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去检查了眼底,测了甲状腺功能,还去配了一副新眼镜,医生却说我的眼睛没有问题。”
半年前,小李突然发现自己无法阅读电脑上的工作资料了。
“一行字要反复看好几遍才能看清,看清了又似乎没看清,有一种睡醒刚睁眼的模模糊糊的感觉,导致我那段时间都没法做文字工作。”
“后来老板把这个工作交给别人,他们做完了,我也好了。”
“这一次开会之前我一直好好的,能工作能读书,不知道怎么开完会就又看不清了。”
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考试之前总会莫名其妙地肚子疼,马上就要上台汇报了却忍不住频繁上厕所,甚至有时是毫无来由地心慌、手抖、疼痛、失眠……
情绪来袭,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受苦。
当心灵无法再承载情绪,身体便将负重前行,这种现象叫做“躯体化”。
什么是躯体化?
躯体化可以理解为,借助身体的各种症状来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这种不适往往没有实际的异常或严重病灶(比如小李看不清东西,检查结果提示除了近视,并没有任何问题)。
常见的躯体化表现
1
疼痛:头痛、肩背疼痛、腰疼、全身游走性肌肉疼痛、腹痛、眼眶疼……
2
疲劳:感觉很累、懒散不愿活动
3
呼吸急促:胸闷、胸部发紧、呼吸困难不畅、喉咙异物感、脖子紧缩僵硬等
4
心慌:心跳快、心前区难受
5
头晕:感觉头脑昏沉,甚至觉得要晕倒
6
消化不良:恶心、干呕、呕吐、腹泻、便秘等
除此之外,皮肤过敏、手抖、出汗、尿频尿急等等,都有可能是躯体化的症状。
为什么会产生躯体化?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身体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心理问题,而“躯体化”则是一种免遭内心摧残的“心理防御机制”,是用以应对社会和个人烦恼的一种手段。
有时我们会感到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困难的,而身体不适可以成为我们的“发言人”。
小李回忆起小时候不愿参加亲戚们的饭局,却又无法拒绝,有很多次都在饭局开始之前拉肚子,也因此躲避掉了一些不喜欢的场合。
当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时,躯体化便成为一种应对压力和事件的方法,而往往我们习惯于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否认自己的消极情绪。
我们知道身体不舒服要看病、吃药,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问题便成为一种应对策略,“躯体化”应运而生。
此外,我们的身体与心理通过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密切相通,当我们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时,身体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慌、胃肠道不适等。
躯体化常常与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同时出现
1、抑郁
疼痛是抑郁症患者最常出现的躯体化表现,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感受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疼痛感。
2、焦虑
“惊恐发作”是焦虑障碍躯体化的极端表现,患者会出现强烈的躯体不适,甚至是“濒死感”。
焦虑的患者对于身体不适也会选择性地关注,而身体不适本身又会加重患者本身的焦虑情绪,形成对身体疾病的担忧和恐惧,甚至进一步发展至“疑病症”。
被躯体症状误导,不能准确识别隐藏的情绪问题,也导致许多病人在最初寻求医疗帮助时,在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反复就医,而不能及时得到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可我觉得我的情绪挺稳定的啊,我既不感到紧张、担心,也不觉得压力大或是闷闷不乐,可为什么医生说我患有焦虑抑郁呢?”
小李描述自己的症状,除了眼花、胃口不好、睡眠差、肌肉酸痛、常常感到疲惫,其他一切都好,平时跟同事一起也能说说笑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警惕“转换症状”
转换症状是指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
严重的转换症状可以表现为:
1
运动障碍:如痉挛发作、局部肌肉的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缄默、失音等。
2
感觉障碍:如感觉过敏或缺失、感觉异常、视觉或听觉障碍等。
如何应对躯体化
1、全面的身体检查
包括查体、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要排查身体不适是由生理原因引起,还是心理因素所致,当确认没有明确的躯体疾病后,方可进入精神心理治疗。
2、心理治疗:
弗洛伊德曾使用催眠术帮助具有“转换症状”的患者发掘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记忆,从而改善症状。
现代认知治疗也提示,当我们能够识别、勇于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便不再需要以身体不适来代替。
因此,当出现身体不适而检查又没有任何问题时不妨思考一下,当下的心情如何,近期遇到了什么压力和事件。
个人的调节、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身边人的支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都有助于我们改善躯体化的症状。
3、药物治疗
由于躯体化往往合并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精神科治疗药物改善症状。
愿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的心灵,不必让身体承受痛苦。
●相关阅读 ●
参考文献
北大六院抑郁症专病团队
作者:李 灿
修改:苏允爱
审核:司天梅