,以及让孩子逐渐接受疾病,并相信生活还会继续,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最后,协助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在学习等重要的事项上建立自我效能感。


孩子走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同伴建立关系,在孩子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情境协助孩子建立关系,但如果孩子很不喜欢,就不要以“我是为你好”的心态强制孩子建立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学习是孩子生活的重要方面,在您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的时候,要将自己的关注焦点从孩子学习的时长、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转移到帮助孩子建立对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这里,我们也具体举个例子示范一下怎样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因为疾病可能会耽误了很多功课,当你看到孩子自己有意向复学的时候,要和孩子树立合理的预期,即一步步来,首先要为孩子有这样的愿望而鼓掌,让ta知道您肯定的态度。


在孩子面对学习上的具体挑战时,您不是要表现得比ta更强大,您可以呈现您也会犯错,这会让孩子减轻内心的压力。


当孩子在挑战上有一点点进展时,您要这样对ta说:“你是如何做到的啊?”要尝试去凝结孩子的成功经验,要回到具体的行为上去看见ta、肯定ta,而不是去提醒孩子谦虚,或很泛泛地夸t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确实在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环境,您可能会担心孩子不在学习上胜出,将来就无立锥之地。但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需要我们关注和维护的。


家长朋友们,还有哪些困惑?欢迎给我们留言。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作者:冷   晓

修改:苏允爱

审核:司天梅

心晴指引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门诊团队线上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